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8 23: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中药饮片行业, “西南药都”中药饮片调查录
权声明:转载 中国中药饮片行业, “西南药都”中药饮片调查录 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出自 正确的方法 !!!
http://cn.chinese-blog.org/zhong-guo-zhong-yao-yin-pian-hang-ye/
我们在走访西南药都调查附片的同时,发现其他中药饮片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深入了解了部分常见的中药从采收到加工、流通渠道中许多人为掺假造假的事实。
一、前言
“西南药都”坐落在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古柏社区,是在原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整体搬迁的基础上经过扩大、重组而成。“西南药都”总占地面积300亩,是集现代中药产业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并于2007年9月交付运行。目前有1500多中药材经营户开始进驻并交易运营,重点为中药材展示和加工仓储配送,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中药集散地。供应四川、重庆、云南、青海、甘肃甚至遍及全国等地的中药市场和医疗单位。
我们在走访西南药都调查附片的同时,发现其他中药饮片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深入了解了部分常见的中药从采收到加工、流通渠道中许多人为掺假造假的事实。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做更加详尽全面的深入挖掘,调查的范围也仅限于西南药都,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其他的中药药材市场(如河北安国、广州清平、广西玉林等地)是否也同样存在一样的问题,但是,“尝滴水而知大海味”,估计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或多或少也会存在这些问题。这些带有问题的中药,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会流通到各个医疗单位和终端药房,也可以肯定全部会被患者使用完毕。目前这种现象一直在持续,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我们就西南药都的所见所闻,做出一个客观的反馈,提供给关注中医发展的同仁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点。
二、调查中普遍发现的现象
1、中药的种植和采收质量控制环节往往被忽略:盲目引种、滥用农药和杀虫剂、重金属残留和土地与水源受到人为污染等问题,我们在向很多人提问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多数是:“这是会有的,正常。”大家都习以为常并麻木了。
2、中药的炮制混乱,质量堪忧。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有利于药物贮藏及保持药效、矫正味道以及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等。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观察到市面上中药饮片的炮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可能会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服药安全。我们抽样调查了几样常见的中药炮制饮片(如干姜、制附片、炒白术、炙甘草等),多数存在这些问题:
A、为了降低炮制成本不惜人为改变中药药性,如干姜,发现有的商人在制作干姜的时候为了增加重量和加快干燥速度,使用白矾水泡浸后晒干或烘干,这样的干姜色白而脆,但是药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且有毒副作用;又如附片的脱皮使用化学药物等等;
B、炮制饮片的辅料使用不规范,加工炮制过程中常出现偷工减料、该炮制的没炮制等情况。中药炮制中使用辅料的目的在于消除有害物质,发挥有效作用。同一味中药,经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作用各异,如白术生品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而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又以健脾止泻为胜,多用于脾虚泄泻。但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的商户并没有区分不同辅料炮制的差异。
C、对中药炮制加工的要求不严:净选不严格,致使饮片中非药用部分比例过高,如酸枣仁含壳量较大,山萸肉含核过多等;饮片切制不规范,未严格按照规定切片(极薄片、薄片、厚片、斜片、直片)、切段(咀、节)、切丝(细丝、宽丝)、切块等;加工的“度”把握不好,如清炒法中炒黄、炒焦、炒炭有不同的火候要求,同一种药物通过不同炒法功效各异,而市场上的品种没有分得这么细;
D、不按规范操作,如加工天麻按规定是用蒸的方法,而现在一些企业为图省事而用煮的方法,本来应该用砂炒焦的饮片,直接用工业微波炉烤焦等等,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3、中药药材或饮片掺假现象严重,有的甚至非法添加辅料品甚至化学药品,目的是增加重量,牟取私利。常见的有茄茎充入广藿香,去皮的高粱米充薏苡仁,白芍的根茎可掺入木香,红花里夹杂铁红喷润糖水、通心草加入淀粉和铅能增重两倍以上,增加山萸肉的含核量等,我们见到最夸张的是在砂仁壳上喷上薄薄的一层水泥,水泥的颜色很接近砂仁的天然原色,但这种砂仁如果服用到人体体内,会有什么反应?还有最常见的三七掺假法:先往三七的缝隙填满泥沙,然后打上一层薄薄的腊,这样作出的三七光身头亮,重手、卖相足,很多人购买这种三七后,直接打粉服用,殊不知腊和泥沙,同时入口……
4、以次充好,甚至好次不分:中药由于产地或特殊的生长条件与环境以及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是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的,道地和不道地药材的临床效果会有差异,所以它们的价格也有差异。我们在市场发现其中存在有将质量好的又掺一点质量差的混在一起的现象,把产于甲地的药材混一点在产于乙地的药材,这样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药材采购人员,也只能无可奈何。也听说有用已经浸提过的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充正品中药销售的现象,如浸提过的生晒人参、浸提西洋参、浸提红参、浸提三七、浸提当归等,外观和正品一模一样,但有效药性已经所存无几。
5、中药的流通环节漏洞众多,难以监管:目前,中药饮片未实行文号管理,致使中药饮片质量的追溯性较差。同时许多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管理上比较宽松,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也较低。例如在西南药都这种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假劣药材的现象极为普遍。
三、对策建议
1、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存在着数量繁多、品种繁杂、真伪难辨、假劣伪品较多等现象,部分购销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中药饮片串斗、错斗、购销伪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各个医疗机构培训专业的中药鉴别人员是当务之急。
2、在宣传中普及中药常识和常规鉴别知识,提高人们对常用中药的认识,重视中药的用药安全,关心中药饮片的质量;
3、除了严把药材的采购关卡外,尚可进行分拣去杂、严格炮制或再炮制等工序,让中药饮片的质量得到保证,树立典范,并形成良性循环。
4、中药饮片的炮制是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炮制要求的;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会制定相应的炮制规范。我们在炮制加工饮片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相应的使用要求进行炮制。
5、中药材经营的管理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经营药材,确保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药品经营企业销售中药材,必须标明产地”,我国药材资源分布区域十分广泛,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产地、不同的种植方式使药材的组分和药用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古就有地道药材之说。经营中药材标明产地便于医师、药师临床选用,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四、思考中医的另一个角度
中医的整体思维,不仅体现在对人体病症的整体辨证上,也体现在中医整体施治“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独特的运用和完整的配合。
目前,关注中医发展的焦点,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推广和还原。重点在培养有传统中医思维和信心的合格中医。但同样因为师承的断裂,在当下中医施治的整体技术运用上除了医术的缺失同样出现了对药材鉴别与炮制的缺失。
以至平至常之药,达至奇至妙之效,是成为上医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前提是历代医家对医、药合和的技术和心法。在此次调查与两位中医老师的访谈中,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中医医、药并重的重要性。
目前,中药饮片的市场现状,一方面在于整个社会道德论沦丧,从业人员不计因果,重利益,轻质量,漠视药效同样事关人命。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中医医、药分家的现状。从教育和行业体制上没有重视中医药效的把握原则。没有传承历史上医家对理法方药的主动控制和娴熟的技术运用,即不可能作到传统医家对疗效“百发百中”的自信。也失去了作为一个合格医生所必须依持的临床效果保证。
国内中医医师普遍缺乏应有的对甄选饮片,确保药效的关注和重视(相对国外中医执业医生),再加上现行体制下的医院管理者,对中药药材的质量现状,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俗话说,用药如用兵。照目前中药饮片的现状,无论名医或新手,都有可能唱“空城计”。中药已经成为影响中医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中医同仁,从现在开始,先从关注药材质量着手,从而建议合理的选药要求,从合理的选药要求,到净化医院的药房,从净化医院的药房到净化整个中药流通的渠道,乃至净化整个中医……
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去改变,相信滴水成涓,集腋成裘,肯定会让医者患者皆受益无穷!
2008年3月30日-4月10日
作者:半部
2
发表于 2009-10-29 09:14: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既然你这么一而再,再而三也追问刘,要人家一定要给你个答复,那好,我也追问你两个问题:
一。你在评《思》中说过佛书有“大乘起信论”“龙木眼论”等,请问你能不能找出《龙木眼论
》来给大家开开眼界?
二。为什么人家没病你非要开药给人家吃?你想要人家的宝宝先天残疾吗?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958
3
发表于 2009-10-29 09:22:1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中药材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大多是口服的,事关病人生死.为什么在药房总是经常见到部分中药材质量不理想?(如药材的色,香,味,形不符合标准,杂质太多,受潮变质,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品种复杂相互替代,产地不道地等),更严重的是用化学色素染色,用化学药剂清冼使其干净新鲜,漂白等等。
我们心中一直存在困惑:                               中药材质量是归哪些部门哪些同志在监管?是不是有些管理的同志根本就不懂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根本就不会分辨药材的真伪,质量的优劣以及炮制的规范?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希望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也希望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让广大老百姓放心,称心.
中药的种植所用的种子一定要是原始而纯正的品种,与天然野生的相一致,与古代医家所用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用现代经人工改良后的新品种.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治病配伍所用的药材的功效大多都是根据古代医家所著的本草书籍所记录的,古代医家所用的中药材都是原始而纯正的天然野生或种植的品种,现代改良的新品种与原始品种的药性肯定会有一些差异.除非神农再世,重新尝百草定药性.
中药的治病作用是中草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是中草药吸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所致.不可能用现代技术和化学的方法分析出来,即使是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的不同品种药材的治病功效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最简单明确的例子--石膏.
我们不希望看到今后有良医却无良药可用.同时也希望国家大力继承和发展用药很少却能治百病的中医针灸事业.
治病需良药,谈中药的质量问题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
七,注意药材的色泽有没有染色或漂白等的作假手段。
针对当前中药饮片存在的众多质量问题,我主要提以下一条建议:由于药材品种繁多,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柴胡有南北之分有黑柴胡红柴胡有竹叶柴胡长白柴胡等36种之多,黄精有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大黄精。等等举不胜举。现在的药材包装袋标注十分不清楚,只在合格证上标明了品名,规格,产地。我认为品种因标明什么科植物,什么种类,什么部位的药材。如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或者广西莪术或者温郁金的干燥根茎,产地分别是四川温江,广西南宁,浙江温州。使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产地应标明省市县,包装袋上还应标明炮制方法,质量等级。现在中药材包装上的标注太过于简单,是十分不合理的。如五味子,我看到过北五味子中掺入南五味子,广山药产地标注河南,等等,不多说了,我总是为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中药而苦恼,因此我强调为医者一定要熟识中药,经常到药房去看看质量情况。
谈用药需辨药的重要性
中医大师张锡纯说:“就学医的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他一生精研典籍无数,在中药性能、气味、使用方法、配伍、真伪鉴别、生用熟用、煮服方法等有所发明。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辩证处方都很正确,而病人服用后却效果不佳,那么就要考虑中药的质量问题了——品种是否纯正?加工是否合理?炮制是否规范?优劣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知药识药,自古以来,学医者都是中医和中药同时学习的,是不分开的,他们既能上山采药,又能制作各种药剂。在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医生学会辨药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发散风寒宜用桂枝尖,则药力强,见效捷。    麻黄须去节,去节则二头通,走表逐寒力强,如未去节,二头不通,则有止汗作用。
  杏仁去皮尖,宜打碎入煎,则苦温润肺效速。
   五灵脂宜用糖五灵脂快,效果佳,而不用灵脂米。
  用芦根宜连茎用,连茎用则清肺降火力强。
  橘红多用柑皮、柚皮压扁实来 冒充橘红,用者当辨。
   芥子宜用灰白色的白芥子,而不用黄芥子。
   好的生鸡金是深黄色的,是乡下土鸡特有的。
   许多全草类药材应该是青色的,才有良效,
而不是发霉或烘干不当变黑色或枯黄色。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黄芩有枯黄芩与条黄芩之分,枯芩治上焦,条芩治下焦。
    连翘治风温,宜用带心连翘。
   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防风有关防风,西防风,水防风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如南北柴胡,南北葶历子等,功效不尽相同,用着当辨别后用之。
    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中药鉴别应用知识。
  如要基本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运用规律,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卢赣鹏著《常用中药材传统鉴别》,著名中医龚士澄著《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都是医书之精品,不可不读啊!  
   我想:如果我们现在所用的药材与70多年前张锡纯所用的药材在品种上在质量上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他所拟的“活络效灵丹”我们可以治愈多少疼痛患者,他所拟的“理冲汤”我们可以治愈多少肿瘤患者,还有他许许多多的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过的处方都可以为广大老百姓造福啊!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5月30日 09:06am 时添加 -=-=-=-=-
民间中医网湘山牧童说得好: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古籍经典,但同样离不开所有中医天天都在用的中药材,但当今药房中的中药,由于某些人的唯利是图的黑心,许多已经是真假混杂,或以次充好.全然不顾患者疾病之苦,也让许多中医师开出了对症之方,却无对症之效.成了我们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阻难.
当今中药材质量问题多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原因:
1.管理不严,督查无力,整治力度不强.
2.管理中药材的不识中药材,根本不懂中药材真假伪劣的传统鉴定方法和炮制规范.
3.药农种植药材缺乏专业机构的指导和规范,收购药材的部门管理松懈.
当今中药材的质量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药材不地道,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以次充好,品种复杂混乱以习用品替代,杂质含量多不干净脏的很,出油变质等等.下面列举一二说明之:
1.龙骨用舌头添之无粘吸力,能用吗?
2,牡蛎色灰黑,很少见到瓷白色,能用吗?
3,五灵脂应用糖五灵脂块而不是五灵脂米,糖五灵脂块却难以见到.
4,杜仲皮薄的如牛皮纸,外面的糙皮却很厚.
5,茯苓有苦味,不知用何种木质培育的?
6,广山药代怀山药.
7,山萸肉里核很多.
8,白芥子却用黄芥子代替.
9,柴胡品种多,北柴胡效佳却不多.许多药材都是一个名称却都有好几品种,那个品种最地道,疗效最好,古代医家都是用哪个品种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10,煮食过后剩下的鳖甲是无效果的,要用生杀的取下的.
------------------等等,一时也说不完,请大家去用心发现吧!
鉴别药材的简单有效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仔细看,用心品尝,认真闻闻,细致摸,还有开水泡看水的颜色,粘性等等.
看什么?看药材表面的颜色,看药材断面的颜色,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碎叶的颜色,看药材的形状特征等等.
主要看药材的颜色深浅,符不符合常理,是不是药材的正常颜色,如果药材的颜色一片均匀,那也是不正常的,如茯苓一片雪白,如夜交藤看上去都是淡紫红色,红花的黄芯色偏深都是值得怀疑了.制过的半夏如果里面是鲜黄色的那我也不敢用----等等.
看杂质的颜色是不是与药材的颜色有一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的颜色都是与药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杂质的颜色也有染色的情况,那要打大大的问号了.如红花中夹杂的红花那青色的碎叶上有斑斑红点,那就的好好鉴别了,可再用开水泡一下看水颜色.
看形状,鼻子闻,嘴巴尝等等方法大家可到书店买一些关于中药材鉴定方面的书籍看看,并且对着药材实物仔细分析.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初步掌握中药材的传统鉴定方法,从而有效避免伪劣药材的毒害.
再比如,有蜡样光泽或者带黄颜色的三七我是不敢用的,对于那些黄泥与白龙骨各半的龙骨饮片也必须仔细挑选后才能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炮制药材的辅料(蜂蜜,黄酒,醋,盐等等)也一定要用优质产品,不能用那些用色素,化学品调制出来的劣质品.
我总得现在好像没人在管理中药材质量,或者管理的人根本是药材鉴别的外行,否则,为什么药材质量如此令人担忧?
国家在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时,决不能忽视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否则,良医无良药,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再三强调为医者要精通中医也要精通中药.如今是市场经济.一定要学会用传统方法鉴定中药材的真假优劣.诊病之余多到中药房看看,闻闻,尝尝药材,发现问题多提提建议,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广大饱受病痛折磨治病心切的患者,也对得起自己治病救人的职责.
也大力呼吁广大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
针对当前中药材质量不理想的状况,建议国家尽快设置专门管理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应该是:
1.负责管理全国的中药材饮片质量,负责对中药材的品种的鉴定,产地的鉴定(要推广使用道地药材),加工炮制的规范管理,真假优劣鉴定等工作.经常性的对全国各地的药材饮片进行检查和鉴定.
2.由于中药材品种复杂,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组织老中医药专家对部分中药材的正品与习用品的功效进行重新鉴定,以确保使用效果最理想的药材,以确保现在使用的药材与历代名家使用的(包括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药材特征与功效)药材在品种与产地及功效上相一致.
3.负责指导规范全国药农种植中药材,使药材的种植有计划有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定价.各种药材的种植要确定道地产地,不能到处乱种植.(只有道地产地的药材功效最佳).负责规范药农种植药材的田间管理,(不能用大棚种植药材.控制乱施化肥和农药及采摘时间).
4.为药农提供优质的品种原始而纯正的中药材种子.(要与自然野生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用人工或科技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药材,否则药性会有所改变,与历代本草记载的药性会有所差异,需要经多年临床实验重新确定功效.
总之,中药材质量必须严管严查严治。如果中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医治病就不可能有好的疗效,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就难以实现。
[补充该文...]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6月17日 07:09pm 时添加 -=-=-=-=-
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一切以金钱利益为中心,良心诚信早已抛弃,造假作伪无处不在,只怕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所以学习中医一定也要学习中药的传统鉴定知识,以防受到伪劣药材的毒害!

4
发表于 2009-10-29 10:37: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原本只有一个: 犯罪成本太轻. 但现在市场机制基本形成, 多了一个更难对付的因子: 有权力背景的既得利益集团. 前景很不乐观呀!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8:39: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中医药最伟大的精神可嘉。
我不过从别的网上复制了本帖,他化的功夫很大。
不临床的人,很难体会饮片和成药质量有什么问题。
6
发表于 2009-10-29 19:00: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忧虑!
7
发表于 2009-10-30 13:32: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人工培育的所谓新品种水果和蔬菜,令人眼花缭乱,什么新品种冬瓜,新品种玉米,新品种葡萄,新品种荔枝,------------,难以计数。这些人工技术培育的新品种蔬菜水果吃了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我想肯定还是个未知数。我始终认为:最原始的品种的蔬菜水果最好!
但中药材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决不能用人工培育的所谓新品种。为什么?
因为我们现在治病配伍所用的药材的功效大多都是根据古代医家所著的本草书籍所记录的,古代医家所用的中药材都是原始而纯正的天然野生或种植的品种,现代改良的新品种与原始品种的药性肯定会有一些差异.除非神农再世,重新尝百草定药性.
中医治病要有良效,除了辩证正确,处方对症外,就是要求中药材质量优良.中药的种植要严格规范化,品种要原始,要讲究产地,纯正地道,不能搞转基因,杂交,搞嫁接来提高产量,也不能搞所谓的新品种.否则会使药性发生改变,达不到原有的功效,也不能搞大棚栽培,要少使用农药,多用天然有机肥。我们应该使用与古代医家使用一致的原始纯正品种药材.
现在人们热衷于培育所谓的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但决不能把这种方法用在药材种植上,因为新品种的药材的药性与原始品种的药性肯定会有一定差异,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理想.中药材的种植一定要讲究原始产地,一定要用与古代原始野生的药材相一致的品种,医与药是不可分离的,有好医无好药也是不行的.
中医与中药的学习不能分开,学好中医也必须熟悉掌握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优劣真伪的区分,中药的炮制规范,中药的制剂过程。医师应经常到中药房看看中药的质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方时有的放矢.中药的鉴定最主要靠传统的鉴别方法,如看,摸,尝,闻等.而不是靠仪器,仪器主要检测农药含留量,重金属污染物等,中药的优劣不能用化学分析成分来确定.S
数千年来,中医治病用的药材都是原始而纯正的地道中草药。而当今社会,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金钱至上,为了提高药材的单位亩产量,为了缩短种植时间,为了增加利润,不顾中药材治病救人的特殊性,而培育药性已发生改变的所谓的药材新品种。将使有对症之方却无对症之效,严重阻碍中医药的继承和振兴。

  

总觉得本论坛中对中药关心的人士太少了,多的是无聊的争论。大家应明白:没有优质的中药材供应,一切关于振兴中医药的工作都将化为泡影!

[补充该文...]
  









  


8
发表于 2009-11-7 07:44: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好文章!顶一下!
9
发表于 2009-11-7 08:44: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改革开放到现在,是应该总结一下了。一切向钱看究竟对不对!?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的领袖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乎,钱成了衡量一切的金标准。
10
发表于 2009-11-7 18:12: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药饮片调查录

总觉得本论坛中对中药关心的人士太少了,多的是无聊的争论。大家应明白:没有优质的中药材供应,一切关于振兴中医药的工作都将化为泡影!


医药领域,人命关天!
到底国家是派什么人管这些中药的?
先揪出来,再进行问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7 , Processed in 0.1933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