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药性纲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5 14:0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药药性纲目
中药药性药效最新研究成果展示

四气:寒,热,温,平
五味:酸,辛,甘,苦,咸。
五味药效总论
甘味养阴。甘味益气。
辛味行郁。辛味舒经。
酸味敛经。酸味敛筋。酸味敛腠。
苦味泻阳。苦味泻湿。
咸味化坚。咸味化辨。咸味化痰。

六证
阴虚证,阳虚证,阳亢证,湿证,瘀证,郁证(阳郁,湿郁,血郁)

寒邪闭窍。寒郁阴阳。治行郁滞。
湿淫如胶,阴阳俱滞。湿淫内驻,首治湿淫。湿淫未尽,滋补助淫。

阳亢脉数。缘或阴消;缘或阳增。
阴虚并证。缘或阴消;缘或血瘀。

伤寒概述
腠者。阳宣之户。腠闭者,阳郁无宣。症或肤热,或恶寒,或无汗,或胀痛,或数症并见。
伤寒者,非寒宿于经。或于腠闭,阳郁无宣;或于湿郁;或数证并见。
治则,或行阳郁;或行湿郁;或泻阳;或泻湿;或数法并行。
辨证纲目
阴阳辨证:辨气血亢消
六淫辨证:辨证归类
经络辨证:辨症经界
脉相辨证:辨症真缘

辨治
气血行经。用药归经。
人之疾患,或六淫为症,或气血亢消。治则,祛六淫,平阴阳。虚以补之,亢以泻之,郁以行之,辨证治缘

中药药性药效纲目

泻阳
黄芩:味苦。入十二经,泻阳,泻湿。
黄连:味苦。入心,肝,脾,胃,胆,小肠,大肠经。泻阳,泻湿。
胡黄连:味苦。入五脏,六腑,骨髓。泻阳,泻湿。
牛黄:味苦。入心、肝经。泻阳,泻湿。
连翘:味苦。入十二经,泻阳,泻湿。
枇杷叶:味苦。入脾、肺经。泻阳,泻湿。
栀子:味苦。入心、肝、肺、胃、肾经。泻阳,泻湿。
龙胆草:味苦。入肝、胆、肾、膀胱经。泻阳,泻湿。
黄柏:味苦。入肾、膀胱经,泻阳,泻湿。
扁蓄:味苦。入脾、肾、膀胱经,泻阳,泻湿。
萆薢:味苦。入肝、肾、胃经。泻阳,泻湿。
山豆根:味苦。入心、肺、胃经。泻阳。
白头翁:味苦。入胃、大肠经,泻阳,泻湿。
熊胆:味苦。入心、肝、脾、大肠经,泻阳,泻湿。
秦皮:味苦。入肝、胆、肾、大肠经,泻阳,泻湿。
苦参:味苦。入脾、胃、肾经,泻阳,泻湿。

养阴
沙参:味苦、甘。入肺、胃经,泻阳,养阴。
西瓜:味甘。入心胞、胃经。养阴。
密蒙花:味甘。入肝、肺经。养阴。
地骨皮:味甘。入肺、肾经。养阴。
淡竹味:味甘。入心、胃、小肠经,养阴。
竹茹:味甘、淡。入肺、胃经,养阴。
麦冬:味甘、苦。入心、肺、胃经,泻阳,养阴。
构杞:味甘。    入肝、肾经。养阴。
女贞子:味苦、甘。性寒。入肝、肾经。泻阳,养阴。
百合:味甘。性温。入心、肝、肺、肾经。养阴。
熟地黄:味甘。性温。入心、肝、脾、肾经。养阴。
生地黄;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肾经。泻阳,养阴。

行郁
麻黄:味辛、苦。性温。入心、肺、胃、膀胱经。行阳郁,行湿郁。
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肝、胆经,行阳郁,行湿郁,行血郁。
紫苏叶:味辛。性温。入心、肺、脾经。行阳郁,行湿郁。
白芥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皂荚:味辛。性温。入肺、肝、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草豆蔻: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行湿郁。
草果:味辛。性温。入脾、胃经。行湿郁。
白豆蔻:味辛。性温。肺、脾、胃、大肠经。行阳郁,行湿郁。
佩兰: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香薷:味辛。入心、肺、脾、膀胱经。行阳郁,行湿郁。
高良姜:味辛。性热。入脾、胃经,行湿郁。
丁香:味辛。性温。入肺、脾、胃、肾经。行阳郁,行湿郁。
缩砂仁:味辛。性温。入肺、脾、胃、肾、小肠、大肠经。行阳郁,行湿郁。
半夏:味辛。性温。入心、肝、脾、肺、胃、胆经。行湿郁。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肝、膀胱经。行阳郁,行湿郁,行血郁,补阳。
荜茇:味辛。性热。入肺、脾、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薄荷:味辛。性寒。入肺、肝经。行阳郁,行湿郁。
藁本:味辛。性温。入膀胱经,行阳郁,行湿郁。
干姜:味辛。性热。入心、肺、脾、胃经。行阳郁,行湿郁,行血郁。
花椒:味辛。性温。入脾、肾经。行湿郁。
辛夷:味辛。性温。入肺、胃经。行阳郁,行湿郁。
防风:味辛、甘。性温。入肺、肝、脾、胃、膀胱经。行阳郁,行湿郁。
天麻:味辛。性温。入肝经。行血郁,行湿郁。

补阳
附子:味辛、甘。性热。入十二经。补阳,行阳郁,行湿郁。
肉桂:味辛、甘。性热。入心、脾、肝、肾经。补阳,行湿郁,行血郁。
黄耆:味甘。性温。入肺、脾经。补阳。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补阳,泻湿。

附方:
消露饮
方药:藿香20g  陈皮10g  茯苓20g  法夏15g  生枳实20g  生厚朴20g   桔梗15g    甘草6g   生白术20g    苏叶10g
功效:凡寒,湿为证,皆可适用。此方化湿甚效。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三煎,浓煎。热水煎服,空腹于餐前半小时饮用。
适应证:阳郁证。湿证。
适应症:发热,胀痛,腹泻,呕吐,口臭,痰湿,湿热证。
忌食:酸,甜,冷,鸡,蛋,奶。
用药注意:
1,此方行散甚烈,连续服用时间最长不宜超过七日。七日后若需继续服用,需间隔数日再续服。
2,苏叶不宜用苏梗代用。
3,生枳实,生白术,不宜用炒枳实、炒白术代用。
2
发表于 2008-9-22 21:34:40 | 只看该作者

中药药性纲目

真好,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方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3 04:52 , Processed in 0.0498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