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angmengy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9:23: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杰出人才为什么越来越难产(转帖)

  作者:无底深海 于 2009-11-13 09:31:14.0 发表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离去让国人对于杰出人才的讨论格外热烈,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中国的杰出人才不仅越来越稀少了,而且越来越难产了。
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归因于中国的教育,认为杰出人才难产的责任应该由教育来承担,下士以为这个看法是不能成立的。杰出人才不是教育出来的,教育只是赋予了一部分人成为杰出人才的潜质,杰出人才是在工作和科研实践中成就的。也就是说,杰出人才的产生关键的、决定的因素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其后的实践。
北大原校长王义遒教授说:“解放后有段时间,中国发展非常快,“两弹一星”上天,大家都归功于西南联大教育,说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我对这问题还有另一种看法。西南联大的教育确实很成功,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这批毕业生成才时,正好是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这些人就都成了领军人物。”这话是有道理的,钱学森、李四光等人之所以能够杰出,是有赖于当时的具体实践的。
现在,杰出人才难产,当然也是实践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方面,人才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受此支配,众多的饱学之士开始心浮气躁、不务正业,追求学问之外的成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专家、教授、博士、院士,有的忙着考公务员、当官;有的忙着抄袭、造假,走捷径捞取各种头衔和奖金;有的忙着开公司、炒股票,很少能塌下心来做研究,如此心不在焉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怎能成为杰出人才?
另一方面,留给人才的创新空间被大大压缩了。杰出人才和平庸人才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创新,而高新技术领域的过度引进无疑让国内的人才既大大丧失了创新的热情,又大大丧失了创新的机会。缺什么从国外引进就是了,何必费心费时费力地去搞创新?反正我们现在已经不差钱了。如果人才本身缺少创新的热情和机会,那么创新从何谈起呢?反观钱学森等之杰出业绩的取得,正是在很少引进甚至无从引进的情况下,大力创新的结果。
要解决杰出人才难产的问题,不要总揪住教育不放,更多地要在实践环节下功夫。

  

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71659555/1.html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1:07: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现在是庸才天天在那里扼杀人才————这样的社会环境怎么出杰出人才?
杰出人才都被整成“一级残废”了!
23
发表于 2009-11-13 11:20:5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惟才是举
唯才是举目录[隐藏]
典故
名称
拼音
解释
出处
事例
近义词


[编辑本段]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24
发表于 2009-11-13 11:50: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下面引用由萧铁2009/11/05 09:31pm 发表的内容:
钱老说:【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 ...
钱老 的 话 是个 整体,不要 断章取义。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9:15: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

假人才吃香喝辣-趾高气扬;真人才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中央虽有好政策,可惜在基层落实不了————基层如“论坛”-论坛如“基层”————看透这一点,找个“督邮”怒鞭一下,出出心头一股恶气,才是走向成功的转折点——-古人已经作出垂范,吾辈自当奋勇向前!再向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1:00 , Processed in 0.0589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