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千世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中医如何认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外邪致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首先要解释一个概念,什么是“外邪”?从字面意思看,外邪当然就是“外来的邪气”的意思,那什么样的因素可以称为外来的邪气呢?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就要时刻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时还会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霜、雨、露、雾、雪等,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季节更替和风霜雨露等因素都不会对人体造成疾病,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体系(正气)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而进行变化和适应,使人体能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维持内在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比如在夏季人体会通过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等方式来增加人体的散热,而在冬季又会通过收缩血管、减慢血液循环、减少汗腺分泌等方式来抑制人体的散热,通过这种自身调节,人体就能在各种环境温度下维持自身基本恒定的体温。但如果遇到气候反常,如冬季反热,夏季反冷等,或某种气象因素过于强烈,如大风、梅雨、炎夏等,还有气候变化过于急剧,如暴冷暴热等情况,这些异常的自然变化超过了人体正气的防御调节能力,这时就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造成疾病的发生。此外,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些对人体有益,而有些则对人体有害,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各微生物之间也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气候异常(如冬季过暖),或在某种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梅雨季节),微生物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某一种微生物过度繁殖和生长的状况(如梅雨季节,霉菌就会大量繁殖和生长),当这些过量增长的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超过正常人体的防御调节能力时,就会扰乱人体的内在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当人体自身的防御调节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时,那些平常正常的气象、气候因素,或是微生物也会乘虚侵袭人体,造成人体内在平衡的破坏,产生各种疾病。这些凡是能对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引起疾病的气候、气象因素及微生物,中医统称为“外邪”。
  在外邪中,气候和微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在一年之中会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性,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热、长夏(即梅雨季节)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这些不同的气候因素,会对人体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风可引起人体血压波动,寒可引起血管收缩,热可引起血管扩张,燥可引起组织缺水,湿可引起血流缓滞,等等。同时,在不同的气候特征下,微生物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夏季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霉菌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冬天气候寒冷,微生物数量就会减少等。这些气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风、热(火)、暑、湿、燥、寒为代表的六个综合体,中医把它们称为“六气”。由于人体在和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已经逐步适应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规律,所以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存在的“六气”不会给人体造成疾病,但如果“六气”出现了异常,过于旺盛(如春季风过多过大、夏季过于炎热、长夏过于潮湿 、秋季过于干燥、冬季过于寒冷等),这时就会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过于旺盛的“六气”,中医给它命名为“六淫”,有个成语叫“淫雨霏霏”,这个“淫”,就有太多、过量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六淫”引起的疾病到底有什么特点。
  一、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大风、汗出受风、体虚受风都会导致发病。由于风有流动性、吹袭性、走窜性、开泄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风的存在,因此风邪是“六淫”致病中最常见的因素。很多其他的外邪,如寒邪、热邪、湿邪等也常常借助于风邪的这个“活动性”而侵犯人体,所以古人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多影响肌表和上半身,所以皮肤、胸背及头部疾患多与“风”邪有关。风邪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特征性表现:①发病迅速,变幻多样,发无定处。如风疹,起病快,发无定处,此起彼伏。②游走性关节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③皮肤瘙痒,痒无定处,遇到风吹则更加厉害。④汗腺分泌亢进,出汗怕风。⑤脉象浮。
  在上面这些风邪致病的特征性表现中,发病突然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特征。很多疾病,虽然患者并没有明显受风吹的病史,但我们可以根据其突然发病的特征,认为是风邪所引起。
  我曾治疗一个中年男性的急性腰痛,患者半夜里突然出现腰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当时即前来急诊,经过拍片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服用了止痛药仍无法缓解疼痛,挨到上午8点,由家人抬来门诊。患者痛苦貌明显,腰部肌肉紧张,整个腰背均有压痛,腰部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到限制,没有明显的怕冷、乏力症状,食欲正常,大小便也没有异常,双手的脉象都呈浮弦。我根据风邪致病的特征,诊断为风邪袭络,给予处方:麻黄15克,桂枝15克,细辛6克,川乌9克,草乌9克,炙甘草9克,生白芍30克,1剂。并嘱咐患者,将药浓煎半小时,乘热服,服后多盖衣被睡上一觉,让全身微微出汗为宜。第二天,患者自己走着前来复诊,并欣喜地告诉我,昨天药服下后,就觉全身暖和,逐渐有汗出,汗出后就觉得疼痛好像减轻了一大半,腰部活动基本上恢复正常,只是在活动时略微还有些牵掣感。这是由于风邪虽去,腰部经络中的气血运行还不畅快,我又给开了2帖舒畅气血的药: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宣木瓜10克,独活10克,杜仲10克。服完后诸症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
  此外,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早期,也常和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治疗时,常根据风邪与寒、热等其他邪气的夹杂情况,而给予去风寒或是去风热的治疗。
  二、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或夏季贪凉取冷都会导致寒邪致病,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对寒冷刺激抵抗力较差者。寒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还有水遇冷就会凝结成冰块,这两个现象告诉我们,寒邪具有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的特性,中医把寒邪的这种特性描述为“寒主收引”和“寒性凝滞”。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特征性表现:①疼痛。寒邪伤于肌表,则表现为一身尽痛;寒邪伤于脘腹,则为胃脘冷痛;寒邪伤于关节,则为关节剧痛。这都是由于在寒邪的影响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甚至凝滞不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因为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②畏寒无汗,手足厥冷。这是在寒邪的凝滞作用影响下,人体血液循环变慢,新陈代谢抑制,产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的结果。③肢体拘挛、少腹拘急、身体蜷卧。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自动蜷缩身体,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肢体拘挛、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体现。
  三、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暑热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因为环境温度高,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所致。因此,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就容易发生暑病。在临床上,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汗腺闭塞,散热不足,出现高热无汗、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二是汗出过多,机体脱水,出现汗出如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数而无力或虚大。
  另外,暑季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人多喜欢贪凉喜冷,比如夜宿于露天、多食冷饮、汗出后洗冷水澡或汗出后马上吹空调等,这往往会导致寒邪乘机侵犯人体,造成头痛恶寒、胃脘冷痛、大便溏泻、纳食不香、脘闷恶心等症状,这其实并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为暑季贪凉,寒邪伤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称这种情况为“阴暑”,以区别于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
  四、湿邪
  湿为长夏(即梅雨季节)的主气,尤其多见于江南,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潮湿多雨,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更为多见。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气候潮湿、冒受雾露等均可导致湿邪为病。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有下面的特征:①沉重重着、胀满痞闷。我们在浴室里或是大雾天气里常会有胸闷、呼吸不畅等感觉,这就是因为“湿”具有重浊、妨碍气机流通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往往也会表现出沉重疼痛、痞满憋闷的特征。如湿邪侵犯头部,会出现头部沉重疼痛,就像有毛巾包裹在头部,或像有重物压在头部,以及头目困重不爽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四肢,则会出现周身酸重乏力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关节,则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湿邪侵犯肌肤,则会出现皮下水肿、按之凹陷或皮肤起水疱,挑破后渗出液体等症状;湿邪侵犯肠胃,则会出现大便稀溏,甚至水泻等症状;湿邪侵犯心胸,则会出现胸部痞闷,胀满不适等症状;等等。②秽浊不清、粘腻不爽。湿邪的这个特征常会表现为面色秽垢(面部看上去不清爽,就像是粘有污垢,但又擦不去、洗不掉); 白带增多,气味腥臭;大便粘腻不爽快,解后又想解或大便夹杂黏胨样物;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痰白而粘,滞于喉部不易咯出;舌苔厚腻;等等。③病程缠绵难愈。因为湿邪具有上面讲述的重着、黏腻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潮湿的环境适合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因此,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验检查中发现真菌或霉菌,如湿疹、真菌性皮炎、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肺炎等,而使用杀真菌或霉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肝肾损害等不良后果。对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很简单,也很有效,这就是“祛湿”, “祛湿”的方法就好比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干燥剂,体内的湿气去除了,霉菌、真菌当然也就无法存活了,也就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了,何必费心去杀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男性患者,尿道口红痒伴小腹胀痛一年余,小便化验结果示衣原体阳性(放免法测定),西医诊断为“非淋性尿道炎(属于性病的一种)" 。在这一年当中,患者一直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医药费总共花去了一万余元,但效果就是不大,患者非常苦恼,心理负担也非常重。患者来时一般情况良好,体格较壮实,面色正常,无明显疲乏、困顿的感觉,胃口好,大便正常,唯一的症状就是尿道口红痒,伴小腹睾丸牵引胀痛,小便并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舌苔白腻,脉象左脉沉弦,右脉沉滑。衣原体是一种类似于真菌的微生物,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像这例患者这样,不但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且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这些都表明了体内水湿过多,而体内这个“湿”的环境正是导致患者疾病的关键所在,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去除体内这个“湿”,我们才能有效地治疗由此而产生的衣原体感染。由于考虑患者因为疾病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思想包袱较重,这又存在着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因素(关于肝气郁结的意义在后面章节中有详细介绍),我给患者开了一张利水化湿、行气疏肝的方子。药用:苍术15克,车前子10克,地肤子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楝子10克,黄柏12克,滑石10克,刘寄奴10克,白藓皮15克。共服了半个月,患者自觉小便通畅,小腹及睾丸胀痛消失。复查小便,衣原体转为阴性,这样迁延了一年多的疾病就痊愈了,而药费仅用了二十余元。
  五、燥邪
  燥为秋的主气。初秋尚有夏季的余热,所以燥邪多与温热邪气相兼,中医称之为“温燥”; 深秋则已有冬季的寒气,所以燥邪多与寒邪相兼,中医称之为“凉燥”。但不论“温燥”还是“凉燥”,燥邪的主要特征就是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燥邪侵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都是以“干燥”为特征,如: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疼痛,毛发枯而不泽,大便干结不通,舌苔干而不滋润,目睛干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等。
  六、火(热)邪
  火与热往往并称,这两者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轻重,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究其本源,都是致病因子扰乱人体的体温调节,导致器官功能状态过度亢进而引起。因此火热邪气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热和机能亢进这两大特征。热(火)邪导致的发热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和只热不寒两种类型。发热恶寒的意思就是体温升高,但患者又有怕冷的感觉,这是人体散热功能障碍(汗孔闭塞,人体无法通过出汗这种方式来散热)的结果,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常会出现这种表现,中医认为这是热邪和风邪一起侵犯人体肌表所引起。只热不寒就是指体温升高,而且没有怕冷的感觉,这往往是由于人体产热过多的结果,常见于人体新陈代谢亢进性疾病或是感染性疾病的中后期等。至于机能亢进,临床上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心烦失眠、心动过速、多食易饥、急躁易怒、尿频尿急、狂躁妄动、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皮肤发斑、各种出血、痈肿疮疡等。
  ……
12
发表于 2008-4-12 22:12: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复方大法好,可惜好多人接受不了!治医讲境界,治病宜权变!
13
发表于 2008-4-14 07:16: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潮湿的环境适合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因此,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验检查中发现真菌或霉菌,如湿疹、真菌性皮炎、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肺炎等,而使用杀真菌或霉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肝肾损害等不良后果。对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很简单,也很有效,这就是“祛湿”, “祛湿”的方法就好比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干燥剂,体内的湿气去除了,霉菌、真菌当然也就无法存活了,也就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了,何必费心去杀呢?]
  正治!这就是中医。
14
发表于 2008-4-14 09:11: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外邪与病原体
    病因学:近代西医对于感染病的病因认识很明确,就是病原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病因的相关因素。中医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是外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我们来探讨病原体与外邪六淫的关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中医书上固有的提法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是规律和法则。《内经•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思是: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固有规律。中医学对自然变化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总结认识,基本上是通过对有关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经过推导、总结而来,因此,中医学十分强调“候”、认为“道”源于“候”,因而,“候”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医学中所谓的“候”,一般可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个方面。所谓“气候”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物候”,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主要指各种生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收藏等客观表现;“病候”,指人体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
      根据“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理论,中医对外感热病特别是对温病病因的认识是按照“审证求因”思维方式进行的。当把所有疾病作为一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其中有一大类疾病具有发热及一系列热性的证候,《内经》规定“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是广义的伤寒,包括温病在内。伤寒与温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两大学派,我们不讨论两大学派之间的关系,单就病因来说,中医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邪,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中医还认为:六淫皆能化火,所以无论寒邪还是温邪都能引起发热这一类热性疾病。温病与伤寒的区别首先起源于治疗上的差异,因为在《伤寒论》之前,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治疗伤寒的方法对于一大类热性疾病不适宜,造成病情加重或死亡。这一点在《伤寒论》中已经明确了;张仲景之后的医家又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创造出许多新的方剂,治疗这些疾病取得了巨大成功,才把这一大类热性疾病分离出来称为温病,以示与伤寒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说。所以中医理论的创立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首先观察到许多证候用原有的治疗方法无效,同时有治疗方法的创新,而后才有一大群证候被分离出来,最后才有理论的创立。理论创立之后,再用于指导医疗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原有的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乃至藏象学说中的象、态等,都是以证候为基础,反向推论出来的。这种思维方法在西医也是普遍使用的,如SARS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西医并没有认识其病原体,首先认识到的是一组有别于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非典型肺炎,但是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在SARS之前非典型肺炎多为散发,不具有传染性,因此推论SARS为一种新的传染病,其病原体(病因)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从疾病的诊断思维过程来看,医生第一次接触病人看到的,追求的,想要知道的不是病原体,而是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现及疾病发生的过程、诱因,得出第一印象之后,推论其病理状态及可能的病因,根据病人所处的病理状态及可能的病因给予治疗,必要时才进行病原体(病因)诊断。“审证求因”是中、西医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只是中医始终停留在推论的水平上,而西医则是用实验的方法找到了病原体。西医以病原体作为参考系,在动物身上复制出该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观察其临床表现并与人的临床表现相比对,并经过病理生理学、病理形态学研究,最终得出病因、病理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系统理论。从理论体系发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联系与差别。无论从理论体系发生的过程,还是疾病诊断的思维过程,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经过“审证求因”的反向推论的过程,得出有关病因、病理机制的假设。它们的区别是理论框架不同。由于理论框架不同,对于临床表现的取舍也不同,既就是临床表现取舍相同,由于理论框架不同,得出的病因、病机也不同。
     温病从伤寒分离出来之后,温病的病因也是按照“审证求因”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与天地相适应”的理论框架推导出来的。因为温病与伤寒都是研究发热这一大类疾病的,二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推论其病因也一定不同。伤寒的病因是寒邪,那么温病的病因就是温邪。温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风,因此在春季发病的多数为风温,其病因是风热病邪;夏季酷热,夏季容易发生暑温,其病因是暑热病邪;长夏多雨潮湿,多发湿温,其病邪是湿热病邪;秋季干燥,易患秋燥,病因是燥热病邪。温病讨论冬季发生的疾病比较少,因为冬季发病其病因是寒邪,疾病以伤寒多见;冬季的温病称为冬温。这是一般情况,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另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暑温、暑湿相似,却发生在冬季,称为伏暑;发生在春季的另一类温病与风温不同,起病即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称为春温,这两种病邪称为伏邪。可以看出中医温病的病因是由证候与季节相结合所决定的。西医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同时也认识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然因素中季节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感染病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特定的临床表现,例如冬春季有利于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候群;夏秋季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候群;秋季蚊虫孳生高峰期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出现突发高热、昏迷、皮疹症候群。所以在某个季节容易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就有规律可循。中医正是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根据某个季节经常出现的临床表现(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演变规律,总结、推断出疾病的原因,所以,中医温病的病因与病原体有密切的关系。临床症候群就是温病病因(具有季节性特点)与病原体的桥梁,例如冬季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呼吸道感染候群,中医称为伤寒,那么,伤寒就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有关。余类推。
     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等。例如,夏季和初秋天气炎热有利于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在外界环境中繁殖,也有利于苍蝇的孳生,从而使肠道致病菌易于传播;同时,炎热天气可能使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肠蠕动减弱,消化道的抵抗力可因而降低,而且炎热季节中人们爱吃生冷食物,与肠道致病菌接触的机会可能增多,因此,炎热季节中容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等。冬春季天气寒冷,人们在室内停留时间较长,如通风不良,居住拥挤就有利于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因而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等。我国吸血虫病主要见于长江两岸和南方湖沼水网地区,是由于这些地区适宜于中间宿主的大量繁殖,而水源又易被含有血吸虫卵的人畜粪便所污染的缘故。
    也有许多条件属于社会因素。大量事实表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我国在解放前,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人民精神苦闷,生活贫困,营养不足,又加上过度劳累,因而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弱。同时,恶劣的卫生条件又使各种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得以大量繁殖孳生,各种劳动保护措施又十分欠缺。这些条件(社会因素)就决定了旧社会中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猖獗流行和工伤事故、职业病的大量发生;娼妓制度的存在,又使性病广泛传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生活水平、劳动条件和卫生条件都逐步有所提高和改善,体质也不断有所增强。多年来,我国在党的卫生方针指引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有效措施,取得了卫生保健事业各方面的伟大成就。例如,解放前在我国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鼠疫、天花等已经绝迹,黑热病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也逐步得到控制,娼妓制度的废除,也使性病逐步趋于消灭等等。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饮食卫生管理不善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结核等尚未得到充分的控制,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区分致病因子和条件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许多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不同情况,我们既可以侧重于采取在体内外消灭致病因子或防止其侵入机体的各种措施,也可以侧重于采取排除相应各种条件的措施,或者采取两者并重的办法,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例如,目前对防止疟疾的流行来说,消灭致病因子(疟原虫)是主要的,因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当是彻底治疗疟疾现症患者,疟疾流行区居民普遍预防服药,消灭蚊虫和防止蚊虫叮咬等。对于消灭天花来说,全民接种牛痘疫苗,以排除对天花的免疫能力不足这个条件,却是最有效的措施。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实际上病原体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只是因为病原体在感染病发病中的特殊作用,才把它从自然环境中抽出来。如果我们站在现代医学的高度,把中医的病因学说与与西医的病因学说融合在一起,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外邪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体,由外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染热病,外邪就是外感染热病的病因,病原体是外邪(病因)的载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病理变化时,此时的病原体与单纯的、实验室的病原体完全不一样,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承载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病原体作用的信息。单纯的、实验室的病原体没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不可能致病,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其本身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体患病,必须经过蚊子叮咬患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人或者病畜,病毒在蚊体内增殖5万~10万倍,再叮咬健康人,这时才可能引起疾病,这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已经承载着季节、气候、蚊子以及社会等因素的信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但是人仅有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量很少,故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而动物中家禽、家畜特别猪感染数量最多,猪的感染率是100%,因此猪是主要传染源。蚊子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蚊子吸血之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其肠道内增殖,然后移行在唾液腺内增殖,且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蚊子受感染后10~12d即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蚊子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亦可带病毒越冬。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情况与人群的免疫水平、蚊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气温和雨量与该病流行有密切关系)、猪及其它家禽患病情况以及病毒的毒力等有关。在热带区如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马来西亚蚊子一年四季繁殖,故全年有散发病例。在温带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呈季节性流行。我国流行季节为7~9月份。
    人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显性感染与不显性感染的比例是1:2000左右,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及其它防御功能,病毒的数量及毒力对发病也能起一定作用。所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是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载体的外邪,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还要决定于人体的免疫力及其它防御功能(统称正气)。人体的免疫力及其它防御功能同样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原体侵入人体必须要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同,没有这种协同病原体就不可能进入人体,更不能引起疾病。疾病的发生、疾病过程与结局决定于外邪与正气斗争的态势。
15
发表于 2008-4-14 09:40: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伏邪致病主要有两种:春温与伏暑。其实质是一些传染病的发病高峰有两个.并不是说外邪潜伏于体内!
    伏邪与传染病的潜伏期完全不同!
    至于湿邪与真菌,霉菌之间的关系尚需更多的证据!
    伏毒与冠心病,类风湿疾病,中医的湿温的关系与温病的伏邪恐怕不是一个概念!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8:09: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中西医融合观老师的 <外邪与病原体>文章很有新意!
申志强医生的湿邪与真菌,霉菌之间的关系有临床事实!
伏毒与冠心病,类风湿疾病,中医的湿温的关系与温病的伏邪恐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伏毒\伏邪临床意义很大!
17
发表于 2008-4-20 22:42: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伏毒一说,有其事而已,在临床上是病之一本。凡病之本,隐而难明,因此,要治病求本,将伏毒提高到万病之本来讨论,就失之偏颇!楼上有人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是伏毒所致,实在荒唐!!心脑血管病,内分泌失调病本在脏腑功能失衡,修复或调节脏腑功能,其病自可向愈,这些病也可出现一些炎性反应是标不是本。《内经》云: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请三思!!
18
发表于 2008-4-22 12:16: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伏毒”学说临床意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9 21:37 , Processed in 0.0692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