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晓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4-14 18:25: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千世界在 2008/04/14 06:33pm 第 1 次编辑]

糖尿病早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发散太过耗散了元气!
以后肾脾肝气化失司,临床用温阳疗法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明显疗效,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亦多重视温阳之法。所以临床治疗糖尿病不宜拘泥于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传统理论,应重视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
孙曼之总版主说"发一点实际治疗案例,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应该这样才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4月14日 06:28pm 时添加 -=-=-=-=-
转借: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4月14日 06:30pm 时添加 -=-=-=-=-
温阳法治疗糖尿病
http://www.51kang.com 2005-11-16 14:08:13 中医蒲氏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也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糖尿病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在其病因上均强调了饮食不节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在症状上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中医理论将人体之正常运行概括为升、降、出、入,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有升降出入才能保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从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过多的出或入,日久必然耗乏脏腑之气,造成受累脏器功能的减退;而功能减退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脏腑阳气衰退。因此,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多见其阳虚之征。尤以脾肾阳虚多见,亦有一些人虽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血糖逐年递增,降糖药和胰岛素量亦渐增加,并发症增多和加重;还有一些采用清热养阴药久治不效,而改投温阳之品收功者。究其原因,多饮、多食、多尿,日久耗乏了脾肾之气血,造成相关脏腑功能下降,表现出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和肾之蒇精、排泄功能失常。此时,临床多以脾肾阳虚为主,故采用温阳之法而获良效。举例如下。
  例一:刘某某,男,65岁。1989年在某医院被诊为糖尿病(2型)。采用饮食控制、口腹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较为理想。2000年开始出现血糖不稳定,空腹血糖最高为16.2mmol/L,且近3周体重下降11kg,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患者自述双膝以下疼痛、僵直,行走困难,每天需服用止痛片。行走时间稍长则感疲乏,畏寒,且大汗淋漓,遇风则易感冒。常感口苦口粘、心悸,常有早博,面浮肢肿,腹胀纳呆,口臭,大便干燥2~3日一行,但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空腹血糖14.8mmol/L,餐后血糖26.1mmol/L,心电图:ST-T改变。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属脾肾阳衰,运化失职,气化无力。拟采用温阳化水,健脾导滞,益肾填精为治。方用:附片5g(先煎),桂枝10g,陈皮10g,霍香10g,葛根10g,佩兰10g,生薏苡仁20g,干姜5g,焦三仙30g,威灵仙10g,鸡内金10g,覆盆子15g,桑寄生15g,黄芩15g,怀牛膝10g,水煎服,每日一剂。继服西药降糖药。1周后复诊,言四肢疼痛、僵直感明显减轻,尤以双脚明显,空腹血糖降至10.8mmol/L,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唯小腿转筋现象如故,以上方去威灵仙,加木瓜10g继服。1月后患者双下肢疼痛、僵直感几近消失,并言可以慢跑,口干口粘未再出现,偶有口苦、纳呆,二便调,无浮肿,舌质正常苔薄黄,脉沉细。方用附片5g,干姜5g,焦三仙30g,鸡内金10g,木香10g,怀牛膝10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山茱萸15g,葛根10g,黄连10g,木瓜5g,麦冬15g,桑寄生15g,10剂。以后随症加减,治疗1年后体重回升并稳定在70kg,空腹血糖保持在7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8~9 mmol/L,眼底无明显改变,2年来视力未在下降,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精神体内均好。口服降糖药由原来的忧降糖每日10mg改为格华止500mg,每日2次。
  例2:李某某:男,68岁。糖尿病史10年,采用胰岛素治疗5年余。2000年5月因酮体(+)、酸中毒入某医院治疗。既往大便干燥,给予通便灵后出现大便带血。10月底出现沥青色大便,服云南白药无效。胃镜检查示:结肠可疑病变待查。后血红蛋白降至68g/L,2000年10月转入某医院。结肠镜检查示:毛细血管变形、扩张。经输血等治疗,1周后出血好转,未见肉眼血便,但大便潜血仍阳性。1月后大便潜血(+),血红蛋白63g/L,空腹血糖18.9 mmol/L,尿糖(+++),刻诊:患者面色晄白,动辄喘促,语声低微,气短懒言,心悸怔忡,四肢逆冷,头晕不欲睁眼,纳呆,大便干结难下、量少、色黑,脉大中空,沉取无力,舌质黯淡、苔薄少。证属血虚而阳欲脱。当于养血止血药中加入回阳救逆之品,以养血止血,回阳救逆为治。方用:附片5g(先煎),干姜炭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玄参15g,地榆炭20g,白芍15g,当归10g,火麻仁10g,枳壳10g,西洋参15g,黄芪30g,黄连10g,山茱萸15g,10剂,水煎服。
  二诊:血红蛋白升至80g/L,空腹血糖为11.3mmol/L,尿糖(++~+++),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口唇转红活,四肢较前有力,畏寒减轻,食欲转佳,仍腹胀,食后甚,大便已不干结,颜色变黄,脉沉细,舌质转红苔白。方用:附片3g,干姜炭3g,麦冬15g,生地黄15g,玄参15g,黄连10g,枳壳10g,木香10g,地榆炭15g,肉苁蓉15g,白芍15g,当归10g,西洋参15g,黄芪20g,焦三仙30g,莱菔子15g。又服10剂后,空腹血糖10 mmol/L,尿糖(+~++),血红蛋白14180g/L,,大便潜血(-),诸症均明显好转,改用益气养血善后。1个月后复诊,空腹血糖维持在8.9-7.77 mmol/L之间,余症消失。
  在治疗糖尿病时,医者大多采用养阴清热之法,对于阴虚内热之证,用之正中病机,可获良效。但如果治疗上拘泥于一种方法而不变通,势必造成不良后果。病程较长的糖尿患者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复杂,单纯清热养阴较难获得满意疗效。如果患者已出现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水肿等阳虚气弱,气化无力之证,温阳化气之法显得尤为重要。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4月14日 06:31pm 时添加 -=-=-=-=-
温阳法治疗糖尿病
<<中医杂志 >>2004年08期
蒲永文 , 蒲志孝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4月14日 06:32pm 时添加 -=-=-=-=-
蒲志孝简历  

  蒲志孝,男,汉族,1941年生,四川梓潼县人。中医主任医师,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蒲氏中医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6年。历任梓潼县红十字医院院长、梓潼县中医院名誉院 长、梓潼县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梓潼县政协副主席、绵阳市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常委、 四川省青年中医学会理事、蒲辅周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其业绩被收入“大陆名医大典”、“
中国医学文库”、“世界名人录”等书。主要著作有《蒲辅周医话》等。
  他出生在中医世家,其曾祖蒲国祯、祖父蒲显聪皆为梓潼县名医,其父蒲辅周先生曾任中国 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门诊部中医组组长、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 大代表。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是一位“高明医生,又懂辨证法。”是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被 尊为中医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在近代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蒲氏擅长治疗内科疑难重症,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肝炎、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类风湿、痛风、痤疮、黄褐斑、顽固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方面皆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药到病除,深得病家信赖,求治者遍及海内外。经他改进的祖传验方“蒲氏益元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抗衰老作用。用于治疗黄褐斑、脱发、头发早白、贫血、肾虚、性功能减退、痛经、月经不调、习惯性感冒等疗效十分显著,被众多患者赞誉为灵丹妙药。该药获1997年全国保健医药学术研讨会突出贡献奖,2002年建立了“蒲氏中医网站”,五年来为三千多人次的海内外患者提供了咨询、治疗。
  1979在《新中医》第3期发表了“肝气、肝阳虚简论”,并被收入《中医年鉴》,该文从理论到实践指出了“肝无虚寒证、亦无温补法”的观点是片面的,发展了中医脏腑学说。
  1980.10在《新中医》发表《“炎症”不尽属湿热》。
  1981年,为了更好的发扬其父蒲辅周先生的学术思想,他在《山东中医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蒲辅周医话。论调神》,此后《医话》在《山东中医杂志》上每期一篇连载了三年之久,中医界同仁认为该书与《蒲辅周医案》珠联璧合,是阐述蒲老学术思想的佳作。
  1991年5月在《山东中医杂志》发表“附子、肉桂、干姜保胎举隅”,为阳虚,湿胜孕妇保胎另创新法。
  1992年论文“认真学习,认真实践的一生”荣获《齐鲁杯》第一届中医药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0年4月出席了“2000年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国际会议”论文“乙肝之我见”被翻译成英文介绍至海外。
  2002年4月出席全国疑难杂症诊疗经验研讨会,论文《益元散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被评为一等奖。该年建立了“蒲氏中医网站”,五年来为三千多人次的海内外患者提供了咨询、治疗。
  2003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论文《阶梯性退热治疗SARS的设想》。
  2004年8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温阳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2004年11月《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的重新认识》在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被评为优秀论文,该文在2005年3月被《中医杂志》刊用。
  2005年7月在健康报发表《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蒲氏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内经》、《伤寒》为经,后世各家学说为纬,并与几代人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而成。其核心为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人一方,讲求灵活,切忌死板。蒲志孝幼承家训,全面继承了蒲老真传,并遵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教诲,努力学习各家之长且潜心现代医学,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思维方法。


12
发表于 2008-4-14 18:34:3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温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体会
  温法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寒证。消渴病从寒论治最早源自《金匮要略》,其中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用于下消阳衰、阳虚或阴阳俱虚,说明那时已经充分认识到消渴日久会出现寒证。从唐代以后,多认为消渴病的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方药多以清热滋阴增液为主。但从现代临床实践来看,糖尿病并发症属寒者为数不少,经辨证施治,以温法治疗属于寒证的糖尿病并发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以几则病例试述如下。
  温通心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汗证
  夏某,男,56岁,患糖尿病7年。因糖尿病合并酮症于2002年3月入院,经治疗后酮体消失,血糖控制尚好。述近3日来每于夜间12时许即头汗出,齐颈而还,心胸烦闷,不能入睡。无发热恶寒,无咳嗽,无手抖及饥饿感。舌淡,苔薄白,脉缓。当时查血糖后已除外低血糖反应。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g,制龙骨、牡蛎各20g,炙甘草10g。煎服,1日1剂。2剂而解。
  按:患者患糖尿病,初起多为阴虚阳亢,日久可致阴阳俱虚。午夜乃阴阳交接之时,阴阳不足,不相顺接,阳浮于上,津不内守,则汗出;阴津不足,不能全身汗出,故头汗出,齐颈而还;汗为心之液,阳随阴脱,故心阳虚,心神失养则心胸烦闷,不能入睡。
  《伤寒论》中温通心阳法适用于太阳表证发汗太过,损伤心胸阳气,或心阳素虚又感外邪,出现“心下悸,欲得按”,舌淡苔白,脉虚数等。若误用火法,又行攻下,致心阳受损更甚,出现心悸、烦躁、惊恐、心神不安等神失敛养之证,治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能温补心阳,加龙骨、牡蛎能重镇收涩、潜敛心神治烦躁。此外,桂枝配甘草还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治疗心阳不足证,或涉及心阳不足证的病证,多以桂枝配甘草来温通心阳。例如治疗心阳受损,见“心下悸,欲得按”的桂枝甘草汤;治疗表邪未尽、胸阳不振,见“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心阴血亏、心阳亦损,以“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炙甘草汤,都体现出桂枝与甘草相配,旨在温通心阳。
  温肾利水合温下法治疗糖尿病肾病V期
  黄某,男,59岁,患糖尿病17年,糖尿病肾病3年。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尿蛋白(++~+++),血肌酐升高,2003年初两眼底出血至双目失明,已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达标,曾服多种中西成药如开同、尿毒清等,水肿退而复来,血肌酐持续升高。于2003年9月初来诊,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Ⅲ度,畏寒肢冷,乏力,纳差,恶心,尿少,大便干,2日1行。无呕吐,无腹胀。精神衰弱,面色灰暗,双目失明。舌暗紫,苔水滑而厚,脉沉细。尿蛋白(+++),血总蛋白51.9g/L,白蛋白25.5g/L,血肌酐514mmol/L。予真武汤合温脾汤加减:制附子15g(先煎40分钟),生大黄30g,白术10g,赤芍、白芍各10g,茯苓10g,生黄芪30g,党参15g,泽兰10g,生姜2片。5剂后水肿明显减轻,恶心消失,畏寒肢冷略减,尿量增加,大便每日1~2次,软便,舌苔转薄,生大黄30g改为后下。继服5剂,惟踝部肿,大便每日4~5次,稀便,其他无不适。复查尿蛋白(++),血总蛋白55.0g/L,白蛋白29.0g/L,血肌酐417mmol/L。一直坚持服用上方,随症略作调整,保持大便每日3~5次。月前复查,患者面色微黄,精神好,胃纳转佳,水肿基本消失,尿蛋白(+~++),血总蛋白56.0g/L,白蛋白34.3g/L,血肌酐347mmol/L。现仍用中药治疗。
  按:糖尿病患者在晚期可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下消伤肾,病久可导致肾阳衰竭。肾主水液,肾阳不足,则水津不化,泛滥为患,出现“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 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皆治以温肾利水之法,真武汤主之。该方与《千金要方》温脾汤合用,治疗糖尿病肾病V期,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水肿、小便不利、恶心、瘙痒等症状,降低血肌酐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晚期进程。
  温阳利水法治疗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
  李某,女,59岁,患糖尿病13年。消瘦,尿频尿少1年余,多次因发热、尿急尿痛、尿酮体(+~+++)而住院治疗。于2002年3月因尿频尿急尿浊尿少而再次入院,诊断为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合并泌尿系感染,予胰岛素皮下注射、静脉点滴菌必治合来立信10天,并间断膀胱冲洗后,血糖控制在较理想范围,泌尿系感染亦得到控制。然仍尿量少,尿意频,尿失禁,不到1小时即小便1次,夜不能眠,小腹胀满如鼓,渴而多饮,短气懒言。舌红而少津,苔白稍厚,脉弦细。查:小腹部膨隆,膀胱底部位于脐下,质稍硬。B超示:膀胱最大容量为1450ml,残余尿量为870ml。血尿素氮11.1mmol/L,肌酐267mmol/L。中医辨证为气阴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予五苓散合生脉饮加减: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10g,猪苓10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生黄芪30g。5剂后小便量明显增多,小腹变软,触之仍有碗大隆起,大约2小时小便1次,口渴减轻,舌质转淡,苔白,生黄芪加量至50g,白术15g,山药20g。继服12剂,小便通利,诸症悉除。复查B超示:膀胱残余尿量45ml。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消渴病日久,燥热伤津故多饮。多饮而小便不利,不是无水,而是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蓄下焦;阴精久不能复,更生燥热,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肾阳也进一步亏损,水道开合失司,终成癃闭。故本病总的病机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兼气阴两虚。予五苓散合生脉饮加减,生脉饮能益气养阴,五苓散能温阳利水、通利小便。合而用之,则膀胱得温,气化得复,小便得利。使用本法要切忌大剂温阳,只需桂枝、白术的温煦作用,使膀胱气化恢复,泌尿外出即可。此法也符合肾气丸阴中求阳的要旨,此例不必补阴,只需助阴化阳,使阳布阴沛、生机盎然。
  温脾化饮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痿
  聂某,女,71岁,患糖尿病17年。近2年来吐痰涎不止,胸中满闷,夜间更甚,每晚23:00~次日3:00一直咯吐涎沫,偶夹杂痰块。自觉痰涎吐尽,方可安然入睡。西医曾按左心衰处理,不能改善病情。平时不咳,不热,不渴,无胸痛,饮食可,大便不干,小便可。辗转服中药近百剂而无功。笔者予甘草干姜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而涎沫大减,夜间入睡明显好转,8剂后自述于夜间吐出1块带血黏痰后诸症全消。后以七味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而收功。
  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脾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寒则痰湿泛滥,温中健脾可绝生痰之源。《伤寒论》指出,凡表证误治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不足、运化失职、不能制水、水饮内停,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则用温中健脾利水之法,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茯苓配白术,能健脾燥湿、淡渗利水,配桂枝能温阳化气、行水降冲,甘草能补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效。本例是由上消日久、肺叶枯萎、阴损及阳而致肺寒,痰多咳唾频频类似肺气虚冷的肺痿,故可从肺痿论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谓:“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干姜汤主治肺气虚冷之肺痿。两方合用,治疗因消渴导致的肺痿,切中病机故获效。
  温经通脉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足坏疽
  陈某,男,61岁,患糖尿病12年。2002年11月因双下肢麻、冷、凉,右脚小趾外侧一块黄豆大小黑斑而就诊。患者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有眼底出血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曾因糖尿病合并酮症住院。近两年来,双下肢感觉逐渐异常,有麻、冷、凉及疼痛感。2个月前发现右脚小趾外侧有一块芝麻大小黑斑,逐渐变大。经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足坏疽,患者不同意外科局部处理。来诊时见病变部位局部发黑,表面无破溃,下肢温度偏低。形寒肢冷,畏寒。舌体胖大,舌质紫红,苔白,脉沉紧。辨证属于寒滞经脉。以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阳和汤治疗:桂枝10g,当归尾12g,皂刺10g,细辛5g,木通6g,炙黄芪12g,麻黄5g,肉桂5g,熟地20g,白芥子10g,炮姜5g,天花粉12g。同时注射胰岛素,局部消毒防止感染,防挤压。服药1个月,局部疼痛减轻,发黑部分开始萎缩;治疗7周时,局部坏死部分脱落,肌肉长出,局部无感染,血糖控制也理想,下肢冷痛感基本消失。其后患者每月服中药1周,以温补为主,随访1年未复发。
  按: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可导致截肢。在发病早期,用综合措施抓紧治疗常可逆转。本病多由寒滞经络、血脉不通所致。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虚寒厥、血痹,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阳和汤能通络生肌,为治疗阴疽的有效方剂。本例患者在温补的同时去腐生新,故获疗效。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中西医都非常重视的一组难题。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要重视理、法、方、药的结合,突出辨证施治原则,要注意考查疾病的本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卓有疗效,糖尿病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在临床中不应偏废。本文病例所用方剂多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可见熟读经典,并不断证之于临床实践,定能突破桎梏,事半功倍。(曹爱梅 杨桢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白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3
发表于 2008-4-14 19:23: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建议有心者将张锡纯先生的《玉液汤》与《升陷汤》结合细心领会,当有不错收获。
14
发表于 2008-4-14 21:10: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大千世界,果然与众不同呀。读了你的贴子长了不少知识。
不过在《温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体会》中:案例《温肾利水合温下法治疗糖尿病肾病V期》中生大黄用到30克,感觉有些不理解,虽有大便干大黄也不至于用到30克,即使反佐以制附子之热,也不一定非要用大黄,寒凉药甚多,为什么偏要用大黄呢?请先生及众位老师指教!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6:53: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大黄需用酒大黄,或用清宁片,其能清上焦之火,引火下行。可与黄芩、地骨皮同用,效果更佳。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1:40: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我这个贴怎么好久没人来讨论了,我认为我的提法还是好的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9 08:27 , Processed in 0.2264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