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治疗内科病症 ——胃下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0 12:2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针灸治疗内科病症
——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

【治疗】
    芒针
    (一)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开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选2~3次,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恶心呕吐加内关。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5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约持续刺激20~30分钟。如无间动电疗仪,可用一般市售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为加强疗效,可用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诺龙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电针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电针12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6次),疗程间隔3~7日。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胃区。
    配穴:足三里、中脘(均为体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号1.5寸毫针从发际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层捻转进针2毫米,持续捻转3分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留针15~30分钟,每隔5~10分钟以同样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针刺得气后施补法。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配穴:气海、足三里、关元。
    (二)治法
    一般仅用主穴,每次一组,两组交替。疗效不显时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线法,以0/2或0号肠线,预先剪成2~2.5毫米长,穿入12号腰穿针内。刺入穴内,至得气后,注入肠线。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损伤肺尖,造成气胸。透穴时,肠线长度不够,宜作接力注线,或改用大号三角皮肤缝合针穿线。注线完毕,将针孔用小块消毒敷料覆盖。10~15天1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配穴:提胃。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选主穴,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双侧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双侧),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进行,得气后速推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26:26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内科病症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所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溃疡病如防治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幽门梗阻,大出血、胃穿孔等。
    现代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报道在五十年代初已有多篇。在近代出版的早期针灸专著诸如《中国针灸学》中亦立专题加以论述。治疗方法,五、六十年代以针刺为主,七十年代开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穴位穿线结扎,穴位注射,耳针及穴位离子透入等用于临床,使疗效有所提高。而深入的工作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为确切。曾有作者比较了口服、穴注甲氰咪胍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比较。结果证实穴注组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药组,且前者药量小,疗程短,无副作用。
    有关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亦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动物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或增强胃分泌的作用。通过对溃疡病患者观察也显示,针刺可控制胃酸的分泌量,并对胃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另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对溃疡愈合的促进作用,其机制是与通过对植物神经的调整,增强胃肠蠕动,幽门括约肌舒缩、促进血液循环及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从而减少胃酸分泌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近年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可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

【治疗】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足三里。
    配穴:下脘透鸠尾、胃仓透肝俞、梁门双透穴。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不显时酌加或改用配穴。皮肤作常规消毒,用0.5~1%盐酸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术者双手消毒后用1~3号消毒铬制肠线穿于三角缝合针上,进针透穴后剪断埋于肌层内,敷盖无菌纱布3~5日。每次埋线间隔30日。可配合服用痢特灵片(0.1克)、普鲁本辛片(15毫克),前3日均日服3次,每次3片;后4日,日服3次,每次2片。共服7日。埋线2~3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中脘、胃仓、脾俞。
    配穴:腹胀加阳陵泉、恶心加肩井、呕吐加内关。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
    每次选3~5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用5毫升注射器抽吸维生素B1100毫克、维生素B12250微克,充分混合,以4号针头刺入所选穴位,待得气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0.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体针
    (一)取穴
    主穴:中脘、章门、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公孙、三阴交、梁丘、期门、阳陵泉。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4~5穴。针刺得气后,一般采用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天。一般需3~6疗程。
   
    穴位磁疗
    (一)取穴
    主穴:中脘。
    配穴: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和配穴同取。中脘施旋磁法(南极脉动磁场),磁场强度750高斯,治疗30分钟;每日1次;足三里贴敷磁片(表面场强为1000~1500高斯,直径1.5厘米),均连续治疗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一般需治疗3疗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27:16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内科病症
——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系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及慢性糜烂性胃炎,针灸主要治疗前面二种。。慢性胃炎的症状有中止腹部疼痛不适,饭后饱胀嗳气等,但不少病人可以没有症状。本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现代报道,首见于1954年。由于一直未能探索到有效之法,这之后,有关资料很少。70年代,应用羊肠线穴位埋植治疗本病,获得一定的效果。大量开展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则在80年代之后。应用较多的是穴位注射,也进行针刺、穴位埋植及耳针等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还以耳穴变化来诊断慢性胃炎。方法是,对已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用低频皮肤电阻仪进行耳穴皮肤电阻探测,并作耳穴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区出现突起、充血和苍白等变化,且右耳例数多于左耳;其次耳穴的低电阻点、电阻均值的降低只出现在右耳胃3区(胃窦、幽门处)。这可能与中国医学认为右关脉主脾胃相关。总之,初步表明耳穴对于慢性胃炎有一定诊断作用。目前,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以单纯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为佳。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工作表明,针刺对于正常的、病理的及事先应用某些药物造成改变的人体或动物的胃液分泌机能,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包括调节胃液的分泌及消化道的分泌等。从而使病变得以控制和恢复。

【治疗】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肝俞、胃俞、足三里。
    配穴:胆囊穴。
    胆囊穴位置:阳陵泉穴下1~2寸,有压痛处。
    (二)治法
    药液: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维生素C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上述药液,任选一种,或交替应用。每次一般选2对穴位,以主穴为主,合并胆囊炎者加胆囊穴。用5毫升注射器及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后,肝俞、胃俞直刺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足三里,胆囊穴直刺,至得气后,略作提插,使针感强后,推入药液。其中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均为每穴1~1.5毫升;维生素B12(含量50微克)每穴1毫升;徐长卿注射液每穴2毫升。可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左右。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胃、脾、皮质下、十二指肠、交感。
    配穴:肝、神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穴,配穴酌加1~2穴。治疗时先在所选穴区探寻到敏感点,作好标记并清洁耳廓,然后把粘有王不留行籽之胶布准确贴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天每穴按压5次,每次2~3分钟。隔日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轮换。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中脘透上脘、梁门左透右、脾俞透胃俞、足三里、上巨虚。
    阿是穴位置:以拇指在腰脊部督脉、膀胱经,上腹部之胃经、肾经处,从上到下按压,压力要均匀,压痛最明显处即阿是穴。一般背部多位于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至阳、胃仓等穴区;腹部多位于中脘、上脘、巨阙、梁门等穴区。
    (二)治法
    先找阿是穴,如找不到阿是穴,即改取配穴。每次取腹背穴1~2对,下肢穴1对。腹背部穴施以皮肤缝合针埋植法:常规消毒及局麻后,以穿有1号肠线之大三角皮肤缝合针(肠线双折,线头对齐),穿过选定之穴位,并来回牵拉肠线,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再紧贴针眼,剪去表皮外两线头。下肢穴用12号腰穿针注入2毫米左右长之肠线。针孔均盖以消毒敷料。一般为20~30天左右埋植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
    配穴:脾胃不和型见脘腹胀满,痛连两肋、嗳气泛酸,或有恶心呕吐,睡眠欠佳,苔薄黄,脉沉弦,加期门、内关。脾胃虚弱型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按揉,得食腹胀,纳差乏力,面色苍白,大便先干后稀,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加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型见胃脘隐有灼痛,口干欲饮,面色不华,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幽门、三阴交、章门。
    另有脾胃虚寒,症情与脾胃虚弱大致相同,惟得热痛减,喜暖畏寒,取穴亦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型选用。脾胃不和者,用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脾胃虚弱,先施以紧按慢提补法,然后在针柄上插以2毫米长之艾条温针,留针约30分钟脾胃虚寒,行烧山火补法(即三进一退,徐进疾出,反复多次,直至产生热感,要求插针时重而快,提针时轻而慢),留针15分钟,再隔姜灸3~7壮;胃阴不足,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俞。
    配穴:足三里、脾俞。
    (二)治法
    每次取二穴,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改用配穴。先根据穴位、病人的胖瘦选取合适的带双孔抽气玻璃罐。将罐扣于穴位上,用注射器吸取上述药液20~40毫升,从注入孔中灌注于罐内。在排气孔覆盖橡皮帽,再以注射器抽去空气30~50毫升。留罐20~4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电热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内关。
    配穴:三阴交、合谷。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双侧均取。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以6号电热针直刺足三里1~1.5寸,内关0.5~1寸,然后接通电热针仪,电流量为60~80毫安,以病人有舒适的温热和酸胀感为度。配穴以毫针行常规刺法,并施提插补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均留针40分钟。每日治疗1次,30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4 06:27 , Processed in 0.1936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