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中医怪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5-8 23:40:3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回答5、五行学说是不是唯心?
㈣系统和谐的五行及一般规律
    中华文化的“五行”一词,最早记载于《尚书》中的周书/洪范/九畴篇,是周朝武王以箕子作《洪范》,立天地之大法之九畴中的第一范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由此可推五行概念并不仅是五种基本物质,乃是五种行为性质(五种基本程序---巨系统下的五个子系统程序)。因而有人说‘行’本就有‘运动’之含义,五行即是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同时,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的过程周期又形成了一个描述整体事物--系统周期过程变化的相对对应坐标系。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木-初生(生)、火-上升(王)、土-转折(休)、金-下降(囚)、水-衰亡(死)。”
    以下是整体系统和谐、五行调控、整合的模型图:
                              



图3
⑴五行生克乘侮
其是反映其构成多极反馈调节,闭环自动化控制网络模型。(援物类比)
    控制和反馈流程图、多级交叉控制形成自稳调节系统。(反馈控制)
⑵五行互藏
其是揭示无限多层次和无穷可分特点的人体局部和整体关系(整体系统多层次观)
⑶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
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周期变化)
⑷五行的逻辑模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言:“系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统一的与中医学相一致的系统思维,阴阳五行本质上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朴素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
其正视为河图结构,侧视为洛书结构,俯视为顺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简单优美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稳态模型。就人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和多重子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即客观事物对象本身的模糊性和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诊疗过程中的相对模糊概念(存在灰色地带)很难精确。显然阴阳五行系统模型的建立,则为古人运用类似于今天“混沌学、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大数法则”思想方法解决模糊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⑸五行的网络属性:(摘自《〈黄帝内经〉理论与方》邢玉瑞 陕西科学出版社)
①网络的整体性: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网络整体的变化。(见下)
②网络联系的多重交叉性:
五行网络在其内部构成了多条、多级、多种反馈回路,一个要素分别要和四个要素,发生二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生、克、乘、侮)
③网络内反馈的中介性:
网络内两要素,没有直接反馈回路存在,必须通过一个以上的中介,由于这种中介的存在,每条反馈回路变成不同种联系的组合。(气血津液)
④网络作用联系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生克乘侮,隔山打虎(有方向性,不可逆)。
⑤网络的开放特色:
生物、自然环境、时间、心理、社会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人三才医学)
⑥网络要素的状态描述:
一整套模糊定量如:盛、强、隆、虚、衰、极、生、长、息、上、消、杀、伤、损、下、亡、竭、绝、平、胜……
⑹五行平衡的本质
在整个中医理论中的其重中之重是五行权衡(动态和谐),然而,这一平衡既不是习惯思维上如同机械或化学的平衡概念,也不是现代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头脑中的阴阳力量的对比和调和,而是系统和谐,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一种服从于皇权的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它是中国古代有机论哲学宏观思维。《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淮南子·汜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其实质即系统的动态和谐。“夫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整个中医学理论: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辩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围绕此中和位育―系统和谐思想来展开,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为中医学内在本质的“核心”和“灵魂”。
⑺五行在中医实践中的涵义
五行藏象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贝塔朗菲(荷兰生物学家,系统论谛造者)所说的组合性复合体,把五行藏象体系中的各要素代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的联立微分方程,发现任何一脏的功能状态量Qí(í=肺、肾、心、肝、脾)的变化,必然是所有五行功能状态量Q(肝、心、脾、肺、肾)的函数;反之,任何一脏功能状态量Qí的变化,必然承担着所有其它各脏功能状量态的变化,因此中医应用五行藏象理论来进行辩证时,往往是从多脏关系来考虑的。(生克乘侮,隔山打虎),而不是就脏论脏地“病情”和其它脏割裂开来单独看待,在论治时,往往是既治病脏,又治它脏,甚至是不治病脏,先治它脏,从而达到治病脏的最终目的。《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所谓“调水源头”之术,既不是早发现、早治疗,也并非现代中基教材中五行脏腑辩证的一个个孤立之“证”。打个比方,好比一团乱线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从周边未乱的线头解起。
当代广东名医邓铁涛称此为“五脏相关”,并指出,中医五行脏腑理论并非哲学之五行,五脏是超结构的人体功能系统,它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病症现象的整体概括,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的现代系统控制内容。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皇帝),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宰相、总理),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武装部、军机处),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司法部),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卫戍区、外交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财政部),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交通部),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资源部/税务部)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工程部),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利部),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地方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世医读此大多从五脏六腑功能诠释,但稍作留意便见其皇恩浩荡、中和位育的系统和谐思想毕现。
㈤系统和谐运气学
中医学上的运气是指五运(在地为五行,在天为五运,其是利用五行相生克并配合天干地支之阴阳,以形成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候)和六气(在天为阴阳之多少,在地为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的总称,其由主气、客气、客主加临组成),亦可泛指在空间、时间和其它因素范围内所产生的病(因、机)和病(证)在空间、时间和其他因素范围内所处的位置。
(以下图表意):                     
                                      

                                                     
  图4                                                                                 
说明:
X、Y、Z、M、M′:坐标轴线
Q:病(证)
a、b、c、d、e:相应的致病因素
《黄帝内经》言:“不知年之所加(运气学说),不可以为工(医)”说的是如不懂运气学是不能当医生的,这与近年来学系统控制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运气学说并非是一种孤立的辩证方法,它同五行藏腑学说相互相成,共同有机构成中医整体系统和谐理论。如果说五行脏腑学说是描绘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五个空间坐标系(系统控制模型),那么运气学说则是描绘将此五个空间坐标系串联起来的时间坐标系(周期变化模型),尤如五个糖葫芦需一根小棒串起来方成一串冰糖葫芦。五行藏腑学说偏重于生物意义,得到运气学说滋润(加上时间、环境、气候、数理等参数)则上升为类似现代医学所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学。《内经》“究天人之际---谋天人合德”。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天人合一,万物合德的宇宙医学模式(广义多层次的系统和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空间只有以时间为基础,才能考察和测定,相反时间只有以空间为基准,才能考察和测定。就是说,时间的空间或空间的时间,不管它是否存在于人们的思考中,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然而,这种现代时空混同的思维模式,早在中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将其在五行六运中论述得淋漓尽致:
五行: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平和。
运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故古医工须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纲纪”。“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的知识。这种古代时空混同思维模式,其实质是将治病调理(对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研究)不囿于人体本身,而置于自然环境(空间、时间)中考察研究,从人和事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把握,谋“天人合德”—多层次系统和谐。
若把两者的联系分割孤立,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辩证方法,专事运气学说者,由于失其空间基准,以空论变,最终难免进入机械论,唯心论的怪圈中去。对此古人早有批判曰:“《内经》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必’殊不知五运六气者虚位也,岁有是气则算,无是气则不算。”反之,如废运气存五行,则会导致五行脏腑辩证时,往往失其有机联系,成为一个个孤立的“证”,其系统和谐宗旨顿失,其流毒贻害至今。
前人对于运气学说的总体评价“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缪,而时时体验于人事是善读书者耳”。已跃然纸上,已知不仅运气学说与脏腑辩证一样,皆为系统和谐而设,而且其它辩证方法也皆为系统和谐而设,系统和谐是中医辩证施治调理的神髓,魂之所系,所以,系统和谐乃中医之魂!与其说“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不如说:“不知系统和谐,不足以为医”。
㈥系统和谐的四两拨千斤
以上“三工”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系统控制的组织原理,它涉及到四两拨千斤的系统和谐方法,值得一提。中华文化中的四两拨千斤,并非习惯思维上的力量抗衡,而是势能的转换。通常人们通晓在有力可借的条件下,其能借力打力屈人之兵;而却全然不知在无力可借条件下,必大道隐于无痕,深谋远虑,深藏不露,滴水穿石,无为而无不为,休生养息,养精蓄锐。
中医的医理与“四两拨千斤”、“无为而治”相对应,有如下为证:
    A.清吴鞠通《温病条辩》言:“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B.中医的“王道者慢病轻治”,常用小剂量的膏、丸、丹、散、药茶、药粥,缓缓图之;“王道无近功”,省力不省功,既是轻治常需“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少则3月,多则半年壹年,以养胜去完成细胞的新旧更替和系统组织的更新换代,故百姓有“慢郎中”一说。(七分养,三分治。)
㈦不识‘上工’系统和谐神髓
如果五行藏腑辩证是一种钟表齿轮啮合型的系统管理模型,那么八纲辩证则是一种杠杆天平式的系统管理模型。遗憾的是后世学习运用八纲辩证者,大多为初学中医涉足不深者,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辩证、辩病不知有人身之大宝。久而久之,八纲辩证比五行脏腑辩证更甚,演变为一条条线性机械平衡模式,不仅其简单方便整体系统管理的优势全失,而且将辩“证”沦为辩“症”,常常成为线性对抗思维的方便法门,其顺因自组织演变的顺势而为,变成了不排除主观偏见的恣意枉为。有道是“物无利弊,过则成灾”,不思系统和谐,一味抗衡,焉能不弊端丛生?宋朝医家肖京在《轩歧救正论-跋》中写道:“医人当先医医。救一世医,医在一世;救后世医,医在后世也。”今医界思维尚且如此不正,推向社会,岂有安宁?再加上现代众多药品、保健品生产商、推销商为了商业利润,不懂或不思用正确理念打开百姓心头之症结,正确引导消费,常推波助澜,变本加厉将某些中药、保健品在系统调理过程中的衍生功能,吹嘘成专治某病的特异魔弹,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比赛打拼的就是胆大地误导,以讹传讹。俗话说“谎言千遍自成真理。”如此哗众取宠,使保健品市场从理念到产品,“假作真时,真亦假。”不仅信用渐失,而且理念混乱,百姓头脑中原有的一点模糊正确中医理念大都进了瓜哇国都,常常代之以抵触仇视情绪,在众多百姓眼中:“保健品是骗钱的,膏滋药是骗人的,中医调理就是服大碗汤药。”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市场的发展。至于良好愿望,打出国门到国际上抢回一块本应属于中医的中药市场,如果不思有改,不懂用中医之长——系统和谐,却用中医之短——还原分析,去和他人之长打拼,焉能有好果子吃?具有嘲讽意义地是:一个名不经传、法违常规、方不正统、财力人力平平的“大道八宝”只因紧紧扣住了中医的理-阴阳五行、系统和谐,却在国门外打下了一方天地(打进了欧盟、美国市场)。中医事业的领导和有识之士,难道不应当有所触动吗?
《伤寒论指归》引《汉书-艺文志》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其充分依赖自身治愈功能,有病不轻易胡乱看医生用药,得到的最终结果,常常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医生的诊疗。“中医之调理没有可以不可以,只有需要不需要,适宜不适宜,其中需要者不一定适宜,适宜者不一定需要,倘若不懂,不知系统和谐,无论贵重不如不用。”其理由如下:
    A.不知系统和谐者常“此藏损之,彼藏伤矣”。此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B.模糊管理,矫枉常常过正,难以精确,急病、显病、难治病患者尚愿一受,缓病、潜病、小病患者难以领受,知系统者中医有慢病轻治一法。
    C.中病有三:(用药正常反应,当于误治变证、坏证鉴别)而知系统者知之,不知系统者难辩。
    CA.药到病除皆大欢喜。(外感病、急病、新病、实证用清泻通诸法多见)。
    CB.药后反剧“气冲病灶”以药攻病,托之使然。(内伤、久病、虚中夹实用补托法多见)
    CC.变生他病,病被药攻,拒之使然。(与原体质、旧病、潜病有关)
    CD、《尚书·说命篇》有武丁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意思说,假如服药后没有感到眩晕,那么厥疾(手脚冰凉、不省人事)就不会痊愈。可见早在商代就已经有药物中病反应之记载。
    D.体虚敏感或某些药物常有效期与中毒期近(如晕针,或用呕吐法、泻水法等)有经验者常能险中求胜,反之则束手无策,险象环生。
    E.商业误导,正常疗效与患者期望值相差甚远。
    F. 庸工,南辕北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G.其次还有《内经》四疏五过,《灵枢》六不治,不一而足。
六、温故而知新
㈠不识整体系统,妄传局部技法,焉能不失其真!
上古至先秦,古代医方师徒相秘,必得其人才传授。故扁鹊、仓公时,方全称作“禁方”,药全称作“毒药”,为的是使人知道贵重和正确使用,不得轻易传与“非人”妄用误传。所谓得其人者“虽无经世安邦之才,也需有济世救人,融汇贯通之慧根”(系统和谐之智)。
㈡系统订立,纲举目张,医学昌明,传世不昧。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立六经为纵,以阴阳多少为横,始创中医辩证施治之系统,定众方(318方)于此经纬之中,公之于天下,医学豁然昌明,面貌为之一变。相传华佗读此后说:“此真活人书也。”
㈢阴阳五行藏腑学说得运气学说如虎添翼,用天干地支规矩方圆,系统有法可依。
“天干地支”起于隋而盛于唐,用于百工百业。唐代王冰整理《内经-素问》,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后世称运气七篇补入《素问》。另撰《玄珠》专门对运气学说进行发挥,五运六气学说得以流传。
㈣登堂入室,奥妙无穷;胶柱鼓瑟,刻意神算,走向两极,反失系统之真。
北宋中期理学兴起,《易经》阴阳八卦盛行,导致北宋末年,政府对运气学说大加提倡,公元1118年政府组织编写《圣济总录》,首论运气学说,宋徽宗赵佶亲自作序宣扬,政府颁布“运历”推论一年四季疾病,并规定了治法和用药。太医局更把运气学说作为医生学医必考科目,运气学说盛行达到极点。当时医界有“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谚语传诵。然对于这种渐将运气学说孤立于医学之上,离开五行辩证,走向理学,也有不少持反对态度者,当时名医扬介认为:“五运六气视其岁而为药石,虽仲景犹病之也”。
㈤以《内经》病机学说为本,活用运气学说,不落俗套。
金代刘完素对内经十九病机和运气学说有深入研究,认为“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不知运气而求医,而无失者鲜”。专著《运气要旨论》主张以运气学说作为治疗疾病的理论。但不必为之拘泥,认为“运气”有常有变,提出 “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此一时彼一时,反对某年主某气必发某病的机械推算方法。
㈥试图用运气学说将《内经》经络辩证,五行脏腑辩证,伤寒六经辩证,后世八纲辩证统一。
明代张介宾号景岳,专门研究《内经》数十年,用三十年著《类经》《类经图翼》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运气学说诠解,却在其著作中感叹运气学说“欲以有限之年辰,概无穷之天道,隐微幽显,诚非易见”。在系统辩证方面,其首倡运用标、本、中气理论解释脏腑经络之间的气化规律,形成了“伤寒论——六经气化学派”。对后世影响甚大;首次提出两纲(阴阳)六变(表里寒热虚实)开八纲辩证之先河;另创“八方十阵”系统调理内伤病。
㈦博极而通,胸中经纬分明,手中信手拈来。
清•徐大椿号迥溪老人,博学多才,通天文,水地,工诗文、音律、武艺、医理尤精,学习继承宋元以来诸家学说融会贯通,认为运气学说不可拘,医疗上不拘成法,多有健树。
㈧病机四时五运六气化繁为简,重在系统化 。
    A.清-温病流派叶天士倡“卫气营血”辩证。
    B.薛雪长于湿温。
    C.吴塘创“三焦辩证”,
    不仅使温病学系统化,网格化,“以三焦,卫气营血为纲,以‘证’为目”。而且论述与四时六气有关的“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温病证治。
    D.王士雄又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雷丰作《时病论》。
㈨贯中学西,海纳百川,以中为纲,以西为目,示范后来。
清末民初,中西汇通流派认为“《内经》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气化之五脏(五行)。”不仅揭示中医藏象理论以功能为核心的综合整体观实质,同时点明了四时运气学说从人和自然和人体本身整体(系统信息控制)来研究的方法论实质。更为后来[以辩病定纲;以辩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定位;以外辩四时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内辩七情六欲,饮食,病理(风痰瘀水饮)定性;以辩相对定量-邪正,虚实定势;以综合判断,反照明理辩因、辩机。]的现代辩证思维奠定了基础。
㈩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
    当今科学界关于复杂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研究方兴未艾。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就是非线性复杂思维的结果。因此,这种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探究方式,不仅能战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隔阂,而且缩小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距离,同样也拉近中西医学之间的距离(中西结合)在思维整合的平台之上,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去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
12
发表于 2009-5-8 23:4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太长!先回答五个问题,另五个延后。
13
发表于 2009-5-9 07:21: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没有几十年一心一意研读实践中医理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技术的.
如果剥掉那些光机电磁科学家发明的现代科技检查诊疗设备的衬托,那么大部分洋医理论仍处在原始而愚蠢的模糊认识阶段.
中医药理论之所以伟大而先进,首先是中医药经典理论是生命医学中恒古不变的真理.其次是中医可以不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就可以正确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如果中医能借助现代科技设备扩大望诊的范围和深度,那简直是完美无缺的医学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医学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祖国中医药学是经过五千年历史实践证明了的真正能治病救人的最伟大医学体系.

自西风洋医谬论盛行以来,多少小疾误治变大疾,变慢疾,甚则不治.
西风谬论的产物连最普通的感冒都治不了,让多少无辜受开膛破肚之苦,多少无辜破财又性命难保?西风谬论不是糟粕是什么?
唯有将中华中医药发扬光大,才能普济众生!
再次重申:中医药经典理论是与天地永恒的真理!!!!!!
总之,中医药理论最科学最正确!学中医药最有用!利国利民又利己.
洋医理论最愚味最荒谬!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迷惑!
14
发表于 2009-5-9 08:32: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中医怪杰
请你回答:
1,人生在世,是不是一场梦?
2,中华文明是不是该灭亡?
3,西医使用激素治病是不是存心害人?
4,西医所说的脏器与生物学的脏器是不是对等?
5,西医的介入疗法是不是万能疗法?
6,西医的生物钟学说是不是歪理邪说?
7,西医师是不是靠上帝保佑才能给人治病?
8,你提出中医十问是不是存心调侃中华文明?
9,西医做手术是不是在拿人体当玩具?
10,中国有些人是不是变态了,居然数典忘祖?
15
发表于 2009-5-10 09:36:4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9/05/09 08:32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怪杰
请你回答:
1,人生在世,是不是一场梦?
2,中华文明是不是该灭亡?
3,西医使用激素治病是不是存心害人?
4,西医所说的脏器与生物学的脏器是不是对等?
5,西医的介入疗法是不是万能疗法?
6,西医的生物钟学说是不是歪理邪说?
7,西医师是不是靠上帝保佑才能给人治病?
8,你提出中医十问是不是存心调侃中华文明?
9,西医做手术是不是在拿人体当玩具?
支持十反问?站在公平对等的立场上,是否考虑也问一问西医,不要老是‘手电筒照别人’,为何没有胆量先挑战一下西医?是否认为中医是软柿子?
10,中国有些
16
发表于 2009-5-10 10:06: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十问.何人能答

是啊,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为什么总要拿中医说事呢?中医是墙倒众人推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14:06 , Processed in 0.0529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