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糖”“尿”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0 11: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糖,味甘,甘,土之味,土也。
尿,小水,水也。
尿本咸,水之本味,为顺。
水被土客本为顺,如今尿中见糖,水之本味被土夺,土过客水为乘为逆。
理法方药后续,如果大家不反感学生在散播“糟粕”的话。
2
发表于 2005-12-30 12:58:04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有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消    盡也。从水,肖聲。
【譯文】消,使之消滅。从水,肖聲。
【注释】消:《廣雅.譯詁四》:“消,滅也。盡:《段注》:“未盡而將盡也。”

渴    盡也。从水,葛聲
【譯文】消,水涸。从水,肖聲。从水,葛聲。
【注释】渴:后作“竭”。 《段注》:“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則渴為□(□為歇字左側加三點水,口乾想喝)矣。
单从面上理解消渴就是水尽之意。根据上述文所以学生字很主观地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就是水弱土乘,即水土之病。如此理解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就容易多了。
治疗以泻土补水为主,补金泻火为辅。这余后世的“补脾益肾”、“ 治肾为本”“ 养脾阴”之法是相符的。唯独黄坤载的从肝论治比较独到,水土之病治木很值得研究,学生还没理解这些。
药用苦辛,方可参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大小泻脾以及大小补肾汤
4
发表于 2005-12-30 19:03:33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请继续.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5/12/30 08:56pm 第 4 次编辑]

以上纸上谈病纯粹是针对病而言,其实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五行之间生克乘悔变化真是很难揣测。
即会出现阳明的白虎汤证又会有少阴的四逆汤证(即小泻脾汤)。学生几乎没有临床,通过六经间得病机变化揣测五行之间生克乘悔还刚刚开是接触,只能将学习中的一点心得于各位前辈交流了。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古水流2005年12月30日 08:32pm 时添加 -=-=-=-=-
学生在平时接触中医的过程中觉得五行间的相“乘”出现往往是一些慢性病,而相“悔”的出现则为“肿瘤”居多。不知各位前辈可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很是迫切地想了解。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21:05:19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都说过食肥甘酒酪是糖尿病地成因之一,当然是,因为甘味即补土又泻水。但是看看我们周围,水越来越短缺,水的质量越来越差,而原来松软的土地也越来越板结,水泥的面积越来越大,即是不过食甘味也会水弱被土乘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21:15:34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刚刚在中西并用里看到一个糖尿病治疗效果不错的方剂附子汤合五苓散加减。
人参30g熟附片12g白术15g白芍12g茯苓20g桑白皮18g桂枝10g猪苓15g 泽泻20g大腹皮18g僵蚕18g生姜4片土鳖虫12g
大家可以将它和大补肾汤合小泻脾汤做个比较
附子([一]枚,炮]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两)
8
发表于 2005-12-31 08:32:53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5/12/30 08:24pm 发表的内容:
以上纸上谈病纯粹是针对病而言,其实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五行之间生克乘悔变化真是很难揣测。
即会出现阳明的白虎汤证又会有少阴的四逆汤证(即小泻脾汤)。学生几乎没有临床,通过六经间得病机变化揣测五行之间生 ...
有理,先生请继续!
9
发表于 2005-12-31 08:35:09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5/12/30 09:15pm 发表的内容:
刚刚在中西并用里看到一个糖尿病治疗效果不错的方剂附子汤合五苓散加减。
人参30g熟附片12g白术15g白芍12g茯苓20g桑白皮18g桂枝10g猪苓15g 泽泻20g大腹皮18g僵蚕18g生姜4片土鳖虫12g
大家可以将它和大补肾汤合小 ...
此方还有待斟酌!只是针对某一型的消渴病而言!请继续!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2005年12月31日 08:42am 时添加 -=-=-=-=-
确切的说,此方是用于糖尿病后期阴阳两虚或是更后期阳气衰危时用!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2005年12月31日 08:45am 时添加 -=-=-=-=-
黄元御和郑钦安二位医家最早明确提出消渴病病位在肝,首次提出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一则耗伤肾阴,二则引动相火而致消渴,成为消渴病从肝论治之依据。平素气机失调,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消烁津液,热盛于下,伤及于肾,渐生消渴。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2005年12月31日 08:46am 时添加 -=-=-=-=-
:《内经》有云“二阳结谓之消”,主要指的是阳明胃。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燥热蕴于中焦,脾胃为燥热所伤,则阳土之胃火炽盛而口渴多饮,多食善饥;阴土之脾阴不足,不能运化转输水谷精微而形体日见消瘦。

王肯堂《证治要决》: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极虚则无能为力矣。

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

林佩琴《类证治裁•三消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2005年12月31日 08:47am 时添加 -=-=-=-=-
临床辨证过程当中不应忽视肾阳亏虚的情况,正所谓阴虚及阳之证。治疗时应从辨证论治为核心,不拘泥于养阴清热法,即使热象明显,清热泻火时亦可稍佐温补肾阳药,既可引火归元,又可达到治未病、既病防变的目的。(临床治疗消渴病滋阴清火为常用之法,但应有法度,不然寒凉太过心耗气伤阳,加速肾阳亏虚之进程)《经》云:姜补阳者,不补阳而补阴,当于阴中求阳,则源泉不竭;善补阴者,不补阴而补阳,当于阳中求阴,则生化无穷。
10
发表于 2005-12-31 08:50:24 | 只看该作者

从“糖”“尿”说起

请先生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7:25 , Processed in 0.055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