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和氏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1:46:31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下面引用由在太空飞翔2010/01/14 00:19am 发表的内容:
归根到底是认识问题。
由于不认识中医,才有争论不休。
由于不认识中医,才有以现代科技发展中医之论。
……
是由于不认识中医理论知识,才有争论不休。
哪么为什么会不认识呢?
一个中医知识需要正确的哲学思维指导。(这一点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现代教育缺乏这高度水平的知识)
一个是大学中医教材存在许多自己说不清楚和一些错误的地方。
这两点导致培养出《不合医理的合法中医人》,因此,这些人没有能力完成祖国交给中医的历史使命。而国家政府又没有真正重视中医科学知识,不采取《任贤为用》的任才政策,因此,致使中医理论知识被埋没;学术界争论不休;江湖骗子与学术骗子有机可乘。
所以,最主要还是国家政府重视力度与任才政策的问题。
102
发表于 2010-1-15 00:38:39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认识是个大问题,认识问题不解决,中西医之争将不会罢休。
103
发表于 2010-1-15 23:30:47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gl0101在97楼说:“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笨,现代科技并不比古代科技落后”。
     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所谓“笨”、“聪明”,如果是指学到的新知识与利用新知识的数量和能力,那么这是对的;所谓“先进”、“落后”, 如果是指利用更有效的技术、工具的条件,那么这也是对的。但是,这在“识道”的过程中,可以是优势,也可以是劣势,其优其劣取决于“心的神明”。
     “现代人不认识道,现代科技找不见道”。
     这句话已经可以看出上述结论。不识“道”,或会不信“道”,或会去寻找“道”,却因为有了“聪明”、有了“先进”的方法,就去用“找不见道”的科技去找,这就是劣势。
     经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指上古之人,意、志、思、虑、智的一个因果关系,非今人之精神状态,因为上古之人没有现代人“聪明”、“多智”,故其心气固而守一。今人在“因志而存变”之时,却因为“聪明”而参会不一。例如:其志在“正确”,意在“科学”,志意相间,欲多心散。意不实则志不固,心气虚而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科学是不是正确呢?科学在其适用范围内,才能相对正确,离开其适用范围,则是谬误。所以,固志、实意当审慎待之。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意中的“科学”与“现代科学”不一样,是可以替代“正确”的。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科学概念的外延及内涵已经深入到现代所有人的意识深处,人们只要还用这个概念,必然是对其认识论的方法论的执着,必然会不自觉地志意相间。“现代科技找不见道”的原因也在此。
104
发表于 2010-1-16 00:26:27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张建国说得正确且风趣。
敢问 “经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的出处?
105
发表于 2010-1-16 01:23:03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下面引用由在太空飞翔2010/01/16 00:26am 发表的内容:
张建国说得正确且风趣。
敢问 “经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的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法民〉:“……。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米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请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06
发表于 2010-1-16 02:07:13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谢谢张建国兄!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5:43:42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任何一种物质都是“有与无”构建的。
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团的结合,结合存在“有与无”。
微观物质是由分子所构成,分子是原子与电子所构成,存在“有与无”。
可以无穷的细分,都始终存在“结合”存在“物”存在“空隙”存在“有与无”。
故,天下之至柔者为“无”;天下之至坚为“有”。
“无”无所不包,无所不入;“有”分化仍在,灭之尤存。
108
发表于 2010-1-20 17:18:07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和石头请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请“非常道”合解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1:52:34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太空飞翔”与“gl0101 ”共同探讨:“无、有”、“物质”、“思维、意识”与中医

张建国 : 经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指上古之人,意、志、思、虑、智的一个因果关系,非今人之精神状态,因为上古之人没有现代人“聪明”、“多智”,故其心气固而守一。今人在“因志而存变”之时,却因为“聪明”而参会不一。例如:其志在“正确”,意在“科学”,志意相间,欲多心散。意不实则志不固,心气虚而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
“意、志、思、虑、智”不但对应者人体生理变化规律,同时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
它们循环往复相生相克。
虽然“非今人之精神状态”,但是其中还是存在联系的。只是“精神状态”一词太过笼统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8:19 , Processed in 0.0513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