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溪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7-14 20:48: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7/13 00:46pm 发表的内容:
做中医人不信神不信鬼更不迷信权威,岂能信服异端邪说。

这就对了,这句话我非常赞同
32
发表于 2009-7-14 21:2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谢谢薄涛前辈赞同。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祝道士、熊大师有本事就出来治病看一看,看他们是道还是医?不要搞移花接木,借尸还魂那一套。
33
发表于 2009-7-14 22:04: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回复溪流版主:您质询一词用的妙,我本来想就您的观点做些交流,但您似乎将此做为一种挑战,观您字里行间颇有几分的火药味儿,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从您的话中猜测您研究中医也数十年了,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想必没少费心和操劳,在此向您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你我同是中医爱好者、支持者,振兴中医是每个有志之士的心愿。
以下就您再次提出的观点继续交流,并肯请斧正。
一、道医学之道
1、《道医学》是诞生于中华道德根文化,道德根文化是指伏羲、黄帝、和老子所创造的,其代表作分别为《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老子德道经》。
2、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德所化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是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德”畜养着人体的精气神,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
3、德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可分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肝肺心肾和脾五大系统,五种德性的能量的多寡决定着相应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易患疾病,对应着相应的品格特征。
4、道德是人的精神食粮,而五谷只能营养人的肉体。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簿而生者也。”
5、道德的离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由于离道失德而不能与大自然同频共率,继而破坏生态平衡,私心贪欲蜂起,大量消耗体内的精气神,消耗人体的“正气”,而产生各种疾病。
6、从汉字演变看道德离失的过程。

甲骨文的“道”字,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整个头部的象形;头的上方,则是用了一丨带了个弯,还有另外一个带了弯的,这象意与天相连接的气路,是一个气路象意符;这是甲骨文“道”字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头顶上画了几条脉络与天相同。四边外围的上下左右,用了几笔来象意四通八达,无处不通。甲骨文“道”字的象形表意非常清晰地表明,人通过头顶与大道相同,天人合一,就能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就是道。达到了天人合一,那么你也就得道。
进入了小篆阶段以后,小篆的“道”字,里面就是一个“辶”、一个“首”。
其中的这个“首”字,并不是现代的这个“首”。下面,同样还是人的头面部和梳理过的头发;上面,在这个头顶之上则有三缕冉冉而上与天相合、相通的气流。这三缕气流,并不是某些学者所解释的头发,因为中国人的头发从来就没有过竖长朝天的“发型”。那么在篆体中仍然保留着这三缕气流的波状笔法,毫无疑问,还是在保存着甲骨文“道”字的象意。
这个“道字”本身,就充分记录着:如果要想知道、证道、有道,所行的道正确没有错误,要想步入正确的人生之道、道生之路,就必须进行天人合一的实践。“道”字,也就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彻悟自然真理,掌握社会变化的规律,穷通人生的哲理,明白人生的真实意义;从而建立符合自然根本规律的人生观,并且通过人生中符合道的真实实践,进入道生观,使生命获得升华,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
这个“道”字,在通用的这个“道”,也就是说简体的这个“道”是不是这样?就是说两点“丷”、一横,下边再加一个自己的“自”,这就是象意自己处在阴阳之中、天地之内,寻觅人生之路。
到了近代以后,我们曾经又再次简化过这个已经不能再表述原意、真意的“道”字,本身我们运用这个“道”字已经降格了,已经离道了,离开了道的原意了。这个“道”字,我们也曾经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过它 “道”字的这个“首”简化成一把杀人的“刀”字加上一个走之的“辶”。就容易解读成为:杀开一血路就是“道”,这不就是天下为私时代的写照了吗?!哪里还有真道的存在呢?这个简化字后来虽然并没有真正执行,但是其中折射出来的心灵人文素质,却已经一目了然了。愚智时代的确已经在心灵中彻底地离开了真道,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不知道道为何物了。仅从这个甲骨文“道”字简化的这样一个历史脚步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人类的离道失德。

“德”字的甲骨文字形,左侧上方是一个“∨”,下方是一个“>”。也是在表示能量和气流,表示能量在天地间从天下降。人们接受到这个能量后,又将这个能量布施施舍出去。所以甲骨文“德”字,就用这个“∨”,放在左边,天德的能量下降,人承受以后再布施出去,在天地之间,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双向互动。在“德”字的右边,下面是画上一只“眼睛”,“眼睛”上面又用了很长的一条竖直的线,那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看着天上,接受天上的信息,表示要照着天意大道规律去为人行事。当然,这一“丨”也含有正直的意思。凡是符合天道、符合大道的,去行、去思、去想,那么就是德。
那么发展到金文以后,金文则在此字的右下侧加上了“心”字。用这个“心”字,来表示用正直的心去为人处事。这个“心”字加上去以后,就充分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离道失德了,已经进入到需要用心去做的状态了。这种用心去做,与甲骨文时期的人们不动人心后天意识,只用心灵的窗户直接去“望而知之”地去做,也就显得明显地退步了。
这个“心”字,在小篆中是象形字。中间像一个心,外面像一个心的包络。“心”字的上边向天敞开,象意着心扉完全打开,遵从天道的无私。要用心去做了,要比那个无心也无意、没有心、忘我、无私无欲的那个“德”,也就又下了一个大台阶了,退步了。对“德”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约束自己去做。通过这个心,来正心诚意地运用这只眼,来去观察天地的自然规律、大道的自然规律而行动实践。这,就是又下了一个台阶的表现。《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
小篆的“德”字,则是“彳”加上“悳”,上面是个“直”,下面是个“心”。此时的象形表意,就成了:直心为人处事,不含私心贪欲行事,能量自然流动双向互惠就是德。这是小篆的“德”字,又发生了改变;这个“直心”是德,不发生转弯抹角,用这种象形方式进行表意。到了繁体字以后,这个“直”也做不到了,不能遵行了,就开始转弯抹角、藏私夹欲了,那就要用十种善心四大行为准则去规范制约了,开始强调一心一意去实践十善心的实践和四项准则,才称得上是德。这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这个“德”字。我们将这三个“德”字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真的离道失德了!
这个“德”字,我们也曾经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过它,将它简化成上“一”下“心”,去掉了“彳”、去掉了“十”、去掉了“四”,也就成了“一心”成了德,那么其象意和规范也就完全丢失了。一心干什么?——一心谋私利己,一心想腐败,一心发大财,既不需要为大众奉献而行动,获得能量的双向流动;也不用十善心去标示,更不用遵守四项准则。——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去做,“一心”去做就行了,那就是“德”。这种简化,所折射的完全是“天下为私”时代的信息和缩影。
德道、道德这二个字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丢失了她的本义,一方面降格成为了普通的人格意义。近代以来,这个“道”与“德”在人们的眼中,早已分道扬镳,而和“路”联系在一起,并不知“道”和“德”的本意。由于不能认识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德”字的应用也就共识性地降格,也正由于人们对“德”字初始本质的无明,解析不了它、也验证不出它,也就必然空言大道,谬论真道。

二、道医学与黄帝内经一脉相通。
1、对于黄帝内经的作者是否是黄帝本人,从现存史料来看,尚难定论,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说法。但黄帝本人的历史存在性和成就历史记载颇多,我想大家应该没有什么怀疑吧。
2、道医学与黄帝内经在基本理论上是一脉相通的,都根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德根文化体系,借用伤寒论坛上gl0101的原创文章或许能部分说明。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55580-1-1.html
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几个理论模型的对应关系
    河图                        河图
    洛书                                    洛书
    周易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道德经    道    阴阳
    黄帝内经  道    阴阳  四时  五行  六经  九宫
《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道德经》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五行者,天地之道也。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因此认为,《周易》中的太极与《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道有对应关系;《周易》中的两仪与《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有对应关系。
    因此认为,河图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有对应关系;洛书与《周易》中的八卦和《黄帝内经》中的九宫有对应关系。
    因此认为,《周易》中存在一个与《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道模型相对应的太极模型,存在一个与《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模型相对应的两仪模型,存在一个与洛书和《黄帝内经》中的九宫模型相对应的八卦模型。
    因此认为,《道德经》存在一个与《周易》的太极模型和《黄帝内经》的道模型相对应的道模型,存在一个与《周易》的两仪模型和《黄帝内经》的阴阳模型相对应的阴阳模型。
    因此认为,《黄帝内经》存在一个与《周易》的太极模型和《道德经》的道模型相对应的道模型,存在一个与《周易》的两仪模型和《道德经》的阴阳模型相对应的阴阳模型,存在一个与河图相对应的五行模型,存在一个与洛书和《周易》的八卦模型相对应的九宫模型。
    因此认为,《周易》的太极模型及《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道模型,同样有天、地、人之别,同样地人法地、地法天。
    因此认为,《周易》的两仪模型及《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模型,同样有天、地、人之别,同样地人法地、地法天。
    因此认为,河图和《黄帝内经》的五行模型,同样有天、地、人之别,同样地人法地、地法天。
    因此认为,洛书与《周易》的八卦模型和《黄帝内经》中的九宫模型,同样有天、地、人之别,同样地人法地、地法天。
    我相信,以上模型的确立或者恢复,有助于我们科学解读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有可能为我们科学解读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进而破译中国密码打开一个缺口、铺平一条道路。

3、《黄帝内经》中对上古道医的部分描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其次有圣人者……其次有贤人者……”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4、《道医学》与《黄帝内经》其根本都是对人体生命的揭示,只是揭示的范围不一样,对生命的有相、无相的阐释深度、广度不一样。这里,并无高低之分,优劣之别。道医学对人体性命奥秘的认识,在充分吸收《黄帝内经》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更广泛和深入展开了对于人体"命门"的认识,对于经络中带脉的认识,对于奇经八脉的认识,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等。
对疾病的诊治和治疗,已经是人的生命出现了不和谐的事情了,"上工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核心的思想之一,通过对生命的揭示,告诉人们养生之理、防病之理,告诉人们怎么样调理身心,避开各种自然不利因素,把握养生全身有利因素,以尽其天年而长寿。
所以,疾病之治,已是医之末事,上工治未病,预防为主,养生保生为上,不可本末倒置、以一术而代医道、代医学之全貌。
在这些根本方面,《道医学》和《黄帝内经》都是一脉相通的,认真看了《道医学》一书的朋友,应该能有所了解。


三、从名称看医
1、中医名称的由来
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就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和“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可是,在以前的一些词书中,你可找不到这样的解释。有些词书,虽然也有“中医”这个词,但释文却大不相同。其中“中”字的读音,也不是平声而是去声.比如《辞源》对“中医”一词的解释就是:“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经方:(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谓如让庸医治病,不如不治为好,故以不治为中医。”可见,把我国固有的传统医学称为中医,只是近代的事。
中医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在西医传到我国以前,因为我们只有一种医学,当然也没有必要给它标上“中医”的名称。我国古代的医学文献,没有一部是冠之以“中医”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量传入,在我国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体系,到了19世纪末,为了同西医相区别,中医的名称才逐步出现。开始还有的把我们固有的医学称为“国医”,也有的称为“旧医”(当然把西医称为“新医”),但更多的人仍习惯称之为“中医”。中医这个名词在群众中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李慕才《话说中医》)
2、中医别名的由来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悬壶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街上偶见一卖药的老翁,竹杖上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奇怪的是,到了晚上,集市散去时,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拜见老翁,以酒款待,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学得方术。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令人起死回生。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悬壶也便成了中医的代称。
3、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的医学分类主要有中医,西医,民族医学等。从医学分类名称的发展来看,道医学与中医学在西医没有进入我国之前是没有名称上的分别的,只是由于修身水平和层次的不同有隐传与显传之分。由于对于人体生命奥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为了区别于西医与中医,而将祖国医学中的更深层的部分以道医学命名单独划分,突出祖国医学的根源性,中华文化的道德根源性,也是适应现实医学界现状需要的。《道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的论述,直指生命之本源-道德,指导人们尊守自然规律,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对宇宙自然生命的根本认识。
四、医与巫
医与巫的联系,繁体的医字下边就是巫,从历史来看是无可辨驳的,从现在部分少数民族中仍然承传着巫医治病的事实中也可以证明,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我觉得应该中立的评价巫的存在,应当有积极的一面,“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一面可能在黄帝时代就开存在,那么后世直至我们现在,这些更严重。
中国的道德根文化系统是中国文化之源,巫也并不会离此而单独存在,他们进行部分的道德修身实践,掌握道学中的部分法技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果巫者本身道德素质下滑,失却根本,就极容走上邪道与左道,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张仲景的论述 “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推名利是务,崇怖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及“信巫不信医者不可治”的衷告可以看出在当时巫已经比较严重的走上消极一面,不能承担治病疗疾的重任了。

五、道德与法技
道学修身者达到一定的水平,通常会掌握一些不同层次的法技作用助道的工具,某些法技对运用者本身的道德素质要求极高,必须是高度符全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害人害己。随着人类道德素质的下滑,私心贪欲高涨,舍本逐末,异想天开的现象越演越重,只偏重于一法一技而不务根本,甚至坑蒙拐骗,其效也就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真道、正道者只能退隐,采用隐传的方式保存真道。世人只识其表象,只识邪道左道,而不信其真,也是无可耐何的事。这些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流落于民间和旁门左道者手中,成为愚弄欺骗的手段,“黄泉路上僧道多”,这也是后世夹藏私欲而修道修佛者的真实描述。比如医学之法,即能治病,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骗取财色的工具,甚至杀人与无形。
缺少道德的制约,是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为私奔忙阴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天。
六、医学发展之思考
任何一门医学学科无不在探索生命的规律,探索疗疾治病的方法,提升人类生命健康质量。对医学发展的思考相信每个真正的从医都都会思考的,特别对于中医学、祖国医学发展的思考和担忧,更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们经常谈论的话题,祖国医学的发展历经几千年,特别是近代可谓风风雨雨。翻开历史,中西对比,不能不为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自豪,但自问一下,我们都继承了吗,我们了解自己吗。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跟着人家屁股后边只能把自己的丢的一干二净,“香蕉”式的国人是大有人在啊。
探索的途径和方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西医与中医不同,现在中医学在跟着西医搞什么现代化,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不同,传统中医与道医有部分相通,这一点对比研究是不难看出的。
古代至今一直存在着正道邪道与左道,一些邪道左道者常打着正道的旗号招摇撞骗,使用的方法在外行看来有些部分类似,鉴于这些现象的迷惑,对于道医学推出的质疑和担忧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些东西与道学是有着本质区别,是严重离道失德,以私贪欲,损人利己为主导的表现,这些片面的现象不能是无法抹杀道德文化的利益众生性的。
七、正确认识道德根文化的人生观
中国的道德文化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文化,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道德文化实践者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生命的奥秘,探索却病延年,健康长寿的机理和方法,主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有生的规律,死有死的缘由,病有病的原因,关键是掌握其机理,则顺应自然规律的改变不是没有可能,这于宿命论者的安于生老病死、消极等待绝然不同。《内经》中对于修道而长生也是有不少论述的。
34
发表于 2009-7-14 23:34: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绿柳先生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值得学习!其实,很多问题在历史和考古学界都是有争论的,这个很正常,学术不争不明,只是我们都需要平心静气,不要动辄挖苦,谩骂!扣帽子!
绿柳先生这番发言,足证其学术争鸣之诚意!
35
发表于 2009-7-15 22:1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下面引用由绿柳2009/07/14 10:04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溪流版主:您质询一词用的妙,我本来想就您的观点做些交流,但您似乎将此做为一种挑战,观您字里行间颇有几分的火药味儿,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从您的话中猜测您研究中医也数十年了,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想必 ...
德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可分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肝肺心肾和脾五大系统,五种德性的能量的多寡决定着相应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易患疾病,对应着相应的品格特征。你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肝肺心肾和脾五大系统,]]]根据在哪
36
发表于 2009-7-16 21:57: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如果真正为了中医的发展操心,在这件事情上大家应该团结起来,该反对的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让所谓的道医进入大学课堂,就是对于中医的耻辱。现在学术界、卫生部门就是这样做一些无用功,该发展的不发展,该做为的他们不管,都是个人的私心在作祟,都是官僚作风。靠这样的人管理中医,能好吗?
37
发表于 2009-7-16 22:32: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回复绿柳先生的质询

再说一遍,道家与道教不同,道家述而不作,老子的五千真言也是别人请求不得已留下的一点东西。
道教虽然尊老子为始祖,但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与巫的关系更密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2 20:18 , Processed in 0.07463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