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医学之梦

[复制链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7:57:05 | 只看该作者
     证态体系开辟了一条无需科学实验,突破中西医壁垒的新方法。从临床实践出发,比较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找到二者的共同参照物,实现理论体系的融合。
372
发表于 2019-9-1 07:59: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7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8:06:56 | 只看该作者
          伏暑
      
伏暑的代表疾病是流行性出血热,暑湿的代表疾病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它们的基本病理变化都是全身小血管或/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它们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1.起病急,突然高热等毒血症表现;2.充血性表现: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结膜充血,极似酒醉貌;3.头痛、肌肉痛;4.出血。除此而外,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的暴发型、回归热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上述表现。

    (1)中医认为

伏暑:凡在深秋冬月(农历寒露前后~大寒前后,公历10月~次年1月)发生的急性热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伏暑发病,因其所伏邪气和邪气所伏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于气分而发,其病变则以气分暑湿郁蒸为主;一类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伏于营分而发,其病变则以营分暑热炽盛为主。无论那一类,皆需外感秋冬时令之邪引动,故其初起必兼卫表证候,分别表现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伏暑与春温一样,均系伏邪内发,应以自里出外为顺,反之则逆。但在病变过程中亦常见到邪正反复抗争,病势反复进退的情况,如发于气分而后内陷营血,继又由营出气,或先发于营后出于气继又反入营中,故致病情缠绵难愈。温病中的气分证与营分证的反复、进退和感染病学中的病原体血症与器官系统感染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某些病毒等他们通过昆虫媒介或者通过破损的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引起病原体血症及毒血症,临床上前驱期很短,起病即见病原体血症、毒血症的表现(卫气同病或者营卫同病),病原体经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器官与系统,引起器官系统的感染,出现器官系统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如肺出血、肝细胞黄疸、特异性皮疹等(脏腑气分证),病原体在各器官系统内被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消灭,病情减轻向痊愈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由营转气”向痊愈转变;如果病原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或者脏腑内大量繁殖,再次释放入血液循环,引起二次病原体血症,病情加重,这个过程就是“先发于营,后出于气,继又反入营中”。不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毒力不同,机体的免疫力不同,营血分证与气分证相互转变的类型也会不同,以致病情缠绵难愈。

伏暑的辨证论治

卫气同病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汤

   卫营同病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郁阻少阳  蒿芩清胆汤

暑湿挟滞,阻结肠道  枳实导滞汤

热结阴伤  冬地三黄汤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导赤清心汤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犀地清络饮

热瘀气脱  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肾气亏损,固摄失职  右归丸合缩泉丸


37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8:07:29 | 只看该作者
         (2)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季节有双峰与单峰两种类型,双峰型系指春夏季(5~6月)有一小高峰,在冬季(10月~次年1月)为主高峰;单峰只有秋冬季一个高峰。发病高峰与鼠的类型、密度及活动度有关,野鼠型以秋冬季为多,家鼠型以春夏季为多。中医没有认识到一个疾病会有两个高峰,以为秋冬季发病的病人是因为在夏季感染暑湿或者暑热病邪之后,病邪潜伏于气分或者营血分,到了秋冬季再受到寒邪的侵袭,诱发致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暑热病邪的特点相似,应当属于暑温,但是疾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与暑温的发病季节不同,发生在夏季的自然称为暑温,发生在秋冬季节的,称为伏暑。所以,流行性出血热发生在夏季的流行性出血热属于暑温或者暑湿,发生在秋冬季节的属于伏暑。(参考温病伏邪)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它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表现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涉及机体的许多系统和中间环节。病毒作为始动因素,一方面可直接导致感染脏器结构和功能损害,另一方面也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免疫病理反应的参与。近年来Ⅱ型变态反应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受到了注视。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其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血管损伤一方面是病毒的直接作用,而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在补体参与下使靶细胞溶解或吸引巨噬细胞将靶细胞吞噬,从而损伤内皮细胞。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以坏死、破裂,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或者坏死。近年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也有轻、重、中及隐性感染等多种类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人体个器官呈泛嗜性感染,且病变严重的器官如脑、肝、肺、肾、肾上腺等处抗原分布也最多,病损较轻的器官组织抗原分布则较少,提示病情轻重与病毒数量有关。临床表现:10%~20%的患者有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功能紊乱。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5期,也有两期交叉重叠。按照病情轻重分为4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并发症主要有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脏破裂及其它继发感染。由于病情危重且发展迅速,在治疗方面应中西医结合,不可单用中药。
375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8:08: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融合
卫气同病~前驱期证态:西医:10%~20%的患者有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或胃肠道功能紊乱。中医:伏暑外感秋冬时令之邪引动,故其初期必兼卫表证候,表现为卫气同病。
    气营同病-发热期证态:一般持续5~6天。
    低血压期:一般见于病程第4~6天,一般持续1~3天。
    热厥夹瘀-低血压早期证态
    气阴耗竭-暖休克证态
    正虚亡阳-休克证态
    内闭外脱-晚期休克证态
    少尿期:多见于病程第5~7天,一般持续1~4天。除了尿量减少外,以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出血症状最为显著。
    湿热结聚-肾功能障碍证态
    太阳蓄水蓄血~肾衰、出血证态:桃核承气汤合五苓散加减
    肾衰证态
    水饮壅肺-心衰、肺水肿证态
    邪陷厥阴-脑功能障碍证态:羚角钩藤汤加减
    多尿期:多始于病程第10~12天,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病情好转,多尿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症。
    虽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病毒未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病毒直接作用于器官而发病,所以中医辨证为伏暑,伏暑多有夹湿者,是因为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及免疫机制在病机之内,所以伏暑往往与湿邪有关。
37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08:19:36 | 只看该作者
  春温-流行性脑膜炎证态、伏暑-流行性出血热证态,属于伏邪,是因为他们的发病有两个高峰。
377
发表于 2019-9-1 08:28:28 | 只看该作者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8-31 23:42
搞笑的是你,人家说的是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炎症!!不是纯中药治疗七种炎症,否则中药就可以当做抗生素用 ...

你不要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请你拿出完整的证据证明,否则,就是造谣,知道吗?
378
发表于 2019-9-1 08:34: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79
发表于 2019-9-1 08:37: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80
发表于 2019-9-1 08:44:48 | 只看该作者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9-1 08:34
你算哪根葱,犯得着跟你断章取义!

说话要以“道理”即“事实”说服人,知道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4:50 , Processed in 0.0536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