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一起来探讨糖尿病新辨证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千世界在 2008/04/14 06:33pm 第 1 次编辑]
糖尿病早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发散太过耗散了元气!
以后肾脾肝气化失司,临床用温阳疗法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明显疗效,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亦多重视温阳之法。所以临床治疗糖尿病不宜拘泥于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传统理论,应重视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
孙曼之总版主说"发一点实际治疗案例,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应该这样才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 在 2008年04月14日 06:28pm 时添加 -=-=-=-=-
转借: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 在 2008年04月14日 06:30pm 时添加 -=-=-=-=-
温阳法治疗糖尿病
http://www.51kang.com 2005-11-16 14:08:13 中医蒲氏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也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糖尿病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在其病因上均强调了饮食不节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在症状上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中医理论将人体之正常运行概括为升、降、出、入,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有升降出入才能保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从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过多的出或入,日久必然耗乏脏腑之气,造成受累脏器功能的减退;而功能减退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脏腑阳气衰退。因此,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多见其阳虚之征。尤以脾肾阳虚多见,亦有一些人虽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血糖逐年递增,降糖药和胰岛素量亦渐增加,并发症增多和加重;还有一些采用清热养阴药久治不效,而改投温阳之品收功者。究其原因,多饮、多食、多尿,日久耗乏了脾肾之气血,造成相关脏腑功能下降,表现出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和肾之蒇精、排泄功能失常。此时,临床多以脾肾阳虚为主,故采用温阳之法而获良效。举例如下。
例一:刘某某,男,65岁。1989年在某医院被诊为糖尿病(2型)。采用饮食控制、口腹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较为理想。2000年开始出现血糖不稳定,空腹血糖最高为16.2mmol/L,且近3周体重下降11kg,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患者自述双膝以下疼痛、僵直,行走困难,每天需服用止痛片。行走时间稍长则感疲乏,畏寒,且大汗淋漓,遇风则易感冒。常感口苦口粘、心悸,常有早博,面浮肢肿,腹胀纳呆,口臭,大便干燥2~3日一行,但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空腹血糖14.8mmol/L,餐后血糖26.1mmol/L,心电图:ST-T改变。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属脾肾阳衰,运化失职,气化无力。拟采用温阳化水,健脾导滞,益肾填精为治。方用:附片5g(先煎),桂枝10g,陈皮10g,霍香10g,葛根10g,佩兰10g,生薏苡仁20g,干姜5g,焦三仙30g,威灵仙10g,鸡内金10g,覆盆子15g,桑寄生15g,黄芩15g,怀牛膝10g,水煎服,每日一剂。继服西药降糖药。1周后复诊,言四肢疼痛、僵直感明显减轻,尤以双脚明显,空腹血糖降至10.8mmol/L,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唯小腿转筋现象如故,以上方去威灵仙,加木瓜10g继服。1月后患者双下肢疼痛、僵直感几近消失,并言可以慢跑,口干口粘未再出现,偶有口苦、纳呆,二便调,无浮肿,舌质正常苔薄黄,脉沉细。方用附片5g,干姜5g,焦三仙30g,鸡内金10g,木香10g,怀牛膝10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山茱萸15g,葛根10g,黄连10g,木瓜5g,麦冬15g,桑寄生15g,10剂。以后随症加减,治疗1年后体重回升并稳定在70kg,空腹血糖保持在7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8~9 mmol/L,眼底无明显改变,2年来视力未在下降,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精神体内均好。口服降糖药由原来的忧降糖每日10mg改为格华止500mg,每日2次。
例2:李某某:男,68岁。糖尿病史10年,采用胰岛素治疗5年余。2000年5月因酮体(+)、酸中毒入某医院治疗。既往大便干燥,给予通便灵后出现大便带血。10月底出现沥青色大便,服云南白药无效。胃镜检查示:结肠可疑病变待查。后血红蛋白降至68g/L,2000年10月转入某医院。结肠镜检查示:毛细血管变形、扩张。经输血等治疗,1周后出血好转,未见肉眼血便,但大便潜血仍阳性。1月后大便潜血(+),血红蛋白63g/L,空腹血糖18.9 mmol/L,尿糖(+++),刻诊:患者面色晄白,动辄喘促,语声低微,气短懒言,心悸怔忡,四肢逆冷,头晕不欲睁眼,纳呆,大便干结难下、量少、色黑,脉大中空,沉取无力,舌质黯淡、苔薄少。证属血虚而阳欲脱。当于养血止血药中加入回阳救逆之品,以养血止血,回阳救逆为治。方用:附片5g(先煎),干姜炭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玄参15g,地榆炭20g,白芍15g,当归10g,火麻仁10g,枳壳10g,西洋参15g,黄芪30g,黄连10g,山茱萸15g,10剂,水煎服。
二诊:血红蛋白升至80g/L,空腹血糖为11.3mmol/L,尿糖(++~+++),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口唇转红活,四肢较前有力,畏寒减轻,食欲转佳,仍腹胀,食后甚,大便已不干结,颜色变黄,脉沉细,舌质转红苔白。方用:附片3g,干姜炭3g,麦冬15g,生地黄15g,玄参15g,黄连10g,枳壳10g,木香10g,地榆炭15g,肉苁蓉15g,白芍15g,当归10g,西洋参15g,黄芪20g,焦三仙30g,莱菔子15g。又服10剂后,空腹血糖10 mmol/L,尿糖(+~++),血红蛋白14180g/L,,大便潜血(-),诸症均明显好转,改用益气养血善后。1个月后复诊,空腹血糖维持在8.9-7.77 mmol/L之间,余症消失。
在治疗糖尿病时,医者大多采用养阴清热之法,对于阴虚内热之证,用之正中病机,可获良效。但如果治疗上拘泥于一种方法而不变通,势必造成不良后果。病程较长的糖尿患者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复杂,单纯清热养阴较难获得满意疗效。如果患者已出现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水肿等阳虚气弱,气化无力之证,温阳化气之法显得尤为重要。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 在 2008年04月14日 06:31pm 时添加 -=-=-=-=-
温阳法治疗糖尿病
<<中医杂志 >>2004年08期
蒲永文 , 蒲志孝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 在 2008年04月14日 06:32pm 时添加 -=-=-=-=-
蒲志孝简历
蒲志孝,男,汉族,1941年生,四川梓潼县人。中医主任医师,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蒲氏中医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6年。历任梓潼县红十字医院院长、梓潼县中医院名誉院 长、梓潼县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梓潼县政协副主席、绵阳市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常委、 四川省青年中医学会理事、蒲辅周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其业绩被收入“大陆名医大典”、“
中国医学文库”、“世界名人录”等书。主要著作有《蒲辅周医话》等。
他出生在中医世家,其曾祖蒲国祯、祖父蒲显聪皆为梓潼县名医,其父蒲辅周先生曾任中国 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门诊部中医组组长、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 大代表。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是一位“高明医生,又懂辨证法。”是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被 尊为中医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在近代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蒲氏擅长治疗内科疑难重症,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肝炎、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类风湿、痛风、痤疮、黄褐斑、顽固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方面皆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药到病除,深得病家信赖,求治者遍及海内外。经他改进的祖传验方“蒲氏益元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抗衰老作用。用于治疗黄褐斑、脱发、头发早白、贫血、肾虚、性功能减退、痛经、月经不调、习惯性感冒等疗效十分显著,被众多患者赞誉为灵丹妙药。该药获1997年全国保健医药学术研讨会突出贡献奖,2002年建立了“蒲氏中医网站”,五年来为三千多人次的海内外患者提供了咨询、治疗。
1979在《新中医》第3期发表了“肝气、肝阳虚简论”,并被收入《中医年鉴》,该文从理论到实践指出了“肝无虚寒证、亦无温补法”的观点是片面的,发展了中医脏腑学说。
1980.10在《新中医》发表《“炎症”不尽属湿热》。
1981年,为了更好的发扬其父蒲辅周先生的学术思想,他在《山东中医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蒲辅周医话。论调神》,此后《医话》在《山东中医杂志》上每期一篇连载了三年之久,中医界同仁认为该书与《蒲辅周医案》珠联璧合,是阐述蒲老学术思想的佳作。
1991年5月在《山东中医杂志》发表“附子、肉桂、干姜保胎举隅”,为阳虚,湿胜孕妇保胎另创新法。
1992年论文“认真学习,认真实践的一生”荣获《齐鲁杯》第一届中医药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0年4月出席了“2000年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国际会议”论文“乙肝之我见”被翻译成英文介绍至海外。
2002年4月出席全国疑难杂症诊疗经验研讨会,论文《益元散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被评为一等奖。该年建立了“蒲氏中医网站”,五年来为三千多人次的海内外患者提供了咨询、治疗。
2003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论文《阶梯性退热治疗SARS的设想》。
2004年8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温阳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2004年11月《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的重新认识》在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被评为优秀论文,该文在2005年3月被《中医杂志》刊用。
2005年7月在健康报发表《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蒲氏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内经》、《伤寒》为经,后世各家学说为纬,并与几代人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而成。其核心为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人一方,讲求灵活,切忌死板。蒲志孝幼承家训,全面继承了蒲老真传,并遵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教诲,努力学习各家之长且潜心现代医学,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思维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