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关叶天士用药的文章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8:23:02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叶天士用药的文章

叶学崩漏临床运用
    《 原案精选》 徐三三,脾肝郁损,血崩。(郁损肝脾)人参 逍遥散去柴术炙甘草加桑螵蛸 杜仲。
     《作者运用》 叶氏此案由七情内伤肝脾,肝藏血,脾统血,情志不畅,郁滞伤肝而不藏血。思忧伤脾,脾伤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而血妄行成崩。肝脾郁损则肾气不足阳虚,其封固失守,冲任失约致崩。叶氏治此案妙在逍遥散去柴胡 ,白术,炙甘草加 人参,桑螵蛸 杜仲。因柴胡在肝血亏虚用之有伐肝之备。白术,炙甘草有阻脾之差, 调补肝脾肾来达到止血目的。血崩宜急者治标,血止标本同治是为上策。
    [病例]马某、女、38岁、已婚、村民、黔江区人,于1991年6月12日来我门诊诊治。
[病史]患者自述因往事气愤忧郁,二年多来月经不调, 经期絮乱,血淋漓不止。今数日来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昨晚突然腹痛经血下而量多不止,急来求治。
      [症状]病人面色黄中代青,心慌,气短乏力。腰酸胀痛。脉沉细而紧,舌苔白。
       [病因机制]七情内伤,郁损肝脾。肾气不足而致阳弱,奇脉空虚使冲任失调,血不归经而妄行。
       [诊断]血崩,肝脾郁伤,肾气不足,奇脉空虚。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止血,补肝脾肾,止痛。
       [方药]人参逍遥散加减:人参煎汤另服。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续断等进行加减,连服3剂后诊。病人服第一剂后血崩止,但还有少量血淋漓。三剂服用完后血崩 全止而干净,全身症状消失,无什么不几适之感,为善其后。笔者用四物汤加减连续服十几剂而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原案精选]朱,崩漏2年,先有带下,始而半月发病。今夏季每交申酉,其漏必至。思下午阳中之阴,阴虚阳动,冲脉任脉皆动,下无提防约束。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隸於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阖矣。医但以诸剂图旦夕苟安。未及按经论病,宜毫无一效。
海螵蛸、鲍鱼、茜草、生菟丝子、石壳广连肉,连服乌贼骨丸。
      [作者运用]叶氏此案乃因崩漏日久,病缠绵未治愈,造成血海空虚,冲任失调,肝肾虚损乃至阳明脾胃虚弱,统摄无权,夏季湿盛,脾喜燥恶湿,午后阳衰而阴气上升,阴盛阳动,冲任失职,诱发经漏不止。叶氏认为光固摄止崩漏,不治源流。功必不成。 应治本滋养肝肾,通调冲任,润养脉络,补脾和胃来达到止漏之目的。叶氏论证明确,治法精要,宜后人之效法也。
       [病例]赵某某,女,26岁,已婚,村民,四川省垫江县人,于一九九三年四月十六日来我诊治。
     [病史]患者五次怀孕,正产2胎,人流3次。月经不调已有几年,经行时流淋不止可延半月方止,经本地乡、县医院多次治疗无见效果,今闻名前来求治。
   [症状]面色黄中带白,头痛昏胀,心悸短气,四肢无力,口淡食少,少腹疼痛,经血淋漓不净,现一月均用二包卫生纸,色黑有小瘀块,脉细而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病因机制]崩漏日久,肝脾肾虚损,血海空虚,冲任失司致经漏。病延日久,情志失畅,气滞血瘀,阻滞经脉,离经之血,蓄积胞宫而使少腹疼痛,下血瘀块。
      [诊断]崩漏,肝脾肾亏,瘀阻胞宫。
      [治法]养血调肝,补脾肾,固养冲任,行瘀止痛。
      [方药]四物汤加减:党参、续断,延胡等等连服三剂,一日一剂,复渣煎服。
       1993年4月19日下午5点来二诊,头痛昏胀,心悸气短,少腹痛均减轻,经漏血止大半,现每天只用卫生纸几张,其血色淡而黑,还有少量瘀块,身有潮热现象,脉沉细数,舌苔薄黄。原方加减连服三剂后诊。
       1993年22日下午4点三诊:全身症状消失,经漏完全干净,现头稍有昏眩,乏力,脉沉细,舌淡无苔。以预后用八珍汤加减医嘱服一段时间药而巩固痊愈。
       [原案精选]程,暴冷阳微后崩(阳虚)附子理中汤。
       [作者发挥]叶氏此案是因阴盛阳衰而发“暴冷”是否指天气突然寒冷之意,待进一步研讨。笔者认为从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各篇医案分析,极重视四时六气变化影响人体发病,即“天人相参”的整体观,所以此案“暴冷”应理解为天寒之意。
       从病因机制来讲是久病脾虚,中焦寒盛乃阳衰,使而健运失职,升降无权,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而致暴崩恶候。叶氏选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回阳固摄,补气止血其用方药之精也,可谓后世医者之崇。
笔者遇类式一例暴崩,而又是无意而遇,发病却是晚间,病人又是农村离医院远一时取药来不及。为此民间验秘方不可忽视,笔者用家传几代止血秘方,就地取材施用,收效显著,宜医者研讨参用。
         [病例]徐某某,女,30岁,已婚,村民,四川省涪陵市荣桂乡人,于一九七八年10月22日而遇诊治。
         [病史]患者怀孕五次自动流产,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经市、地医院医治无效,几年来月经紊乱,时有闭经几月,复又行经几月,其血行量多淋漓不净。今有二月停经,这突然月经来而量多不止。
       笔者是至一友家玩耍后,回单位路过病人门前,被其丈夫拦住,当时已是晚10点后,听病家人讲病情危急进屋看之。
       [症状]患者平卧于床棉被盖于下身,脸色苍白,语言细而无力,心慌。自言下身不敢微动,一动血流为注,不动血稍微量少些。脉细弱,舌淡嫩苔白。
          [病因机制]习惯性流产多次,大耗阴血,血为气母乃致气虚。久病伤脾其中焦虚寒,脾失健运统摄失聪而发血崩。
        [诊断]血崩、阳虚型。
        [治法]回阳止血,温中散寒。
        [方药]因当时未带任何药品,病家离卫生院相隔很远,但病势紧急不能拖延。对此我只得用家传止血秘方加减,就地取材,找病人要陈艾叶等几味草药煎服三次后血稍止,5小时后从新换将原方法复用,病人服五次后血崩停止已是早上7点后。笔者用附子理中汤减连服二剂后诊,患者各种症状消失,无什么不适之感觉,为善后用十全大补汤连服几剂而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总结;崩漏之证,病因病理极为复杂。秦天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崩漏》篇尾评:“崩如山家萃崩,言其血之横诀莫制也,漏如漏 难塞,言其血之谩无关防也。经长期在内,阳守也。气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毛发得之以润。经脉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须难也。去血过多,则诸病最生矣。原其致病之由,有因冲脉不能摄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又有瘀血内阻, 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医者依次类推,微叶氏用笔灵活,於崩漏治法,无余蕴矣。”此评述之精要,阐述了叶氏治崩漏重补奇经,法在通、补、固、摄兼进,养血行瘀补助,治本重在肝、脾、肾三脏,临证用药之灵活,认证之准确,宜后世医宗之临床崇用。临证治疗崩漏须认真详辩明病因病理,治法三要:塞流、澄原、复旧应灵法施用。崩漏发病急缓不同,出血新久各并,临床应掌握好“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的基本治则。用方药收取历代各医家之精微处方外,民间之秘验方不可轻视其治病功效,这些验秘方对崩漏应急方面的效果有其独道之处,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宝库,其中包括了民间单方,秘验方这部份。研究挖掘祖国医学不光是对面世的文献,民间流传的单方,秘验方应重视其价值,效法前人,遵循医理,深而研究,灵活用之,方为上工。


引文来源  2009年3月24日 - liu.yunde的日志 - 网易博客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8:26:02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叶天士用药的文章

叶天士临症经验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活于清·康熙、乾隆年间(约公元1666-1745年)。其祖父和父亲皆精于医。叶桂14岁时,其父去世,遂从学于其父的门人朱某。桂聪颖异常,闻言即解,见识常出于其师之上。又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虚心好学,凡闻有一技之长者,必执礼以师事之。10年间从师17人,因而学业大进。治病多奇中。既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又能于古训融会贯通,是以成就了一代名医,以至“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因而著述甚少。世传《温热论治》1卷,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随叶氏游洞庭山时根据其师口授记录而成。首刻于清·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其后,华岫云辑《临证指南医案》,将其更名为《温热论》,并列于卷首。后有章虚谷将其收入《医门棒喝》,王孟英将其收入《温热经纬》,并更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此外,还有多种注本流传。《温热论治》反映了叶氏辨治温热病的学术经验精华,揭示了温热病基本的传变规律,确立了以卫气营血为纲的温热病辨证体系,提出了察舌、验齿和辨斑疹白瘩等温热病诊断鉴别方法,制定了“在卫汗之”、“到气清气”、“入营透热转气”和“入血凉血散血”的温热病治疗大法,使得温热病的辨治完全脱离伤寒六经而自成体系,从而成为温热学的经典文献。它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和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叶桂成为温病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医家。
叶氏的另一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10卷,刊于1766年,是其门人华岫云等收集叶氏临床治案,加以分类整理而成。全书以病为纲,分为89门,收载医案:500余则,全面反映了叶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每门之后均有门人附论1篇,概括该门证治大意。本书问世之后,多次翻刻,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其他医案著作如《叶案存真》,《香岩诊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均系其门人或后人收集整理而成。
  另有《幼科心法》1卷,相传为叶氏手订。他如《本事方释义》10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幼科要略》2卷,虽均署名叶氏,然非叶氏真传,多是后人伪托之品。
一、胃阴学说
自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创立脾胃学说之后,历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临床调治脾胃惯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治胃。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叶氏指出:“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而“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他认为:“脾胃当分析而沦,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脾胃之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胃生理特点的差异,即“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脾胃升降失调就成了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所谓“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故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脾胃病机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治疗上决不能混同而治。叶氏援引前贤脾胃异治的先例指出:“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并根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的原理,阐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特点,创立了以柔润之剂通降阳明的养胃阴之法,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
叶氏的养胃阴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甘凉濡润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燥热灼伤胃阴,或木火升腾,胃阴受烁。症见形瘦面苍,咽喉干燥,渴喜凉饮,心烦不寐,肌肤燥热,虚痞不食,大便于结,或面赤火升,晚暮为甚,或咽痒气逆,干咳带红,或脘中觉热,脉数或弦细而数,舌红或绛。此证胃阴为燥热所灼,治宜甘凉濡润,以济阴伤。药用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白芍、天花粉、甘蔗汁、梨汁、蔗浆等。
2.酸甘济阴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肝阴虚耗,肝用太过,化热犯胃,胃阴受戕之证。表现为胸胁隐痛,干呕恶心,气塞胀闷,心烦急躁,消渴口苦,不饥不食,或知饥不食,或喜食酸甘,舌干红,唇赤燥裂,或舌光剥无苔,脉弦细而数。治宜酸甘济阴法,酸能制肝,有敛阴生津之效;甘能益胃,奏甘守津还之功,酸甘相合,能化生阴津故也。药用乌梅、白芍、石斛、沙参、麦冬、生地、五味子、木瓜、胡麻仁、生甘草等。
3.清养醒胃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温热病如暑温、湿温后期,大邪已去,津液受伤,胃气不醒,胃阴不复之证。症见胃纳呆滞,不思饮食,语音低微,气馁懒言,口干,不渴,或口淡无味,或口苦粘腻,或干呕脘痞,大便不爽,舌红少苔,或舌淡红苔少微腻。治宜清养开胃之法。药用甘平清润与微辛芬芳薄味之品,如石斛、沙参、鲜佩兰、香豆豉、半夏曲、广陈皮、扁豆衣、薏苡仁、大麦芽、生谷芽、荷叶等。 
4.甘缓益胃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久病劳损或失血之后,胃之气阴俱不足,症见神倦乏力,食少纳呆,语音低微,气短懒言,大便不实,胃脘虚痞,或噫气不除,脉虚大无力,舌红或淡而少苔。此证为胃府气阴两虚,而以胃气虚馁稍重。故治宜甘平微温之品,益胃扶中,兼以生津养阴。此法应用要点在于选用性味舒缓平和之晶,益气而不热,养阴而不燥,方可奏功。药如参须、北沙参、山药、扁豆、莲子肉、芡实、南枣、秫米、茯苓、甘草、陈皮、麦冬、玉竹等。
二、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又称“阳化内风”,是叶氏对“肝风”一证病机的高度概括。所谓肝风,是指以眩晕、震掉为主证的一组症候,也可表现为面赤火升、目胀耳鸣、心悸不寐、肢体麻木、手足搐搦、语言謇涩,甚者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对于风证病机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历代医家各有发明,如金元时期刘河间的主火说、李东垣的气虚说、朱丹溪的湿热痰说、明代薛己的肝肾亏损说、缪希雍的内虚暗风说等。叶氏根据《内经》“渚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总结吸取诸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阳化内风”说,并将这类风象证候命名为肝风。他认为肝风一证“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亏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究其病机,一与肝的生理特点有关。二与肝与他脏的关系失调有关。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性喜条达,一有不遂,则郁勃之气易发;肝为厥阴之脏而主藏血,其体阴,而阴血易于亏耗,故肝阴易亏;肝为将军之官,性升发,其用阳。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则肝阳易于上亢,刚燥之性易现,而呈风阳上扰之象;肝又为相火寄居之地,一有激动,相火必动,肝风挟火,横行上扰,其来也暴,故成种种不测之证。就肝与他脏的关系而言,在生理状态下,肝阳潜藏而不亢,肝风宁谧而不起,“必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若肾阴虚,水不涵木;或阴血虚,肝失濡养;或肺金虚,无以制肝;或脾土虚,木失栽培,皆可致“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痪疯痉厥矣”。
根据肝阳化风的基本病机,口卜氏提出的治疗大法是“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其治疗肝风证的用药特点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针对肝风证的不同病机,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和阳息凤法
   即清肝潜阳之法,用于肝阴虚耗,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者,症见头晕头胀,耳鸣火升,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药用生地、夏枯草、石决明、石斛、茯神、桑叶等。
2.滋补肝肾法
   又称滋液息风法。适用于肾精亏损,水不涵木,内风萌动之证。症见眩晕耳鸣,口喁肢麻,舌喑足痿,脉细舌萎等。药用熟地、牛膝、山萸肉、远志、枸杞子,菊花、五味子、石斛、茯神、肉苁蓉等。即叶氏所谓“重培其下,冀得风息”是也。此法的运用要点,在于用药“宜凉宜润,龙相守则水源生矣”。若真阳亦不足,也不可纯用温补,因为“凡此肝肾脏阴本虚,填补之中微运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温药耳”。
3.清金平木法
   适用于燥热伤肺,气阴两虚,肺失治节,肃降无能,木升火炎,咽喉口齿受病,症见阵阵呛咳,痰粘难出,胸胁作痛,咽喉不利,齿疼或口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甘凉濡润,益气阴,清燥热,平肝木,药如燕窝、甜梨、沙参、天冬、麦冬、五味子、象贝母、柿霜、知母、鲜竹沥。
4.养血息风法
   适用于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风横逆,心神不安之证。症见形体消瘦,口舌糜疼,肩背掣痛,肢节麻木,肌肤瘙痒,眩晕耳鸣,心悸不寐等。药用生地、玄参、天冬、丹参、犀角、羚羊角、连翘、竹叶心、菖蒲等。此证内风之起,由于血虚,阴血之虚,多兼有火。故叶氏主张“壮火食气,皆阳气之化,先拟清血分之热,继当养血息其内风”,当是治疗本证的先后次第。
5,培土息风法
   适用于阳明脉虚,肝失土培,而致厥阴风动。症见形衰肉脱,纳呆食少,眩晕目暗,倦怠气短,大便不实,四肢无力以动,甚至痿废不用。叶氏认为“阳明脉虚,加以愁烦,则厥阴风动,木横土衰,培中可效”。药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桑寄生、天麻、白蒺藜、当归、枸杞、菊花、半夏、橘红等。
叶氏治疗肝风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加入介类潜阳之品,如牡蛎、珍珠母、鳖甲、龟板等,而对于全蝎、蜈蚣、地龙、蝉蜕等息风之品反而少用。其灵活化裁运用古代名方治疗肝风,如张仲景的复脉汤、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朱丹溪的虎潜丸等,往往去其温燥之品,而保留其滋阴潜阳之用。叶氏活用成方的经验对于临床应用成方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三、虚损证治
  叶氏辨治虚损病证极有特点,他在继承前人治疗虚损的学术经验基础上,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为特色的理虚大法。
1.甘药培中
   所谓甘药培中是指以味甘气温之品为主,组方以培补脾胃中州之气。叶氏认为,劳损之证,总由劳役过度或饥饱失节而致,其病机是中宫阳气先伤,故治疗劳损应遵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法则。他认为《内经》所谓“劳者温之”之“温”,是指温养而言,而非温热之用。“损者益之”之“益”,即是补益。合而观之,治疗劳损之证,当用甘温之品堵补中宫阳和之气。甘为土之味,脾胃之所喜也,故治宜甘药建立中气为治疗虚损证的第一要义。但培中要分别脾胃之阴伤阳伤。阴伤者治重在胃,用甘凉濡润,以养气阴,以通为补。即叶氏养胃阴方法。阳伤者治重在脾,治用甘温,药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仲景小建中汤等。若阴阳俱不足,仍以建中为主,或用建中汤加人参.或用异功散加五味子。
  若偏重于营虚,形瘦色枯,脉软不食,用当归建中汤,补中兼益营血。若营卫俱虚,症见纳食不甘,寒热互起,而脉小者,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仍是调补中宫兼益营卫之法。
  又有元气虚而阴火盛者,用四君子汤合生脉饮.或异功散去白术加白芍,大枣,总不离甘药培中之法。
2.血肉填精
  虚损之证,起于劳欲房室,伤在肾肝八脉,是下元亏虚,精血耗竭之证,非同一般的脏腑功能不足,而可用寻常草木之品治疗者。叶氏指出:虚损之证“非草木攻涤可却”,因为虚损之证,虚在精血,而“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须用”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其“精气未旺者,……当以血肉充养”。叶氏治疗虚损病证的基本思路是以大量的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培补肝肾之精血。常用药物有鹿茸、鹿角胶、龟板、龟板胶、紫河车、阿胶、鳖甲、牛乳、人乳、羊肉、鲍鱼、淡菜  鸡子黄,以及猪、牛、羊骨髓等。
  治疗虚损病证在遣药组方上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虚损病证虽有阳虚,但不可用肉桂、附子之类辛热雄烈的药物,因为其刚燥之性容易劫伤阴精;二是虚损病证虽有阴虚之象,但不可用知母、黄柏之属,因为其过于沉寒,不通奇经。在重用辛热有情之品的基础上,往往配以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巴戟天等,共同组成“柔剂阳药”,是其血肉填精法遣药组方的显著特点。
3.中下兼顾
   中下兼顾,即脾肾同治是叶氏治疗虚损病证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他对先后天之根本脾肾的重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关系即是人体先后天的关系,有着互相滋养、互相促进的作用。肾主藏精,而肾精的充盈,有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不断给予补充;脾主运化,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又系于肾阳气的蒸腾。即叶氏所说“肾阳自下涵蒸,而脾阳始能运筹”。先后二天,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肾虚日久必及脾,脾虚日久必及肾。因此,培补先天时必须兼以健运后天;补益后天时也必须重视培补先天,这就是治疗虚损病证必须中下兼顾、脾肾同治的道理。叶氏在治疗虚损病证时采用中下兼顾的方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对于脾肾阳虚者,采用朝服加减八味丸以温肾阳,晚服异功散以扶脾气;对于肾阴虚而脾阳不足者,则朝服都气丸以滋肾阴,午进异功散以运脾阳。这样,脾肾各受其益。相得益彰。对于肾精亏损,治宜大补其阴者,强调于“阴药中必扶胃气”,其惯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之虚,也在于“填精血务在有情,庶几不伤胃气”。并指出“俾饮食增而精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充分说明了治疗虚损病证在填补精血的同时必须保护脾胃的重要性。
四、奇经辨治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包括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条经脉。其相关生理、病理、症候等在《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中已有论述。但在叶氏之前,有关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却很少。叶氏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奇经八脉的理论辨治某些杂病病证,形成了独到的奇经辨治学术经验体系。
叶氏的奇经辨治,并非与脏腑无关,而是特别注重奇经八脉与脏腑的联系。叶氏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他说:“八脉隶乎肝肾”,“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因此,“肝肾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这种由肝肾所引起的奇经八脉病证大多数是属于虚损病证,因为“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内应精血之损伤也。”可见,由于肝肾损伤,下元亏虚,导致奇经八脉空乏,表现为精血耗竭,应属虚损病证范畴。
  此外,八脉中的冲任二脉又与阳明关系密切,所谓“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合矣”。
  至于八脉实证,诸如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瘕聚等证,多与奇经不通、气血失调相关。
   奇经八脉的辨治须分虚实。虚者虚在精血亏损,治宜补之;实证实在气血痹阻,络脉不通,治宜通之。临床用药又须根据具体病证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有所变通。约略言之,叶氏治疗奇经病证闲药有四类:
 —曰滋补
  八脉空虚,精血不足,症见虚损,治宜滋补精血,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角胶、龟板胶、阿胶,鳖甲、鲍鱼、淡菜、人乳、羊肉及猪、牛、羊骨髓等,配伍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沙苑子等组成“柔剂闲药”,能人奇经而奏填补之功。
 二曰通凋
  适用于奇经实证,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药如鹿角霜、当归、桂枝、小茴香、厚朴、青陈皮、川栋子、香附、郁金、降香、乌药、三棱、莪术、茺蔚子、延胡索、泽兰叶等。
  三日镇潜
  若冲脉之气随阳明上逆者,须配伍镇潜之品,以收纳逆气,药如紫石英、龙骨、牡蛎、龟板,鳖甲、半夏、旋覆花等。
  四曰固涩
  若带脉失约,下焦不固,而致遗泄带下等证,须用固涩之品,以收敛固涩精气之亡失,药如五昧子、莲肉、芡实、山药、金樱子、覆盆子、乌贼骨、补骨脂等。
叶氏治疗奇经病证特别注重选用能够人于奇经的药物,以增强疗效。他在治疗虚损阴阳不足之证时,主张从补益任、督二脉人手,因为督脉主一身之阳,任脉主一身之阴。补任脉之阴当首选龟板,因“龟体阴,走任脉”,故善滋任脉之阴精;补督脉之阳当首选鹿茸,因“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故当首选。奇经用药之说,倡自叶氏,颇受后世医家青睐。《得配本草》一书载奇经药考,收录奇经用药43种,可资参考。
五、久病人络
久病人络,又称病久入络,作为一种独特的学说,为叶氏所首倡,但其理论渊源却源于《内》,《难》诸经,并受到了张仲景辨治疟母等痼疾的启发。叶氏所说的“络”指血络而言,久病人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难经·二十二难》指出:“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故血后病也。”说明气病与血病原有一定的先后传变次第,叶氏在其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一规律。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人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但气与血、经与络之间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渐变过程。邪气一旦入络,就会形成“瘀”,即络脉瘀阻。可见,一个“久”、一个“络”,准确地揭示了久病人络的病机特点。
由其病机特点所决定,久病人络有其特殊的症候表现。其特征性症候是症积有形,著而不移。例如,叶氏治疗王某案指出:“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邪人血络,瘀阻成形,故望之高突有形,触之著而不移,是为络病的显著特征。络病的另一个特征性症候是久痛。血络瘀阻不通,故尔作痛。然初作之痛末必就是络病,只是久延之痛才有可能是络病之痛。正如叶氏所说:“久痛必人络。”络病之痛又有虚实之分,瘀实则痛而拒按,络虚则痛而喜按。叶氏所谓“络虚则痛”,“痛而重按少缓,是为络虚一则”。应当指出,所谓络虚,并非指纯虚无邪,应当理解为虚中挟瘀,虚瘀兼挟。
叶氏对于络病的治法,很有特色,自成体系。究其所由来,当是取法于张仲景以鳖甲煎丸治疗疟母之例。其治疗高某患疟母案云:“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伏留之邪。五六日必效。”疟疾失治,迁延日久,邪人血络,发为疟母,结于胁下,仲景治以鳖甲煎丸,内有虫蚁类飞行走窜之品。叶氏于此而悟出络病治法。他说:“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病,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滞,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人脏腑者有间。”叶氏据此而制定了络病的治疗大法:“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行气,是络病大旨。”通血脉,攻坚垒是治疗络病的主要方法,用药与二般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须借助于虫蚁飞走之届,如水蛭、虻虫、土鳖虫、穿山甲、露蜂房、鳖甲、地龙、全蝎、蜣螂等。辛香行气也是治疗络病所不可或缺的。因为攻坚通脉之剂,“非辛香无以人络”。辛香之品,宜通气机,具有将诸药领入络中的作用,药如小茴香、青陈皮、韭白汁、金铃子、延胡索等。故治疗络病,选药常常以卒为用,如辛润之品当归须、桃仁,柏子仁等,具流通之性,善能人络通脉;辛温善散络中沉寒,如乌头、桂枝、吴茱萸、姜汁等;辛咸善能人络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鳖甲、全蝎等。又有“络虚则热”,是指血络瘀阻而兼阴血不足者,治宜通络之法,佐以养阴清热之品,宣络中之热而肃余邪。
久病人络,虽说邪气痹阻络分为实,然病既久延,正气多已受伤,故治疗不可企求速效,当以丸剂缓攻为上。即叶氏所说“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之义。仲景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常为叶氏临床所选用。又常临证斟酌。自拟新方,制为丸剂。攻补兼施,令病人常服,为至当之法。其治疗络病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结语]
叶桂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创立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揭示了温病一般的传变规律,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成为温病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医家。他的温病学说影响所及,造就了清代一大批温病学家,形成了温病学派,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叶桂又是辨治杂病的大师。他善于博采众长,遵古而不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勇于推陈出新,在杂病辨治的许多方面创新治法,独树一帜。他所创立的胃阴学说、肝阳化风说、奇经辨治、久病人络及疗虚大法等理论及经验都来源于临床,并能够经得起临床检验。叶氏对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功还表明,中医学术的发展,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必须继承与创新并举,必须以临床为依托。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可能比学习叶氏的具体经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引文来源  转 叶天士临症经验_清风瑞缘_新浪博客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2:09:30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叶天士用药的文章

叶天士医案(汗证)  [转帖 2006-12-15 20:11:10]   
字号:大 中 小

茹素惡腥,陽明胃弱,致厥陰來乘,當丑時濈然汗出,少寐多夢[胃陰虛
人參、龍骨、茯神、棗仁、炒白芍、炙草,煎藥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o


鎮攝汗止,火升咳嗽,仍屬陰虛難得充復,育陰滋液為治
熟地炭、人參、炒麥冬、五味、炒萸肉、川斛、茯神、女貞子,接服瓊玉膏方
順序 3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1
患者名稱 某二一
內容 脈細自汗,下體怯冷,衛陽式微使然[衛陽虛]o黃耆[三錢]、熟附子[七分]、熟於朮[一錢半]、炙草[五分]、煨薑[一錢]、南棗[三錢]o
朱三六
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耎,色痿足冷,不食易飢,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不擁護,法當封固o
人參、黃耆、製川附子、熟於朮
順序 5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3
患者名稱 孫五八
內容 肉&O1319;筋惕,心悸汗出,頭痛愈,畏風怕冷,陽虛失護,用真武湯o
回本頁最上方
順序 6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4
患者名稱 某
內容 勞傷,陽虛汗泄o黃耆[三錢]、白朮[二錢]、防風[六分]、炙草[五分]o
回本頁最上方
順序 7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5
患者名稱 顧氏
內容 勞力怫怒,心背皆熱,汗出,往時每以和陽治厥陰肝臟得效,今年春夏,經行病發,且食納頓減,褚氏謂獨陰無陽,須推異治,通補既臻小效,不必見熱投涼,用鎮其陽以理虛o○人參、半夏、茯苓、炙草、牡蠣、小麥、南棗o
回本頁最上方
順序 8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6
患者名稱 張五六
內容 脈弦大,身熱,時作汗出,良由勞傷營衛所致,經云勞者溫之[營衛虛]o嫩黃耆[三錢]、當歸[一錢半]、桂枝木[一錢]、白芍[一錢半]、炙草[五分]、煨薑[一錢]、南棗[三錢]o
回本頁最上方

某二一
脈細弱,自汗體冷,形神疲瘁,知饑少納,肢節痠楚,病在營衛,當以甘溫
生黃耆、桂枝木、白芍、炙草、煨薑、南棗o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8
患者名稱 某
內容 汗出寒凜,真氣發泄,痰動風生,用辛甘化風法o
生黃耆、桂枝、炙草、茯苓、防風根、煨薑、南棗o
回本頁最上方
順序 11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9
患者名稱 梅四三
內容 案牘積勞,神困食減,五心汗出,非因實熱,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泄為熱為汗,當治在無形,以實火宜清,虛熱宜補耳[勞傷心神]o議用生脈四君子湯o
回本頁最上方
順序 12
醫案名稱 汗
卷號 0
患者名稱 經云
內容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是推之,是陽熱加於陰,津散於外而為汗也,夫心為主陽之臟,凡五臟六腑表裡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故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化為津,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而津泄為汗,然有自汗盜汗之別焉,夫汗本乎陰,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經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腎主五液,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之者,心之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不因發散,溱溱然自出,由陰蒸於陽分也,腎之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盜汗者,即內經所云寢汗也,睡熟則出,醒則漸收,由陽蒸於陰分也,故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如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黃耆建中湯,先賢有玉屏風散,如陰虛有火盜汗發熱者,先賢有當歸六黃湯柏子仁丸,如勞傷心神,氣熱汗泄者,先生用生脈四君子湯,如營衛虛而汗出者,宗仲景黃耆建中湯,及辛甘化風法,如衛陽虛而汗出者,用玉屏風散,耆附湯真武湯,及甘麥大棗湯,鎮陽理陰方法,按症施治,一絲不亂,謂之明醫也,夫復奚愧[鄒滋九]o徐評,汗出總由于心火不寧,屬熱者多,屬寒者少,今諸方皆用補陽治法,乃一偏之見,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經也,人多矣,亡陽之汗,乃陽氣飛越,下焦空虛,此乃危急之症,非參附不能回陽,與自盜等大不相同,醫者全然不知,并為一病,貽誤無窮,深為可笑o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2:23:06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叶天士用药的文章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八法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其在脾胃病论治上颇具特色,以“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立法基础,提出“(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的治则治法,为后世开创温脾阳、养胃阴二大补脾胃法门,功勋独著。今细阅《临证指南医案》中治脾胃诸案,细究其治脾胃病诸法,于温通、滋养之外,共有八法,兹详述于下,与同道探讨。
  1、温运脾阳法: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清为健。高年阳衰、饮食劳倦或抑郁伤脾以至脾阳受损而运化失职,清阳不升。其表现为:脘痹不饥,不思纳谷而又不烦不渴,或食入不化,口淡无味,形寒怯冷浮肿,便溏,甚者脘上有聚气横束。苔灰白,脉软小带弦或虚缓,或脉象窒塞等证。治法以温通脾阳为主。用方则宗东垣补中益气汤。常以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干姜、陈皮、荜茇、砂仁、姜汁、厚朴、甘松温阳醒脾。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干姜荜茇方(半夏、茯苓、广皮、干姜、厚朴、筚拨),人参益智仁方(人参、粳米、益智仁、茯苓、广皮、炒荷叶)。
  2、润养胃阴法:
  胃主受纳,喜润恶燥,以和降为贵。久病、热病、燥病耗肺胃之津液,吐下伤阴,年高阴液暗亏或素禀木火之体均可致胃脘枯槁,受纳失职,腑气不能下达而发为脾胃病。其主证为: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气馁音低,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咽干,口渴口苦,舌绛,脉涩。治法以养胃生津为主。用方宗法仲景麦门冬汤意。常用麦冬天冬、玉竹、川斛、沙参、甘蔗浆、梨汁、生白芍、桑叶、乌梅滋胃生津,以人参、生甘草、莲子、茯苓、陈皮健胃助运,以起“甘濡滋润,胃气下行”之效。常用方有养胃汤(沙参、麦冬、生扁豆、石斛、玉竹、粳米、甘草)。
  3、温补脾肾法:
  肾为胃之关,肾阳不足,则如釜底无火,不能腐熟水谷,而上则食入不化,下则大便不藏,从而症见面乏淖泽,鼻冷肢凉,肌腠麻木,肢如寒凛微热,大便有不化之形,谷食不纳,嗳呕溏泄,脉虚涩弱等证。治宜温补脾肾。常以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红豆蔻等温运脾阳,以附子、巴戟、益智仁、葫芦巴、菟丝饼、吴茱萸温补肾阳。常用方有附子理中汤,人参吴萸方(人参、吴萸、茯苓、炮姜、葫芦巴),人参巴戟方(人参、巴戟、益智仁、茯苓、葫芦巴、菟丝饼)。
  4、温胃化饮法:
  胃阳受损,阳困不宣,浊阴内盛,痰涎内聚,阻碍中脘而病脾胃,症见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或食下瞋胀,中脘胀痛,甚者噎嗝反胃,常吐清水诞沫,两便如常,或便溏溺少,肢浮,脉濡缓无力,或脉缓,关弦。治宜温胃化饮。法宗外台茯苓饮、瓜蒌薤白桂枝汤、大半夏汤。常用半夏、茯苓、生姜、干姜、薤白、瓜蒌、莱菔子等温胃化饮,人参、益智、厚朴、陈皮、草果、红豆蔻益胃通阳。阳微寒甚者,加川椒、川附、吴萸、川乌、筚拨等温中散寒。浊痰上逆者加代赭石、桂枝、枳实等化浊降逆。常用方有外台茯苓饮,大半夏汤,半夏桂枝方(半夏、良姜、桂枝、茯苓、元胡、干姜、枳实皮),代赭石半夏方(代赭石、半夏、吴萸、干姜、茯苓、广皮、筚拨,益智仁),川椒川乌方(川椒、川乌、干姜、川附)。
  5、疏肝和胃法:
  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或情志不遂,操家烦动慎怒或脾胃素虚,恼怒强食致使肝木乘犯胃土,气滞紊乱而为病。症见:不思谷食,心中疼热或寒热往来,肋中拘急,气攻肋胀。胃脘痛,腹鸣,气撑至咽,清水泛溢,由少腹涌起,目微黄等,舌黄,脉弦。治宜泄肝和胃,方以戊己汤或金铃子散加减。常用疏肝药有:川楝、香附、枳壳、炒麦芽、吴茱萸、陈皮、青皮、白芍,降逆和胃药有半夏、山楂、夏曲、苏梗、姜汁等。肝郁化热者用黄连、山栀、丹皮、桂枝清火平肝。肝风内动者用钩藤、牡蛎、石决明平肝潜阳,并用阿胶、生地、甘杞等育阴涵阳。脾胃虚弱者用人参、炙草、茯苓、内金补益脾胃。常用方有金铃子散,酸苦泄热方(川连、桂枝、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
  6、消导食积法:
  饮食不节或脾胃素弱,食入不化,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而使饮食不化,积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为病。证见:不欲纳谷,大便频溏而有完谷不化之形,嗳腐吞酸,小便短涩浑浊,有伤食史。苔厚或白粘腻,脉滑。治宜消导化积。方用:益智、茯苓、陈皮、煨姜健脾助运,炒山楂、麦芽、谷芽、神曲消食化积。脾虚加人参、炙草。如伤于生冷则加桂枝、附子、丁香、吴萸、檀香等温运脾阳之药。常用方有谷芽半夏曲方(谷芽、半夏曲、橘白、茯苓、木瓜、煨姜),丁香半夏方(丁香、半夏、吴萸、附子、茯苓、干姜)。
  7、清化湿热法:
  江南之地多湿多热,长夏热伤,上焦湿热阻气,酒客痰热内阻或寒湿蕴脾,日久化热均可损伤脾胃。证见:上脘似阻似格,脘中微痛,胸脘痞闷,嗳逆,呕吐粘腻或黄绿水液,食入脘痛,噎嗝反胃,舌白粘腻或黄腻,脉涩或滑。治宜辛开苦降,用方常宗仲景半夏泻心汤为法。常以人参、茯苓健胃化湿,川连、半夏、杏仁、滑石、连翘、省头草清热化湿,以枳壳、蒌皮、苏梗宽胸和胃。使得气机得畅,湿热得清,而升降自复。常用方有人参黄连方(人参、川连、半夏、姜汁、枳实、茯苓),杏仁滑石方(杏仁、滑石、蒌皮、连翘、橘红、郁金)。
  8、和营活络法:
  病久入络,脾营涩滞,或积劳营虚而致脾胃失养,瘀阻中焦。症分虚实两途。虚证症见脘痛得食安,或入暮脘痛,喜按或手按稍缓,舌黯脉涩。治宜和营通络。用方宗仲景当归建中汤汤。实证症见胃痛已久,胃痛拒按,呕恶不纳,大便反秘,或胃痛喜得暖食,经事不至。脉弦涩。治宜化瘀通络,甚者用虫蚁搜剔法。用方宗仲景旋覆花汤、大黄庶虫丸为法。养营补虚用当归、桂圆肉、柏子仁、炒黑芝麻、白芍,化瘀通络用桃仁、蒲黄、五灵脂、元胡、苏木、新绛、青葱、韭汁,虫蚁搜剔用蜣螂、庶虫,缓急止痛用饴糖、甘草。常用方有归身柏子仁方(归身、柏子仁、桃仁、桂圆肉、炒黑芝麻),桂枝桃仁方(桂枝、桃仁、韭白汁、归须、茯苓块),旋覆花汤,大黄桃仁方(桂心、木香、桃仁、制大黄),蜣螂庶虫丸(蜣螂、庶虫、五灵脂、桃仁、桂枝、蜀漆,老韭白捣汁泛丸)。
  总观叶桂之治脾胃,时时以阴阳虚实为辨,治虚则分脾阳虚、胃阴虚、脾肾阳虚、脾营虚,治实则分肝气犯胃、食积阻胃、脾胃湿热、脾胃瘀阻,虚实夹杂则有阳虚痰阻、阳虚寒客诸症,辨析清楚,用药丝丝入扣,颇值临床效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0:11 , Processed in 0.0994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