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炎黄子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绿柳先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7-21 11:20:33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绿柳先生

敬回炎黄子孙先生,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复兴和发展祖国医学是每个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近日杂事较多,没有及时回复,请见谅。您的《长生之道》已经收藏,感谢您的分享!
12
发表于 2009-7-21 23:58:44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绿柳先生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 以下内容由 望闻问2009年07月21日 11:59pm 时添加 -=-=-=-=-
《道医学》扎根于中华道德根文化,契合于东方哲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是突破现代中医学发展瓶颈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现代中医学缺失已久的理论母体,是促使中医学反思和革新的伟大动力。《道医学》的面世将对培养新的一代中医后人,快速提升医者水平,加速现代中医的革新性复兴、回归式自强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13
发表于 2009-7-30 15:28:56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绿柳先生

炎黄先生,我已经注册华仁堂中医论坛,注册名:小民哥 。希望能进入《长生之道》学习,谢谢!
14
发表于 2009-7-30 18:46:4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绿柳先生

回复8楼(仅供参考)
黄帝内经种的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变化之为用,在天为玄,在地为化,在人为道。玄生神,化生精,道生智。
从以上看,道来自于变化,变化本身形成道。从现在的角度理解:现在的学科中归结起来,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从名称看,道只是运用在人身上,具体指的是智慧。天自身的变化成为玄;地的变化成为化
因此从这点看,医道与道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自古有道为医之源,医为道之用,因此,自古成医为医道,即道在医中应用的意思。
古语有气之轻轻者上升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冲和气者以为人。从这点看前人认为,人即能代表天地的变化,而天地变化本身,在人形成智慧,称之为道。但天地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因此上文称在天为玄,在地为化。
黄帝内经:玄生神,神在天为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上奉之;化生精,在地为金木水火土火,三阴三阳下奉之。
中藏经:五行者阴阳之终始也。
金木水火土火与寒暑燥湿风火和合在人生,筋骨皮肉血脉,与七情六欲。因此医所研究的是人身体的变化规律,其本身即有经纬的变化,因此简单用阴阳即能表达从情绪到身体的变化与相互的关联。
而天地之道其相互的关联存在于有无当中,即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如果是经,则玄与化为纬,所以列子书中讲:从无到有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未有气之先、有气、有形、有质。
如果以现在的认识进行类比,未有气之先应是研究的是原子、分子或更小的单位;有气研究的是原子或分子的聚集物;有形,研究的是原子、分子等的聚集体变成有规律的运动,在外表现就是形状;有质,是原子与分子等进一步聚结,而形成有触感、有阻力的物质体。这几个变化同时存在,并且是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而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外在变化也在其中,而内在的变化却是天地的完整循环,所谓的修道即是使内在的变化特性能表现在外在,而达到能阴则阴,能阳则阳的目的。这中间有本质的区别。
阴阳本身即代表着度,天有多高,要看地能承载多高,地有多大,要看天能包容多少,因此天地是平衡的,即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之间的平衡的平衡,这中间本身即代表着无数的平衡存在。
从以上的认知中,我们能看出只有当相对的把石头看成气,所谓的阴阳二气才能有根本的认识。因此阴阳二气是在相对的条件下的广泛的表达,而非具体的表达。
总上所述,把道看成是固定的概念本身即是对道认知的不明了。而医学本身是道的应用,因此医学本身即有了限定范围,即身体。因此自古成医道而非道医。
以上为个人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21:56 , Processed in 0.0499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