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内经》文字考证及相关医史文献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7 20:3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内经》文字考辨及相关医史文献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前言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学术价值又在哪里呢?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内经》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内经》三才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是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原则。在治法方面,除了针灸和药治外,还广及精神疗法、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等方法。这些说明了《内经》治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其中有些疗法,如针灸、按摩、导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正基于此,金元时代的医家张子和曾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
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总览《内经》,其内容远不止涉及医学一个学科,它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内经》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也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一股“中医热”,与其说是“中医热”,不如说是“针灸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是以针灸为先导。由“针灸热”进而引发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热点。经络学说的提出和针灸疗法的发明,是《内经》的一大学术成就。
对于经络实质的探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经络是独立存在的一套联络调节系统,经络是迄今为止未被认识的人体特殊结构。也有学者认为,经络没有特殊的物质结构,而是综合人体一切解剖系统来经营生活的综合系统。至今经络的本质还是个迷,这与其说是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远远不能胜任理解与阐释中华祖先发现的瑰宝。
六、《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其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内容摘引自: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庆其主编《内经讲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我喜读中医经典,爱好医史文献。闲暇工作之余,案头《内经》不离左右,以应临床之需。通过多年来的学习研磨,心得体会颇多。今将多年来自己对《内经》的读后感与文字考证、辨疑及相关医史文献文章汇总如下,愿与同道共享。
1 天癸新识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2年第8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P8-9)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天癸”一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代医家虽然对“天癸”的认识不尽一致,但未曾脱离“精血”之范畴。如杨上善《太素》云:“天癸,精气也。”马莳认为:“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1]张介宾不同意“精血”之解,认为“天癸非精血”[2],系一种“无形之水”,他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3]其说仍未脱离“精”。沈又彭认为:“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上述诸家之说,从不同角度探讨“天癸”,皆重于“精血”而解。
“在六十年代,曾将历代医家的不同见解,概括为:①男精女血说;②月经说;③肾水说;④元阴说;⑤元精说;⑥肾间动气说六种……对于‘天癸’的生成来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天癸’来源于肾气……第二,‘天癸’来源于‘肾水’、‘元阴’……第三,‘天癸’来源于肾所藏的精气。”(见于五版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丛书)以上这些皆为中医传统的概念。
由于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影响,现代中医学者,对“天癸”的认识较接近于西医说,如侯玲玲认为“天癸即是精、卵子,来源于冲任。”[4]妇科专家罗元恺认为天癸和“现代医学所言生殖内分泌素相似”[5],印会河等明确提出“天癸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6]。程泾则认为“类似于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7]。这些学者的论述,径用现代医学的名词,使“天癸”这个古老的术语,又增新概念,且欲中西沟通,相互印证,使中医学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天癸”实系由肾中精气派生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具有促进生殖机能成熟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但又别于“精”,而是精血之外的一种无形体液,即“无形之水”。正如王孟英引俞东扶所言:“经言‘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若天癸即月水,丈夫有之乎?盖男女皆有精,《易经》言‘男女构精’可据。然指天癸为精血亦不妥,天癸为精,不当又云‘精气溢泻’……如俞氏说,一若血与精之外,别有一种所谓天癸者。”[8]天癸的功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天癸至”,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既然承认天癸是一种物质,而且是精血之外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位于何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来完成的呢?
天癸二字之本义,按《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段注:“颠者,人之顶也。”《经籍纂诂》云:“天,颠也。<广雅释音>……青、徐以古头言之”,“天”字的本义当指颠顶即人的头部。《说文》:“癸,冬时水。”癸在五行亦属水。由是观之,天癸当为头脑中水(阴)液之类的物质,位于头颅内,始合经旨之本也。
肾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脑是由诸髓汇聚而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髓当属阴精类物质,脑髓应包括天癸在内,二者的生成来源是相同的,即皆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内经》言:“肾生骨髓”、“肾主身之骨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张介宾说:“肾通于脑”,王清任又云:“脊髓上行于脑”,因此,可以认为天癸是随髓而上注充居于颅脑内的。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生殖等功能是受腺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控制的。目前已从腺垂体中分离出6中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甲状腺素TSH(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它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同代谢有关的生长发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乳素LTH和促性腺激素即卵泡刺激素TSH与黄体生成素LH。这六类激素的功能和天癸相类似,天癸并非只限于促性腺激素。腺垂体位于下丘脑而充居于脑内,与天癸的位置相同。由于《内经》那个时代是疏于解剖知识的,因此很难确切地指出其位置。
那么天癸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全身的呢?督脉属肾行于脊里而络于脑,冲任二脉又通于督,“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岐也。三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三。”[9]人身经脉之中唯冲脉最大,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上古天真论》云“太冲脉盛”。冲脉之循行,张介宾说:“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下行者,出于足。”、“且其上至头、下至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李时珍云:“冲任二脉,皆属于带脉,终于督脉。”且督脉之行“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素问·骨空论》)、“上额循巅下项中”(《灵枢·营气篇》)。由是观之,天癸位于颅内借冲任督脉之渠道网络周身,即“肾(精、气)→天癸→冲任督→靶器官:胞宫、精室、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月经的产生机理,中西医说是相似的,西医性腺轴“下丘脑→垂体→卵巢(睾丸)→子宫”与中医肾轴“肾(精、气)→天癸→冲任→胞宫”名异实同矣。现代中医学者对天癸的认识,只注重男女生殖方面的内容即“性腺学说”,却忽略了生长发育等多种功能在内。
综上所述,“天癸”乃是一种物质,在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的条件下,随髓上注于脑,到了一定的年龄,“天癸至”;天癸非精非血,而是于精血以外非肉眼所能看到而客观存在的一种微量体液,即“无形之水”,其位置应在脑内,与现代医学中腺垂体所分泌的6种生物活性物质及激素的功能相类似,借冲任(督)脉网络运行至全身而发挥其功能,其作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身体的强弱和生殖等多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
[2] 张介宾.《质疑录》.
[3] 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4] 侯玲玲.再谈冲任理论.新中医,1984,(7):2.
[5] 罗元恺.内经有关妇产科条文阐释.新中医,1986,(8):44.
[6] 印会河等.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版.
[7] 程泾.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版.
[8]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按.
[9]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2 《内经》“胞”字浅析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1992年第05期  理论探讨  P40-41)
作者:金 栋.    单位:河间市人民医院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
其一为膀胱。
《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a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胱与胞为二物。如王安道云:“且夫胞之居于膀胱也。”(《医经溯洄集》)马元台曰:“膀胱为胞之室,胞在其中。”(《灵枢注证发微》)云云,显属不妥。另一些医家则认为膀胱与胞是一物,如《太素》注云:“胞,苞盛尿也。”丹波元简:“胞,溲脬也。”(《灵枢识》),“胞”之义在此正明析矣。另《灵枢·淫邪发梦》:“厥气……客于胞(月直);则梦泄(溲)便。”胞(月直)即膀胱和直肠。张介宾《类经》:“胞,溲脬也;(月直),大肠也。”邪气侵犯胞则梦泄前尿,客于(月直)则梦后便也。但谢观将“胞月直”释为“胞之粘膜也”(《中国医学大辞典》),显属欠妥。再《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此“胞”亦膀胱也。膀胱是水府,贮尿排尿之器官,所以膀胱有病气化失司,则水道不行故癃、梦溲、涩于小便等诸症皆现。
其二为心包(络)。
《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笔者认为此“胞”字指心包之“包”,音包(bao)。“包”与“胞”为古今字在先,“包”是古字,“胞”是今字,由于二者读音相同,在此便转为通假(借)字了,通假字在后,“胞”之本字当为“包”也。按:《太素》注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肖延平注:“胞字俱当作包。”另《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此“胞”字历代诸家认识不一,如张介宾认为是女子胞。笔者认为此“胞”亦心包也,也是古今字在先,通假字在后。那么心包络与膀胱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呢?主要是借三焦之道而行焉。《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包络通过三焦经下达膀胱。《灵枢·本输》篇云:“三焦下腧……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壅,虚则遗溺。”三焦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也,并且膀胱又位居下焦,所以杨上善《太素》注云:“心悲哀太甚,则令心上胞络绝,手少阳气内动有伤,心下崩损,血循手太阳脉下,尿血。”即悲哀太甚则伤心,心伤则心系急,损伤心包络,阳气不得外达,郁而妄动,伤于血络,逼血下崩,循手少阳三焦经下达膀胱而尿血也。心包有热则循三焦经移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则为癃闭,即小便不利甚则闭塞不通,热伤膀胱血络则溺血也。
其三在女子则为女子胞(即胞宫),子宫是也,属奇恒之腑。
《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上述诸“胞”字皆音包(bao),历代诸家在此认识一致,即在女子则指胞宫、子宫也。
其四在男子则为精室。
《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笔者认为此胞非独指女子胞,男子亦应有之。若男子无“胞”,为何经言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后世诸家认为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焉?谢观云:“胞,男女均有之,在少腹内,血之海也。”(《中国医学大辞典》),少腹当为小腹也。如此说来,男子“胞”居于少腹(小腹)血海内,但具体所指为何?尚未明晰。按:《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藏精、系胞之所当为命门。程知说:“以其为生之门,死之门,故谓之命门。”(《医经理解》)命门者,即生命、生死之门户也。《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此精乃男精女血之谓也,来源于父母先天,即父母精卵之结合物。《易经》言: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精血相合,便孕育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精血未合之前存于何处?当存于“胞”中血海内。若按《难经》意似在命门也,但此命门之位置又在何处呢?程知曰:“其门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以其精气由此出入,男女由此施生,故有门户之称。”(《医经理解》)张介宾亦云:“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类经附翼》)张氏认为命门即子宫也,如张介宾又云:“且夫命门者,子宫之门户也,肾脏藏精之府也。”(《类经附翼》)、“命门为精血之海”(《景岳全书》)。
直肠前、膀胱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在女子则系女子胞即胞宫是也,而在男子则为何物?按现代医学解剖观点可知,此处有输精管壶腹部、精囊腺和前列腺。谢观曰:“精……构成于睾丸,为白色之粘液,交媾时排泄于女子子宫内。”(《中国医学大辞典》)现代医学认为:精液成分主要由睾丸分泌的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这些性腺所分泌的粘液共同组成。精子生于睾丸,存于附睾,经输精管到达直肠前、膀胱后的小腹部,再与性腺分泌之液结合。精虽生于睾丸,但尚未成熟,必须经附睾、输精管成熟后而至“精室”,蓄以备用。道家认为“精室”在丹田,《黄庭经》粱丘子注:“关元之中,男子藏精之所。”元阳子注云:“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飞之处也。”丹田乃道家术语,即关元穴,脐下三寸处。笔者认为:关元气海之间,直肠前、膀胱后的小腹部,正“精室”之处也,即男子之“胞”。张介宾说:“故子宫者,实又男女之通称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炁(气)’藏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类经附翼》)“胞,子宫也。在男子则为精室,在女子则为血室。”(《类经》)命门与肾气相通,胞脉者又系于肾。肾藏精,而藏精之府当在子宫即命门也。由此可见,男子“胞”,实即现代医学所言输精管壶腹部、精囊腺及前列腺三者所居之处,此即中医“血海”、“精室”之谓也。

3  亦谈“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4期  中医理论与临床  P17)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系《内经》所述针灸治则之一,文中之“经”,当指经脉,非指手法。然杨骏等以“应用导气法即平补平泻法治疗”训释“以经取之”(见《中国针灸》1992年第1期),就此笔者亦谈谈管见。
本句经文见于《素问·厥论》和《灵枢》之《经脉》、《禁服》等篇。《灵枢·禁服》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此当属正文训释之范围。何谓经刺?《灵枢·官针》云:“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大经,即十二正经;结络,指筋肉相连之筋络,系生理组织,《素问·皮部论》载“筋有结络”;经分,指本经经脉循行之分部。马莳云:“若不盛不虚,则只以本经取之……或用针,或用灸,或用药,只在本经而不求之他经,故名之曰经刺也。”(《素·灵注证发微》)
《内经》刺法名目繁多,但所刺之部位并非皆在十二经(或本经)之腧穴。如与经刺相对者,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尚有刺络脉、刺肌肉、刺筋骨;在《灵枢·官针》篇中尚有络刺、分刺、毛刺等此法。其中经刺与络刺可谓两大相对刺法。经刺者,即刺经脉,如《灵·官针》篇中之“巨刺”、“经刺”是也。络刺者,即刺络脉,如《灵·官针》篇中刺小络之“络刺”和《素·缪刺论》中刺大络之“缪刺”是也。“经”治之法,《内经》尚有多处论及,如《素·缪刺论》云:“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刺之数……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经病者,治其经。”等等。由是观之,“以经取之”之“经”,当指经脉,在此则指本经腧穴而言,非指手法亦未提及手法。
虚实病证之发生,或系阴阳相移、他经传变之结果,如《素问·疟论》云:“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太素·经脉》注:“盛虚者,阴阳虚实相移、相倾,而他经为病。”他经传变有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传变,故离《内经》时代最近者,当属《难经》。《难经》其书,既释《内经》之疑、宏畅其义,又阐明其未发。《难经·六十九难》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子母关系,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则。而对“不盛不虚”者,则云:“‘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以经取之”系因本经自病,非阴阳相移、他经而传,如《灵枢·终始》云:“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故灸刺本经腧穴,不必补母泻子经。但《内经》、《难经》皆未言及手法问题,此乃关键所在。《素问集注》云:“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和调,即平和调治之义。经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对虚实病证不明显者,后世医家推而扩充为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治疗,非但针灸如此,药物亦然。平和调治,类似今之“平补平泻”。
综上所述,对“不盛不虚”者,宜取本经腧穴灸刺。而所用手法当平补平泻,同时尚可用平和药物调之,方合“以经取之”之旨。

4“踹”字小议.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   1992年第1期 字词句  P34.)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中,在经络学说《灵枢·经脉》篇里,“踹”字读“zhuan音专”,似觉欠妥,略陈管见。
“踹”字在《辞源》(修订本)、《辞海》(七九年版缩印本)中读音有二:一读shuan 市兖切,作名词时指“足跟”,为动词时指“顿足、跳脚”之义;一读chuai,“蹈、踩”之义,是动词。
按:《灵枢·经脉》篇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中,“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膀胱足太阳之脉……以下贯踹,出外踝之后……。肾足少阴之脉……别入跟中,以上踹内。”此三条经脉之循行皆过“踹”,显然“踹”在此指部位而言,是名词,应读“shuan 音涮”。
“踹”字在《脉经》、《甲乙经》、《太素》均作“腨”。二者有何关系?“腨”字读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市沇切。”《康熙字典》:“腨,<广韵>市兖切,<集韵>竖兖切,音踹。”《辞源》:“shuan,市兖切,脚肚。”《辞海》无载此字。由此可见,“腨”字读音同“踹”,皆读“shuan 音涮”。
从字义上讲,“踹”指足跟,“腨”指脚肚即腓肠肌部,《说文》:“腨,腓肠也。”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言部位,实系腓肠肌部而非足跟也。二字所指部位不同,因此“踹”字乃“腨”字之假借,读音相同,其本字应为“腨”。那么“zhuan 音专”何来?考《说文》:“腨,腓肠也。从肉耑声。”“耑”声导致“zhuan 专”音误读,故而后世学者追随此读音者有之。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踹,本经(注:指足太阴脾经)与腨通用,音篆。”《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将“腨”亦读“zhuan 专”音,此恐系后来读音之根据吧?殊不知“耑”为古“端”字,且《说文》体例,“从某”之“某”为形符,某声之某为声符,并非声符为何音,该形声字必为何音。由于“腨”与“踹”相通,故将“腨”字读为“zhuan 专”音,另外“腨”字还有其他读音,如《简明中医辞典》读音为“chuai 揣,去声”,显然这两种读音欠妥,有更正之必要。
由是观之,“踹”通“腨”,是通假字,应读“shuan 涮”音才妥,非读“zhuan 专”音。其义指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也,始觉合理。
5  “(骨盾)”字音义辨疑  文章来源:《四川中医》1993年 第02期 P5

6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辨疑.  
(文章来源:中国针灸 1993年第4期 百家园  P52)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历代医家多认为“廉泉”系任脉之穴,如《素问·刺疟论》王冰注:“廉泉,穴名,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王注与《甲乙经》之廉泉穴相同,属任脉,位于颔下喉结上、舌骨体上缘之中点,为一穴,但王注有悖经旨“舌下两脉”。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刺舌下两脉出血,乃任脉经之廉泉穴也。”其他如张介宾、张志聪等皆认为舌下两脉系任脉之廉泉穴,上述诸家之注皆欠妥。
又,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诸家为任脉之廉泉,非也。任脉廉泉只一穴,不宜言两脉,此言足少阴廉泉也。”
按:《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卫气》篇云:“足少阴之……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少阴肾经“挟舌本”,正系舌下两脉也。如《素问·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各一。”王冰注:“足少阴舌下,两穴。”《灵枢·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可见舌下两脉之廉泉当属肾经,丹波元简注是,非指任脉之廉泉穴。
舌下两脉即舌系带两侧之静脉,属经外奇穴,其左为金津,右为玉液,首见于《针灸大成》。杨继洲《针灸大成》云:“左金津、右玉液,两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三棱针出血。”唾津生于舌下,为肾精所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肾为唾。”吴崑《素问吴注》云:“唾出于廉泉二窍,二窍挟舌本;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唾为肾液。”肾所化之液,由肾之经脉向上输布,散于舌下两脉之廉泉,故称其为津液之道。如《灵枢·胀论》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杨上善《太素·胀论》注:“廉泉,乃是涎唾之道。”廉,段注《说文》:“此与广对文。”正狭窄之义;舌下与口腔对言则舌下为“廉”。唾津来自舌下两脉,如泉水之涌。孙思邈《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此或系“廉泉”命名之所由。故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将舌下两脉命名为金津、玉液,盖由于此吧!金津、玉液其操作宜点刺出血,与《素问·刺疟论》之“刺舌下两脉出血”吻合,任脉之廉泉穴无此用法。
综上所述,舌下两脉之廉泉,属足少阴肾经,正经外奇穴之金津、玉液。
                                               (收稿日期:1992-08-22)
7 《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
(文章来源: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1993年第3期  学术探讨  P21-22)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由张登本、武长春主编的《内经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九O年九月出版),对每字音义详加训解,诚系后之学者研读《内经》之可靠津梁。《内经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每字注音包括现代音、中古音(反切、声韵调)、上古音(韵部、声纽),可谓靡不赅备。注音首为现代音,以现代汉语拼音标注。然对某些字之注音,有欠尽完善之处。兹就注音问题,陈述管见。
一、通假字之注音
古籍中用通假(借)字是一种习惯,且愈古愈甚。《内经》中通假字很多。如林亿曾说
《素问》“古文简略,字多假借用者。”(《素问·生气通天论》新校正语)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古人已有定论,如清·王引之曾云:“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今人亦有章法,如段逸山等云:“一般说,借作某个字,就要读某个字的音。”(五版统编教材《医古文》)音随义转,是字典辞书注音中应当遵循的一条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句中之“能”字,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耐”,读nai音,而非读neng音。即被借之字“能”,亦具有“耐”字之读音而复增nai(耐)音。此种情况,《词典》中不乏其例。如大之有太(tai)音、罢之注疲(pi)音、冯之注凭(ping)音、胞之注包(bao)音和脬(pao)音等,不胜枚举,是本字与通假字之注音并存(罢、冯只注通假本字之音,未注今音),此非常公允。但亦有未注通假本字之音者,如“佩”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背(悖),然《词典》50页只注pei(沛)音,未注bei(背)音,而言“通背”,故应加注或径注bei(背)音才妥。因《词典》“释义及读音以《内经》所用音义为限”(《内经词典·凡例》),如罢、冯便如此。再如“徘”字,《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瘖徘,此肾虚也。”徘,本字当为“痱”,《太素》作痱,然《词典》54页,只注pai(排)音,未注fei(沸)音,故应加(径)注fei(沸)音。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宜□(注:□代表‘制牛’,为上下结构)引之。”中的“□”字,《甲乙》、《太素》皆作“掣”,本字当为“掣”,应注che(掣)音才妥,然《词典》341页却注chi(赤)音,欠妥。另“能”字,纵观《内经》全书应有四种读音,而《词典》436页仅注出了neng、nai、tai三种读音,疏漏tai(胎)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句中之“能”字,《词典》注tai(态)音欠妥,实际上此“能”是“胎”之假借字,应补注tai(胎)音方妥,清·孙诒让《札迻》已考证。诸如此类未注通假本字之音者,象募(膜)未注mo音(87页),锡(赐)未注ci音,疠(癞)(364页)未注lai音,踹(腨)未注shuan音等等。
二、异读字之注音
汉字的注音,古人多采用直音和反切,至一九五八年汉语拼音字母问世后,注音问题才得以解决,既完善有科学。然由于古今音韵未尽相合,反切不同则读音歧异,故导致形体意义相同而读音却相异的异读现象。对这种异读字的注音,各工具书和历代注家不尽一致。如“颃颡”之“颃”字,《辞海》、五版高校教材《内经讲义》注gang(冈)音,而《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类经·经络类》皆注hang(杭)音;《词典》563页亦注“hang,胡朗切”音。对这种异读字之注音,笔者认为宜二音并存,如《中国医籍字典》(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金寿山主编)、《中医难字字典》(李戎编)便如此,即“颃”gang,又读hang,才公正允妥。其他若瞤(shun,又读run)、偻(lv,又读lou)、(疒羣)(wan,又读qun)、(月困)(注:此字困内、木上有一撇)(jun,又读jiong)等,皆应二注。
三、个别字之注音
《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畜,当为嗅之通假字。按:《康熙字典》:“畜,古文兽……许救切,音齅……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音义与兽同。”段注《说文》:“俗用畜为六兽字……丑六切,又许六切。”实际上畜、兽二字音义皆同而微殊,即动物在家饲养谓之畜(chu),在山野谓之兽(xiu)。故此“畜门”之“畜”即兽(xiu),兽与嗅同音通假,本字当为嗅。《类经·经络类》注:“畜,臭(嗅)同。许救切。”然《词典》351页却注chu和xu音,在“畜门”下注音为xu,显系误注,故宜补注xiu(嗅)音方妥。
另《词典》有读音不详者凡三,即(月困)(注:此字困内、木上有一撇)438页、(血戈)(注:此字戈下,有一戈)478页、(骨盾)577页。其中(月困)当系“月困”字之讹,应注“月困”字之音。血戈当系“贼”字之讹,应注“贼”字之音,《太素》作“贼”,非为“残”字。骨盾,《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陆续出版)云:“骨盾,teng,《吴下方言考》音腾。方言。皮肉坚厚处。”故以骨盾为(骨舌)(林亿《素问》新校正)、为腯(马莳)之注音者皆欠妥,而应注teng(腾)音,适合经旨,义同腯,即皮肉坚厚处。

8 《内经》正文词义训诂略例
(文章来源: 医古文知识  1993年第2期  基础知识  P22-23)
河北省河间市医院  金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文中不乏训诂内容,其正文词义训诂主要为随文释义,阐明医学义理,解释专业名词和术语,多指训诂范围内特定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中医文献学》(薛凤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版)称之为“训释”。兹就《内经》正文中词义训诂之例10种述于次。
一、专篇医学义理训释例
    《内经》正文中有专篇训释医学义理者,如以“解”名篇者,有《灵枢》之《小针解》、《素问》之《阳明脉解》、《脉解》、《针解》和《解精微论》等。其中《灵枢·小针解》篇乃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毫针)的某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上述《内经》诸“解”名篇者,与《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韩非子》有《解老篇》和《礼记》有《经解》中之“解”相同。其中《灵枢·小针解》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与《国语·周语》训释《诗经·昊天有成命》中的正文训诂体例相似。
二、词义训诂例
    《灵枢·小针解》云:“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此乃近义词互训。  再《灵枢·根结》篇云:“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等于说:“繇,摇也。”《甲乙经》和《太素》杨注“鹞”均作“摇”,此乃声训。
三、病因训释例
    《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肉痿之因,乃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致湿邪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渍肌肉而发。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湿……为痿。”故言“得之湿地也”。又同篇云:“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于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四、病机训释例
    《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在训释胞脉之同时,兼释月经不来之机理。  又《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乘之名也。”病气的传遍规律,一般而言传于我克之脏,此乃顺传,即按五行相生而传,如肝病传脾等,故言“传”,乃相乘之名也。正如吴昆《内经吴注》所云:“言传者,亦是相乘之异名耳。”
五、病候训释例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热而痉者死。热而痉者(按:此四字原文无,据《甲乙经·卷七·第一》和《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而加)腰折、瘛疭、齿噤齘也。”此乃热极生风之“痉”病也。其表现为:腰折(角弓反张)、瘛疭(手足抽搐)、齿噤齘(牙关紧闭、咬牙切齿)。《说文·疒部》:“痉,强急也。”《正字通》:“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又《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如《素问·厥论》所云:“厥……或令人暴不知人。”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  再《灵枢·痈疽》篇云:“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故名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此言痈、疽皮色厚薄之异候也。痈、疽皆化脓性之恶疮,其中大而浅在体表肌肉者为痈,故皮色光泽明亮而薄,属阳证;深在筋骨髓者为疽,故皮色晦暗无光而坚厚,属阴证。
六、腧穴部位训释例
《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譩譆(噫嘻)。譩譆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譩譆乃膀胱经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又《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五输穴凡六十一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对五输穴部位训释多达五十九穴,唯大肠府之二间、三间未在正文训释,如原文云:“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指端内侧也……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注入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七、脉象训释例
《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也。”以“按之不可得”释“不直手”。滑而不直手,圆活流利,似于无形,此大肠之真脏脉也。  又同篇云:“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偃刀脉系肾之真脏脉也,其脉象为浮取小急而沉取坚大急。  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人以胃气为本,人之死生,全赖胃气之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象亦然。此系展转递训。
八、经脉训释例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如《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  又《灵枢·邪客》篇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以心主之脉释心之包络。
九、治法训释例
《灵枢·禁服》篇云:“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陷下之机理乃血结寒凝,故宜用灸法温通之。  又同篇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以服药、艾灸与针刺法训释“经”(治)。
十、组织器官名称训释例
《灵枢·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清·沈彤《释骨》云:“[脊椎]:末节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穷骨。”骶骨系正名,此以正名释异名。  又《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9 《内经讲义》若干注释质疑.  
(文章来源: 医古文知识  1993年第4期  学术争鸣  P11)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关键词】 内经讲义;注释

在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中,有几则注释欠妥,兹陈述管见。
1 罢极  《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教材注释:“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极,《说文》‘燕人谓劳曰极’。罢极,即劳困的意思。”若按此注“罢极”系一病证,且与文中“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肾者,封藏之本”、“脾(胃)者,仓廪之本”所述四脏生理义不相吻,欠妥。
    按:罢,繁体作“罷”,李金庸《读古医书随笔》:“疑当为‘能’字则读为‘耐’……其‘极’字则训为‘疲困’。所谓‘能极’就是‘耐受疲劳’。人之运动,在于筋力,肝主筋,而司人体运动,故肝为‘能极之本’。”李注是,当为“耐(能)极”,二字通假。
2. 传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教材注释:“传精神:俞樾《内经辨言》注:‘传,读为抟,聚也。’传精神,即聚精神。”此注是以俞樾注之“抟”训释“传”,欠妥。
    按:传,当为“专”。《吕氏春秋·季冬》:“专于农民,无有所使。”于省吾新证:“专、传古字通。”尤怡《医学读书记·素问传写之误》:“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虽说俞注之“抟”即义“聚”与文理似通,但终不若“专”义更胜。传、专古文通假。
3. 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疔。”教材注释:“足,胡澍注:‘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此以胡注连词“则”训释“足”,欠妥。
    按:足,于此是能愿动词,“足够、能够”之义,与“生”构成能愿词组,即“能生大疔”。如吴昆《素问吴注》:“足,能也。”始合经旨。
4.锡  《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教材注释:“锡(音西):赐也,引申为给。”此注义非误,注音欠妥。
    按:锡,当作“赐”。《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尔雅·释诂》:“锡,赐也。”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一般说,借作某个字,就要读某个字的音。”(段逸山等《医古文》统编五版教材),故应注ci(次)音方妥。
5. 虫  《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教材注释:“虫,《甲乙经》、《太素》均作‘急’。”若按此校注“虫”为“急”,欠妥。
    按:“虫”,实为“痋”(音腾)的假借字,痋则又是“疼”之异体字。如《说文》:“痋,动病也。从疒,虫省声。”段玉裁注:“痋即疼字。”孙诒让《札迻》:“虫当为痋之借字。”可见此处本字当为“疼”,且与下文之“纵”押韵。《诸病源候论·风痒候》:“凡痹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与《素问·痹论》义同而作“痛”。

10 《黄帝内经太素》词义训诂体例探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1994年 第01期 文献研究  P14-15)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 栋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系隋唐时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杨注《太素》是全面类分注释第一家,从该书注释内容来看,杨擅长训诂。其注多以我国传统训诂学典籍如《说文》、《尔雅》、《广雅》、《玉篇》等为依据,且尊汉儒注经。清·陆心源曾云:“其语如汉人解经,疏通证明,训诂精确,为自来注医书者所未见。”(《仪顾堂题跋))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词义解释,最常用的形式有三种即声训、互训和义界,杨注《太素》在释词同时或兼存校勘、注音。兹就该书词义训诂略例于次,以窥杨注《太素》训诂之一斑。
一、声训例
用声音(古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对被训释词加以解释。如《太素·五节刺》:“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注:“节,约也。”按《说文》:“节,竹约也。”  又如《太素·寒热相移》:“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膈)肠不便。”注:“隔,塞也。”按《玉篇·阜部》:“隔,塞也。”  再如《太素·肠度》:“小肠后傅脊。”注:“傅,附也。”说明文字通假。声训的主要目的是以声音为线索,来推求语源,即推源。如《太素·尺寸诊》:“脉宗气盛。”注:“宗,尊也。此之络一身之中血气所尊,故曰宗气。”按《说文》:“宗,尊祖庙也。”段玉裁注:“宗、尊双声。按当云‘尊也,祖庙也’……凡尊者,谓之宗。”  又如《太素·阴阳乔脉》:“乔脉安起安止,何气营此?”注:“乔,高也。此脉从足而出以上于头,故曰乔脉。”按《说文》:“乔,高而曲也。”《尔雅·释诂》:“乔,高也。”推源虽离不开声训,但杨氏有时不用声训而直接推寻名物训诂,如《太素·十五络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注:“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  又如《太素·十五络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注:“里,居处也。此穴乃是手少阴脉气,别通为络居处,故曰通里也。”  再如《太素·本输》:“鱼际者,手鱼也。”注:“腕前大节之后状若鱼形,故曰手鱼也。”
二、互训例
用同义或近义词对被训释词加以解释。如《太素·阴阳》:“汗出身常凊。”注:“凊,冷也。”按《玉篇》:“凊,冷也。”  又如《太素·三刺》:“散气可收,聚气可希。”注:“希,散也。”按《玉篇》:“希,散也。”  再如《太素·五节刺》:“辟门户,使邪得出,疾乃已。”注:“辟,开也。”《甲乙》作闢。按《说文》:“闢,开也。”
三、义界类
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对被训释词加以解释。如《太素·经脉之一》:“是动则病舌强,食则呕,胃脘痛。”注:“脘,胃府也。”按《说文》:“脘,胃府也。”   又如《太素·经脉之一》:“胃足阳明之脉……下膝入膑中。”注:“膝,胫头也。膑,膝之骨端也。”按《说文》:“厀,颈头部也。”段注:“厀,俗作膝。”  再如《太素·阴阳》:“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注:“飧,水洗饭也。”又《太素·顺养》:“肠中寒则肠鸣飧泄。”注:“飧,音孙,谓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饭也。”按《玉篇》:“飧,水和饭也。”
四、音义结合例
释音是训诂学内容之一,杨注有时在注明其音同时,再释其义。如《太素·调食》:“酸入胃,其气濇。”注:“濇,所敕反,不滑也。”按《说文》:“濇,不滑也。”(义界)  又如《太素·杂刺》:“疠风者,索散其肿上。”注:“索,苏作反,散也。”按《玉篇》:“索,散也。”(互训)  再如《太素·经脉根结》:“殰者,肉宛燋而弱。”注:“殰,音独,胎生内败曰殰。”按《说文》:“殰,胎败也。”(义界)。或先释义于前而注音于后,如《太素·知针石》:“黔首共饮食。”注:“黔,黑也,渠廉反。”按《广雅·释器》:“黔,黑也。”(互训)  又如《太素·五脏脉诊》:“滑甚为颓癃。”注:“癃,淋也,音癃。”(声训)  再如《太素·五邪刺》:“瘅热消灭,肿聚散亡。”注:“瘅,热病也,音丹。”(义界)
五、校注结合例
校勘亦是训诂学内容之一。该书有时校勘、注释结合,或以训明校,或以校明训,形成校中有注,注中有校。如《太素·五脏痿》:“肾热者,色黑而齿熇。”注:“熇当为槁,色黑而齿槁。”熇系讹字,本字当为槁,《素问》、《甲乙》均作槁,杨注已校正且训为“枯槁”之义。  又如《太素·人合》:“人有幕筋,地有聚邑。”注:“幕当为膜……膜筋,十二经筋及十二筋之外裹膜之分肉者,名筋膜也。”  再如《太素·五脏脉诊》:“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按之而坚曰肾平。”注:“旬,平也。手下坚实而平,此为石脉之形,故曰平也。有本为‘揣揣果果’也。”  另如《太素·四时脉诊》:“黄帝问于岐伯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请问此六者,可得闻乎?”注:“六,谓六问。此中唯有五句,当是脱一问也。”肖延平注:“平按:《素问》‘请’上无‘知’字,‘六’作‘五’,据本篇下经文‘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应作‘六’,杨注云当是,脱一问于义正合。”
六、音校注结合例
段逸山等云:“杨上善在医经古注中,开创了训诂、释音、校勘相结合的注释体例。”(《医古文》五版高校教学参考丛书)如《太素·真邪补泻》:“其行于脉中,循循然輑。”注:“輑,牛忿反。輑,车前横木循车行也,邪循脉行曰輑。有本作‘轺”,非也。”按《说文》:“輑,轺车前横木也。”  又如《太素·经脉之一》:“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鬲,徧属三焦。”注:“徧,甫见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检非也。”  再如《太素·热病说》:“苛轸鼻,索皮于肺。”注:“苛,贺多反,鼻病。有本作‘荀’。”(此注义误,录之以说其体例)。

11 《灵枢·小针解》正文训诂略例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     1994年 第01期  基础知识  P44-45)
河北省河间市医院(062450)  金 栋
关键词:灵枢·小针解  训诂

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最早可追溯到甲骨刻辞中,但为数甚微。春秋战国时期,正文训诂渐增,据张新武《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三十一部书中共有一千五百六十二条;其正文训诂之内容包括解释词语和串解句义等(见周大璞等《训诂学初稿》)。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是此期间著作,其正文训诂之例数目可观。如《灵枢·小针解》通篇内容皆为训诂,以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的一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素问·针解》篇亦有类似内容),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丹波元简《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清·阮元曾说:“经传本文,即有训诂。”(《经籍纂诂·凡例》)故《灵枢·小针解》篇当属正文训诂之范畴。该篇中正文训诂内容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一、解释词义
《小针解》训释词义之方法,主要有义训(即直接陈述词义而不借助音和形的方法)、互训、观境为训(根据词义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义界,其次是声训(了解文字的通假情况)。
1. 互训和观境为训:互训是义训方法之一,即用近义词解释。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小针解》释云:“所谓‘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按《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陈、言二字义近相训乃陈述叙说之义。  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神乎?神客在门。”《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神与正气、客与邪气,并非义近(同)却为之注,是谓“观境为训”,即揭示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小针解》云:“‘往者为逆’者,言气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等于说:“逆者,小也;小者,逆也。顺者,平也;平者,顺也。”逆、顺二字乃观境为训。《广雅·庚韵》:“平,和也。”《广雅·戈韵》:“和,顺也。”[《康熙字典》:“顺……又(增韵)和也。”]可见平、顺二字义近而相训。
2. 义界: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对被训释词做出简明的解说,确定它的意义范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小针解》云:“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等于说:“形,刺法也。”刺法乃偏正词组。
3. 声训:《灵枢·小针解》篇有几则涉及字的通假情况,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之闇乎?”《小针解》作“粗之暗”。《玉篇·门部》:“闇与暗同。”《周礼·春官·眡祲》:“五曰闇。”孙诒让《周礼正义》:“闇即暗之借字。”段注《说文》:“五曰闇……暗者,正字;闇者,假借字也。”可见《小针解》径作“暗”,系以本字来释同音之借字“闇”,义即愚昧不明。  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邪胜则虚之。”《小针解》云:“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串讲全句之同时寓训释词“盛”,以释原文之“胜”。《素问·逆调论》:“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王冰注:“胜,盛也。”二字乃同音通假字,其本字应为“盛”,亢盛之义。上述两则皆为以本字(暗、盛)释假借字(闇、胜)。
二、串讲句意
《小针解》篇主要采取此法,其训诂术语时用“言”。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小针解》释云:“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  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太深则邪气反沉。”《小针解》云:“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刺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有时无训诂术语,训释时多先引训释对象的原文,原文后加词尾“者”字,接着训释。如《九针十二原》云:“上守神。”《小针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可补泻也。”又如训“粗守关”云:“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小针解》之串讲句意的训诂手段是综释全句,兼举训词。如《九针十二原》云:“满则泄之。”《小针解》云:“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串讲全句之同时已寓训释词“盛、泻”,以释原文之“满、泄”,等于说“满,盛也”、“泄,通泻”。《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盛乃实证,故云“当泻之也”。
三、分析句读
正文训诂中分析句读者实属少见,但《小针解》有一则通过词语解释,可助分析句读。《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中间未加句读)关于这段原文之句读,古今诸贤未尽一致。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之句读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注云:“神乎神,言正气盛衰,当辨于疑似也。”这样句读有句末韵脚押韵的理论依据,时贤刘振民等也如此。他说:“依照这段文字的音韵,其正确的句读当是:‘(正)……粗守形,上守神(真)。神乎神(真),客在门(文)。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元)。’这里是真、文、元合韵相押。”(刘振民、周笃文、钱超尘等《医古文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版)此句读与《类经》同。实际上“神乎神客在门”之句读,《小针解》已有明训,即正如《灵枢识》所云:“简按:《小针解》曰:‘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据此,则‘神乎’二字句,神客,谓神与客也。”通过分析《小针解》词语解释可知:“神客”当连读,第三个“神”字,当属下句。故其正确句读应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方与经旨相吻。
四、阐述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小针解》云:“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串讲中已寓训释词“补”,以训原文之“实”,等于说:“实,补也。”补乃动词,可带宾语,“实”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即“虚则补之”。  《小针解》训释“邪胜则虚之”句云:“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串讲同时已寓训释词“泻”,以释原文之“虚”字,等于说:“虚,泻也。”其语法与上述之“实”相同。

12 《内经》“癫疾”病考略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药学报  1994年 第03期 中医理论与临床 P8)
河北省河间市医院  金 栋  尹继增(062450)

癫、狂、痫三病(证),自秦汉至金元时期,经常混称,不甚明晰,如《内经》“癫疾”一词,与今所指之病不尽相合。有鉴于此,就《内经》“癫疾”所指何病,不揣浅陋,略例于次。
1 痫病例  
《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癫疾始作,而反僵,因而脊痛。”文中“癫疾”实系痫(癫癎)病发作时的不同症状。根据症状又分为骨、筋和脉癫疾,“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灵枢·癫狂》
按:古代癫、痫多混为一病,如段注《说文》:“小儿癫,曰痫也。”《玉篇》:“痫,小儿瘨病。”《诸病源候论·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清·莫枚士说:“癫之言蹎。蹎,仆也。”[1]仆即昏倒,正痫病大发作时的表现。时贤张纲说:“《内经》所名之癫,实即当今所称之痫。”[2]
2. 狂病例
《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按:癫,《玉篇》:“狂也。”《太素·癫疾》:“驰走妄言等谓之狂。”《千金方·小肠腑·风癫》云:“凡发狂则欲走。”清·张琦《素问释义》:“经热入腑,阳邪炽盛,故发狂癫。”  又《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厥……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明之厥”的表现正“狂”发作时的症状。故文中“癫疾”,当为现今之狂病。
3. 巅(颠)疾当为癫疾
巅、颠、癫三字古通,或指狂,或指痫。
3.1 痫病例
《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按:巅,一本作颠,《甲乙·卷十一·第二》、《太素·卷三十》均作“癫”。此巅疾即今之痫病。张介宾云:“巅疾者,即癫痫也。本经巅、癫通用。于此节之义可见……盖小儿初生,即有病癫痫者,今人呼为胎里疾者即此。”[3]
3.2 狂病例
《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为巅疾。”《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阳,转则为颠疾。”转,当系“搏”字之讹。《太素·邪传》作“邪入于阳,搏则为癫疾。”杨上善注云:“邪入于阳脉,聚为癫疾。”《千金方·风癫》云:“邪入于阳则为狂。”可见,巅疾、颠疾当为“癫疾”,义指狂病。
3.3 巅(颠)疾有指头部病证者,如头痛、头风、头昏、头胀,则与癫疾义非。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其动掉眩巅疾。”《素问·著至教论》:“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按:头上曰颠(巅),《素问·方盛衰论》王冰注:“巅,谓身之上。巅疾,则头首之疾也。”故上述诸巅疾者当指头部病证。
参考文献
[1] 莫枚士.研经言·释癫.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58
[2] 张纲.中医杂志.1986,(5):56
[3]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癫疾.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65:554
                                 ( 收稿日期:1993-11-20.)

13  由“专”求义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1995年第03期 文献研究  P18-19)
河间市人民医院 (062450) 金 栋
关键词:专  通假字  错讹字

専与耑古通。耑,段注《说文》:“古废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専矣。”専与耑现皆简化为“专”。専与尃形体相似,传抄每易致讹,故凡用専、尃、耑作声符者,如传、抟、转、傅、搏、博、揣等字,传抄极易相混。古籍文章中凡用此等文字,其义若有难通之处,或系通假或为错讹。如因声(专)求义而理通当属通假字,若因声求义而理未通则属错讹字。兹就《内经》用“专”作声符,以《甲乙》《太素》互参对照,对通假、错讹之处,略例几则以说明之。
一、传与抟、转、揣相通,与搏相讹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王冰注:“夫精神可传,唯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从王冰串讲注文中看出,王将“传”作“流传、传播”之义,欠妥。
按:传,当作专。尤怡《医学读书记》:“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吕氏春秋·季冬》:“专于农民,无有所使”于省吾新证:“专、传古字通。”  一说传或作“抟”,如俞樾《内经辨言》:“传,读为抟,聚也。”传精神即“聚精神”,是言精神专一,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正持此说。  考:抟,段注《说文》:“古亦借为专一字。”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左传》:“如琴瑟之抟壹。”抟,当作专。抟之“聚”义虽可通,然抟、专相比较,“专”义更胜。实际上其本字就是“专”。
传,《太素》作搏,错讹。因搏与传(傅)、或与抟(摶)形似致讹。故《素问》之传,非为抟、搏,本字为专。
再如《灵枢·大惑论》:“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按:传、转二字,《甲乙》皆作“揣”,《太素》都作“传”,可见“传、转”当为一个字,或传或转或揣。揣义难通,疑即“抟”字。传、抟、转古通假,如《汉书·燕王刘泽传》:“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入萧关。”王念孙《杂志》:‘转字师古无音。念孙按:转读为专,专谓统领之也。《史记》作抟。《索隐》曰:抟音专,专谓专统领胡兵……专、抟、转,声相近,故专又通作转。“转与专音同而借,故《灵枢》本字当作“专”。阴阳合传,当作“阴阳合专”,即阴阳诸精气会合而精专不杂。神精乱而不转,当作“神精乱而不专”,即精神分乱则不能专一。
二、传、搏相讹例
    《灵枢·五色》:“察其散搏,以知近远……散为痛,搏为聚。”按:搏义难通,当系“抟”字之讹。抟,聚也。散、聚对文,正合医学义理。搏,《医部全录·黄帝灵枢经》、《类经·脉色类》皆作“抟”。
再如《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抟,《甲乙》、《太素》均作“搏”。抟,聚也。经文“抟”字义通,非系“搏”字。
三、传、傅相讹例
《灵枢·肠胃篇》:“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传,《太素》作“傅”。杨上善注:“广肠……附脊以受大肠糟粕。”傅,通附,附着之义,本篇后载“小肠后附脊”可证。《太素》是,传字误。
再如《灵枢·背腧》:“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传,移换之义,然《甲乙》作拊,《太素》作傅。杨上善注:“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据此三书各有其义,然似《内经》“传”义更胜。
四、转、博、搏相讹例
《灵枢·大惑论》:“久而不解,独博独眩。”张介宾《类经》注:“凡人登高博望,目见非常之处,无不神魂惊荡而心生眩惑。”据张氏注文串解,系将“博”作“广博宽远”之义而释,欠妥。按:博,《太素》作转。萧延平校注云:“《灵枢》作传。”据萧校别本博作传,但“传”义非通。转与眩义同,即眩转之义,故《太素》为是。
再如《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阳,转则为巅疾。”转,《太素》作搏。此句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作“搏阳则为巅疾”,其义与《太素》同。故以《太素》为是。
五、揣、喘相通例
《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按:揣,段注《说文》:“按:《方言》常绢反,是此字古音也。”《康熙字典》:“尺兖切,音喘。”《说文》:“喘,疾息也。”呼吸急疾、急促谓之喘,此乃本义。然《内经》有多处言喘为脉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喘,《甲乙》作揣)王冰注:“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状也。”故揣,本字当为“喘”,指脉动疾急。
古人诊脉是以呼吸至数来测定脉动之至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故可借呼吸急促之“喘”,来比喻脉象之疾急也。等于说“脉动急疾、急促谓之喘”,此乃引申义也。
再如《太素·五脏脉诊》:“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杨注:“有本为揣揣。”喘喘,谓脉象急疾且园转连贯
另,《太素·邪传》:“其著于伏冲之脉,揣揣应手而动。”揣揣,《素问·大奇论》、《甲乙》皆作“揣之”。按:揣揣,当系“揣之”误为“揣”字叠用(即揣揣)而成。“揣之”中之“揣”字,音初委切(chuai),动词,触按之义,《太素》揣揣非。若“揣”字叠用,则音义与“揣之”皆异,亦非“喘喘”之义。《太素》“揣揣应手而动”,当为“揣之应手而动”,此正与《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中之“喘动应手”,义相吻合。
六、揣、搏相讹例
《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文中六个搏,《脉经》、《千金》同,但《甲乙》、《太素》皆作“揣”。按:原文“搏坚长”正与下文“软散”之脉对举并提,可见“搏”字是,“揣”字非。
再如《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四个搏,《甲乙》、《太素》俱作“揣”。揣,非也。
                                            (收稿日期:1994-2-21)

14  “鼠仆”小考  
(文章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1997年 第02期 文献研究  P18)
河间市中医院(河北,062450)金 栋   刘继民
关键词:鼠仆  鼠鼷

《素问·刺禁论》云:“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王冰注:“今刺之而血不出则血脉气并聚于中,故内结为肿,如伏鼠之形也。气街在腹下夹脐两旁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也。”王注“鼠仆”,既云“肿如伏鼠之形”,却又云“鼠仆上一寸”而言部位,前后矛盾,所云不一,妥否?
按:鼠仆,《甲乙经·卷五·第一》作“鼠(鼠僕)”,注云:音卜。[(鼠僕),一本作“蹼”。注:原文章无此句,考证后补入。](鼠僕),字书未载,当为(鼠菐)字。(鼠菐),《康熙字典》载:“《集韵》:博木切,音卜。《玉篇》:鼠名。”《辞源·鼠部》云:“鼠璞:未腊之鼠,也作鼠朴。”璞,古方言,指干鼠。《尹文子·大道下》云:“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可见(鼠菐)、璞、朴与鼠连用,音义皆同,义指鼠,故“鼠仆”亦当指鼠。
气街又名气冲,乃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二寸,腹股沟动脉正位于此。若误中此处动脉则出血,而又未排出体外,局部瘀积则为血肿,肿形如小鼠。诚如明·马莳所云:“此言刺气街而误中其脉者,当为肿也。”(《素问注证发微》)。
又按:鼠仆,林亿等《素问·新校正》云:“按别本,‘仆’一作‘鼷’。《气府论》注:气街在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也。”据《新校正》:别本“仆”作“鼷”可知,当时世传本尚有“鼠鼷”一词,《千金方·卷二十九·第三》正作鼠鼷。”鼷,《说文》:“小鼠也。”此“鼠鼷”当与《甲乙经》鼠(鼠菐)义同。但《新校正》所引《气府论》王注之“鼠鼷”则与《甲乙经》“鼠(鼠菐)”义异,亦与《千金方》之“鼠鼷”义非。
由是观之,鼠鼷之义有二。《千金方》成书在《素问》王冰注和林亿《素问·新校正》之前,《千金》鼠鼷与《新校正》所云“别本仆作鼷”吻合,与《素问》之鼠仆义同,此其一也。《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一》:“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与《素问·气府论》王冰注“气街,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相一致,可见鼠鼷又指部位,当位于气街穴下一寸,此其二也。
鼠(鼠菐)、鼠鼷皆出于《甲乙经》,但所致不同。鼠(鼠菐),《素问·刺禁论》之鼠仆,与《千金方》之鼠鼷义同。鼠鼷,《内经》未载,疑系《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之词,惜此书已遗,而《甲乙经》得以保留,《气府论》王注正引此语,指部位。
自《新校正》“别本仆一作鼷”校语出后,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如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害》注:“仆当作鼷”。而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则云:“仆,不必改为鼷。鼷,《说文》:小鼠也。(鼠菐),《玉篇》:鼠名。《巢源·附骨疽候》云:产妇女人,喜着鼠(月菐)、髂头、(月畢)、膝间。知是仆、(月菐)、鼷同义,即鼠鼷也。”此注虽发前人之未发,但亦失公允。
综上所述,鼠仆与《甲乙》之鼠(鼠菐),《千金》之鼠鼷义同,本为“鼠(鼠菐)”,《甲乙》为是,义指小鼠。“为肿鼠仆”,比喻瘀血肿起形似小鼠,适合经旨。
                                               (收稿日期:1996-11-05)

15  “制”
      牛  字小考(制牛,上下结构。键盘打不出此字,故正文中用■代替)
(文章来源: 医古文知识     1999年 第01期 析义解惑 P37)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金 栋
关键词:■  掣  觢
   
“■”字《内经》全书只出现一次,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但古今注释不一,仅其读音,就有以下几种:
1 读dao(导)音。
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王注云:“■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朱海玉等编的《医药误读字辨》(安徽科技出版社,1986年)从之。
2 读che(彻)音。
见李戎《中医难字字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
3 dao(导)、che(彻)二音并存。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4 读chi(赤)音。
见张登本、武长春主编的《内经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到底读何音?使后来学者无所适从,有考证之必要。
按:■,《太素·卷三·首篇》及《甲乙经·卷六·第七》均作“掣”。杨上善注:“引也。”《太素》和《甲乙经》皆在王冰注《素问》之先,是公认的最能保存《素问》王冰注释工作前原貌的传本,所以历代注家宗者甚多。如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掣。”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注:“■,《甲乙经》作掣,挽也。”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原文直接用“掣”字。
又按:■,《康熙字典》:“《集韵》……本作觢。”■是觢的异体字。而觢与掣为通假字,如《康熙字典》:“《集韵》:掣、觢通……或作■。”(“觢”之异体字“■”与“掣”可通假)显然,《太素》《甲乙经》之“掣”为本字,《素问》之“■”为借字。借字当读本字之音,所以“■”字应读如“掣”音,即che(彻)才正确。另有说“■”与“掣”是传抄致误,即“手”误作“牛”。因牛、手极相似,草写极易致讹,可备一说。
■,义拽拉,就是杨上善所说的“引”,张介宾所说的“挽”。气虚则易下陷,故宜提而升之。“■引”,提拉牵引之义,已明。

16 “卒中”病名考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03期  医史文献  P156-158)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卒中”一词,目前各类医学杂志、报纸等多认为系西医病名而给予论述。通过对历代有关医籍的检阅及考证后发现,“卒中”原是中医名词(病因)。卒,通“猝”,二字先古今字,后通假字;本字为“猝中”,指“突然受到……伤害”“突然被……击打”之义。后演变为中医症状名称,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义;最后发展成为中医疾病名称。即“卒中”本是中医病名,亦称中风病,又名卒中风,对其沿革给与详细阐述。此等名称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
【关键词】  卒中;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卒中

卒中,指急性脑血管病变。“卒中”一词,目前在各类医学刊物中,出现频率较高,由“卒中”组成的词亦较多,如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静止性卒中、亚临床卒中、小卒中、大卒中、脑卒中等。并有许多由“卒中”一词命名的刊物,如《中国卒中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及一些三甲医院开设有“卒中病房”。而且国际上尚有国际卒中学会(ISS)、世界卒中联盟(WSF)和世界卒中组织(WSO)等,并且将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等。那么“卒中”究竟是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教授在《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中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 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1]高校本科、硕本连读教材《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一章中,对病名“脑卒中”的论述,后面括号内有一外文名称stroke[2-3],显然是指舶来品,一个洋名称。而对“卒中”之读音,读“足钟,zu zhong”者多,对此笔者认为欠妥。兹不揣浅陋,陈述于下。
一、卒中,当为“猝中”,原是中医名词
卒中一词,本是中医名词,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治卒中五尸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治卒中风诸急方”等记载[4]3777-3790。该书多系“卒中、卒得、卒发”等多种危重疾病之急救方法,故原名称《肘后救卒方》。按:卒,通猝,音“促,cu”,猝然、突然、急暴之义。中,音“众,zhong”,被击打、受伤害之义。卒中,当为猝中,指“突然被……击打”“突然受到……伤害”。如卒中风,指突然受到风邪伤害;卒中暑,指突然受到暑邪伤害;卒中恶(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指突然受到秽毒或不正之气伤害等。此乃“卒中”之本义,后起之词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卒中,当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zu zhong”。
二、卒中又是中医症状名称
卒中后,即“突然受到……伤害”以后,可以出现“欲死”等症状,如《肘后备急方》有“卒中恶、短气欲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等记载[4]3779-3791。此“死”非指死亡,指猝然如死而气不绝也,即“迷昧不知人,不省人事、昏厥是也”,西医称意识障碍者,后世有“卒中暴厥”之名称。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中门·卒中暴厥》云:“暴病卒死……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4]4723即无论受到什么伤害,凡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皆可称为“卒中”,非限于风邪一种。由此可见,卒中由原来的中医名词,逐渐演变成症状名称。卒中某种病邪,如卒中风、卒中气、卒中食、卒中寒、卒中暑、卒中湿、卒中恶等,皆可简称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等名称。中这些病邪后,皆可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三、卒中本是中医疾病名称
卒中还是中医病名,即中风病,又称卒中风。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中医大辞典》云:“卒中(促众,cu zhong),即中风……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因中风是猝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故名。”[5]
1 中风病导源: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6]。此今之中风病的病名解释,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中风之病名,虽首见于《内经》,但非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急性脑血管病,系指外受风邪而言。等于《内经》无中风病名,但对中风论述甚详。在病名方面,根据症状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卒中昏迷期有击仆、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名称。中风之病名,实首见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该书有“中风历节病”一章。根据病邪的深浅与病情的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等四种,历代医家多沿袭而用其名称。后世医家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实导源于此。
《内经》认为,半身不遂(偏枯)等症发生原因,或系外受风邪而得。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发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汉代张机《金匮要略》秉承经旨,认为中风病系“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正因为如此,在唐宋以前,中风病的病因,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此正是称为中风病之缘由。现今看来,上述两部经典之理论,对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认为是“外受风邪”欠准确。所以唐宋以后的医家,则提出质疑,持不同观点。如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在其《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云:“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7]而明代医家张介宾则认为中风病与风邪无关,提出“非风”病名。《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云:“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8]
2. 卒中风之导源:卒中风之病名,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云:“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4]3791后世或有沿用其病名者。如《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云:“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9]《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生姜生附汤,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4]7485《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花蛇续命汤,治卒中风,牙关紧闭,精神昏愦,口眼歪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4]7657等。卒中风作为中医的病名至今仍沿用,如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将“卒中风”作为中医急症之疾病来论述。《中医急诊学》云:“卒中风,是指……发病迅速,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蹇语塞或失语,甚则神昏……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急救。”[10]
3. 卒中病名导源:卒中作为中医的病症名,首见于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治诸风》云:“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乌犀丸,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闭,膈上多痰,或语言蹇涩,或口眼歪斜……三生饮,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涌。”[4]4076-408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白散子,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4]7485从以上诸方所治病证来分析,卒中既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病因),又是一个病(症)名。三生饮所治之病证,乃系“卒中”病名之始端。而在历代医籍中,多系将“卒中”一词,或指病名,或指症名,或指病因来论述,无明确的命名标准。
由于古代病、证、症、因,四者名称使用不规范,无严格的区分标准,多混称,所以卒中、卒中风、中风病在历代医籍中多相提并论而混称并存。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铁弹丸,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歪斜,言语蹇塞……卒中,不语迷闷。”[4]7486-7487《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至宝丹,治卒中风急不语,中恶气绝,中物诸毒……风热卒中、客忤。”[4]7658《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11]
至明代,卒中病名基本确立,或是中风病一症状。如《医学纲目·中风》云:“中风,世俗之称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又称为左瘫右痪及腲腿风,乃中倒后之症,邪之浅者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后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4]8164《医学正传·中风》云:“曰卒中,曰暴仆,曰暴喑,曰蒙昧,曰?僻,曰瘫痪,曰不省人事,曰语言蹇涩,曰痰涎壅盛,其为中风之候不过如此,无此候者非中风之病也。”[4]8837《症因脉治》中论《内经》、《金匮》中风卒中症因各别治法不同云:“风邪中于各经之俞,或左或右,则为卒中偏风,半身不遂之症也……至《千金方》,则以《内经》风论发卒中四条,立名中风……《内经》之论中风,总述风邪致病,非专言卒中暴仆之症。”[4]5034-5038
卒中之病案,明代医籍多有记载。如《内科摘要·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云:“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愦,口眼歪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一男子,卒中,口眼歪斜,不能言语,遇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此手足阳明经虚,风寒所乘,用秦艽升麻汤治之稍愈,乃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痊。”[12]或卒中、中风并称之病案亦有记载,如《名医类案·中风》云:“吴能三,患中风,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厥气厥,二陈汤加……邱敏六年三十六岁,患中风,四肢如瘫,此人好色,从幼做买卖,有外事(此风非自外来,由内燥火而卒中也)。[4]6770
中风之病名,首见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因该书理、法、方、药具备,是历代医家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故历代医家多沿袭而用其名称。因“风为百病之长”,历代医家多将中风病列为篇首,当作重要的章节来论述,并成为中医“风、痨、鼓、膈”四大难症(病)之首位,从而使中风之病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卒中”之病名间或提及。如新世纪高校二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云:“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zu zhong”,本是中医病名。卒中,即中风病,亦称卒中风,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
[3] 吴江.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
[4]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5]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71
[6] 周中瑛.中医内科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04
[7] 王履.医经溯洄集[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8] 张介宾.景岳全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8
[9]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155
[10] 任继学.中医急症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11]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47
[12] 薛己.内科摘要[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

17  古病名“痱病”探源            
(文章来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05期 医史文献  P310-311)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根据经旨之义,参以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痱病”是中风病之古称。其症状表现有偏枯(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知人)及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等,是中风病之中脏腑症也。同时文章将“痱病”与“偏枯”给与鉴别。
【关键词】 痱病;中风病;偏枯;神志障碍;言语障碍

一、关于痱病的病名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瘖徘(痱),此肾虚也。”
按:痱,音fei肥,《说文·疒部》:“风病也。”《尔雅·释诂》:“痱,病也。”《汉语大字典》:“痱,中风病。”因(中)风而痱,故后世医家有“中风痱”、“痱风”、“风痱”等名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太素·热病说》:“痱风之状,凡有死别。”[1]744《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2]153《风痱第五》:“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167《诸风第二》:“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2]156由此可见,痱即痱病,亦名风痱、中风痱、痱风等,乃中风病之古称。
二、关于痱病的临床表现
据经旨痱病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即肢体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及语言障碍等。
1.       肢体感觉障碍(不知痛痒)和运动障碍(偏瘫或全瘫):
经文“身无痛者”,非指身体不痛,而是指肢体感觉障碍、缺失,即不知痛痒之义。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冒昧不知痛处。”明·张介宾云:“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3]张纲云:“痱者,以无所知觉为主,因其邪入内里,心伤神昏,故痛觉不存。”[4]237
经文“四肢不收”者,指瘫痪,即四肢瘫或偏瘫;而瘫痪或系痉挛之硬瘫,或系弛缓之软瘫。如《千金要方·风痱第五》:“夫风痱者……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167《丹溪心法·中风》:“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5]7901《医学入门》云:“四肢瘫,此名风痱。”[5]8433《医学纲目·中风》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6]164《中医百病名源考·痱》云:“‘四肢不收’者,本非谓肢体‘全废’之四肢瘫(当仍系或左或右之偏瘫,与偏枯无异),特以神志昏迷,形若无主,体失收持,而一似于四肢全瘫耳。”[4]237《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7]由此可见,古今学者对于“四肢不收”,到底是四肢瘫还是偏瘫,是硬瘫还是软瘫,认识不一。临床观察,中风病昏迷后,由于病变部位不一,发病时间及病程不同,既可以出现四肢瘫,亦可见偏瘫;而偏瘫侧肢体既可是痉挛之硬瘫,亦可是弛缓之软瘫。
2. 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
据经文“痱之为病也……其言微知……甚则不能言”可知,痱病有言语障碍,即喑(瘖)之义。喑(瘖),音yin音,《说文·疒部》:“不能言也。”《太素·经脉病解》云:“瘖,不能言也。”[1]188《医学纲目·中风》云:“其舌强不语,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6]162故《素问·脉解》有“喑徘(痱)”连词。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云:“痱,即仲景中风篇所谓‘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8]
3. 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
经文“智乱不甚,其言微知”者,即神志迷乱但不严重,言语障碍但可交流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浅者也。而若智乱甚,“甚则不能言”者,即神志迷乱严重而冒昧不识人,口不能言或失语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深者也。此正张仲景中风病之中脏腑也,“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医学纲目·中风》云:“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6]166《杂病证治准绳·中风》云:“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5]4723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中风总论》:“中风之症:猝然倒仆,身热口噤,志乱神昏,四肢俱废,良久不醒,《内经》名曰风痱。”[5]5043“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9]
三、关于痱病的鉴别
痱病与偏枯在《灵枢·热病》篇中是对举论述的,二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偏枯,半身不遂也,偏瘫之古称。据经旨之义,偏枯是半身不遂而痛,言语、神志正常,病变部位轻浅,在分腠之间,如《太素·热病说》:“偏枯病有五别:有偏一箱不收,一也;有偏不痛,此不用并痛,二也;其言不异于常,三也;神志不乱,四也;病在分肉间,五也。具此五事,名曰偏枯病也。”[1]744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经络之症也。而痱病是偏枯(瘫)或全瘫,不知痛痒,言语、神志异常,在脏腑,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脏腑之症也。张纲云:“病有深浅,其所别者主在于神昏与否,而不在其废。”[4]235
中风病半身不遂症是否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临床观察,在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灵枢·热病》称之为“身偏不用而痛”。偏枯本身或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亦有记载,如隋·杨上善《太素·调阴阳》:“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1]6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10]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2]153等。而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是“无疼痛”症状的。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11]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
四、关于今人对痱病认识的比较
对痱病的认识,今人亦不一致。如李戎云:“痱,病证名。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12]《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13]解释前后矛盾。《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徘,通痱,废也。瘖徘,病名。《奇效良方》云:‘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言,足废不为用。’”[14]罗石标云:“徘。当为痱。偏瘫。”[15]《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7]而对痱病认识最合理的当属张纲的《中医百病名源考·痱》,有云:“先秦时期初以‘痱’而名病者,则本谓‘神识昏迷、无所觉之’之风中脏腑之证也。”[4]23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痱病”乃中风病之古称,系中脏腑之症。临床表现为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及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
[3]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5
[4] 张纲. 中医百病名源考[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6]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7] 张登本、武长春. 内经词典[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9
[8] 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02
[9] 周中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8
[10]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11]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 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12]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5
[13]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27
[14]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1
[15] 罗石标.说医解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3
                                                   (收稿日期:2009-02-05)

18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07期 医史文献 P457-458)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中风病之理论肇始于《内经》,但其病因病机之内容,则散见于《内经》诸篇,通过分类检索认为主要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此诸多因素实乃“病因—中介(病机)--脑(靶器官)”轴系。
【关键词】《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相似。”[1]此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解释,而对其病因病机,在《内经》中就有详尽的论述。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1 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
    《内经》认为,中风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的结果即“气虚邪中”论。如《灵枢·刺节正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正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此即“气虚—风邪入中—经络不通—偏枯”轴系。《内经》对中风病系“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目前看来,此观点欠妥,故唐宋以后之医家多提出质疑。“近代学者多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1]
2 暴怒伤肝,气机逆乱  
《内经》认为暴怒伤肝,气机逆乱可引起中风病。因怒为肝之志,若大怒、暴怒则伤肝。肝藏血,怒由肝血、肝气所生,若肝血充足,肝气亢盛,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怒生而肝伤,则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气机逆乱,化风或阳亢化火,夹气血上冲于脑导致中风病。《素问·举通论》:“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经文中诸“上”字,在此当指元神之府的“大脑”,而大厥、薄厥等名称,则系中风病昏迷期的称谓。
     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素问·脉解篇》:“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张锡纯云:“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2] 煎厥乃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化火,夹气血上冲于脑所致。   
     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风火相煽夹气血上冲于脑,煎熬血液,灼液为痰,导致痰瘀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起中风病。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即“怒--肝气上逆--脑”轴。   
3 火热亢盛,上扰神窍  
《内经》认为火热亢盛,扰于神窍,出现神志昏糊、迷蒙、暴不识人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神志昏糊、迷蒙之义。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此瞀、瞀(冒)昧、暴病,皆火热为病,虽未名中风之脑病,但火热燔炽,可引动心火,致心火亢盛而上炎,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导致中风之脑病。
    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逆,气机逆乱。逆由怒而生,“怒则气逆”,此即“气有余便是火”、“怒志化火”之谓也。怒伤肝,肝伤后,导致气机逆乱,或肝气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皆可夹气血上冲于脑,而成中风病。
    火热亢盛,引动心火和或肝火,气逆上冲,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既可煎熬血液,灼液为痰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闭(痹)阻脑络,亦可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导致中风病,出现神志昏蒙、猝倒僵仆、不识人等症。此即“火热--心肝上冲--脑”轴。
4 饮食伤脾,痰湿阻络  
《内经》认为嗜食膏粱厚味,可引起中风病之仆击、偏枯等症。《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化热生风,导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中风病。或痰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中风病。此即“饮食--脾(痰湿阻络)--脑”轴。
5 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
《内经》认为房劳太过,可引起昏厥、喑痱等症。《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内夺,指房劳伤肾,内夺精气而言。
    由于气机逆乱,邪气上冲于脑,引起猝暴眩仆、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或瘫软或瘫痪等症,便谓之厥,亦称昏(晕)厥。如大厥、薄厥、煎厥、尸厥、气厥、痰厥等。《素问·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猝不知人,此名为厥。”[3]  
    肾虚可致厥,在《内经》别篇亦有论述,如《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素问·调经论》:“志……不足则厥。”等。房劳太过,可耗伤肾之阴精,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上冲于脑,出现神昏晕厥、喑痱等症。或肾精不足,上不能滋养脑髓(舌),外不能滋养肢体而致喑痱等中风症状。《素问·厥论》:“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即“劳欲—肾虚—脑”轴。
6 体质因素
《内经》认为形体肥胖,可致中风病。《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刘完素云:“肥人多中风者……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4]张介宾云:“肥人多有非风之证……然肥人多湿多痰,故气道多有不利。”[5]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油脂油膏过盛导致。此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粘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中风。此即“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
7 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此等病因病机实乃“病因—中介作用(病机)—脑(靶器官)”轴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4,131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2
[3]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92
[4]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8
[5]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4

19 《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10期 医史文献 待发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河间 062450)
【摘要】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指病因,即外受风邪而言;非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风病(卒中)。而现今之中风病,在《内经》中有不同称谓。经检阅《内经》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并参以历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对中风病的有关论述认为,中风病昏迷期有“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击仆”等名称;中风病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名称;而中风病言语障碍有“瘖(喑)”和既有偏枯,又有言语障碍及神志障碍之中风病中脏腑之“痱”等称谓。分别给予详细阐述。
【关键词】 中风;《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1]此系现今中风病的解释,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中风一词,虽最早见于《内经》,但非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风病,系指外受风邪。《内经》虽未明确中风病名,但有关论述甚详,在病、症名等方面都有相关记载。兹不揣浅陋,陈述如下。
1 《内经》之中风,系病因,指外受风邪
    中风一词,散见于《内经》诸篇,从所述内容分析,当指外受风邪,为风邪所侵害。如《素问·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五脏之中风奈何?”等,此与现今之中风病,名同实异。诚如晚清医家张伯龙云:“《素问》所论中风,皆指外邪而言。故汉唐风药,皆主散邪,而其论病,并无神魂昏愦,直视僵仆,口眼喎斜,牙关紧闭,语言蹇涩,失音烦乱,摇头垂涎,痰壅曳锯,半身不遂,瘫痪软弱,筋骨拘挛,抽搐瘛瘲,汗出遗尿等证。”[2]
2 《内经》中风病之病、症名
    “昏瞀猝仆之病名中风,本是汉唐以后之通称。证之古书,则《素问》中有是病,无是名。”[2]正式命名为中风病者,系汉代张机《金匱要略·中风历节病》。《内经》中虽未明确中风病名,但有关论述甚详,如中风昏迷期有大厥、煎厥、薄厥、击仆、仆击等;半身不遂者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语言障碍有喑及既有偏枯,又有神志、言语障碍之痱等称谓。
2.1  昏迷期,有“大厥、薄厥、煎厥、仆击、击仆”等称谓
    中风病,又名卒(猝)中,亦称卒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而得名[3]。此“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后世称神志昏蒙者,其“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重者:昏迷或昏愦。”[4]属中脏腑,《内经》则称大厥、煎厥、薄厥、击仆、仆击等。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下,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则为薄厥。”《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及《灵枢·九宫八风篇》:“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击仆、偏枯矣。”等。对于大厥、煎厥、薄厥是中风病,历代医家多认同且有发挥,如清·张伯龙云:“血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读《调经论》之气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一节,然后知今之中风,即《素问》之所谓大厥。”[2]近代医家张锡纯云:“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5]。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不论是煎厥或薄厥,都是由气机逆乱所煎迫而出现的昏仆不知人的病状而言……和《调经论》的‘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同属一类病症。”[6]现今看来,《内经》之大厥、薄厥及煎厥,非专指中风病,尚包括晕(昏)厥等病证。而对仆击、击仆者,《医学纲目·中风》:“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7]张纲云:“以其所谓偏中邪风之‘击仆’,本即风中如深、昏仆若死之证。”[8]等。
2.2  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称谓
半身不遂是中风病一个重要症状,无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皆可见到。半身不遂一词,《内经》未载,但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记载。
称偏枯者,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等。唐·王冰注:“偏枯,半身不随。”
称偏风者,如《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偏风,乃偏枯之因风而罹患,偏枯之别名。如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云:“此言风邪中于各经之俞,或左或有,则为卒中偏风,半身不遂之症也。”[9]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特此偏风,乃为仲景所谓半身不遂之风矣……《神巧万全方》云:经有偏风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风偏枯候。此三者大要同,而古人别为之篇目。盖指风则谓之偏风,指疾则谓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10]
称身偏不用而痛者。中风病半身不遂症是否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临床观察,在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灵枢·热病》称之为“身偏不用而痛”。偏枯本身或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亦有记载,如隋·杨上善《太素·调阴阳》:“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11]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12]及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13]等。而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是“无疼痛”症状的,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14]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15]。
2.3  (喑)痱,乃“偏枯、失语和神志昏蒙”之中脏腑
《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徘(痱)。”喑(瘖),《太素》:“不能言也。”[10]痱,即风痱。《说文·疒部》:“痱,风病也。”《汉语大字典》云:“痱,中风病。”因(中)风而痱,故称风痱、中风痱,据经旨之义,痱病之表现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神志和语言障碍[15]。
2.3.1  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身无痛者,四肢不收”者,既可是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也可是或左或右之偏枯。身无痛者,非指身体无痛,乃系感觉障碍即感觉缺失、不知痛痒。张介宾:“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16]四肢不收者,指肢体运动障碍,即肢体全瘫或偏瘫。如《医学纲目·中风》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6]《丹溪心法·中风》云:“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9]《中医百病名源考·痱》云:“‘四肢不收’者,本非谓肢体‘全废’之四肢瘫(当仍系或左或有之偏瘫,与偏枯无异),特以神志昏迷,形若无主,体失收持,而一似于四肢全瘫耳。”[8] 《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17]
2.3.2  神志、言语障碍
“智乱不甚,其言微知”者,即神志迷乱但不严重,语言障碍但可交流,乃神志昏蒙之浅者;若智乱甚,“甚则不能言”,即神志迷乱严重、冒昧不识人,口不能言、失语,乃神志昏蒙之深者。此神志、语言障碍正仲景所谓邪中脏腑,《金匱要略·中风历节病》:“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痱》:“先秦时期初以‘痱’而名病者,则本谓‘神识昏迷,无所觉知’之风中脏腑之证也。”[8]故经旨(喑)痱,乃中风病“偏枯、失语和神志障碍”之中脏腑也。
3 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中所称之“中风”,是指病因,即外受风邪,而后世所称的中风病,在《内经》中有不同称谓。中风昏迷期有“大厥、薄厥、煎厥、仆击、击仆”之称谓;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之称谓;言语障碍有“瘖(喑)”之称谓和既有偏瘫(枯)、又有言语及神志障碍的“痱”病之称谓。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4.
[2]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3,60—61,49—53.
[3] 金栋.卒中病名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6--158.
[4]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2.
[6]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5.
[7]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62,164.
[8]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5,237,234.
[9]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5037,7901.
[10]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49.
[1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9,188.
[12]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53.
[14]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15] 金栋.古病名痱病探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 ):310-311,310-311
[16]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86.
[17]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9.

20  《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辨析
(文章来源:四川中医     2009年 第05期 医籍研读 P51-52)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一词的注释,古今学者,所言不一,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就此段经文,广征博引,参考众说,详尽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病机。
【关键词】 筋脉;横解;肠澼;痢疾;痔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对此段经文,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的注释,莫衷一是。如唐·王冰注:“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懈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也。”[1]27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澼,音僻,泄脓血也……因饱食,谷气盛迫,筋脉解裂。广肠漏泄脓血,名之为痔也。”[2]72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五》云:“病为肠澼,为痔,而下痢脓血也。”[3]393吴昆《素问吴注》云:“肠中澼沫,壅而为痔也。”[4]14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苟因所食太饱,至于肠胃填满,筋脉横懈而不属,其肠日常澼积,渐出肛门而为痔。盖以人之肠胃筋脉有度,故不可多食者如此。”[5]32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澼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6]26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肠澼为痔者,水谷之精,不荣筋脉,大肠积澼,湿热下注而为痔也。”[7]23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肠澼二字,《素》、《灵》中凡十见,多指赤白痢疾而言。唯本篇云:肠澼为痔。盖古肠垢脓血,出从谷道之总称。王下一‘而’字,云‘肠澼为痔’,吴乃扩其义以释之。固是也。”近代张山雷云:“以滞下之病而名肠澼,颇难索解。今按辟有积聚之义,此病实因肠有积聚使然。幸仿宋本在此处尚有一不加水旁之‘辟’字,而命名之义昭然。”
由此可见,上述历代注家所释“肠澼”之义有二:⑴肠功能紊乱致肠中异常分泌物自肛门而出。①指下痢脓血,如杨上善、张介宾等。②肠中澼沫:肠间水、粘液,如吴昆。按:《集韵·昔部》:“澼,肠间水。”《说文·水部》:“沫,水。”③肠中垢腻脓血,如丹波元简。⑵肠中澼(辟)积,如马莳、张志聪、高士宗、张山雷等。
而现代注家、教科书、医学工具书多释为“痢疾”,如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肠澼》云:“肠澼,亦作肠辟,痢疾一病之古名也。”[8]339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注:“肠澼,病名,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9]44全国高校规划类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注:“肠澼,即下痢脓血的痢疾病。”[10]50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肠澼,古病名。①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故称肠澼。②指便血。”[11]794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肠澼,病名。澼,脓血瘕积。肠澼,症见下脓血。可见于痔漏。亦可见于痢疾。”[12]445但亦有学者认为系“肠中澼积”者,如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因饱食而澼积,因澼积而为痔,理有可通……此处可作澼积解。”[13]29-30
按:肠澼,亦作肠辟。《内经》全书“肠澼”共见14次,“肠辟”1次,“澼”1次。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肠澼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素问·大奇论》有“肠澼下血”等文字描述,使“肠澼”有了“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下血”的症状。因痢疾一病,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等症状,所以才有了“肠澼”系现今痢疾之古称。肠澼,《内经》他处或可作“下痢便脓血”等肠道病变而解,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肠澼为痔”中之“肠澼”,根据经文旨意,不宜作“下痢便脓血”而释,应作“肠中澼积”解。
澼,同辟,通襞,音闭(bi)。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辟,假借为襞。”襞,原指衣服上的皱褶,引申为叠积。襞(辟)积连字,系叠韵连绵字,表示一个整体之义,义为重复、郁积、积聚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直解》注:“辟积,重复也。”[7]19肠澼,即肠中澼(辟)积,指肠中气血积聚、壅滞。澼,《内经词典》云:“通辟,气血积滞。”[12]324故马莳、张山雷、《素问补识》等所注为是。与上句“筋脉横解”亦相吻合。
筋脉,《内经》全书共见16次,指筋与血脉、经络,此处单指脉络,即今之静脉血管。《内经》别处亦有类似记载,如《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筋,《太素·卷二十九·胀论》作“脉”。腹筋(脉),指腹部青筋脉络,即今之腹部表浅的静脉血管,成语有“青筋暴露”可证。青筋,指表浅的静脉血管,因色青而名,即浮络也。《现代汉语词典》:“青筋,指皮肤下可以看见的血管。”  又《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筋脉,《素问·血气形志篇》作“经络”。
横解,即横懈,指松弛、弛缓不收,引申为扩张、曲张。筋脉横解,即静脉曲张也。饱食,指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过量等。饱食后,肠胃横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静脉曲张而失去正常功能(筋脉横解而不属),大肠气血积聚、壅滞(肠澼),下注(渐出)肛门而为痔。如此,始合“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之经旨。
此段经文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饱食)、病机(筋脉横解、肠澼)。肠澼,即肠中澼(辟)积, 指大肠气血积聚、壅滞,非专指下痢便脓血之痢疾病。
参考文献(原文章无,后补入)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
[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2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93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
[5]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2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6
[7]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3,19
[8]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9
[9]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4
[10] 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0
[11] 李经纬,邓铁涛. 中医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94
[12]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45,324
[13]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9-30

21  “大瘕泄”解疑               
(文章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2009年第03期 文献研究 P23)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062450)
【关键词】  大瘕泄 大蛊泄 通假字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曰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士《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云:“大瘕泄:指痢疾等病。”痢疾为何称之为大瘕泄?历代注家所释之义很难理解,多以“瘕”之本义“结”而释,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云:“大瘕,邪气结于下,成癥瘕而不散也。”时贤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云:“《本义》:瘕,结也,谓因有凝结而成者……《集解》:草刈三越曰:‘瘕,结也,因有凝结而泄。仲景谓之滞下者,亦因有凝滞而下也。后世谓之痢疾,以证名之,痢而不利之谓也。’”以上注家如此释“瘕”,有失公允。
  按:瘕,当为“蛊”字之通假,本字为蛊,读gǔ(音古)。瘕,《广韵》:“古疋切,上马见。鱼部。”蛊,《广韵》:“公户切,上姥见。鱼部。”瘕、蛊二字皆系古见母、鱼部,声母和韵部完全相同,为古音之同音通假。如《诗经·大雅·思齐》云:“烈假不瑕。”郑玄《笺》云:“厉、假,病也。”《释文》云:“烈,郑作‘厉’。力世反。”清·钱大昕曰:“唐房公碑作‘疠蛊不瑕’。”而《隶释·汉唐房公碑》作“疠蛊不遐”。经文中四个字有三字通假。烈、厉,通疠,疫疠之病也;假(瘕),通蛊,腹中虫病也;瑕,通遐,远也。假(瘕),通蛊,读为gǔ(音古)。
  又,《山海经·南山经》云:“招摇之山,丽鹿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郭璞注:“瘕,虫病也。”按:瘕,通蛊。《说文·虫部》:“蛊,腹中虫也。”育沛,通玉佩。
  古籍通假非常普遍,乃古代一种用字现象。清·王引之云:“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通假。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释,则诘屈为病。”(《经义述闻》)清·萧延平云:“古文字多假借。”(《太素·萧氏例言》) 由此可见,大瘕泄当为大蛊泄。
  秦汉之际以至于隋唐,泄、利(痢)不分,蛊泄又谓蛊痢,因便血瘀黑如病蛊而得名,如《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有“蛊注痢”、“肠蛊痢”等称谓。《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云:“蛊注痢候……瘀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杂)肝,与血杂下是也。”《千金要方·卷十五下·热痢》云:“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蛊则纯痢瘀血。”时贤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肠》云:“瘕本当作蛊,大瘕泄之名本应为大蛊泄者,乃言其痢血瘀黑如病蛊也。”根据症状描述,似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疾,因其粪便暗红呈果酱状,与蛊痢之便血瘀黑相同。
  综上所述,大瘕泄当为大蛊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瘕,通蛊,蛊为本字,当读为gǔ(音古)。

22  “石药发瘨”考辨 ---兼“多喜曰瘨”辨疑
(文章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2009年第05期)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 栋
【摘要】 《素问·腹中论》“石药发瘨”,经唐·王冰注为“多喜曰瘨”后,历代注家多宗王冰之注而将“瘨”解释为“癫”。经检阅相关古典医籍、史籍等资料,考据并结合医理分析,认为经旨之“石药发瘨”是错误的,当为“石药发疽”。而王冰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亦不相符。经考证后认为,唐以前之癫,多指(癫)痫病,唐时之癫,转指癫病,王冰之注“多喜曰瘨”,则指现代癫狂病中之癫病,《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
【关键词】 瘨;疽;癫;狂;痫

1 “石药发瘨”当为“石药发疽”
1.1 经文及注释
《素问·腹中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王冰注:“多喜曰瘨,多怒曰狂。”经文中“石药发瘨”之“瘨”字,历代注家多宗王注以“癫”为释。如《类经》注:“瘨,癫同。”[1]544《内经词典》:“瘨,癫的本字。”[2]361“瘨”确系“癫”之本字,然“石药发瘨”误也。
1.2 考据
按:瘨,《甲乙经·卷十一·第六》作“疽”,即“石药发疽”。石药乃丹石之品,经过火煅加工而入药,性则温热。古代炼丹之风非常盛行,若热病服之,易致痈疽疮毒等病疾。
“石药发疽”,古籍亦有记载。如《史记·仓公列传》:“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3]2133-2134此仓公诊籍中“石药发疽”之例证。诚如《素问补识》所云:“仓公诊此籍,可为‘石药发疽’之铁证。若作瘨,不论为癫疾之癫或(月真)胀之(月真),皆不可解。”[4]279
1.3 机理
热中消中,即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膏粱厚味、芳草、石药当属在禁之例。《类经·消瘅热中》云:“三者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1]544若误用之,或加重病情,或转发他疾。痈疽是消渴病之一大并发症,其发生之因,或系服丹石之剂而成。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云:“夫消渴者……由少服五石诸丸散……其病变多发痈疽。”[5]30该书《渴利候》亦云:“渴利者……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热气留滞,故成痈疽。”[5]30此石药致消渴发痈疽之机理也。
又《千金方·痈疽》云:“痈疽……其病源,多是药气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孙多有此疾。”[6]393该书《消渴篇》云:“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6]375而该书《发背篇》亦云:“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石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6]401此“石药发疽”之又一论述也。
王冰依下文句中“芳草发狂”,形成癫、狂对句,而将“疽”改为“瘨”字,或系形似致误,导致“石药发瘨”传于后世,误也。
2 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不同
“瘨”字经王冰补注,在《内经》全书只见一次,其余或癫、或巅、或颠。癫之古义有三,即癫、狂、痫,然《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未有癫病之说。
2.1 《内经》之癫,或狂或痫[7]
狂病例  《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按:癫,《正字通·疒部》云:“狂病也。”《太素》:“驰走妄言等谓之狂。”[8]957《千金要方》:“凡发狂则欲走。”[6]259
痫病例  《灵枢·癫狂》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闷,呕吐沃沫,气下泄……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呕吐沃沫,气下泄……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内经词典》云:“癫疾,病名,即癫痫。”[2]365经文中虽名癫疾,实则“痫病”,发作时强直----阵挛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与现今癫痫病大发作基本相同。
2.2 唐前之癫,多指癫痫病
时贤张纲云:“先秦两汉以至于隋,以癫为名者,均指间而发作之暴仆筋挛之病而言。”[9]163即今之癫痫病也。如《难经·五十九难》云:“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奄忽眩冒,状如厥癫。”《甲乙经·阳厥大惊发狂痫》云:“癫疾,僵仆、转筋。”[10]345《诸病源候论·癫狂候》云:“癫者,卒发仆地,吐涎沫,口歪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5]199《太素》云:“僵仆倒而不觉等谓之癫。”[8]957《中医百病名源考·癫》云:“癫之为病,颠也。颠者,倒也。故先秦以癫名病者,即本谓形体颠仆之形癫(癫痫)也……《内经》之癫,即今之痫。”[9]160-161所以王冰注“多喜曰瘨”,非《内经》之癫也。
2.3   唐时之癫,转指癫疾病
隋以前述癫,即今之痫病和狂病,“癫于唐时,转指心神颠倒错乱之病(即今之癫疾)而言。”[9]163-164如《千金方·风癫》云:“凡癫发则卧地,吐涎沫无知……风癫,掣疭,口眼张大,口中出白沫或作声,或死不知人……凡诸百邪之病,源其多涂,其有种种形象,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淡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6]255-261文中前后混淆不清,既有痫病症状之描述,又有“心神颠倒错乱”之癫病之表现。究其因,此“正先秦形癫之癫,‘突变’为后世神癫之癫前之‘渐变’,是癫之名义始转于唐,本亦甚明。”[9]164“癫之言颠(蹎、走真),又谓颠倒。其在隋前,原指形体颠倒(跌仆)疾,而在唐时,又转指心神颠倒(错乱)病。此时代变迁,语言发展,而词义由言具体转而以谓抽象矣。”[9]163所以,王冰注“多喜曰瘨”,正是心神颠倒错乱之病,即今之癫狂病中之癫病也,表现为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等症状。
由此可见,现今某些教科书、医经注文等医籍,在述癫病时,引《内经》之癫为依据,显然不妥。而王冰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瘨)亦不相符。“所以然者,盖先秦之癫,本乃谓痫,与今之以癫为癫狂之癫者,同名异指。故今人述癫,而引先秦之癫以为据,宜其龃龉……此当由不明病以癫称之,有古义,有今义,而古今不明,以今为古所使之然也。”[9]165-166
综上所述,“石药发瘨”,误也,当以《甲乙经》“石药发疽”为是。而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不符。《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王注“多喜曰瘨”即今之癫狂病中之癫病也。
参考文献
1 明·张介宾.类经·卷十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4,544
2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61,365
3 汉·司马迁.史记·仓公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133—2134
4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79
5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0,30,199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93,375,401,259,255—261
7 金栋,尹继增.内经癫疾病考略[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3):8
8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三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57,957
9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3,160—161,163—164,164,163,165—166
10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5

22 “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n期 医史文献 待发表)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062450)
【摘要】 《素问·大奇论》所云“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之说,系由“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推演而来。而此规律乃源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从而来说明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的发病形式即为顺证。经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认为“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此句可单独成立。另外对“皆鬲偏枯”给予小考后认为是“皆为偏枯”。
【关键词】 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

    笔者曾在《健康报》(2009-3-12)发表一篇名为“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的文章后,有同道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对此文引证文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甚至有的说“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为此撰写此文愿与同道切磋。
“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引证文献来源于《素问·大奇论》和《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素问·大奇论》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对于此段经文的解释,历代注家所释不一,争议焦点大体有两处:即对“皆鬲偏枯”和“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注释不同。
1 “皆鬲偏枯”小考
1.1历代注家所释  经文中“皆鬲偏枯”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五脏脉诊》云:“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1]484-485明·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2]169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胃心之脉,有为膈证与偏枯者……盖膈者,膈膜也。”[3]415明·吴昆《素问吴注》:“隔,阴阳闭绝也;偏枯,手足不用也。”[4]208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将“皆鬲偏枯”径改为“背鬲偏枯”,注云:“心脉复小坚急,不能合胃脉而行于前后,则背膈偏枯。”[5]329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症,故名曰膈偏枯也……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6]418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研》云:‘鬲是胃病,不与偏枯相类。盖鬲字句绝,偏枯连下读。”[7]1179《研》指日本·稻叶通达的《素问研》。
由上述注释可以看出,主要是对“鬲”字解释不一,属强解而难懂。综合上述诸家之注,其义有:①鬲通隔,指隔绝不通。如张介宾、吴昆等。②鬲通膈,指膈膜、膈证。如马莳。③鬲通膈,指膈(鬲)偏枯。如杨上善、张志聪等。④指胃病。如日人·伊泽裳轩。笔者认为上述诸解皆欠妥,何也?
1.2释疑  按:皆鬲偏枯,《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作“皆为偏枯”[8]2。经文中之“鬲”字,当系“为”(爲)字之讹,因形似致传抄致讹。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皆鬲偏枯:诸注皆委曲求通而终不可通,难在鬲字上。郭氏《素问校注》云:‘鬲字误,应作为,二字古文形似致误。皆为偏枯,与上皆为瘕、皆为疝,句法一致。《全生指迷方》引,鬲作为,亦可证。’其说当是。”[9]318 根据本篇经文“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之句义,此当系“皆为偏枯”,即“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为偏枯”,正三句对举,句法相同,经义甚明。《巢氏病源》所载为是。
2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
2.1 历代注家所释  经文中“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唐·王冰注:“阳主左,阴主右,故尔。《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其义也。”[10]307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偏枯者,亦谷气失养,血脉不和所致耳。且此偏枯也,男子当发于左,以左为阳也;女子当发于右,以右为阴也。”[3]415吴昆《素问吴注》:“男子阳也,故发左;女子阴也,故发右。”[4]208张介宾《类经·脉色类·诸经脉证死期》云:“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今以偏枯而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是逆证也。”[2]169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玉版论要》:男子右为从,女子左为从。‘其从者’,谓男子发于右,女子发于左。不同于上文之发也。上文‘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则不瘖,此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故瘖。”[5]329
由上述注释可以看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其义有二:⑴指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即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遵“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将“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作为顺证,如王冰、马莳、吴昆等;⑵指遵《素问·玉版论要》所云“女子右为逆,左为从(顺);男子左为逆,右为从(顺)”,将“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作为逆证,如张介宾、高士宗等。那么哪种说法准确呢?
2.1 释疑  按:《素问·大奇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与《素问·玉版论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所述内容不同。
《素问·大奇论》所述系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发病形式,实乃遵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及“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说明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即为顺证。王冰注云:“顺,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10]307《素问补识》亦云:“此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正是从(顺)证。”[9]318
而《素问·玉版论要》所述是指病色见重阴重阳为逆证、死证。《素问·玉版论要》云:“色现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男女分阴阳,则男为阳,女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据经旨,女子病色见于右,则是“重阴”,重阴死,故为逆;男子病色见于左,则是“重阳”,重阳死,故为逆。此与《素问·大奇论》所述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所指不一,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
由此可见,对“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注释,历代医家如王冰、马莳、吴昆等注为是,而张介宾、高士宗等所注为非。
3 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
据经旨“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此段内容,当指“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等。诚如《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所云:“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诊其胃脉沉大,心脉小牢急,皆为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若不瘖舌转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满二十者,三岁死。”[8]2 即“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之说,并非“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
3.1 偏枯之脉象  偏枯之脉象为“胃脉沉(鼓涩)大、心脉小牢(坚)急”。
3.2偏枯的发病形式  发病形式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因发病遵“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即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此为顺证。故云“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耳!
3.3 偏枯的预后及转归  据经旨这段文字共三个意思即偏枯病证的三种预后及转归。“第一层,病顺左右而能言者为上,故治疗时间最短,三十日可愈;其次,病顺左右但不能言,较重,须三岁始能治愈;第三,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9]319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并经相加考证后认为,“皆鬲偏枯”,当为“皆为偏枯”。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之说,系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发病形式,是顺证,此句可单独成立,并非“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此段经文,主要论述了“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84-485
[2]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9,169
[3]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15,415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8,208
[5] 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29,329
[6]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18
[7]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79
[8]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2
[9]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318,318,319
[10]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07,307

23 “皆鬲偏枯”小辨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2009年第n期 待发表)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 金栋
【关键词】:皆鬲  偏枯  小辨
1 经文  《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2 疑义  经文中“皆鬲偏枯”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隋唐·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云:“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1]明·张介宾《类经·卷六·脉色类》:“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胃心之脉,有为膈证与偏枯者……盖膈者,膈膜也。”[3]明·吴昆《素问吴注》:“隔,阴阳闭绝也;偏枯,手足不用也。”[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将“皆鬲偏枯”径改为“背鬲偏枯”,注云:“心脉复小坚急,不能合胃脉而行于前后,则背膈偏枯。”[5]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症,故名曰膈偏枯也……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6]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研》云:‘鬲是胃病,不与偏枯相类。盖鬲字句绝,偏枯连下读。”[7]
    由上述诸家注释可以看出,主要是对“鬲”字强解难懂。综合上述诸家之注释,其义有:①鬲通隔,指隔绝不通。如张介宾、吴昆等。②鬲通膈,指膈膜、膈证。如马莳。③鬲通膈,指膈(鬲)偏枯。如杨上善、张志聪等。④指胃病。如日人·伊泽裳轩。上述诸解皆欠妥,兹不揣浅陋,小辨于下。
3 释疑  按:皆鬲偏枯,《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作“皆为偏枯”[8]。经文中之“鬲”字,当系“为”字之讹,因形似致传抄致讹。如清·周学海注云:“隔当作为。”(《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皆鬲偏枯:诸注皆委曲求通而终不可通,难在鬲字上。郭氏《素问校注》云:‘鬲字误,应作为,二字古文形似致误。皆为偏枯,与上皆为瘕、皆为疝,句法一致。《全生指迷方》引,鬲作为,亦可证。’其说当是。”[9] 根据经文“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之句义,此当系“皆为偏枯”,即“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为偏枯”,正三句对举,句法相同,经义甚明。
4 结语  综上所述,鬲,当作“为”,形似传抄致讹。皆鬲偏枯,当作“皆为偏枯”,与“皆为瘕”、“皆为疝”句法相同,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84---485
[2] 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9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15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8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29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18
[7]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97
[8]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9] 胡天雄.素问补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18

24 《素问》“染易”之“易”字辨析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2010年第n期 待发表)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062450)
【关键词】  染易;易;传染;垫音联绵词;痬
1 经文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2 疑义  经文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于《素问》之“遗篇”(遗篇为宋·刘温舒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录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素问直解·刺法论》云:“时疫之病,传染移易,如何救疗,可得不相移易者。”[1]此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近读时贤罗石标《说医解字》,发现该书观点认为:“染易”之“易”字系垫音联绵词,《说医解字·垫音联绵词》:“染易读染(ran)。染易是垫音联绵词,‘易’为衍声。”[2]垫音联绵词(字),属联绵词之一种。联绵(连绵)词(字),又叫连语、转语等,不管音节多少,它是单纯词,是不能分别释义的。垫音联绵词,它是以一字为音义而令一字无义仅凑足音节为特征。垫音部分又称衍声,衍声有前衍声和后衍声之分。妥否?对此笔者认为欠妥。
按:“易”字在此指传染、传染病之义,与“染”字相连,乃同义词连用。何也?兹不揣浅陋,就文史书籍及古代医籍中,“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略例一二,陈述管见。
3 释疑   易,即今“传染、传染病”之义;明确提出“易”乃“传染”之义者系清·莫枚士《研经言》。《研经言》云:“时气病有易也……染于人曰易病。”[3]文史书籍及古代医籍多有记载。或单“易”字,或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
3.1 单“易”字例
   《伤寒论》中,专门有一章以“易”字为名者,论述“易”乃传染病,即《辨阴阳‘易’》一章。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著,如换易也。”而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亦云:“以阴阳相感,精气交通,热气从之而传易也。”[4]以上二注,正是“易”字与相关字“换、传”组成“换易、传易”之名称,表示传染之义。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云:“以其病之相染易,而直以‘易’字为其名者。”[5]文史书籍亦有记载,《国语·鲁语上》:“譬之如疾,余恐易焉。”此单“易”字,即传染。古医籍亦有记载,《外台秘要·卷十三·传尸方》:“传尸之疾……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传尸,又名劳瘵,古传染病之病名也,即今之“肺结核病”。因该病有“传染”,故单“易”字,示传染之义。
3.2 延易例
    易者,延也,蔓延之义。《左传·隐公六年》云:“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王引之述闻:“易者,延也。谓恶之蔓延也。”即易有蔓延之义,亦称“延易”,指蔓延、传染也。诚如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所云:“延易即今语之传染也。”
3.3 转易例
    《玉篇·日部》:“易,转也。”亦称“转易”。如《后汉书·邓训传》引《东观汉记》云:“吏士尝(常)大病疟,转易至数十(千)人。”黄侃《尔雅音训·释诂》:“易,兼延易、转易二义。”[6]
3.4 注(疰)易例
   注,即注病,亦名疰(病),今之传染病。《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毕沅曰:‘注’,<御览>引作‘疰’。尸疰……死尸相注,或至灭门。”[7]《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石龙芻(蒭),味苦,微寒。主治心腹邪气……风湿,鬼疰。”疰,森本(日人·福山森立)作“注”。尸注(疰)、鬼注(疰),即上文之传尸也。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传尸》;“传尸者……本谓其尸气病人,而复致人死也……鬼注(疰)、传尸,又名劳瘵,因其传染(注、转注),可染‘易’他人,故名“注(疰)易”。《诸病源候论》有“注病诸候”,如《诸病源候论·鬼注後、转注候、恶注候》等皆言“死后注易旁人”[8]。《千金要方·飞尸鬼疰》:“尸疰、鬼疰……死后复注易旁人,乃至灭门。”[9]《三因方·劳瘵叙论》:“传尸者……死后乃疰易旁人,乃至灭门者是也[4]。
3.5 染易例
    染易一词,虽见于经旨之《素问·遗篇》,但《遗篇》乃宋·刘温舒补入。实则在宋代之前,已有染易一词,如《诸病源候论》有“伤寒令人不相染易候”、“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8]等。而《千金方·飞尸鬼疰》亦有“治疰病相染易”[9]之记载。《研经言》云:“染人于病曰易。”易者,染也,传染也。染易,正传染之义。
3.6 易,通“痬”
   易有多义,为示区别,后人将与疾病有关系之“传染”之义,或加偏旁部首“ 疒”而成“痬”(yi易)字,即古今字。如《甲乙经·卷十一·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10]《广雅·释诂三》:“狂、痬,痴也。”狂、易,即“狂、痬”。痬,《玉篇·疒部》、《广韵·昔韵》皆云:“病相染也。”而《集韵·昔韵》亦云:“关中谓病相传为痬.”由此可见,易通痬,乃古今字。诚如《中医百病名源考·脉痬》云:“盖相染之病又名为‘痬';者,痬之为言‘易';也,易者,延也……而‘易';谓‘延易’,则正所谓‘移易’、‘染易’。此相染之病亦以‘痬';名之所由来也。”[5]《汉语大字典》云:“痬,病相传染。”[11]
4 结语  综上所述,染易之“易”字,传染之义。易,可与“延、转、传、换、注(疰)、染和移”等字组成具有“传染、传染病”之义的名词。易,通痬。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07
[2]罗石标.说医解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6
[3]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55
[4]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1995,995,7548
[5]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2,121,327
[6]黄侃.尔雅音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7,22
[7]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8,275
[8]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131--132,52--63,                                                      
[9]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317,320
[10]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43--345
[1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武汉: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2680
                                                                                                              2009-10-17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10-17 21:32: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内经》文字考证及相关医史文献探讨

学习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7 , Processed in 0.1764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