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与阴阳五行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8-7-15 15:53:4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15:49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十二官,即六脏六腑,不是五脏六腑。

全元起注本名《十二藏相使》。
32
发表于 2018-7-15 16:03:5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15 12:07
不重解剖重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说法。

由天人相应体系,用阴阳五行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演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能精确吗?

点评

阴阳五行是特殊规律,不是普遍规律,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学问,阴阳五行不是哲学。天人相应就是时间运动与人体生命运动共振,共振的规律就是周期性运动规律(阴阳),周期性运动规律内有五种运动(脉冲运动从右到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5 21:07
谢谢先生提示。  发表于 2018-7-15 16:47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16:46:38 | 只看该作者
      
      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到秦汉时期,大约1500多年。《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应该在夏代以前,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阴阳五行应该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阴阳五行的确立到《内经》,大约有1000年的时间,阴阳五行与五脏匹配具有充足的时间,正如系辞上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所云: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

       之所以这样归类,是经过反复比对,排列组合,与实际情况核实而得出来的,这时候的心,小肠,脾,五脏六腑的名称,就由日常用语转变为医学术语了!是一个医学概念,超出了日常用语的范畴!不单单是个实体器官,而且具有特定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的脾,肺……不单单是祭祀用的祭品,也不是日常用语的可以食用的一块肉,而是一个医学概念,具有特定的功能!所以,科学概念,哲学概念,学术语言都是由日常用语转变来的,其方法就是取象比类,或者类比。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藏象学说!《内经》,把日常用语,哲学概念转变为中医学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转变。藏象,在《内经》时代已经出现,而“藏象学说”这个术语、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34
发表于 2018-7-15 16:49:37 | 只看该作者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目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酸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点评

归类于五行,而不是五行推演出来的。经过反复匹配、排列组合、实践检验……归类于五行(金木水火土)。  发表于 2018-7-15 17:00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16:55:04 | 只看该作者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这样才能形成中医学的各种理论,而不是阴阳五行推演出各种理论,在传授中医理论的时候先讲阴阳五行,然后讲解各种理论,造成了错觉(阴阳五行推演中医理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6
发表于 2018-7-15 17:44:1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08: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这样才能形成中医学的各种理论,而不是阴阳五行推演出各种理论,在传授中医理论的时候先讲阴阳五行,然后讲解各种理论,造成了错觉(阴阳五行推演中医理论)。

——中医治病方法多是实践与经验的结果,事后用阴阳五行等哲学工具予以说理,而不是阴阳五行直接演绎的结果。即便有部分治病方法是通过阴阳五行演绎而来,也必须经实践验证,有效的予以保留,无效的排除放弃。

中医理论现代化,首先要去哲学化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001

37
发表于 2018-7-15 18:06: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6: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不想打扰先生的兴致,有些话忍禁不住。中华哲学是理,是天地之理,用数象推论成法,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华医学是理,是天地之理,是用天地气化的规律探索生命和人体的生化规律。所以,医学同于哲理,即与哲理同源,但医学不是哲学。中医之痛,痛在困于哲学的笼中,以哲代医,不能发挥中医理论的作用。【阴阳五行的格子】就是囚禁中医理论的牢笼,中医是自然医学,自然是天体运化的表现,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气化规律,以天体运行之气为动力。所以,中医理论不是推演出来的,而是天地气化的必然。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分歧。  发表于 2018-7-15 19:43
38
发表于 2018-7-15 20:3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5 21:0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6: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其实,一吐先生对阴阳五行的解释没错。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之前,确实是您说的通过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但在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之后,以内经为首的中医确实是对阴阳五行的演绎。即由阴阳五行演绎出中医理论。也就是说,前者属于中医尚未成熟的阶段;阴阳五行学说成熟完善之后而演绎出内经、伤寒论、温病学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和学术成果后,才是中医学成熟的标志

点评

謝謝关注,阴阳是四时,五运六气是三阴三阳,阴阳是易学,三阴三阳是医学。  发表于 2018-7-16 07:14
39
发表于 2018-7-15 21:0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15 13:1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8:03
由天人相应体系,用阴阳五行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演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能精确吗?

阴阳五行是特殊规律,不是普遍规律,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学问,阴阳五行不是哲学。天人相应就是时间运动与人体生命运动共振,共振的规律就是周期性运动规律(阴阳),周期性运动规律内有五种运动(脉冲运动(炎上)从右到左渗透运动(润下)如兽皮二人同时进行运动(从革)曲直运动(曲直)重复运动(稼穑))规律,可以用正弦波图表达,人体的各种形态就是周期性运动波(阴阳),并且存在五行,根据人体波形取象比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0
发表于 2018-7-15 21:2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15 13:22 编辑

没有周期性运动(阴阳),就没有五行。周期性运动(阴阳)是天人相应的前提,没有周期性运动,五运六气就无法进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5 10:21 , Processed in 0.0573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