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09:37:1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9:21
详玩之,《汉志·方技略》“经方”这段话,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后世所谓之“八纲”已寓其中。

“五苦六辛”,阴阳也。“疾病之浅深”,表里也。“草石之寒温”,寒热也。“通闭解结”、“精气内伤”,虚实也。
62
发表于 2018-7-9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帖子,就不是给头脑里没有五行,嘴里流动的空气的人看的。谢谢陪练。
63
发表于 2018-7-9 10:59:04 | 只看该作者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
      张子和的这个解释,阴阳五行全都有了。
      按照先生的意见:“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给了《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以“理”,那就是阴阳五行是《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的“理”,那么张仲景的理法方药之“理”,就是阴阳五行!
     金栋先生,你以为如何?请明示。
64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6:35:4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65
发表于 2018-7-9 16:5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9 09:13 编辑

   班固看没有看过《伤寒杂病论》,他是怎么给《伤寒杂病论》以“理”的?先生一直没有回答。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书,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大约公元80年)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二者相距100多年。《伤寒杂病论》 在后!!!
66
发表于 2018-7-9 16:5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9 17:1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16:35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确实是非常的有道理。


其实,大家看伤寒论的处方,都是是方解,没有对处方构成的原因,进行论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了。在李老师刚才发的一个帖子上,也出现了,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至平至易?因为,有症了,用对方就可以,他可不是简单吗。小孩子什么都不用懂,都能学会。他简单的原因,其实就是伤寒论,更多的还是处于经验医学阶段。三阳证,基本就是实证和热证,三阴证,其实就是虚证和寒证。


伤寒论,比绝对的经验医学是有所进步,他对疾病核心属性进行了归纳。可是,伤寒论,还是停留在疾病现象上的,他还是对疾病现象进行的归类和总结。

67
发表于 2018-7-9 17:10:2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8:35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
班固所云的经方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吗?请先生明示。
68
发表于 2018-7-9 17:16:2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经验和对经验的一些总结,伤寒论,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从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的角度,伤寒论就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了。过去听一些人说,日本推崇伤寒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日本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上,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前途了。
69
发表于 2018-7-9 17:32:38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9 13:16
作为经验和对经验的一些总结,伤寒论,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从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的角度,伤寒论就没有太 ...

为什么呢?
70
发表于 2018-7-9 17:39:33 | 只看该作者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至平至易?因为,有症了,用对方就可以,他可不是简单吗。小孩子什么都不用懂,都能学会。他简单的原因,其实就是伤寒论,更多的还是处于经验医学阶段。三阳证,基本就是实证和热证,三阴证,其实就是虚证和寒证。


伤寒论,比绝对的经验医学是有所进步,他对疾病核心属性进行了归纳。可是,伤寒论,还是停留在疾病现象上的,他还是对疾病现象进行的归类和总结。我有事先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0 03:48 , Processed in 0.0659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