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8 21:25: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下篇治疗各论内容
           包括哮喘、肺痨、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泻各个病症的治疗方法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下篇治疗各论内容           包括哮喘、肺痨、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泻各个病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和西医治病的原理不一样,主要是为了挖掘和提升“内在的卫生资源”,让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恢复和提升,来达到生命健康的目的。
          因此,不同的疾病,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方法,依据脏腑经络学说,可以在远离病灶,远离脏腑的指端,以及体表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这是“整体观念”,以及“内外相关”理论的体现,是东方哲学智慧,历经千辛万苦被创造出来。

         随着针刺治疗向西方的传播,有些人盗用中医的知识产权,用所谓“干针”技术,替代针灸学的名词,换了马甲,要达到“去中国化”,“去中医化”的目的。

5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8 21:53: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和大家一起谈论“水肿”病的诊治问题。
                  水肿属于西医学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 而属于中医的一个疾病,在本节讨论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中医对本病有独特的认识与治疗。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谈论“水肿”病的诊治问题。
                 中华文化极为重视水火,《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我们这个地球之所以有生机,就是因为有水。但是,只有水,没有火,也不行,就会像彗星一样,也不会有生命。

                人体与天地阴阳是一个整体,水液在体内的运行,分布,与脏腑机能的正常是分不开的。一旦,肺脾肾,以及三焦水道,功能下降,阳气不足,就会发生水肿病。

                尽管西医学中水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是中医的治疗,要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论,指导中医用药,而不是按照西医的疾病名称。
                中西医可以互相参照,却不可以互相代替。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21:4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18年10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证的肺系疾病。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清代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作者对麻疹过程中出现的气促发喘鼻煽胸高变证的命名。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
            肺炎喘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是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单病种统计的首位病种。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重者越多。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肺炎喘嗽的有关内容。
            肺为娇脏,儿童为稚阴稚阳,因此,风邪很容易犯肺,伤肺,咳嗽在儿科很常见。
            咳嗽及时治疗,也很容易。但是,由于体质虚弱,或者护养不当,或者治疗失误,就容易耽搁病情,逐渐成为肺炎。
            肺炎喘嗽尽管属于西医命名的疾病,有细菌和病毒感染之分,但是中医诊治的时候,不用考虑西医关于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而依据伤寒和温病的理论,辨证论治,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如果不按照中医传统的理论去认识肺炎,而是用西医的病原学作指导,就不知道如何治疗了。
           严格说来,如果使用汤药,那么西医的病原学不能做中医治疗的事前指导,只能勉强做中医“所以有效的现代解释”而已。否则,就会陷入“没有根据”,“动则见尤”的被动局面。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2:04:4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0月3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灵枢·营卫生会》“岐伯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邪客》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那么,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如何生成的?又是怎样分布的?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具有哪些生理病理特点?

        请关注朱胜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朱胜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有关内容。

      

        气,在中华文化之中,在中医的元典《内经》里,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元气说”,或者叫“气一元论”,是说天地万物,都来于气。



       气生成了天地、生成了万物,但是,气没有消失,而是充满整个宇宙。有的时候“聚而成形”,成为可见的形体;有的时候“散而为气”,成为“惚兮恍兮”的暗物质、暗能量。



      气在人体之中,也是这样。

      人始生之初,是一团精气,然后,有了分化,成为有形的形体与无形的气血阴阳。

        

        全身都弥漫着来源于元气的气,由于部位不同,作用各异,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

      这是中医独特的世界观,也是独特方法论。

      中医靠着这些认识,指导临床诊治疾病、养生保健;也靠这些认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545
发表于 2018-10-31 13:06:31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0-30 22:04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0月3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

京雪很不错呀,认真负责。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1:39:4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有关淋证的内容。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唐代的《千金药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五种证候,后人又增加了血淋,即称为六淋。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等。病因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久病,禀赋不足等。病机属于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有关淋证的内容。

       淋证是中医独特的病名,与西医的性病“淋病”有明显区别。
       西医的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突出致病微生物的特征;
       中医所说的淋证,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它以症状的描述为依据,是状态诊断,而不是病菌检索得出的病名。
       由此可见,中医所说的淋证,与西医所研究的淋病,可以有关联,而又有很多不同点,不可混同起来。
       中医说的淋证,是包含很多西医病名的常见病。
       因此,张仲景《金匮要略》、孙思邈《千金药方》、王涛《外台秘要》等历代名家,都论述过这个病,将淋证归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五种证候,后人又增加了血淋,即称为六淋。

      中医治疗本病,不是用细菌学说来指导,而是按照中医的固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5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1:40:25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10-31 13:06
京雪很不错呀,认真负责。

感谢杨老师鞭策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1:5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1)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中“治风剂”的相关内容。

       治风剂主要包括“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剂两大部分。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这两部分的丰富内容。涉及到的方剂有:疏散外风的大秦艽汤、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等,和平熄内风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其中“治风剂”的相关内容。
“风邪致病”,这是中医一个特有的病因病机概念。
        医圣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是春天的主气,可以生万物,也能让人生病。
      《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可见其广泛性。

      治风剂主要包括“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剂两大部分。今天学习了疏散外风的大秦艽汤、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等;
也学习了和平熄内风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方剂。

     这都是临床常用的方剂,疗效显著。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21:16:52 | 只看该作者
                  预告:本周五晚上(2018年11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小平院长讲述《中医诊断学》。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部分,原文选录。上周刘云双讲了第一:望诊,望诊又分为神色形态部分和舌诊部分。本周给大家讲述四诊当中的“闻诊、问诊、切诊”

                 让我们一起期待来自上海的黄小平的讲述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黄小平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历代医家关于四诊当中的“闻诊、问诊、切诊”的有关内容。
                《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并且解释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历代医家继承了扁鹊的“四诊合参”,又有很多研究心得,对于四诊各自的奥妙,都有很多阐发。值得大家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中医四诊仍然不可取代。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1:38: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来自澳门针灸学会的张俊青理事长讲述《针灸学》。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和针灸治疗讲述痢疾、脚气、便秘、脱肛的有关内容。


                 请大家一起期待,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张俊青副会长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张俊青讲述《针灸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和针灸治疗讲述痢疾、脚气、便秘、脱肛的有关内容。

                 按照“西眼看中医”,用西医的理念,很难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学术原理。
                 痢疾是细菌感染,脚气是真菌感染,便秘是肠蠕动太慢,脱肛属于内脏下垂,都是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原因,很难“熔于一炉”,用几个不锈钢“异物”刺进远离病灶,似乎“毫不相关的肉体”人体的组织里,这是完全讲不通,也不可能接受的“损伤”行为。

                但是,看懂与否,都不能否认中医使用了几千年的针刺治疗,也不能否定切切实实的针刺疗效。

                也就是说,中医很多优秀的特质,落在西医还原论的目光之外。
                发扬中医特色,依靠独特的优势,就能奔向未来,走遍天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9 08:54 , Processed in 0.0513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