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复方必须医理、药理、造化之理融会贯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22:3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日,读文摘旬刊摘自《工人日报》谢兼明先生《坐堂医生处方抓药致损谁负责》一文。文中提到,一位患者患风湿病,三副中药下去,风湿痛未见好转,反而造成视力下降……
    无独有偶。
    以前,我看到某名医治疗风湿病的处方,因为其是大牌名医,我自然比较信赖,觉得应该学习借鉴。但仔细推敲,觉得其处方虽在医理、药理上说的通,但就其“组方之制”方面,缺少了一个重要元素,因此在治疗类似疾病时,我并不照单全收,而是加上了自己的“创意”,治疗效果颇好。
    后来,事实进一步我的先见之明。那位名医的名方果然导致一些人发生了皮肤瘙痒、红疹等不良反应。虽然他在后来的著作中作了说明,证明其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惜未在《名老中医之路》中加以纠正。因为此方不仅有配方,并注明了药量,极易被不懂医的读者照搬,很可能出现问题,令人不免担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复方药物组合过燥劫阴。因为祛风除湿之药大多具燥烈剽悍之性,极易耗血伤津。
    这两位医生在开处方之前,缺少了两方面考虑:第一,没有考虑到病的成因。《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湿病的本身“不通则痛”。“痛”意味着气滞血瘀,而气滞血瘀的前提是气血亏虚。试想一下,气血充足,在外,卫阳固腠,邪从何入?在内,气血充足,原动力足,血行流畅,自然不易气滞血瘀。第二,没有考虑复方药物组合的合理性。只一味地祛风湿、活血化瘀,不曾想祛风湿药大多温燥伤津,使原本体内的“燥”更甚。自然风湿痛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造成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要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并能有效地治愈风湿痛,应在复方组合中适当加些滋阴药,如生地黄或干地黄,通血脉除血痹,又可制祛风湿药的温燥之性(熟地黄腻滞失其滑利之性不可用)。
    生地黄补肾水,“水涵木”,自然也补了肝阴,肝血足自然视力下降就不可能发生。补肾阴,“金水相生”,间接滋润了肺,肺主皮毛,何来皮肤瘙痒之症?
    因此,中医复方必须医理、药理、造化之理融汇贯通。
    另外,药物即便开对了,但应观整个复方成分相须相制的比例,拿捏的水平非常重要,药物精准最重要,药量无须重。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同样分量的复方比单味药作用大得多,因此用量应轻一点,重了反损了胃气。
    总之,学贵存疑,学贵求真,切忌盲从,悟性、圆通、应变能力最要紧。

原帖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6539f0100c1dl.html
2
发表于 2009-4-11 06:00: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复方必须医理、药理、造化之理融会贯通

所言极是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04:28 , Processed in 4.3245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