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入门辩证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6 13: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门辩证诀
清.程国彭撰医学心悟(摘)
凡看症之法,先辨内伤、外感,次辨表里得其大概,然后切脉、问症,与我心中符合,斯用药无有不当。
口鼻之气,可以察内伤、外感。身体动静,可以观表里。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外感,则为邪气有余,邪有余,则口鼻之气粗,疾出疾入。
内伤,则为正气虚弱,正气虚,则口鼻之气微,徐出徐入。
此决内外之大法也。
动静者,表里之分也。
凡发热,静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动而燥,及谵语者,此邪在里也。
里症之中复有阴阳之分,
凡病人卧,向里者阴也,向外者阳也,仰者多热,复者多寒,伸脚者为热,蜷脚者为寒。
衣被全复,手脚不露,身必恶寒,既恶寒,非表证即直中矣。
揭去衣被,扬手露脚,身必恶热,既恶热,邪必入腑矣。
此身体动静占其寒热也。
[B]然又有阳极似阴,阴极似阳,真热假寒,真寒假热又不可以不辨。[/B]
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6 16:56:1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内经曰:脉以应月,色亦应日。色者,视之易见者也。
伤风,阙庭必无光泽。
伤寒,阙庭必无暗晦。
面青黑为寒,为直中阴证。
面紫赤为热,为传经里证。
若已发汗后,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彻也,当重表之。
又阴盛隔阳,合面赤色,是为戴阳之候,宜急温之,以痛阳气。
大抵黑色见者多凶,为病最重,黄色见者多吉,并虽重可治。
经云: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吉。
盖黄属土,今恶症虽见,土犹未绝,故可救。
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难治也。
言无土色胃气已绝。
凡天庭、印堂、年寿等处,黑色枯槁者凶,黄色明润者吉。
然人有五色,不能齐等。
经云: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色之欲者,皆取之润泽,五色之不欲,皆取之枯槁也。
经又云: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言五色固不宜枯槁,若五色精华尽发越于外,而中无所蓄,亦非宜也。
大抵五色之中,须以明润为主,而明润之中,须有蕴蓄,若一概发华于外,亦凶兆也。
察色之妙,不是过矣。
3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10:39:1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素问·五脏生成》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望诊遵经·诊卧望法提纲》
腰痛左卧,踡左足而痛减者,病在左肾;
右卧,踡右足而痛减者,病在右肾。
病在肺之左者宜于左,病在肺之右者宜于右。
其肺痈生于左者,右卧则更痛,生于右者,左卧则更痛。
其水病左半着床,则左半身愈肿,右半着床,则右半身愈肿。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
饮酒者脉满络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
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
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
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
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
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
用力者,气血上趋,故面上色赤。
久卧伤气,面则壅滞;
未睡伤血,色或浮赤。
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
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惭汗出而面赤。
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
喜则气发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
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噍以杀;
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双锁,色沉滞而气郁以塞。
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
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
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变中之变,可诊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阙庭人体部位名。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
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者,称为“直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11:42:0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经曰:五色绝于明堂。明堂者,鼻也。
故鼻头
色青者,腹中痛。
微黑者,有痰饮。
黄色者,为湿热。
白色者,为气虚。
赤色者,为肺热。
明亮者,为无病也。
若伤寒鼻孔干燥者,乃邪热在阳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将衄血也。
病人欲嚏而不能者,寒也。
鼻塞浊涕者,风热也。
鼻息酣睡者,风温也。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
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极也。
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
若见鼻孔煽张,为肺气将绝之证也。
凡产妇鼻起黑气,或鼻衄者,为胃败肺绝之危侯,古方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11:56:4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唇口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
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深浅。
干而焦者,为邪在肌肉。
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
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
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
口苦者,胆热也。
口甜者,脾热也。
口燥咽干者,肾热也。
口噤难言者,或为痉,为痰厥,为中寒,不相等也。
……
若病中见唇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形容颜色黑中带黄),口张气直,或如鱼口,或气出不返,或口唇颤摇不止,皆难治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5:13:0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
耳轮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
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
耳聋及耳中痛,皆属少阳,此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
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为最重也。
7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5:27:2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目者,五脏精华之所注,能照物者,肾水之精也。
热则昏暗,水足则明察秋毫。
如常而了然者,邪未传里也。若赤、若黄,邪已入里矣。
若昏暗不明,乃热邪在内,消灼肾水,肾水枯竭,故目不能郎照,即用大承气汤下之。
寒则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见者也。
凡开目欲见人,阳症也。
闭目不欲见人,阴证也。
目瞑者,将衄血也。
目睛黄者,将发黄也。
至于目反上视,横目斜视,瞪目直视,及眼胞忽然陷下者,为五脏已绝之证也。
凡杂病,忽然双目不明者,此气脱也。
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此气虚也,丹溪用人参膏主之。
经又云:脱阴者目瞀(瞀本义:眼睛昏花)。
此血脱也,邪热则下之,血虚则补之,以救肾水也。然此证已为危险之侯。
8
 楼主| 发表于 2004-9-23 09:26:0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舌者,心之窍。
凡伤寒症,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
见白胎而滑,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也。
见黄胎而干燥,邪已入里,胃腹热甚也,宜下之。
见黑胎芒刺,破裂干枯,邪热盛极,肾水枯涸,至重之侯也,宜急下之。
若舌黑津润,不破裂干燥,此直中寒症也,宜急温之。
夫寒症舌黑,本色也。而热症反赤为黄,反黄为黑者何也?
盖热极反兼水化,若燔柴然火变成炭,至危之侯也。
凡舌肿胀,或重舌,木舌,舌生芒刺,舌胎黄燥,皆热甚也。
凡舌硬,舌强,舌短缩,舌卷,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皆危症也。
又阴阳易病,吐舌数寸者,危恶已甚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15:25:0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自能转侧者,病为轻。反之为重。
中湿、感寒,皆主身重疼痛,须以兼症辨之。
若阴证,身重,厥冷而蜷卧,无热恶寒,闭目不欲向明,懒见人也。又阴毒身痛如被杖,身重如山而不能转侧也。
大抵热则流通,身轻无痛。寒则凝塞,身重而痛也。
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痉也。
若头重视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气败也。
若头摇而不止,发直如粧,头上撺,皆绝证也。
凡病中循衣摸床,此神去魂乱也。
凡病人皮肤润泽者生,枯槁者危。
若大肉尽脱,九侯虽调,又难治也。


凡看伤寒,欲知邪之传与不传,先看目舌,次问病人胸前痛胀否。
若不痛满,知邪气在表。
若胀满未经下者,即半表半里证也。
已下过而痛甚者,恐成结胸也。
故胸者,可知邪之传与不传也。

腹者,至阴也。乃里证之中,可以辨邪之实与不实也。
既问胸前明白,次则以手按其腹,若未通胀者,知邪未曾入里,入里必胀痛。
若邪在表及半表半里,腹焉得通胀乎?
若腹胀不减及里痛不止,此里证之实,方可攻之。
若腹胀时减,痛则绵绵,此里证犹未实也,但可清之。
故腹者,可以知邪之实与不实也。
若直中腹痛,则不由阳经传来,此为冷气在内,脉必沉迟,急当温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9-28 10:03:2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入门辩证诀

小腹
小腹者,阴中之阴,里证之里,可以知邪之必结实也。
既问胸腹,后以手按其小腹,盖小腹藏糟粕之处,邪至此,必结实。
若小腹胃硬痛者,知非里实也。若邪已入里,小腹必硬痛。
硬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蓄血证也,宜桃仁承气攻之。
若小腹绕脐硬痛,小便数而短者,燥粪证也,当大承气攻之。
若小腹胀满,大便如常,恐属溺涩而不通,宜利其小便。
凡看病,先观形色,次及耳、目、口、鼻、唇、舌、身体,次问胸腹及小腹,则病证病情了然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2:02 , Processed in 0.0778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