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临床治疗要讲究君臣佐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0 10: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临床治疗要讲究君臣佐使
    君臣原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一直延续至今。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的对话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最早提出君臣佐使这种观点的文章。《神农本草经》也说: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
君臣佐使相配,是加强药物作用,提高疗效的一种方法。运用药物治疗,在临床上有君臣佐使之分,那么,在外治法的临床治疗上其理亦然,也要探讨各自的君臣佐使及其配方,这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和根本方法。
    我在运用外治法经络调整法于临床中,根据患病所在脏腑的经络,确定君臣佐使,调整经络之间主次的关系,大大的提高了临床效果。
    经脉是通往脏腑,为其输送气血的主干道,或称其为人体中的“高速公路”。当脏腑发生了病变,可立即导致经脉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使脏腑的阴阳失去平衡。这时,通过确诊失衡的脏腑,确定其所属的经脉,点按经络上的穴位,穴位通过手的挤压力,穴位上神经敏感点受到力的触及,迅速做出反应,加快气血循环,改善气循环的速度,然后,穴位一站传递一站,使患病脏腑阴阳趋于平衡,病症得到有效的抑制。
    在调整失衡脏腑经脉的过程中,对患病经络如何确定君臣佐使,对经脉之间如何做出科学组合,这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十几年来,我运用经络调整法于临床,由于不断的摸索君臣佐使的应用,摆正君臣佐使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疗效不断的得到提高, 解除了病人求医无门的患病之苦。
    下面是君臣佐使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君药”,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经脉和部位。
    对“君病”的确立,要根据脉诊获得的病脉而定,然后,确定病脉的脏腑及其所属经脉,这条经脉就称之为“君脉”。病情随着治疗不断的进行,病情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当然“君病”也要根据病情变化,不断的、及时的调整君病,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我的一位老友,左侧患有面瘫,在医院治疗几天,因药不对症出现了不良反映。如,面瘫患侧的上下肢发麻,行走无力,面部肿胀严重,接着,又出现上吐下泻等病症反映。患病的第四天来我处診治,为确诊面瘫的病因,首先诊脉观察诸脉的变化因确定病因。经诊脉,为右关脉虚,余脉平,病因在于脾,脾应为面瘫的“君病”。病因确定后,根据左病右治的原则,调整右侧的脾胃经络,治疗几分钟后,患侧开始发热,眼、嘴见松弛,症状立即得到缓解。治疗进行到第八天,脉象发生了变化,心、肝脉虚,余脉平。这种脉象说明脾胃经过治疗,有较大幅度的进展,面部两侧温度趋于一致,眼角恢复正常,嘴角略偏,饮食不漏食物。脉象出现新的变化,“君病”也要相应做出重新调整,应以心为君病。在五行中,心为火,脾为土,“心为脾之母”,母虚及子,母壮才能子旺,所以,应调整心包、三焦等经络,应以心补脾。由于“君病”确立的正确, 在无用药的情况下,仅治疗十几天,病情就痊愈了。
    所谓“臣药”,是加强主病或主证,起辅助作用的经脉和部位。
    根据主病脉象、脉形的虚实,然后,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以及脏腑的阴阳、五行等属性进行治疗,促使“君病”的恢复。
    一位女士,四十五岁,因先天不足,身体始终处于不健康的状态。经常自感疲乏无力,睡眠不佳,因而常常力不从心,但自己很注意健康,很注意后天的补充。十年来始终在寻求各种方法治疗,如,足疗、按摩、针灸、中药等,基本上都属于中医治疗的范畴内,从不用西药。虽然不断的治疗,因病因判断不当,运用的方法欠佳,因而疗效不好,后经介绍来我处求治。
    询问病情后,自然要诊脉判断发病的病因。经诊脉,脉象为右三部脉洪大,左手无脉,舌红润而无苔。这种脉象以及舌苔的判断,为典型的阴虚火旺的类型。我对这位女士说,你这些年来身体状况不佳的原因,是属于“缺火”造成的。正常的脉象为左右两手均有脉搏搏动,左为阳、右为阴,那么你右脉搏动有力,左脉无,属于阴火旺盛,阳火不足。另从上到下寸关尺的搏动上看,应由强到弱为降幂型,这是正常脉搏的搏动。而你右脉搏动有力,寸关尺搏动的强弱相同,是属于那种“耗能”的脉象,是病在肾,所以,你的身体状态不佳。在治疗上,应降阴火为主,阴火下降的同时,阳火才能自然上升,弥补肾气的不足。
    “君药”在肾,肾阴火旺。肾为水,肝为木,肾为母,肝为子,降肾火,必须要调整肝胆经脉,以子泻母,这样,才能减少气血在肾脏运行中的阻力,有利于肾阳的恢复。确定调整肝胆的经脉,就为“臣病”。
    “臣病”的经脉确定后,采取“以肝泻肾”,“以子泻母”的方法治疗,因“臣病”经脉选择的准确,治疗进行到第五天开始,上楼不气喘吁吁,自感非常轻松,而且面部出现光泽,饮食有所增加。来诊时的季节已进入到二秋,天气虽然转冷,但衣服不仅不增,反而减少也不较凉。脉象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右脉搏动和缓,左脉开始微微出现,阴阳趋于平衡,这是阴火下降,阳火上升的结果。自己高兴的说,原来晚间九点不躺下睡觉,困的不得了,现在,即使十点钟不睡也没困意,早晨反而早早的起床。到你这真没白来,这是我十来年感到最好的一次。取得较好疗效,是因为选择肝胆经脉,作为“臣病”的结果。
    所谓“佐药”,是辅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选用直接或间接起到辅助作用的经脉或疗法。这些辅助经脉的其他疗法,运用的好,可起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之妙,如果运用不当,可降低疗效,延长时间。
    我曾经治疗一位乳腺病的女患者。这位患者,患乳腺病多年,曾不断的求医用药,反而确加重了病情,由原来的乳腺增生,发展形成乳腺肿块,为了避免病情的变化,医院要求手术治疗。一个偶然机会来到我处求治。运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一段时间,疗效非常好,经医院再次检查,肿块见软不需手术,但左侧的深处还有一椭圆形肿块,手摸时有痛感,医院提出观察一段时间,再做进一步检查。根据这种病症,除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同时,又选用整脊复位疗法,作为“佐药”治疗。
    整脊疗法是我最近摸索出来的一种疗法。乳腺病的病因在于肝,通过脊椎检查发现胸椎18、19后凸,胸椎18、19与肝腧、胆腧在同一条气血运行的通路上,因此,胸椎的18、19椎后凸,应与乳腺病有关。我把这两节椎体作为治疗的切入点,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治疗开始,肿块部位的痛感立即缓解,大约用整脊疗法治疗一月有余,椭圆形肿快逐步减小而得到消除,免去了她的后顾之忧。
脊椎是神经中枢的通道,因位置重要,所以,脊椎内布满诸多神经、血管等组织,而且与脏腑密切相连,对人体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运用整脊复位疗法治疗,使后凸的椎体归位,就立即使通往肝胆区域的气血流动发生改善,代谢加快,减轻了乳腺的疼痛 。
    整脊复位法,是治疗中的“佐药”。根据病情增进了这味“佐药”,使病情开始出现新的转机。
    所谓“使药”,是在治疗中,增加有利于“君病”恢复的一些方法。如,手、足、耳等等人体末梢的部位,这些部位对脏腑有极好的调节作用,可弥补“君病”之不足而提高疗效。
有一位求治头痛的女患者,这位患者来诊时说,我这头痛痛了一天了,症状始终没得到缓解,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说,诊脉后,就知道你患病的病因了。于是开始为她诊脉。经诊脉,脉象为:左右关脉虚而涩,余脉平。脉诊后,我对她说:根据你的脉象看,病在肝和脾,从你病症的表象上看,病应在前额和头的一侧。答说:我的病情你说的非常准确。接着我又对她说,胃经起始眼部,经前额两侧向胸前传导,…… 。当胃的功能失调,使传导功能受阻,就会导致于前额疼痛或头晕。因为脾胃不和,胃火上炎,痰浊中阻,
导致胃经上行至额头的气血不足,出现前额痛。
    病因说清后,调整脾胃经络,使之脾胃的阴阳平衡,然后,又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调整了心包、三焦、小肠经使之相补。治后前额部立即不痛。再进一步观察脉象,脾胃脉为平,肝气虚。是肝胆的经脉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接着,又调整肝胆经,使之肝胆阴阳平衡,再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调整肾、膀胱经络使之相补。调整后再次诊脉,肝胆的脉象及脉形有所变化,但没出现平脉。肝胆脉没出现平脉,说明肝胆经络气血的供给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我问道,偏头痛是不是还有一点不舒服?答说,比来时强多了,但还有一点不舒服。我接着说,这一点的病因还在肝和胆,但肝胆的经络已做了调整,肝胆的经气仍然不足,靠肝胆的经脉自身的调整会有问题,应需寻求其他方法给予补充,治疗后偏头痛就会一点不痛了。
十二经络是人体当中的主干道,病症经过所属经络的调整,主干道已经开通,但肝胆脉象还没为平,这种脉象说明,正经已经做了调整,而脉象未平,即使再次调整正经,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时应该要探讨支干道的穴位,弥补正经的不足。于是,选用耳、手、脚等有关肝胆部位点按,加快末梢部位通往肝胆的气血循环,治疗后再次诊脉,脉象为平。这时我问道,太阳穴的部位还痛不痛了?答说,一点都不痛了!我说,脉象出现平脉,病症一定好转,脉象是体内运转状态的一种反应。
    从上述几个病例上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根据患病的病因,在治疗中科学的确定君臣佐使,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君臣佐使的运用,如同制作一桌美味佳肴一样,苦辣酸甜各种佐料必须具备齐全,而且调剂的要得当,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其中有主料,而且还有一些相应的佐料才行,光有主料而没有佐料,就没有味道。但佐料也有一定的用法,有的佐料用后,就形成了南味,有的佐料用后,就形成了北味,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等等。
    君臣佐使是治疗上采用的一种好方法,不仅中药的配方要讲究君臣佐使,各种非药物疗法的临床,也要讲究君臣佐使,这是提高疗效的根本方法。但每个疗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密守成规,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套用其他疗法的,要探讨各自治疗范围上的君臣佐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疗效。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3-20 10:29: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临床治疗要讲究君臣佐使

句句珠玑啊
3
发表于 2009-3-20 10:48: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临床治疗要讲究君臣佐使

先生说:“询问病情后,自然要诊脉判断发病的病因。经诊脉,脉象为右三部脉洪大,左手无脉,舌红润而无苔。这种脉象以及舌苔的判断,为典型的阴虚火旺的类型。我对这位女士说,你这些年来身体状况不佳的原因,是属于“缺火”造成的。正常的脉象为左右两手均有脉搏搏动,左为阳、右为阴,那么你右脉搏动有力,左脉无,属于阴火旺盛,阳火不足。”
读后有所不解,特请用予以教诲,不胜感激。请问:既然脉搏以“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右脉搏动有力,左脉无,”,怎么就是“阴火旺盛,阳火不足”了呢?这里的“阴火”“阴火”指的是什么?还有,为什么脉搏要“左为阳、右为阴“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11:45: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临床治疗要讲究君臣佐使

    正常脉象的搏动,味均匀、平和、和缓、有力。超过这种脉象的搏动,即为病脉,这是其一。寸尺关三部脉正常的脉象,从寸脉开始到尺脉,应该为降幂型,就是说,寸脉的搏动稍强,关脉的搏动次强 ,尺脉的搏动减弱,这是正常的脉象 ,三部脉象相同为病脉,这是其二。左右脉象,左伟阳、右为阴。左右脉均搏动,为常脉,左无脉的搏动,为病脉,这是其三。
    这位女士的左无脉,右有脉的搏动,而且三部脉搏动相同,搏动有力,因此,为病在右脉,为阴火过盛,尺脉搏动过盛,尺脉主肾,因此,病在肾脏。只要以其子泻其母,肾火即可下降,病情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9 13:53 , Processed in 0.0552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