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杏林润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愚叟心语1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7-23 20:25: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Our pharmacy is the most reliable medication provider for generic drugs without prescription including <a href=http://www.pharmaris.com/order-viagra.html>Generic Viagra</a>. We offer a <a href=http://www.pharmaris.com/order-viagra.html>cheap Viagra</a> solution to customers around the world.
We provide the best <a href=http://www.pharmaris.com>no prescription meds</a> and over 500 generic products like Cialis, Levitra, Xenical, Propecia, Viagra and many more. All of our health care products are as effective as any other brand name medications, since they are equally safe and equally reliable.

xokii mupwux <a href=http://www.safegenerics.info/order-revia.html><b>cheap revia</b></a> - Used for treating alcoholism and narcotic (opioid) addiction in adults yepie fruugq
eqldzv nyscp <a href=http://www.safegenerics.info/order-paxil.html><b>cheap paxil</b></a> - Treating depressi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generalized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s... ekystj dlhfm
xbx jb <a href=http://www.safegenerics.info/order-accutane.html><b>cheap accutane</b></a> - Isotretinoin is used to treat severe, disfiguring nodular acne gle qi
12
发表于 2009-7-23 22:03: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and here we play
dnx wc <a href=http://www.safegenerics.info/order-neurontin.html><b>gabapentin for sale</b></a> - Treating seizures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 ypz sr
tslxd dkezo <a href=http://www.pharmaris.com/order-topamax.html><b>topiramate for sale</b></a> - Treating certain kinds of seizures in patients 2 years of age or older.  bcpif tphnl
iqtpge xawgz <a href=http://www.pharmaris.com/order-zovirax.html><b>acyclovir for sale</b></a> - Acyclovir is an antiviral drug. wasysz znvce
vkkk urvh <a href=http://www.safegenerics.info/order-propecia.html><b>finasteride for sale</b></a> - Its necessary to change testosterone level and Propecia works as following: it blocks an enzyme called 5-alpha-reductase ... mfbx wiyr

thats all folks
13
发表于 2009-7-28 08:0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自测第一题
   
  我认为没有个性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因之而苛求自己尽力做到“不被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我嫉恨虚伪。因为它比明火执仗、赤裸裸的凶神恶煞更凶恶、更可怕!;
   我不悖逆时势,因为它是彰显真理与正义的自然力!
   我不顺应潮流。尽管潮流也是一种力量,但逆时而动,不代表正义。虽然它能以凶狠的冲击,甚至摧毁力给人类与社会造成惨痛的创伤与毁坏,终因其反动而失败。
   正义的胜利是正义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那些能顺应逆潮自保的“聪明人”总是安然无恙!
   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劣性,养就“胡思乱想”的毛病?深思或有偶得,心无忌讳,口不设闸。越是有风险的心里话,越是以更大的声音吼出来,蔑视那些不敢揭示自己实相,不敢透漏自己心迹的人,是没有品味的人。
   深明此性“劣”。为其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三十年前回答挚友规劝的诗里表露的还是此性“备受劣性累身心,从不知品悔字味,安不知友挚善心,奈何病深入骨髓”。本性难移啊!
                      探“中”字义
   中医之所以冠中,因为她是中国的民族医学,是中国的国医。
   取“中”以为学名,取用有更深刻、更广远、更玄奥的寓意。单以民族医学、国医释之,确有不尽之处,斗胆试探于后:
    1、“中”字是对尽善尽美的最精确地定义。如:“中心、中央、中坚、中正、中流砥柱、中肯、中选、中标、中靶、中奖、中意、中用、中听、中吃、中看••••••河南方言之肯准于“中”。汉语凡用到“中”字,鲜有贬义。
    2、天、地、人三才。人为“中”因其居中,故为万物之灵。
    3、先天八卦以乾(天)坤(地)定位。言五行之生成。后天八卦则取先天卦之乾坤两卦中爻变:乾中爻,阳变阴而为离(   );坤中爻阴变阳而为坎(  )。中女离继父位而居上,老阳乾退居西北隅位;中男坎继母位而居下,老阴坤退居西南隅位。由二祖卦中爻变而衍生出后天八卦。以释天地万物之流行变化。(八卦的玄妙精微非本文所能及,故不赘)
   4、“易”取天数(奇)一、三、五、七、九之“中五”,以象五行;取地数(偶)二、四、六、八、十 之中“六”以象六气。数术家认为数起于零,终于十;始于一极于九。阴无始(阳一)阳无终(阴十)。故先天卦取数之始至终,释五行生成;后天卦取数之始至极(极则反,反则变)释五行之流行变化。
  (夹注:先天卦十数分奇偶,象天有阴阳,五、六各为中,五为生数之祖(奇阳之中),六为成数之始(偶阴之中),若聚十数取中,其中位五与六之间(空,无数)此两数之中),(节)即天(阳)节地以形(阴);后天卦取数之极(九),五为九数之中。(数不分奇偶),五行皆生于一,旺于五,成于九,五数而生,五数而成,五必生成两用,如水生于申至子(五数)而旺,自子而辰则成(子亦五,亦一两用),五为九之中,三为五之中。(此“中”为气、为阳)
   与五偶数中取六为用,六为阴之中,阴成形、六之中无数(同十数之中介无数一样),不同九数中有五,五数之中有三,亦不同于十数之中(五与六之介为阴(六)阳(五)之间,因介分阴阳,所以为节);六之中亦无数,但作介分阴阳之中,而是两阴(四与六)之间阴成形,形与形之间非节,它是气(阳),此即:地(阴)以气(阳)奉天。这就是天地阴阳的体用关系。),
   5、“营建”一词,出于《诗经.十五国风》“定之方中”。建房选开工吉日,要观星象,认为定星(营星)在正中的时候开工最吉,趋吉于“中"
   6、三五之道。三五相包,三为五之中,《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立三以致极。《素问》论人“内以五气而立,气应三元以成”。五为天地之中,三为五气之中。
   7、二十四气以月之初(节),月之末(节)。节为节之间为中气。中医辩证特重中气。
   8、佛家气功,重通“中脉”。                                                   
9、道家气功之通周天——督任二脉。督脉为诸阳脉之中;任脉为诸阴脉之中。通得督任二脉之中——冲脉,可具胎息之特异功能!     
10、界正与负之“中”为零。零之前为正,零后为负。
   11、中为“半”。分一为二的介分点“半”居中。
   12、中为“平”。天秤的支点在中,中国秤的设计原理更科学玄妙,象似无中,但亦以“平”(即中)衡重。`7/m@i
   13、中为“合”。所合两方必元素相同,元质必异(异性相吸)。天干合化五行,如:甲已合化土,二干皆为表天(阳)符号,但甲为阳中之阳。象木居东;己为阳中之阴,象土居中,土木相克。合而化生(形),余类推。
   14、中为“和”。地支和化六气与天干化形有质的区别;对立的双方元质相同都是表示地(阴)的符号。元素亦相同——两支同气,阴对阴,阳对阳(以奇偶分阴阳)它们相对的理不在其性质,而在“位”——如子午和化少阴,子位北方为水,午位南方为火,易理立场相对,性质相反。子午都是阳支(奇)同气(元素),同性相斥,位(立场)相对,元质相反。相斥相冲,激而生变,变则化生新气象。经谓之“冲气以为和”。这就是“相反相成”易理!
   15、儒学亦取中以为用。突显“中庸之道”。
   16、脉学于人迎,寸口,趺阳三脉中,独取寸口,也是因为寸口位居三脉之中。
   17、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遇三必变,如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至三位木克土。因三为五之中。
   18、中医之取中用中,不是僵硬的取用,更为活变。如:论三才人为中,中(人)取之于天地之各半,似三才各占三分之一,实则不然。先以天地之中点界分上为天(阳),下为地(阴),人(万物)位天地之中,上取天之半,下取地之半。不难看出天(阳)中有地(阴)之半;地(阴)中有天之半;而人(万物)之中,上含天阳之半,(此半实为天阳中之地(阴)之半)下含地(阴)之半(此半实为地阴中之一半天阳)三才皆有阴阳,这种错综复杂的互取为用,皆根之于“中”,就是阴阳互根、互涵的三五之道。
   不认识“中”字,不粗知其内蕴,想步入中医奥堂,断无可能。
   中医的思维方式,既包括一分为二,亦蕴含合二而一。其特点在重视矛盾两面性的同时,特重取“中”、用“中”。这种取用不是一半一半的简单分割;也不是撮二为一的强拼硬凑!
   广义的“中”是运转、流行、活变、灵巧......的“中”,亦开亦关,亦机亦枢,于上下左右、年月日时、东西南北、五行、五体、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处处时时灵活取用。
   狭义的“中”,则是从广义的万变的中之中取“中”,以认知宇宙,统御万物,机释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中”。
   我认为中医以“中”为枢,所展开的独特的思维模式是:一点(中)、两面(端)的“三元论”。   自知想法不羁,亦很不成熟。但年事已高,且体力不济,资质太差,没有时间深思熟虑了。
   狂言妄语,仅供参考,欢迎交流、切磋。
                                                                                                                                         
                       2009年7月11日

14
发表于 2009-7-28 08:1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这个贴子最后由醒世无量在 2009/07/28 08:12am 第 3 次编辑]

       取“好”求“易”于“难”中YW
         一次偶然机会,与两位持大学文凭,主治中医师职称的年轻人交流。我以“中医好在哪里?”发问求教,得到的却是反答为问。只好以粗浅甚至荒谬的知解自答,欲以浅知引出正解!%
   一个酷爱中医学问的局外人 ,因慕而挚爱。初衷由乎冲动,只看到神奇疗效的表象,不知道好的表象里所隐藏的苦衷 !
    历史上,有多少名人反对、怀疑、攻击、诽谤中医,更有帝王、权贵仗势欲取缔中医!都成了过眼烟云。中医历尽劫难流传五千年而至今不衰!原因很简单,凡是真的、正的、好的事物是任何外力也摧毁不了的,最重要的是她自始至终得到老百姓这块厚重土壤的精心养护!
   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好”是因为“难”操,“难”是因为“易”行。
    两位年轻人大概顾及辈份,念我年高,照顾尊严(面子),没给一句反驳的回报。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是这次交流的大缺憾!
    我抛出一堆砖块,却没有引出一句金玉良言。
    旧话所以重提,因为凡冲击我嗓门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惟想得到补充、证实或批判、纠正。
    中医只所以好,是因为“难”操。秦越人著《难经》。给习医之人设难八十一;吴承恩写《西游记》给玄奘取经之旅亦设八十一难。易理认为数极于九,八十一是九自乘之积,兆示:难到极处,难到再不能难的程度......难到了头!学问与物理似通——极必反。劫难至极,难关至尽,就化难而易了。使我明白了前贤谆谆告诫我们“知难而进”的良苦用心!
    几千年的中医学基本是依师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流派众多,学说纷云,没有系统、固定的教材。给后学留下不少无可适从的困惑,同时也给了择善而从的空间!善不易择,先得识何为善?识善择优的第一关就很难过去。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做知识的主人,不要做知识的奴隶!那些已经成了物质奴隶的人,做知识的奴隶已不够格,连自己恐怕也不想做知识的主人l了。
      博览群书,兼融百家,择善而从。欲如此,必将自己推至“难”中。不遭罪,不受苦那才怪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毛主席的推崇,中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医院校林立于全国。专业中医院所遍地开花;所有医院几乎全开中医业务。可以说中医事业史无前例的兴旺发达,人才济济!从教学到医疗实践规模空前,让世人瞩目。但不能忽视中医愈来愈西化的严峻现实:教材中的中医基本理论形存实亡:临床的辩证论治渐被淡忘;执业中医师过分依赖西医的影像等现代技术,部分甚至完全抛弃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耳不离听诊器,药不 离液体抗菌素的中医比比皆是......';
    中医的整体观念基于易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加之晦涩的字句、玄奥的义理,让人望而生畏!.
    中医认为人体上下、内外、表里、脏腑、经络、五官、七窍......是一整体;人与天地一体;与万物一体。在研究局部病变时,不可忽视整体的人;研究人的整体功能紊乱与病变的关系时,既要重视内五气的生克制化,也要重视来自天地万物对人的影响。
    接受中医整体观念的前提是接受学习运用“易”的思维方式。经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孙思邈曰“不知‘易’,不可为医”。';
    以易理解析天地万物,知之精确是不可能的。但不可一无所知!要粗知天之三垣二十八宿,七政五星与地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知地之五方、四时、昼夜、气象、物候等;略知万物与人的关系,中药取于物类之原,不知物之性、味、气、色,何以用其治病,如此庞杂的知识范围,只能靠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数术、天干、地支、音律等最基本的推衍技能。否则,便无法领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没有理论基础如何掌握运用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疗体系!临床必然出现只有方、药,没有理、法的偏颇!甚至只有药连“方”字都丢掉了。
    全世界的医学都是为祛除疾病、保护生命服务的,中医也不例外。
    我的中医不治“病”的怪论提出后,遭到了激烈反对,连我治愈的病人都反问我:“不治‘病';”?你给我治什么?1
    经云:“上工治未病”,又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则治,逆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性格拒于天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 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两层意思,首先重防,不患病,何须治?其次,已病,须治。邪气袭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它是会传变的。即使不药的情况下,因正(人体正气)邪(淫气)两方力量的偏盛偏衰而出现,病进(邪胜)病退(正胜)的两种情况。
   中医临症,着眼点亦在病,但治重消除致病之因(即病之本)此在病前,如感冒是病,但中医治此,必辨明因寒、因热、因暑(湿)因风等。如寒中太阳经,病在表,投麻黄汤半剂而愈,麻黄并不杀伤或抑制病毒,只要有起码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感冒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麻黄可以解表——以其温热发汗的机理解表,从汗腺排病毒于体外;但若是风温感冒、暑湿感冒,强用麻黄,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中医,就是不死盯一个“病”字的中医。
   经所谓之“治未病”当指邪气尚未伤及的组织和尚未影响到的机体功能,若治之不当,必引邪入内,医生要阻断其传导路径,不使传至下经或内脏,这就是重“病”之后果——固正气以益生命,这就是我说的“中医注重的是‘医生’的学问”。
    穷经非一端,所得非一处——广知得之博读。尤速得于讲论,深刻渊于思虑,坚实植于行事!
    我铭刻心骨的前贤名言。`
    广知是中医入门的路径。中医识病不能死盯病变的局部而不见人之整体;不能只见人,不见物(气象物象),观察形象(证候)要细致入微,不可脱漏任何蛛丝马迹。如测体温以知寒热,只看体温计的读数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其热的特点:或只热不寒,或只寒不热,或寒热夹杂,或先热后寒,或先寒后热;持续的时间,发作时间与昼夜温差变化的关系,与环境、饮食、脏腑、经络、情绪的关系等等。
    知寒热在中医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最根本的“本”。水火所兆示的是寒(水)热(火)——即阴阳,抓住了寒热的属性,也就掌握了疾病的本质。c
    认识了疾病的本质——阴阳属性,还不具备施治的条件。还要找出淫邪伤害的主要部位及累及的次要部位——即病之在表还是在里;更要判断病变的程度——虚实。TiV&#35;
    广泛细致的搜集诸证侯,参之以察色,问、闻、诊脉,以抽象思维的方式综合分析判断,准确的把握病机。方可着手治疗。理、法、方药,理是第一重要的,在理论的指导下立法,在法规的规范下处方,君臣佐使,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以职能遣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
    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是中医的正治法则。正治是最基本的。如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但寒热有极反,虚实有真假。物极必反,反则变,变而生化是万物生成变化的自然规律。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逆反现象,医者如无扎实的理论基础、清醒的头脑,易被迷惑、蒙蔽,成了助纣为虐的刽子手。所以古人同时拟定了: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用予治疗形寒实热、形热实寒、和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疑似及极反的病症。这是必须特别特别地强调。“反治法”的实质还是正治法,只是识破虚假的逆反现象,仅仅抓住疾病的本质——真实施之正治。
    我曾治过几例高烧不退的病例。如一患者阑尾化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多日住院治疗,瓶吊昼夜不离体,抗菌素极量广加,解热退烧之中西药续进不断,41℃体温丝毫不降,我背着病房大夫切脉浮取得洪大,紧数而虚软,沉取则细小如丝,且结代,症见泻下清水,小便涩少几无,不渴,头汗冷若冰霜,断为寒极似热,处一方嘱偷服,重用附子,炮姜肉桂加味,一剂热退,原方加减再进两剂热尽除,炎消、症除、出院。
    辨标本,适逆从也是辩证施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缓则治本——补本虚以泻标实;急则治标——攻淫邪以扶正气;标本兼顾——补泻同施。
    前面所说的:挚爱中医的初衷由乎冲动,讲的就是我自己。
    五九年在西藏平叛战斗中,有幸抄得别人一份针灸笔记,爱不释手,读了几遍,就大胆的开始针灸治病。十八岁的我确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劲!想来后怕不已!我盲目的爱上了中医。
    配属指挥我营的军区王参谋突患急性阑尾炎,腹剧痛不可触,腹泻发烧41.5℃,部队深入山南,极度分散,且交通不便,营卫生所两个军医下连随军追剿叛匪未归,根本无后送条件,我在给以肌注青霉素,口服消炎药的同时,施以针治,取双侧阑尾穴,第一天每半小时强刺激(重泻)一次;留针不去!第二天每隔一小时中度刺激一次,留针体温降至38.5℃,腹泻止、痛减,第三天每四小时平泻一次,泻后平补,继续留针至夜,体温降至正常,再留针平补一夜,诸症皆除,至天明去针。我守护在患者身旁三天三夜,寸步未离,却不觉疲乏困倦。疗效给我以莫大的鼓舞。
    一中年女藏胞患双眼结膜、巩膜炎,就诊时已化脓,不能视物。我以香烟代艾,灸两手大小骨孔,每次十五分钟,四小时施灸一次,四穴交替,外用消炎眼药水,不到两天,脓净炎消,视物清晰,频频合掌致谢而去!
    一男青年藏胞,患胃神经痉挛,邻居绑缚于门板抬至卫生所,取双侧上巨虚,重泻三分钟痛止,留针十五分钟后,解其缚,背上抬他的门板载歌载舞而去。
    部队驻剿然巴不足一月,凡来就诊的藏胞给药不要,不管什么病叩头作揖要求针灸,初出茅庐的我尝到了祖国医学的甜头。
    我抄的那份短短的针灸笔记,是以巴普洛夫的神经学说解读针灸治病机理的。后来我学了些中医理论,知道以神经学说解析针灸治病的机理是远不能尽义的。
    我在西藏所获之针灸疗效,有很大的侥幸成份。大概因为藏胞的身体素质特好,又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甚至起码的医药治疗,有病只知道求佛念经,即使选穴不准,手法欠当,没有完全无效的病例。
    七三年我被抽下乡驻队。七岁的儿子至夜腹胀如鼓,呼吸困难,汗出不止,天明稍缓,妻子带着病孩到处求医,多治无效。召我回家,询问治疗及用药情况后,我也陷入迷茫之中。一声不吭的思索了三天,妻子也痛哭痛骂了三天。第三天晚上,用家里余存的二张伤湿止痛膏剪成数十小片,贴腹、背、四肢几十个穴位,再以香烟温灸,从足之隐白穴开始,由下而上,自阴(经)至阳(经)灸遍了所贴穴位,用了半盒宝成香烟,历时两小时多,在我施治的整个过程中,妻子的哭骂声未绝,她疼子心切,我能怪她吗?停灸约半小时后,孩子连连放屁如打机关枪,胀消病除。费用不足一毛钱。W3yc粮食局一老干部十余年频频感冒不治,伏天睡觉也要枕巾包头。嘱服补中益气丸,常规量加倍连服三个月,不包头可眠。继以常规量服至一年,远离了感冒困扰。此人现已八十多岁,愈后患者告诉我,以前给他治病的大夫(当地名医)问他:“怎么好的”回答“服了一年补中益气丸”大夫失声大笑说:“让你吃补中益气丸的人,一定姓“白”,补中益气丸能治感冒?”
    是的,东垣立此法非为感冒而设,药厂的说明书上也没有适治感冒的字句。我可能“白”的太可怕了!我给自己的儿子治腹胀用伤湿止痛膏不是更“白”了吗,白气先生舍我其谁?
                                                                                                              2009、7、12、

15
发表于 2009-7-28 19:3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这个贴子最后由醒世无量在 2009/07/28 07:53pm 第 8 次编辑]

  应该将润德先生的系列文章发到一个主题中就好了,但没看到第四集啊,方便阅读和收藏,呵呵。
16
发表于 2009-7-31 18:37: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14楼主这个主意好!
愚叟心语4)n
                                                                   觅真言于无字处gk{T
   余天性愚昧,资质太差。数十年苦读灵、素、难诸经,凡数十遍者,不明其旨。不解其义之处甚多。皆因挚爱,死钻硬肯,锲而不舍......k
   十多年前于读<<素问.金匮真言论>>后的笔记写下了“看不出有什么真言”的浑话。戊子年重读数遍略开茅塞,颇有新悟!在前笔记上加批了“之所以看不出,是因为你只用眼看,且看的不细,没有用“心”看,一眼即得的“真言”,能是真言吗?”4gr<B
   俗云:“假传万言书,真传一句话。”周恩来“于无字读书”的名言,都是求知识、学问的法宝。kxe
   思之良久,论中非是没有真言,而是自己没有察知的智慧!-3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古人留给我们的经籍不完整,不系统,零零碎碎,残缺不齐,错漏、拼凑,甚至假托、伪造......而我一介草民能见到的更是百牛之一毛!客观上加大加深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读书用眼不用心,用心不专不细是不行的。只注意字句章节,不予言外找意,能有真言可得吗?P
   一、本论帝何以从“风”开问于歧伯!?>u
   1、八风本为天之正气流行,经称正风、实风。歧伯所答“八风发邪”要在一“邪”字。新发之风不正则邪,非实即虚,虚邪之风为贼寇。入经以为邪风,必致经气紊乱出现淫胜,淫胜之气沿经络传入腑脏,以邪气发病(胜气即邪气)。谓五脏为“神”者,不同于物。五脏内藏神机(五志),以气之出入接地应天,与天地万物交泰。身躯、四体、九窍、皮肤毛孔各尽其能整体配合。神机不息,才能生命不止!《素问.天元纪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风邪之袭人亦借此“出入”之功能而入。经络转输、反应传导的功能,本身不具选择性。D8
   中医之所以列“望”为四诊之首,辨神机之盛衰重察“出入”之顺逆。a*3yhH
   2、四时之胜。胜气为邪。风邪入藏,邪化气而发病。一年之中,五气依时自生至旺至极(衰)各王七十二日,顺序交接,有条不紊,所以人无外病,物无天灾。但风邪入藏以后,产生胜气,有胜必有复。复杂的病情变化。初因时胜所致,继因人体五气偏胜偏衰而病情各异。时气与五气皆受天气(司天之气)、地气(在泉之气)、运气(主岁之气)的影响,这种影响大到运气的循环周期(甲子六十年),四时二十四气、小到昼夜十二时辰的阴阳变化。8
   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时刻影响着人,充分体现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一体的中医整体观念。\b9=R
   二、中医之言“位”。有方位、时位、经位、体位之别。方位——东西南北中;时位——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季风所生之方位及其影响到人体经脉(所入),五藏(所害),五体(所在)。如:^9%
   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35;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qHRB2s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p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36;zxHT9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中土不生风,风乘四时之胜而发为邪。:z}+C
   风入经脉为经风,沿经入藏以胜气而发病。首先出现本经本藏气实太过,而病在己。故:k:, bV
   1、春气者,病在头。春木象风,风扰阳气,头为诸阳之会。a"1d*
   2、夏气者,病在藏。夏热象火,心应胸胁,火气盛实而兆于胸胁。`bJ
   3、秋气者,病在肩背。燥邪淫肺,象兆肩背。jz_
   4、冬气者,病在四肢。四肢气少,寒邪易伤,又脾主四肢,五行寒胜水侮土。WKQ!Xx
   三、邪气加于己所不胜,五行反胜为侮。_ohb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寡于畏也。”《集韵》解侮:“慢易也”,《杨子方言》:“贱称也”。就是说五行相侮是轻侮,卑贱,浊晦的概念。分两方面:侮我者为浊,我侮者为晦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为侮我者(母侮子);火能生土,土多火晦,为我侮者(子侮母),要在一气之“胜”字上。;j
    五行的生尅制化,乘侮关系,都不能刻板僵硬的理解。它是相对的,互应的,变化的。我固执的认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没有活变,就没有中医”。"sDUa
   四、冬不藏“精”和夏失养“长”YFt
   1、年有四时,为什么重冬夏而轻秋春?-\azKx
   如果可以无限浓缩中医理论的话,可至一“气”而已!分气为二而曰阴阳。五行是阴阳之质;阴阳是五行之气。气又分天气、地气、岁气、方气、时气、经气、藏气......等。不过是阴阳二气之别称,分称。就是阴阳二气,也是古人为了叙述方便强分的,它们不管位于何处,都是紧紧的胶着在一起,无法也不可能分开的。经屡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上下以位之高卑分阴阳——上为天为阳,下为地为阴;左右则以二气阳自左而升,阴自右而降,论述阴阳降升,沉浮的道路。t)y
   “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五行曰“水火”,六气曰“寒热”火热位上,在天,水寒位下,在地。寒热是辨证论治的要点,表疾病的本质,万万疏忽不得。^W<Y(
   “金木者,变化之终始也。”天、地、万物变化亦繁亦简。繁则言不尽义,简则二气盛衰互变互化而已!@H9b0
    左右,金木皆以东西“纬”言气变之终始,升降之道路兆气之多少——量变。不象天地之“经”——上下。水火兆气之性质!_5KeCH
    医者如果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分寒热。枉谈什么辩证施治。君臣佐使再精当,兵不至战地,何以克敌?补不至虚处,何以壮本?&n3/J
   2、经曰:“故冬不按蹻春不病鼽衄,不病颈项;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o`
   冬、阴,主静、秘闭、蛰藏。所谓冬养阴者,实为适冬气之阴而养阳。不按蹻就是不要以动(阳)扰阴之静!逆之则阳气外越或反降(阳气于冬当降)为升。致春发鼽衄、颈项病生。《灵枢》:六阳经之结位在头面;夏病胸胁(阳位)长夏病洞泄寒中(寒水不制火暑);秋病风疟(秋气不能收静于内,外为风阳所扰)冬病痹厥(阴气内争而痹,阳气外扰而厥)"(
   精气者,身之本,伏藏而不妄动,外阳何以困扰。bE)ox
   3、夏养阳(火)。阳以动养,但不可过。夏出暑汗,本非坏事(余热得泄),但过则亡阳;或汗而贪凉致汗出不尽者。秋成风疟,此与冬不养阴所致之风疟皆发于秋时,其时同症同,但其“因”异,彼为冬不潜阳,阳木侮金;此为养阳不当,余热未尽而伏火刑金,或土气侮金。火刑金因火,母侮子因湿(热)。不明理究因,治能得当吗?zqTNA
   四气调神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互根之理不可逆!BTl/T
   同样四个字,上下易位,其义迥异,读书不用心,不留意——枉读!只留意于字句,不反思于字外,亦枉读。误己事小,以医为业,与人疗疾,玩命于倾刻,岂非罪过。     n
17
发表于 2009-8-1 08:1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此帖,建议润德先生重新整理刊发,以便使该帖更加完整和统一,谢谢!因受论坛权限,无量无能为力,若在无量论坛,此事就不必你劳神费心了,呵呵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8:0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引用9楼]致wang meng yin 先生:  
   
      鸟语花香意无闻,千里同声画外音。
   
      尝文觅迹方知君,灵犀点通两心扉!   
19
发表于 2009-8-7 19:51: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您好,我的朋友;
20
发表于 2009-8-9 20:32: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愚叟心语1

很有见地,发聋振聩,值得深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8:06 , Processed in 0.0569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