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17:5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暑湿表证用香薷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内经云“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后热盛于上而下迫,湿蒸于下而上腾,湿热交蒸,风行其中,人在气交之中感之而得者即为暑病。然暑湿有阴阳表里不同。暑湿表证宜首选香薷。
香薷性味辛,微温,归脾、胃经。有散风寒之功,除暑湿之效。
伤暑阴证:夏至后炎热乘凉,空调冷气,纳食生冷而得之,此暑湿闭滞,表实无汗,舌苔白秽,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此阴暑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散风寒,除暑湿之法。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有呕吐加鲜藿香;若心烦,舌赤,苔黄加黄连;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腹胀纳呆可加厚朴,炒扁豆;咳嗽加杏仁,水肿脚气加白术、木瓜等。
一般用量3—10克,煎服,体弱易出虚汗者忌用。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8:2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香薷饮加味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126例张硕[1] 胡芳清[2] [1]陕西省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723000 [2]陕西省汉中市卫生学校723000
 要:目的:观察解表化湿,清热解毒类中药配伍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香薷饮加味(香薷、佩兰、厚朴、银花、连翘、扁豆、生大黄)泡服。并设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本方对本病有清热解袁利咽的功效。

关 键 词:香薷饮 小儿 疱疹性咽炎 中医药疗法
文章出处:《陕西中医》-2003年24卷3期 -224-225页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8:25: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香薷散加味治疗犬中暑  
中暑又称日射病、热射病,是家畜长时间在高温或暑天烈日下暴晒、使役而致。由于强烈的阳光辐射及高温作用,尤其是在机体适应能力下降时,体温调节受阻或水盐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障碍所致的一种神经紊乱的疾病。  
治疗:将犬置于大树下荫凉通风处,并不断从口角慢慢地理入西瓜水1500ml,用凉水浸挠头部及全身。中药用香薷散加味:香薷24g,黄芩12g,黄连15g,甘草12g,柴胡15g,当归12g,连翘12g,天花粉15g,桅子15g,白扁豆12g,青蒿15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1剂/天,连用4剂。耳静脉放血500ml,5%碳酸氢钠40ml。1次/天,连用3次后痊愈。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2:21: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香薷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别名】香茹、香草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 ,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黄色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香薷的功效介绍】:
【中药名称】香薷(《别录》)
【异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
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
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
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
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
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
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
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
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参见半边苏条。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参见石香葇条。
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参见土香薷条。
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参见萼果香薷条。
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化学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
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
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宜忌】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
(《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
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
夏取花、叶合用亦佳。
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
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
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
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
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
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
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
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
《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作用
  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并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
  海州香薷水煎剂1:20 浓度时对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2.抑菌作用:
  本品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时,浓度在1:200-1 :1000的抑菌圈直径均为9mm。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当浓度为1:1.25时抑菌圈的直径为15mm,浓度为1:1.25-1:0.16时抑菌圈直径均为9mm。石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
  3.对离体肠平滑肌的作用:
  香薷挥发油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活性皆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种属的动物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对豚鼠和家兔回肠的抑制作用较强,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6和7.6μg/ml,而对大鼠和小鼠的作用稍弱,半数有效量为14.2和35.1μg/ml。对豚鼠回肠因鸡蛋清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的过敏性收缩均有对抗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1.江香薷 全草含挥发油0.10%,内含香荆芥酚(carvactol)10.15%,(α-trans-bergamotene)10.90%,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10。93%,百里香酚(thymol)9.82%,葎草烯(humulene)11.83%,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12.64%,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7.19%,γ-松油烯(γ-ter-pinene)4.35%,对聚伞花素(p-cymene)4.06%,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59%,β-蒎烯(β-pinene)3.09%,樟烯(camphene)2.62%,α-蒎烯(α-pinene)2.29%[1,2]。
  2.石香薷 全草含挥发油2%,内含香荆芥酚71.64%,对聚伞花素10.10%,对异丙基苯p-isopropylbenzyl alcohol)5.28%,α-松油烯(α-terpinene)1.23%百里香酚1.40%,葎草烯1.36%,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0.25%,柠檬烯(limonene)0.15%[1]。
  3.香薷 同属植物香薷全草含挥发油0.2%-1%,鲜茎叶含挥发油0.26%-0.59%,干茎叶含0.8%-2%,油中主含香薷酮(elsholtzione)约85%,苯乙酮(acetophenone)约1%[3。4]。还含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itria contane),13-环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exylhexacos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β-D-glucoside),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羟基-4-甲氧基双氢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5-羟基-6-甲氧基双氢黄酮-7-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oxyflavanone-7-α-D-galactopyranosi-de),刺槐素-7-O-β-D-葡萄糖(acacetin-7-O-β-D-glucoside)[5]。
出处 《中华本草》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4:46: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香薷粥治疗夏季中暑热
制作:取香薷水煎,滤去渣后备用。将绿豆淘洗干净,和粳米同煮粥,至豆糜粥临熟时加入香薷汁,再煮一二沸,即可。
  服法:一天吃2-3次,待凉食,或乘温食用。
  作用:本粥适用于夏季感受寒气或饮食生冷后出现头痛发热、怕冷无汗、烦躁口渴、胸腹胀气、小腹疼痛、呕吐腹泻的患者。绿豆能消暑利尿、清热解毒,陈年绿豆效更佳;香薷发汗解暑,温胃调中,是治疗暑季诸病的常用中草药。
  注意事项:表虚多汗的患者禁用。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8:1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新加香薷饮外洗治疗小儿暑邪感冒来源:寻医问药网 寻医问药网推荐阅读
    祖国医学认为 ,夏令冒暑 ,风邪夹暑温之邪易犯人体。小儿脏腑娇嫩、腠理不密 ,易感受暑邪 ,暑邪易嚣张而出现高热。新加香薷饮祛暑清热 ,辛凉透表。
    45例中 ,患者年龄为 6个月~ 8岁。起病较急 ,就诊前病程一般为 1~ 3天。表现为高热无汗或少汗 ,头痛 ,身重困倦 ,皮肤干燥灼热或有皮疹 ,瘙痒 ,食欲不振或呕吐 ,腹泻 ,或鼻塞 ,流涕 ,咳嗽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腻 ,脉数。
    新加香薷饮外洗方由香薷、金银花、连翘各 30克 ,厚朴、扁豆各 20克组成。随证加味 :发热重者加薄荷 10克 ,身上出现皮疹、瘙痒加白鲜皮、土茯苓各 30克。每天 1剂 ,水煎后加适量温水外洗。早晚各一次。
    治疗结果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 ,45例中 ,38例治愈 (治疗 3天汗出热退 ,精神好 ,食欲佳 ) ,7例无效 (治疗 3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
(来源:777健康网)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8:1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消暑和脾胃-十味香薷饮

2008-04-02 10:58:14  作者:无忧睡眠网  来源:无忧睡眠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来源:无忧睡眠网(http://www.51sleep.com/)
作者:无忧睡眠网
原文:消暑和脾胃-十味香薷饮(http://www.51sleep.com/z/html/35721.html)

【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与主治】消暑气,和脾胃。

【用法与用量】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4:5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四味香薷饮治疗高热286例
  杨香锦,罗东钦
  
【作者单位】:临武县人民医院!424300(杨香锦);临武县计划生育服务站!424300(罗东钦)
【关键词】:发热/中医药疗法;四味香薷饮/治疗应用
【分类号】:R285
【DOI】:cnki:ISSN:1003-7705.0.1997-02-022
【正文快照】:
  四味香薷饮出自于《类证活人书》,又称黄连香薷饮。功能清暑解毒,除烦和中,临床常用于头痛发热,恶寒烦躁,或腹痛、腹泻。笔者自1985年5月以来,应用四味香器饮治疗高热286例,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于下:1临床资料本组286例中,男181例,女105例;体温在39~40C者93例,401~41C者131例,41.l~42C者62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54岁,平均年龄30.l岁;病程在5天以内者209例,6~10天者对例;流行性乙型脑炎者46例,腹部手术愈合后者67例,原因不明者98例,肠伤寒者36例,急性扁桃体炎者2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ZI例;理化…

9
发表于 2008-7-29 00:08: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谢谢分享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12:27: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暑湿表证用香薷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7/29 00:08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分享
欢迎先生多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6:12 , Processed in 0.0570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