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论
www.shouxi.net 赵喜 2005-12-15 16:19:41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 第2卷 第3期
关键词:心主神明
【摘要】 “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认识,随着中西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些人倾向于接受“脑主神明”的观点,并据此对“心主神明”的观点加以否定。本文通过中西医学对心脑的认识,从古今两个方面论述了“心主神明”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 心主神明;心(中医);脑
“心主神明”说与“脑主神明”论,均导源于中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两者孰是孰非,争鸣讨论旷日持久[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心与脑认识的不断加深,有学者越来越趋向于接受“脑主神明”论。笔者认为,“心主神明”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具体论述如下。
1 中西医学对心脑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心脑的认识
中医对脑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七纬》、《春秋·元命苞》上有“人精在脑”的记载。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有:“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之说。在中医学最重要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将脑归为奇恒之腑,藏象学说则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这些都说明,在中国古代对脑已有非常精确的认识,而对于五脏之一的心,中医学将其作用归纳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2]。
明清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使人们对脑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条》中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云:“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提法打破了心脑合一说[3]。李木延《医学入门》中云:“有血肉之心,形如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认为心的作用只是提供脑主神明的物质基础。
1.2 现代医学对心脑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心脑分属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表明,人脑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和1014以上的突触组成,具有极为复杂精细的结构和功能。脑是调控各系统,器官功能的中枢,参与学习、记忆、综合分析、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4]。目前,对于心的研究,只限于其泵血功能方面。
2 心主神明的依据
2.1 藏象学说为“心主神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介宾《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5]。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等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藏象学说是通过生命的现象来研究生命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6]。藏象学说的“心”实为心系统,借助现代西方整体论-还原论统一的新学说,发现“功能-结构分形”的中医藏象的实质为“分形五系统”,这一学说认为中医心系统的(虚拟)分形解剖结构分两部分,一是主血脉的类似西医循环系统的,以心脏为“点”,血管(和心经)等为线连通全身、“其华在面”、“其窍为舌”的宏观分形中医“心系统”;另一部分是主神志的脑、神经、精神系统,以脑为“点”,神经纤维为线的整体系统,借助血管、血液、神经、经络等的整体五行分形,纵横、子-母联系,行“主神志”及其他主要作用[7]。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藏象学说认为肾主骨生髓。《说文解字》注:“髓,骨中脂也”。《说文》注:“骨,在肉中为骨……象形,头隆骨也”。由此可见,髓实指头颅中的脑髓。因此,在形态上应将脑归于肾藏。而在功能上说,脑又应归于心藏。因此“心主神明”中的“心”应理解为心藏,既包括现代医学的心和脑两部分的功能。
2.2 现代科技发展为“心主神明”提供了证据
虽然中医对“脑主神明”的观点也有阐述,但提出“脑主神明论”的主要依据仍依赖于西医学对脑的研究,现代医学对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脑为神经的高级中枢,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说法已受到威胁。邓铁涛老中医曾指出[8],必须找出心脏的内分泌素,从而证实与提高“心主神明论”。最近有实验表明,心脏很可能具判断和思考能力。美国医学家依纳佳米研究表明,心脏可根据人体的需要来控制其他器官的血量调整,松弛血管影响血压,同时心脏还具有分泌“心激素”的作用[9],心激素是近年来发现的由心房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这种激素能将心的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同时还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人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10]。此外,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电流,由此而产生了心磁场[10]。磁场对生物体内氧化与还原过程中电子传递过程产生作用而影响生化过程,通过对人体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等作用影响酶的催化性,而对人体产生作用[11]。据观测,人体心脏磁场为1×10-6G,大脑磁场为3×10-8G,心磁比脑磁强近百倍,心脏磁场可干扰、调控脑磁场而达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作用[9]。而神经和体液系统对磁场的作用最敏感[10]。
3 小结
现代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微小组织进行研究,伴随这一过程的深入,必将有新的发现修正现行的说法,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西医发展了,就用西医的研究成果来否定中医,否认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理论是科学的核心,一门学科倘若在理论上始终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它的生命力必将日趋衰弱,逐渐被其他学科取代。”[12]但我们万万不可披着科学的外衣去做伪科学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中医理论与西医不相符,就对其妄加否定,这样对中医乃至对整个医学界也是毫无益处的。现今,有学者提出将“神明”理解为生命活动中包括主观意识在内的关键性的调控机制,认为人的调控机制的总和才是“心藏”的真正含义[13]。脑主神明是现象,心主神明是本质,脑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其功能活动受心的调控,归根到底是心主神明[1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主神明”的思想是科学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必将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陈士奎.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J]. http://blog.blogchina.com/article_92222.1228941.html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0
3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5
4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5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3
6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
7 Eins Davy.现代藏象实质的分形五系统说[J].www.oridream.com
8 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7
9 刘池燕,蒋云娜.脑与脾肾病机相关理论的探讨[M],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1):6
10钟艳.心主神志的现代医学浅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2):32?34
11孟庆云.攻坚“李约瑟难题”的医学实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
12傅中朝.心肌细胞自律性与磁场液晶的关系及临床研究[J].生物磁学,2004,(1):23?25
13田文进,韩成仁,王士雯.论心肌的藏象学归属[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1):7?9
14廖若莎,何军.再议“心主神明”[J].吉林中医药,2005,2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