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634|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4 21: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12/30 09:06pm 第 2 次编辑]

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赵宏杰 张笑波(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1、什么是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中运用。(董襄国)
所谓取象比类,即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方法。(《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作者: 王新华 )


现代功能模拟方法是模拟生物系统以制造成技术系统,而中医功能模拟方法即比类取象则是模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以认识人体生物系统。 (中医现代方法论体系 高   德     高  亮)


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从思维借助于“象”这一点看来,它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从取象的目的在于“比类”而言,它有着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诱导的特殊思维方法。(《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唐明邦)


2.取象


2.    1为什么要取象?


随着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研究进展,中医中药领域以及系统复杂性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和复杂性科学结合的可能性。(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董向辉 戴汝为)


包含飞、朱清时都阐述过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李梢写有《中医药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的几点思考.》


由于非线性的系统的复杂性科学与中医学原有的方法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提倡。传统的中医学将给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提供养料,现代复杂性科学也将给中医学开辟了一条新路。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浅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朱建平)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认识复杂性的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
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当前学术界越来越多人认为,当代科学潮流正由分析型向综合型过渡,复杂性研究正迅速崛起。在新世纪、新千年,科学技术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科学研究方法的扩充和方法论的创新已势所必然。这种扩充和创新需要全方位吸收营养,其中也应考虑来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当前,取象比类方法已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更强调它在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为此专门组织了"';取象比类';在21世纪科学探索中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系列讨论,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报现发表部分学者的笔谈,供读者共同研究探讨。笔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取象比类的正确含义;(2)取象比类在复杂性研究中的方法论;(3)取象比类在当前复杂性研究中已发挥较大作用的实例。 ――《科学时报》编者


取象比类"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科研方法 (徐道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象数(类推)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陈传康 原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


取象比类应是研究复杂性事物的主要方法  陈必忠航天工业总公司511所副研究员


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杨玉辉:“1.中医学现代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①必须以传统
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②必须借鉴和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但又必须超越当代自然科学。③必须以中医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根本方法。要真正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中医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寻找其现代的生长点——即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更接近、更能联系起来的因素,并以此为根,让它在现代的条件下发芽结果、茁壮成长,这样以点带面,并最终带动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发展。
  

3.中医学现代化的基本程序②寻找传统中医学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在全面系统地继承传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中医学现代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传统中医学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这种寻找也应该根据传统中医学自身的体系结构进行。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创造性转化来使中医学现代化是强调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逻辑的、自然的发展,而不是它们被新的理论和方法所取代。”
笔者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构建方法、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也必须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任务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中医学的取象比类,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


2.2如何取象?


2.2.1象的特点   


“用现代人都懂的话来说,可以把象说成是宇宙(事物整体)的一切信息,象思维就是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易经与科学 李印生(中华中医药学会))


“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张其成)


2.2.2取象的对象、目标   


中医经典认为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通道和场所,以气血为纽带和载体,把脏腑、经络联为一体以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气血是生命活动最完整的体现,是辨证和施治的物质载体,是生命活动最完整的“象”。是伺外揣内的对象。


现代生理学认为,血液组织液是机体内部各结构之间以及机体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关键场所,是体内生命信息最完整的载体。因此,笔者以及其他学者已有文章把中医基础理论的气血,从现代生理学意义上诠释为血液和组织液。


因此,对血液组织液取象是最佳选择。中医学理论视野中人的生命活动有多种多样、层次繁杂的“象”,对血液组织液取象可

以实现目前为止对这些象最充分的客观反映。


2.2.3取象的工具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中药新药研究模式,它从药材、成方入手,通过把握其中有效部位或有效组分的理化特性,直接将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效相结合,既充分吸收中医用药理论精华,又蕴含现代药物活性特征,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住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具体而言,中药指纹图谱是通过寻找有效部位或有效组分的图谱与活性效应之间的组效学特征来指导新药研究和筛选,它不同于西药研究中的药物构效关系,因为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是一个活性成分群的整体特性,而并不仅仅限于某个或几个成分;另一方面,中药指纹图谱也不同于谱效关系。指纹图谱是直接针对有效成分群而设立的,而不仅仅限于物质成分的理化表征。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分析等特点,特别适应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需要。——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重要意义”


究表明,中药的总体效应不能用每一成分单独作用的线性叠加来表示,中药对复杂性疾病可发挥“多因微效”的综合调节作用。中药指纹图谱对此给予了整体性、定量化的记载,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各国药品行政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对血液组织液取象也应该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血液组织液的完整信息。


2.2.4取象的方法  

“中医非常重视天人相应即时间、空间和人体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采取血液其特征不同、其指纹图谱自然不同,在同一时间分十二经脉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十二经脉的关系,在同一时间分皮肉筋脉骨或心肝脾肺肾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五脏的关系,……。依照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五脏应时规律是:(1)应四时四季之变,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2)应一日之序变:“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应五脏之时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五脏的关系;应日夜十二时辰或一年十二月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十二经脉的关系。对于六经辨证,也可以根据疾病形层传变说或者六经分部说,分不同的部位(空间)采血,制作指纹图谱;或者根据六经之气盛衰的时间规律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反映六经的关系。”(浅谈应用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证本质 赵宏杰)

“时间维上世界的同源性是空间维整体规律普遍性的基础(例如,生物进化的同源性保证了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而空间维上每一局部既遵循整体规律,又作为对整体规律的补充.而这也就是中医有效性的基础. ” (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董向辉 戴汝为)
   

中医的整体观和东方整体观认为时空是一个整体,因此,只有考虑了时间因素才能根据需要取象,才会更完整准确的认识整体即复杂巨系统。时间因素是取象的方法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3.比类“取象的目的是比类。

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的一种关系,用象对属于同一类别的关系进行比较。比类则是根据同类关系加以阐述。陈传康教授提出,个例和案例说明即为"取象",而兴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相关推导即为"比类"。由于象是反关系,类也是按关系来划分,因此,取象比类与西方科学根据鉴定标志(对象特征)的分类显著不同。”(徐道一)
“类是关于运动方式、状态及其表现的归类。态、势就是关于运动状态的概念,象就是关于运动表现的概念。……我们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可以条分缕析地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 傅景华 )

4.结语  

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中医学的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取象比类的关键就是以指纹图谱对中医的气血(生理学的血液组织液)取象,取象的关键就是充分重视和利用时间因素。
2
发表于 2005-2-5 17:45: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类比方法以悟性把自已的逻辑加入到医学领域,用虚构来代替它尚未知道的现象的真实联系。譬如,阴是一般的概念,一般只通过个别而存在,它无所不指而实无所指。“脏”“腑”“背”“腹”等都是阴阳的个别形态,“脏者为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而肾中又有阴阳……
    可见,类比方法缺乏严格的科学的规定和可以继承的实质内容,它所规定的、所被继承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思想资料和思维运动规律的逻辑形式。 而实质上,人体生命现象是以活生生的生命运动为根据的客观规律的表征,而不是还存在很大局限性的、不能完全正确反映客观辩证法的主观辩证法。
3
发表于 2005-2-7 20:3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古人用取象比类法建立了中医的体系,通过对万事万物变化运动规律的观察、归纳、总结,去推测人体的运行变化规律,从而在不了解人体内部形态结构的条件下而能有效的认识处理“人”、“病”,这是取象比类法的巨大历史贡献。
今天中医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是对人体运行变化规律了解的不够,而是对运行变化规律的物质基础了解的不够,即西医的剖析还原法用得不够。西医的剖析还原法虽用得比中医好,但却不是在整体观、全局观的指导下进行,结果是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我们如果能够在中医的整体观、全局观的指导下去对人体进行剖析还原,将会比西医对“人”、“病”的认识完整、深刻的多。
4
发表于 2005-2-7 21:00: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印象中此概念只是中医的一个说理工具而已,即用一些自然现象等来说明中医高深的理论,以利于人们对中医学的理解而已,查《辞海》及《中医大词典》均无该概念的论述。故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概念上纠缠不休。诚然,对中医现代化问题,我也很感兴趣,并认为其解决之道应是和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接轨,应客观化、规范化、科学化,否则只能是吃老本。请指教。  

5
发表于 2005-2-7 21:4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2/07 08:37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如果能够在中医的整体观、全局观的指导下去对人体进行剖析还原,将会比西医对“人”、“病”的认识完整、深刻的多。
有同感,只是力不从心。
6
发表于 2005-2-7 22:03: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02/07 10:08pm 第 1 次编辑]

比方说,我们在中医气血津液学说的指导下,用中医对气与血之关系去认识把握人体能量代谢与血液中的生化营养物质之关系,用气血津液与脏腑之关系去认识把握人体分子水平功能活动与器官组织水平功能活动之关系,用精气神之关系去认识把握人体物质结构基础与生命活动过程之关系,如此可以更好地认识“人”。
在认识把握“病”上,我们可以在中医“证”的指导下,去认识把握系统器官水平病变的诊治规律,去在机体不同层次找它的物质基础,去认识不同系统器官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传变规律。此事若是方向明了,方法得当,是可以有“从心之力”的。
7
发表于 2005-2-7 22:0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总是要有人一点一滴去做,所谓积跬步至千里,诚难凌猎急功啊。
8
发表于 2005-2-7 22:3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任何事物都有渐变有突变,中医理论也不例外,目前还处于渐变阶段。当新生理论元素、新生理论单元积累到一定程度,便面临突破阶段。此时,当有圣人出——仲景再世,天士再世。也许,这论坛之中便有医圣……
9
匿名  发表于 2005-2-7 23:07:57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易经》云:“取象与比类相合,象与理相见,则事物之几微,无不可得!”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10
发表于 2005-2-7 23:3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02/04 09:09pm 发表的内容:
由于非线性的系统的复杂性科学与中医学原有的方法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提倡。传统的中医学将给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提供养料,现代复杂性科学也将给中医学开辟了一条新路。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

此见解,相对于如今的用“科学”来衡量中医的论调,是一个进步。
实际上这种观点已经接近了中医属于“软科学和技术”范畴的哲学概念。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661&show=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2:08 , Processed in 0.0806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