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绿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7-16 14:38:41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不脸红?丢这论坛好大一个脸!“中医不要理论”之说将成为论坛上笑料经典!哈哈!
32
发表于 2009-7-16 20:23:44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7/16 08:57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绿柳2009/07/15 10:24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g10101先生,首先我引用的文章作者是否与您是同一人,尚不能确定。暂且当作同一人称谓。非常偑服您有如此研究和见解!正如您文中所列的以应关系,从中不难看出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 ...
   幸会了。g10101就是我,我就是g10101。先生引用的帖子在本论坛就有:[原创]关于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几个理论模型的对应关系。在此,我愿就道、德、精、气、神等以《黄帝内经》为根据,并参考《道德经》,与先生交流。之所以要以《黄帝内经》为根据,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黄帝内经》对于道、德、精、气、神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定义;二是《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于道、德、精、气、神等的定义最有说服力。之所以要参考《道德经》,也有两个考虑:一是《黄帝内经》对于道、德、精、气、神等的定义与《道德经》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二是我注意到,《道医学》旗帜鲜明地宣称其为源于《道德经》的道德医学。在我看来,道医学与中医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道医学把《道德经》视为其经典著作;中医学不是把《道德经》,而是把《黄帝内经》视为其经典著作。以上关于《道医学》及道医学的说法如有错误,欢迎先生指出。
33
发表于 2009-7-16 21:47:11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从医学而论 ,《内径》中的理论结构,由黄帝和岐伯用问答方式的论述,看来还含有大智慧。就知道而言,皇帝之上还有岐伯,而道医不亚于黄帝之上有个上帝,去世离俗的道法自然,则更容易走向“神”道。换句话说,如果按《内径》中真人至人标准来论述则没必要用问答的方式。就医而言《内径》说到的是圣人而不是真人和至人。这需要人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溪流先生还是以身体为重






-=-=-=-=- 以下内容由 2009年07月16日 09:57pm 时添加 -=-=-=-=-
皇帝之上还有岐伯,                          纠正;应是黄帝之上还有岐伯,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22:06:50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回复gl0101先生:很赞同您的研究。我觉得这其实就是在寻找中医的根,有了根资养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向这方面研究的人其他也还是有的,比如樊正伦 的《养生的智慧》,他在书的后记中提出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以下摘录部分以共享
“我觉得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活运动规律的这么一门学问。从这个简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中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古代道家,不是道教,是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阴阳五行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呢?是象数理论。”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源泉”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现在中医饱受诟病的就是它同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紧密,而一提到阴阳五行,很多人就批评说不够科学。而实际上阴阳五行理论恰恰是中医的精髓所在。“阴阳五行者,天地之道也”,那么阴阳五行从哪儿来的?它不是人们编出来的,周易里讲到了,“河出图,洛出书”,就是周易的这种阴阳的排列,它来源于河图与洛书。”
“中医学运用了周易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那么什么叫象数理论?象数理论是中国人认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来说,夏天大家都想买西瓜,如果你不想切开它的话,那你肯定到那西瓜堆里挑一个,拍一拍,听一听,摇一摇,你不希望买一个生瓜回去,就想通过你对外面的观察,去了解里边是熟的还是生的,这是我们买西瓜的办法。如果一个很好的老瓜农他怎么办?他坐在这儿一看这堆瓜,就能告诉你,哪个是生的,哪个是娄的,哪个是甜的。他实际上就是能够观其相、知其数了。我们觉得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就是中国人的方法。相是外在的表现,你没问那西瓜长了多长时间了,但是它背后一定有一个数的存在。”
“我们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为什么能治好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要从实验室去找,你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上去找,你就能找到。《黄帝内经》中讲“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就是中医在治病中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上不说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我想这个大夫是没法当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更不用说当上工了。所以如果我们好好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从迷茫中找到中医要走的方向。 ”
通过以比研究来看,《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性。在我看来,之所以称为《道医学》以道为首而命名,就是直指这个统一的系统,中医与道医在《内经》的层面上来看本无分岐,只所以产生分岐就在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祖国医学、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角度、层面不一样。
《道医学》的经典是什么,通过阅读其书,我觉得不仅仅是《老子德道经》还应该有《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易经》是易道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四经》是法道文化的代表作,《老子德道经》是德道文化的代表作,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的道德根文化体系。《黄帝内经》虽不能确定其为黄帝时代的著作,但从其内容上看,与根文化体系的是一脉相通承的,您的研究也说明了这点。
35
发表于 2009-7-17 06:59:03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9/07/17 07:50pm 第 3 次编辑]

尊敬的绿柳先生:
您还是不敢直面回答我的质询!
您又在迂回,又在转移话题,又在闪烁其词!又在闪转腾挪!
此时的您像一个笼中鸟,网中鱼,已经被堵在墙角旮旯,无路可逃,又无言相对!
就您这幅德行,也配来宣传到德德经义?
直面回答我:扁鹊和黄帝何时修炼了东汉时代的内丹功法?
我将您这伪善的理论,驴唇马嘴式的历史记载,千方百计的狡辩的外衣,一层层的剥下,最终让您在论坛“裸奔”。
36
发表于 2009-7-17 07:23:30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7/15 09:12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先生:老子的“道”、阴阳来源于哪里?中国文化的根到底是什么?
     旗帜鲜明的高举科学大旗,彻底肃清道医的封建迷信唯心论!
     科学主义已经彻底战胜了封建迷信唯心论,道医借着国家支持中医以及中国 ...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9/07/15 07:07am 发表的内容:
道,是天地万物之元,决不是什么人类的“道德文化”。道医学,也决不是一门新的医学,而是某些人盗用中医和道教理念予以混杂而成的一个畸胎。某些人巧立名目,哗众取宠,实在是其心可诛。


旗帜鲜明的高举科学大旗,彻底肃清道医的封建迷信唯心论!???
科学大旗是什么?要高举了什么,要肃清什么?
有那一个敢自认为自己是科学的,请“你”站出来,说说看,你要高举什么,要肃清什么?
等你好几年了!

37
发表于 2009-7-17 07:55:42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希望溪流先生还是以身体为重】
不管您是哪种观点,谢谢您的关心。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6:27:30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此时的您像一个笼中鸟,网中鱼,已经被堵在墙角旮旯,无路可逃,又无言相对!)
先生已经将我囚禁,看来是无路可逃了,又说“3最终让您在论坛“裸奔””,您“捍卫”中医的手段高矣!我丝毫不怀疑论坛所赋予您的权利!
(就您这幅德行,也配来宣传到德德经义?)
我的德行修为确实较先生远矣,还望先生不悋言传身教才好,则某之大幸也。
(直面回答我:扁鹊和黄帝何时修炼了东汉时代的内丹功法?)
看来您的“内丹功”已达返老还童之境了,古人没吃过东汉时代的“饭”竟也能活命,怪哉!
39
发表于 2009-7-17 21:14:02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下面引用由绿柳2009/07/14 09:57pm 发表的内容:
一、道医学之道
1、《道医学》是诞生于中华道德根文化,道德根文化是指伏羲、黄帝、和老子所创造的,其代表作分别为《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老子德道经》。
2、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德所化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是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德”畜养着人体的精气神,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
3、德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可分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肝肺心肾和脾五大系统,五种德性的能量的多寡决定着相应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易患疾病,对应着相应的品格特征。
4、道德是人的精神食粮,而五谷只能营养人的肉体。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簿而生者也。”
5、道德的离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由于离道失德而不能与大自然同频共率,继而破坏生态平衡,私心贪欲蜂起,大量消耗体内的精气神,消耗人体的“正气”,而产生各种疾病。
6、从汉字演变看道德离失的过程。

甲骨文的“道”字,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整个头部的象形;头的上方,则是用了一丨带了个弯,还有另外一个带了弯的,这象意与天相连接的气路,是一个气路象意符;这是甲骨文“道”字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头顶上画了几条脉络与天相同。四边外围的上下左右,用了几笔来象意四通八达,无处不通。甲骨文“道”字的象形表意非常清晰地表明,人通过头顶与大道相同,天人合一,就能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就是道。达到了天人合一,那么你也就得道。
进入了小篆阶段以后,小篆的“道”字,里面就是一个“辶”、一个“首”。
其中的这个“首”字,并不是现代的这个“首”。下面,同样还是人的头面部和梳理过的头发;上面,在这个头顶之上则有三缕冉冉而上与天相合、相通的气流。这三缕气流,并不是某些学者所解释的头发,因为中国人的头发从来就没有过竖长朝天的“发型”。那么在篆体中仍然保留着这三缕气流的波状笔法,毫无疑问,还是在保存着甲骨文“道”字的象意。
这个“道字”本身,就充分记录着:如果要想知道、证道、有道,所行的道正确没有错误,要想步入正确的人生之道、道生之路,就必须进行天人合一的实践。“道”字,也就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彻悟自然真理,掌握社会变化的规律,穷通人生的哲理,明白人生的真实意义;从而建立符合自然根本规律的人生观,并且通过人生中符合道的真实实践,进入道生观,使生命获得升华,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
这个“道”字,在通用的这个“道”,也就是说简体的这个“道”是不是这样?就是说两点“丷”、一横,下边再加一个自己的“自”,这就是象意自己处在阴阳之中、天地之内,寻觅人生之路。
到了近代以后,我们曾经又再次简化过这个已经不能再表述原意、真意的“道”字,本身我们运用这个“道”字已经降格了,已经离道了,离开了道的原意了。这个“道”字,我们也曾经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过它 “道”字的这个“首”简化成一把杀人的“刀”字加上一个走之的“辶”。就容易解读成为:杀开一血路就是“道”,这不就是天下为私时代的写照了吗?!哪里还有真道的存在呢?这个简化字后来虽然并没有真正执行,但是其中折射出来的心灵人文素质,却已经一目了然了。愚智时代的确已经在心灵中彻底地离开了真道,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不知道道为何物了。仅从这个甲骨文“道”字简化的这样一个历史脚步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人类的离道失德。

“德”字的甲骨文字形,左侧上方是一个“∨”,下方是一个“>”。也是在表示能量和气流,表示能量在天地间从天下降。人们接受到这个能量后,又将这个能量布施施舍出去。所以甲骨文“德”字,就用这个“∨”,放在左边,天德的能量下降,人承受以后再布施出去,在天地之间,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双向互动。在“德”字的右边,下面是画上一只“眼睛”,“眼睛”上面又用了很长的一条竖直的线,那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看着天上,接受天上的信息,表示要照着天意大道规律去为人行事。当然,这一“丨”也含有正直的意思。凡是符合天道、符合大道的,去行、去思、去想,那么就是德。
那么发展到金文以后,金文则在此字的右下侧加上了“心”字。用这个“心”字,来表示用正直的心去为人处事。这个“心”字加上去以后,就充分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离道失德了,已经进入到需要用心去做的状态了。这种用心去做,与甲骨文时期的人们不动人心后天意识,只用心灵的窗户直接去“望而知之”地去做,也就显得明显地退步了。
这个“心”字,在小篆中是象形字。中间像一个心,外面像一个心的包络。“心”字的上边向天敞开,象意着心扉完全打开,遵从天道的无私。要用心去做了,要比那个无心也无意、没有心、忘我、无私无欲的那个“德”,也就又下了一个大台阶了,退步了。对“德”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约束自己去做。通过这个心,来正心诚意地运用这只眼,来去观察天地的自然规律、大道的自然规律而行动实践。这,就是又下了一个台阶的表现。《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
小篆的“德”字,则是“彳”加上“悳”,上面是个“直”,下面是个“心”。此时的象形表意,就成了:直心为人处事,不含私心贪欲行事,能量自然流动双向互惠就是德。这是小篆的“德”字,又发生了改变;这个“直心”是德,不发生转弯抹角,用这种象形方式进行表意。到了繁体字以后,这个“直”也做不到了,不能遵行了,就开始转弯抹角、藏私夹欲了,那就要用十种善心四大行为准则去规范制约了,开始强调一心一意去实践十善心的实践和四项准则,才称得上是德。这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这个“德”字。我们将这三个“德”字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真的离道失德了!
这个“德”字,我们也曾经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过它,将它简化成上“一”下“心”,去掉了“彳”、去掉了“十”、去掉了“四”,也就成了“一心”成了德,那么其象意和规范也就完全丢失了。一心干什么?——一心谋私利己,一心想腐败,一心发大财,既不需要为大众奉献而行动,获得能量的双向流动;也不用十善心去标示,更不用遵守四项准则。——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去做,“一心”去做就行了,那就是“德”。这种简化,所折射的完全是“天下为私”时代的信息和缩影。
德道、道德这二个字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丢失了她的本义,一方面降格成为了普通的人格意义。近代以来,这个“道”与“德”在人们的眼中,早已分道扬镳,而和“路”联系在一起,并不知“道”和“德”的本意。由于不能认识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德”字的应用也就共识性地降格,也正由于人们对“德”字初始本质的无明,解析不了它、也验证不出它,也就必然空言大道,谬论真道。
   如先生所说:“《道医学》是诞生于中华道德根文化,道德根文化是指伏羲、黄帝、和老子所创造的,其代表作分别为《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老子德道经》。”需要请教的是:下列说法的《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老子德道经》的根据是什么?
   一、“德是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
   二、“德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
   三、“道德是人的精神食粮”。
   四、“道德的离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五、“天人合一就是道”。
   六、“凡是符合天道、符合大道的,去行、去思、去想,那么就是德。”
   七、“直心为人处事,不含私心贪欲行事,能量自然流动双向互惠就是德。”
   八、“一心一意去实践十善心的实践和四项准则,才称得上是德。”
40
发表于 2009-7-19 12:11:02 | 只看该作者

就道医学相关认识第二次与溪流版主交流


    请绿柳先生及其它知道的高人赐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3:09 , Processed in 0.0588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