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对“伏邪”怎么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25:21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基于伏邪学说对儿童抽动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周亚兵 吴敏 下载全文
[全文大小:217 K]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9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977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906摘  要:伏邪学说分“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两个阶段。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较强的时间和病程相关性,与伏邪学说致病机制相似。故首次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系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著者文摘]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29:39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18 02:31pm 第 1 次编辑]

感冒防治刍言 [原创 2008-03-16 11:37:55]   
孔令谦   作者

认识中医概念下的感冒
感冒属于中医之温病范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容易罹患的疾病。它由感冒病毒引起,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属多发病、常见病之一。感冒又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普通感冒症状较轻,而流行性感冒则可引起大流行。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温疫。
对温疫的认识和阐述,古人是这样解释的,“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流行性感冒属于温病范畴,其临床表现症状较重,其最大的危害是可以诱发诸多疾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如果处置不当,甚则会危及生命,不可轻视。
发生在一九九八年冬季的京城流感的情形就属于流行性感冒,其传染人数之众,足以说明它的危害性;2003年发生的非典,则属于温疫。近年来,国家卫生部门在易感人群中开展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但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发生很快,使预防接种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温病是部分传染宾的总称,感冒会因人而有所差异
在中医学名中,没有感冒这个词,这个词是现代医学的学名,因此我们只能按照感冒的临床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相比较,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发现,所有感冒均属于中医之温病范畴。
在温病发生原因方面,清朝的一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其著作《温热论》中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为温病提纲。说明温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经呼吸道感染,而且会出现逆转的情况发生,危及生命。这等于现代医学说的传染源,可见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很科学。
今天,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温病就是我们所描述的部分传染病的总称。
从中医辨证来说,感冒的症状表现,由于时间地区的气候不同,人体的强弱不同,受邪的深浅不同,病情也不尽一致,所以症状表现自然也就不同。这就是中医为什么会更加接近人性化的特色体现,因为我们在很早以前就针对感冒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直接来源于通过对自然客观事物变化因素,对我们人体产生影响的认识,从认识到认知,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总结,并在我们人体上经数千年反复验证得到的一种经验上的高度概括。
基于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对感冒这种疾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了分类,教科书中和临床上一般分为“风热”和“风寒”两大类,实际临床还包括因自然气候变化、人体体质差异等因素形成的诸如暑湿感冒、寒包火型感冒等类型。值得强调的是在临床中所见,大部分患者以风热者为多,风寒类型感冒比较少见。这应该与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人群多以营养过剩因素有关。

温病释要:先祖孔伯华将温病定义为:温病是总名,下分风温、暑温、湿温、温毒四大类。所谓风温,指的是部分传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烧、大叶性肺炎等;暑温,相当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湿温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温毒则包括部分严重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和麻疹等。

无家贼引不来外鬼,凡事必有因果
关于感冒的病因,普遍的认识是,感冒的发生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很多人特别注重正气的陪养,从而对增加营养、进食补药或保健品等方法青睐有加。如在日常饮食中大量增加高营养食物,或服食参、虫、芪等滋补药品,或进食各种以滋补强壮为名目的营养保健品,并以为这样就能增强体质,抗御病邪,避免感冒,其实这种选择是对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误解。
正气虚并不是导致感冒发病的惟一因素,机体功能的任何一方失调都可以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诱发感冒。有些时候,体内毒素的聚集更是引发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时行之邪伤人者,病无老少,率皆相似”,这说明和流感是一致的。
所谓时行之邪,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寒暖时常,人体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故易罹患。然《黄帝内经》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其人体质偏弱,或内热素盛,流感病毒方能侵入。例如内热壅盛,俗称“上火”,往往是导致感冒发生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流感病毒往往更喜欢光顾那些内热盛、易上火之人。换句话说,有了伏邪,就更容易招致外感。就好比“墙壁不固,贼乃敢入”一样,体内蕴热蓄毒是外来病原入侵者的“内应”,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其结果是内外合邪,发而为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清除内热能有效地预防感冒,这个道理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和总结。先祖孔伯华曾说,“风温四时皆有,以冬春为多。由于素体阴虚内热,又外感风热,或病毒感染则成风温。冬令气候反常,应寒反温、卫气不固,故易于感受。春季则阳气升发,腠理开泄,故也易感触”。孔门传人在临床上常常采用以清热渗湿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疾病,经过一段治疗之后,原本极易感冒的患者,表现为长时间不感冒或很少感冒,即使在流感流行时也能相安无事。可见清除内热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般情形下,健康人并不需要通过服用药物来预防感冒。只需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内热的产生,以预防感冒。在饮食上,合理调配饮食,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肥甘厚味,食宜清淡,多饮白开水或浓淡适宜的茶水,不酗酒,不熬夜,适度锻炼等,就可起到增进健康、预防感冒的作用。在流行性感冒来临之际,可用鲜茅根、鲜苇根、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0克煎汤或代茶饮用,清热解毒,也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暑季预防可选择鲜荷叶一张熬粥食用,清暑益气,对暑季预防感冒,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万事皆有法

1、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2、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风寒型感冒与风热型感冒在临床上的区分主要体现在:风寒型感冒恶寒(怕冷),风热型感冒不恶寒,风寒型感冒多无汗,风热型感冒有汗,风寒型感冒四肢酸痛,风热型感冒偶有酸痛,风寒型感冒舌苔薄白,风热型感冒舌苔薄白或微黄,风寒型感冒痰多清稀,风热型感冒痰多黄绸,风寒型感冒口不干,风热型感冒口干欲饮(图表形式)

成药选择有差异

1、风寒感冒:感冒清热冲剂
2、风热感冒:板蓝根冲剂、桑菊感冒片

愈后饮食须谨慎
《内经热论篇》中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思是说,凡患病期间或刚刚病愈,在饮食上必须注意饮食原则,否则会复发。总的原则是食勿过饱,在感冒高烧期间,如果饮食过多,更能助热,所以更应该禁忌,但是也不能过饥,过饥则营养不继,从而影响自身抵抗力,于身体恢复无益。总之,既不能过饱,也不能过饥,饮食调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温热性疾病将愈之际,胃气空虚,食欲增进,如不加节制,必然会因食而复。
适宜原则:清淡、流质(蔬菜、米粥、米汤)
禁忌原则:腥荤、油腻、肥甘、辛辣(海虾、羊肉、油炸、胡椒辣椒等食物)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38:01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三线四法”养生体系
  “三线四法”养生防治体系是孔伯华先生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致病因素(亚健康)统称为伏邪,并高度概括为阴虚、内热、脾湿三种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又互为关联。依此理论体系结构并结合当今人体特征创立饮食、运动、自然、文化养生四法。实践证明,对于有效调整人体阴阳失调,减少、预防疾病发生以及病体康复过程中的复发,效果显著。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44:59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我校谢强教授采用针灸疗法救治雪灾后上呼吸道急症效果好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xcb 发布时间:2008-2-26 阅读:505次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我校谢强教授采用针灸疗法救治雪灾后上呼吸道急症效果好
并发出“治未病”谨防传染病流行预警
   
近日,《中国中医药报》、《江西卫生报》等媒体连续分别以“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针灸疗法救治雪灾后上呼吸道急症效果好”、“治未病,防大疫——著名中医专家谢强教授强调春后谨防‘伏邪自发’”为题,报道了我校耳鼻咽喉科谢强教授采取特色针灸等疗法救治冰冻灾害致上呼吸急症取得明显疗效,以及提出春后谨防“伏邪自发”的预警等事迹。
谢强教授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江西省名中医。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几十年来从未休息过节假日,常年无私奉献在临床第一线。近来江西遭受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低温最易损伤上呼吸道,上呼吸道急症患者骤然增多。谢强教授遵照政府和医院的救灾防病部署,从一月下旬至二月春节长假结束,一天未歇,坚持临床第一线,平均每天接诊上呼吸道患者均达五十人次以上,多时达到一百余人,患者排成长龙接受针灸治疗。接诊的病人大多是因持续低温所致的上呼吸道急症病人,伴有发热、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声嘶、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如急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咽炎、喉炎等。根据以上病情,谢强教授首先采取针灸运动疗法、针灸通经接气疗法、针刀刺营微创疗法及热敏灸疗法紧急救治,迅速降温、减痛,改善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使症状立即缓解,配合中药等治疗,疗效更好。临床观察上呼吸道急症1206例,愈显率87%,总有效率95%。
谢强教授认为,“天人合一”,“大热必有大寒”,“重阳必阴”。这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夏秋冬前持续高温“拉尼娜”极端天气气候及南方人嗜食辛辣、加之冬寒过度烤火或空调取暖等,体内伏热,冬寒新感引动伏邪,形成“寒包火”而致上呼吸道急症。采取针刀刺营微创疗法为主方法,刺血出则热毒外泄,肿疼即减,咽喉宽松。此即《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意。
谢强教授提出,要谨防“伏邪自发”,应积极“治未病”,防控传染病流行。认为,大寒必有大灾,大灾必有大病,大灾后必有大疫,大灾后必要大治(防)。《黄帝内经》有“重阴必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论,是说阴阳转化,即冬为阴,寒亦为阴,冬日感寒,两阴相逢为重阴,至春遂“伏邪自发”转而发生温热的阳性伏气温病。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谢强教授强调,为了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要积极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防控传染病流行。一是各级政府及医疗机构要在灾后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抓紧修复低温伤害,如修剪植物病残枝、及时焚烧、掩埋(深埋)生物(动植物等)残体或尸体,并施洒消毒剂如生石灰等,以防腐烂,不留死角,杜绝后患。二是要推广中医药防病防疫方法,如采取中草药蒸汽空气消毒(大青叶、板蓝根、贯众、白芷、藿香、苍术等)、内服中草药制剂(大青叶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等,并且应及时接种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三是充分发挥中医经络腧穴的保健作用,按摩、针刺、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合谷等穴,都具有明显的提高人体正气、防御邪气入侵,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如晨起用冷水洗脸、灌洗鼻腔及按摩面部的迎香穴,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及按摩涌泉穴,也具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三是要组织有关领域专家,研究对策,制定传染病监控措施及预警机制,及时预报和防控传染病的发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46:32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首席医学网 >> 杂志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6 年 第 10 期 总第 12 期( 月刊 ) >> 名家名流
谢昌仁教授治疗肾盂肾炎的经验
www.shouxi.net   赵霞 2007-2-9 20:52:23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年 10 月 第 4 卷 第 10 期
关键词:谢昌仁;  肾盂肾炎;  中医治法;  经验介绍
  摘要:介绍著名中医学家谢昌仁教授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经验,将其治法归为清利湿热法、疏和清利法、滋肾清化法、温肾化气法四类,并对每种治法举以病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谢昌仁;  肾盂肾炎;  中医治法;  经验介绍
  肾盂肾炎(PN)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为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疾病,有急慢性之分。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证外,急性期尚可见寒战,高热,腰痛及小便短涩等,属中医“淋证”范畴。吾师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整理部分内容,以示一斑。
  1  清利湿热法
  吾师认为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是因为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正如《金匮要略》所云:“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云:“淋有五,皆属乎热”。谢老认为初期都为实证,多呈现:小便频急不爽,有灼热刺痛感,色黄赤或混,或瘀热兼小腹坠胀腰痛,或伴发热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数。谢老认为肾盂肾炎多呈现湿热下注或瘀热畜于膀胱,阻滞气化,下窍不利,治疗必须清化下焦湿热,随着湿与热的轻重缓急不同,则治疗方法有异:①湿重于热:在主证外兼见身重乏力,周身酸痛,胸闷,呕恶食少,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腻,脉滑。宜宣化湿浊,利湿清热,可用三仁汤。加减药物:杏仁、竹叶、白蔻仁、厚朴、法夏、薏苡仁、通草、滑石、茯苓。②热重于湿:口渴突出,尿热痛急,尿色深黄,大便干,甚或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解毒通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瞿麦、扁蓄。③湿热并重:治宜清利湿热,通淋缓急。方可用八正散加减。常用药物:木通、瞿麦、扁蓄、赤苓、焦栀、淡竹叶、蒲公英、车前草、六一散、熟军、赤芍等。在此基础上,需随证加减,若便秘者加生川军;恶寒发热,加豆卷、连翘、银花以解表清热;尿赤加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湿热不甚将木通易为梗通,去其过于苦寒之性。病案举例:女,40岁,农民,2001?05月初诊。尿频、急、痛伴发热3 d。恶寒发热,小溲频急灼痛,小腹坠痛,腰痛不舒,大便干结;尿检蛋白+,红细胞++,脓细胞+++,T39.5℃;舌尖红,苔薄黄。乃因湿热结于下焦,膀胱失清。方用八正散合导赤散:  木通6 g,瞿麦12 g,赤苓12 g,连翘12 g,焦栀6 g,六一散(包)12 g,淡竹叶6 g,熟军6 g,蒲公英12 g,车前草12 g。 服上药3帖后,热退,小便爽利,尿道无痛感,大便通。治守原法14帖以清余邪。
  2  疏和清利法
  谢师指出肾盂肾炎迁延日久,一部分患者,表现寒热往来,口苦欲呕,腰痛,小腹胀痛,尿频灼热。苔多淡黄,脉多濡数。此时患者除了湿热留恋,气机郁滞,膀胱气化不利外,往往存在枢机不和,伏邪不透之象。按六经辨证,当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云:“少阳为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指出了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口苦,干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因邪伏少阳,转枢不利,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故有寒战高热,往来不休;湿热之邪循经上扰而见口苦欲呕;湿热下注膀胱,以致又伴尿频尿急;湿热阻滞气机不利则小腹胀痛不舒。谢师认为治疗此证,如用清利,则少阳证不解,且引邪深入;倘解表透达,因病不在表,且少阳禁汗,于病不利。吾师宗前贤之经典,选疏和清利之法:疏和者,疏理气机,和表解里;清利者,清利下焦湿热,使邪去正安,转枢如常,则寒热可退,湿热得除。方药:柴胡、甘草、赤芍、枳壳、姜半夏、青陈皮、炒芩、泽泻、蒲公英、车前草、焦栀、熟军。此方由柴胡四逆散、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四逆散原是治阳证热厥的方剂,用方中柴胡透热解郁,和解少阳;枳实泻热下气,配甘草芍药缓急舒挛。余取其和解表里,疏利气机之功;不用枳实而用枳壳,减其破气之性;此方既可退热又可治少腹之痛,对淋证之腰腹痛有良好疗效。小柴胡汤乃治少阳病之代表方。因此时邪实为主,正尚不虚,故去人参、姜枣之守补,只取柴胡、黄芩、半夏之清透祛邪;再加青陈皮增疏理气机之力。赤苓、泽泻、蒲公英、车前草、焦栀、熟军清利下焦湿热。诸药合用,临床每见效验。病案举例:女,35岁,工人。2002?07月初诊。反复寒战发热1年再作1周伴尿频急痛。寒战高热,口苦欲呕,小腹作胀,尿频而灼痛,苔淡黄,脉濡数。此因邪伏少阳,湿热下注,膀胱失于清利。拟方疏和清利为治。药用:柴胡15 g,甘草5 g,赤芍10 g,枳壳6 g,赤苓12 g,青皮、陈皮各6 g,姜夏10 g,炒芩6 g,泽泻12 g,焦栀6 g,蒲公英12 g,车前草12 g,熟军6 g。上药服用7帖后,寒热得解,即去四逆散加梗通6 g,淡竹叶6 g,细生地12 g,丹皮10部g。继服7帖寒热未起,小腹胀痛亦轻,诸症渐愈。
  3  滋肾清化法
  谢师指出,慢性肾盂肾炎日久,湿热留恋不化,伤及肾阴,以致虚实夹杂,既有肾阴不足,又有湿热下注,临床上亦颇多见。治疗应重视扶正,调理阴阳,用药不可囿于肾虚,膀胱湿热及淋病忌补之说。主要见证:腰膝酸软,低热口渴,小溲次频,尿道灼痛,苔黄,舌红,脉细数。此乃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低热口渴,舌红脉细数;湿热留恋,膀胱不清,故小溲次频,尿道灼痛,伴有黄苔。方药:知母、黄柏、地黄、淮药、丹皮、茯苓、山萸肉、泽泻、蒲公英、草梢、白茅根。此系知柏地黄丸加味,乃为余治肾虚湿热证之首选方剂。方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尤泻肾火;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滋肾阴而不留邪;加蒲公英、车前草、草梢、白茅根清热通淋。若湿热较甚,可去山萸肉,加梗通、淡竹叶或六一散;肾虚明显加杜仲、女贞子、桑寄生等。病案举例: 女,42岁,职员。   病延月余,发热不退,小溲频急,解时尿道灼痛,腰酸痛且热,手足心热,大便溏解不畅,苔黄腻满布。既往曾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尿检:蛋白+,红细胞+,脓细胞+。此系旧病复发,肾阴暗耗,湿热留恋不祛。治拟知柏地黄加味主之:   知母6 g,黄柏6 g,地黄12 g,丹皮6 g,赤苓12 g,淮药12 g,泽泻12 g,山萸肉6 g,蒲公英12 g,车前草12 g,草梢5 g,白茅根15 g。5帖药后症情大减,发热亦退。连服10帖药后,腰痛尿频不爽诸证均明显减轻。治疗1个月,诸证悉愈而上班工作。
  4  温肾化气法
  
  该法适用于久病伤及肾阳、肾气,以致膀胱气化不利之证。临床可见腰酸腿软,下肢浮肿,畏寒怯冷,四末不温,小溲次频,解而不爽,苔白舌淡,脉虚无力等证。腰酸腿软,下肢浮肿,四末欠温,畏寒怯冷,乃肾阳虚不得温煦之故;小溲次频解而不畅为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舌苔脉象均表现阳虚气弱之证。方药:熟地、淮药、茯苓、山萸肉、泽泻、丹皮、附片、肉桂、杜仲、牛膝、白术、车前子。此即金匮肾气或济生肾气丸之加味法。金匮肾气为治肾阳虚的主方,加车前子、牛膝为济生肾气丸,增利水消肿之功效;杜仲强腰补肾,白术益气化湿,共奏温肾化气之效。此方主要用于虚。若湿热未清,当去肉桂、附片、白术,加蒲公英、梗通、车前草,补清并用扶正兼以祛邪。病案举例:女,80岁,退休 。耄耋之年,旧病复发,腰酸腿软,下肢微浮,纳呆腹胀,小溲次频不畅,较常人怕冷,苔淡黄底白,脉虚弦。老人久病,脾肾两虚,气化不利,治以益肾健脾为主。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12 g,淮药12 g,茯苓12 g,泽泻12 g,山萸肉10 g,丹皮6 g,牛膝12 g,车前子(布包)12 g,附片6 g,白术10 g,陈皮6 g,杜仲12 g。服药7帖后小便次频有减,解时亦畅,精神较振,胃纳转香。原方续服1个月,颇感舒适。肾盂肾炎急性期以膀胱湿热为突出表现,吾师重在清泄通淋,以祛邪为主,治疗属实属热之证,驱邪以扶正;急性期误治,迁绵不愈者,此期虚实寒热夹杂,吾师以“和解枢机”领伏邪外出论治;慢性久病尤其是老弱患者,多年反复感染,正虚之象较著者,治疗重在扶持正气,调理阴阳。
?
  (南京市中医医院  210001)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4:53:22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急性白血病的发热,有两种表现,一是低热在38℃左右, 午后明显, 自汗,类如潮热骨蒸,称为“内蒸”。另一种是壮热, 稽留在39℃以上,有汗不解,烦躁不安,类似温病伏邪。虽与“伏气温病”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它没有阳明经证面赤、气粗、渴饮、脉大等实热证候,相反,在壮热时出现面色黄白少华,气息短促,口不渴或渴不欲冷饮,以及细数脉、 淡白舌等虚象。此外,精神状态也无阳明腑实证那样躁狂,而是神情倦怠,萎顿、懒言,抑郁。据此以论,显然急性白血病的发 热是属于虚热的范畴。说得更明确一些,是一种具有类如伏气温病发热标象的一种内伤虚热。
中华血液病中医治疗网
27
发表于 2008-3-18 21:51:38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伤寒论》的病因观
新中医 1999年第7期第31卷 古籍研讨
作者:沈忠源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昌花园山5号(430061)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其实不然,本书既论外感,又论杂病。笔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六经错综复杂之证,其中可见一斑。
  1 外感因素


  没有外邪的侵袭,外感病就不会发生,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与其预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数量和强度。伤寒邪气的内涵范畴,从仲景所处时代背景与史料记载来看,疫疠不断地流行蔓延,仲景的家族也未免其祸,“向余二百,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样大量地造成死亡的疾病,显系流行性传染病,即疫疠之邪。从《伤寒论》原文看,该书虽以“伤寒”二字命名,但其中不仅论及伤寒,而且论及中风(2条)、温病(6条)、风湿(174、175条),伤寒实为多类外感疾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包括了外感六淫与疫疠之邪。
  病邪性质不同,其表现发展的结果亦异。温为阳邪,易伤津液,传变最速,其势易入少阳或阳明,或坏病热水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势易陷三阴,或坏病寒水证;湿为阴邪,其性腻滞,易困中焦,可致发黄。可见,病因病性不同,传变延伸之证有别。方有执认为:风邪初入卫分成桂枝证,若失治或治不得法,循经入腑,易成太阳蓄水证;寒邪初入营分成麻黄汤证,若失治或治不得法,循经入腑易成蓄血证。清*沈明宗认为风寒二伤营卫证候是阳邪阴邪合侵而成,并认为该证失治易致上热下寒证或上寒下热证。诸如此类,揭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特点,故审因度势辨证,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环节。
  2 体质因素
  《伤寒论》中的“强人”、“羸人”、“阳虚”、“阴虚”、“虚家”、“阳气重”等等都是对体质的描述。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预后转归的好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衰邪盛则病进病危。同患伤寒,因体质不同而有阴阳病态之别,“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同感风寒之邪,腠理致密者患麻黄汤证;腠理疏松者多见桂枝汤证。同病误下,体质不同而引起的结局也不同,“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足见体质与病性以类相从,判若霄壤,故《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阐明了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情发展与其病理表现。例如,阴虚质态或素体阳气重(偏亢)的病人,即使感受寒邪也易热化,如胃阳素盛则“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若感受温邪,则伤津热变之势更甚,皆易进入少阳、阳明,或致热性坏病。后世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盖启蒙于此。阳虚质态的患者,伤于寒邪易直中三阴或与其合病、并病,如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等;伤于温邪,易致寒热虚实错杂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黄连汤证、麻黄升麻汤证等。阴阳两虚质态的患者,处于低水平阴阳平衡状态,即素体形气俱不足,平时容易生病,但感邪后,邪正斗争的反应多不太剧烈,病情较复杂。综观《伤寒论》全篇,阳虚与阴阳两虚质态的患者较多,笔者认为与当时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东汉末年,战乱连年,瘟疫盛行,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加上天灾,因此,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为其普遍现象,再者,当时医疗质量低劣,所以出现这类体质状态者较多。
  3 伏邪、宿疾
  伏邪、宿疾属病理性体质,《伤寒论》中对其有所描述,如“内有久寒”、“瘀热在里”、“有宿食”、“喘家”、“淋家”、“衄家”、“疮家”等等。若从方证方面推敲,确占相当多的分量。《伤寒论》中的变证、坏病,并非都是条文所述因误治而变坏,笔者依临床之见而认为:“外感病因误治而成的坏变证,多伴有外感证候的特点,否则多为内伤宿疾为患。如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 更,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明言伤寒外感病经汗吐下后邪已解,治疗得法。其后出现的痰气痞证,在患伤寒病之前已存在,体现了仲景治疗卒宿合疾的原则,即先治其卒病,后治其宿疾。
  总之,除外感外,伏邪、宿疾和阴阳偏盛偏衰的体质,都是导致六经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基本因素。《伤寒论》不仅论述外感热病,而且也广及内伤杂病,因而,伤寒方证对于外感内伤诸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18:23:28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伏邪之研,资料复温!!!
29
发表于 2008-4-9 18:36:32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学无止境,学习.
30
发表于 2008-4-9 23:26:23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渔翁先生勤于治学,资料搜寻尤勤,读过一通,悟然有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0 10:02 , Processed in 0.0553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