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小柴胡汤类方鉴别及临床应用举隅(续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3 17: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东郭先生|威望由 2 增加至 3|贴近临床,贴近辨证论治。|1180096765][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5/25 08:36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八)、肺炎见小柴胡汤证
     例15、吴某,男,22岁。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 经X 线检查:为右 下叶非典型炎。即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  便溏、盗汗。前 医先以 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 、薄荷、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岀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  ,并见鼻煽、头汗岀。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豆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岀现心悸、肢凉。因请胡氏会诊。胡氏据:晨起体温38.2℃ ,下午在39  ℃以上,呈 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 眩、头晕盗汗,汗岀如洗,不恶寒,舌红,脉弦 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 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15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
     结果:上药 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 方加牡蛎15克,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例16、杨某,男,16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5日,发热寒战一天,前一天打蓝球汗岀体热,用冷水冲洗,半夜即感恶寒, 身痛、头痛、咳嗽、经饮热水加盖棉被,症未见好转,岀现寒战, 身热更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数。体温39.9 ℃。.胡氏辩 证为太阳表实的麻黄 汤证,用药与: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 炙甘草 6克。上药服2剂后, 微 汗岀,恶寒,身 痛减,体温38.5℃。 .但因咳嗽、胸痛明显。而去医院检查,X线检查:右 上叶大片阴影,诊断为肺 炎,治疗欲用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仍求中医治疗。刻 下症见:寒热 往来,口苦咽干,右胸胁痛、咳嗽、吐黄粘痰,舌苔白微腻 、脉弦细稍数,体温38.6℃。 .此乃表邪 已传入少阳阳明、与小柴胡加生石 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9克、生姜9克、半夏12克,党参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桔梗6克、瓜萎15克、生石膏60克。
三诊:7月10日,上药服两剂,寒热往来,胸胁痛皆己。咳减、吐少量白痰,体温36.6℃。上方改柴胡为12克,减生石 膏为45克、加杏仁9克,连服3剂,基本痊愈。
   
    体会:中医古代没有 肺炎这一病名,但类 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 炎不是用一方一 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岀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 , 用一方一药治不好 肺炎。有的杂志报道用某方药治疗肺 炎疗效云云 ,其主导思想仍是抗生素治疗框框,其方法值得商 榷。肺 炎是急性病,正气与邪 气相争剧烈,症状变化 多端 ,适应治疗的方药也就多变, 床常常见有麻黄汤方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加生石 膏汤证、大柴胡加生膏汤证及大 承气汤方证 等,故一方一法 不可信,辩证选方 必 遵守。且临床发现,肺 炎岀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治疗疗效显著。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找中医,而证候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本例患者所患 肺炎,小柴胡汤加生石 汤方证,此方证多于患肺炎2—3天到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但《伤寒论》六经辩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补中 滋液,增强胃气,实是袪邪 的要着。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生姜、半夏 温中健胃。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若 咳嗽 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若口渴 ,心烦明显者,加竹叶、 麦冬。或改用竹叶石 膏汤加减。
    另外,肺 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 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岀现,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 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 行水,生石 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 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但值得 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之辛凉清热药物,这是  没真正领会透《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和未 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从上二例患者先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岀: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 法,并没有进一步辩清具体的方证,因此 先医治疗 用药偏于肓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或汗岀热不退或更甚。前已所述,把 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 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 宜肺化痰、、、、、、更重要的是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辩方证比辩治疗大法 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辩方证。中医看 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 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成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九)、肝炎病见小柴胡汤证
     例17、  刘某,男,63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1日,一周前高烧,不久两眼巩膜发黄,小便 黄如柏汁。现兼见两胁胀满,纳差,口苦、恶心、舌苔白、舌质红、脉弦稍数。GPT1219单位(正常 100单位)黄疸指数20g单位,据证分析此为大柴胡合茵陈蒿 汤方证,用其加减:柴胡12克,半夏 9克,黄芩9克,白芍 9克,枳实  9克,栀 子9克,  茵陈30克,生姜9克,大枣4枚。结果:上方服七剂黄疸退, 继服二十一剂,症渐消,一个月后复查肝功正常。
    体会:黄疸多见于急性肝炎,病因主为湿热。《伤寒论》第236条:阳明 病发热、汗岀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 也。但头汗岀,身天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 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即是说,黄疸的形成,主为湿热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据《伤寒论》有关论述又结合临床总结,可以看岀:若热胜于湿者见大便难 等症为阳明证,古人谓为阳黄;若湿胜于热,见大便溏等症为太阳证,古人谓为阴黄。阳黄 宜下,茵陈蒿汤, 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阳黄常用之良方。阴黄则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 芩散等。但以上诸方适证应用,虽能驱黄,但有的黄 去,而肝炎常迁 延不愈。因肝 喜疏 泄而恶郁滞,肝病则气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 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驱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肝炎亦治。
    例18、伊某,女,26岁。初诊日期1979年5月18日,自1976年4月起肝功一直不正常,经中西药治疗一直不见好转。后在本院门诊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半年多亦未见效果。查肝功:TTT8单位,TFT(++)GPT766单位(正常 100),HBSA  I:32.主要症状:下肢酸软,右胁痛疼,恶心、喛气、纳差,夜间肠鸣,月经前 期,舌苔薄微黄、脉弦细。证属肝郁血虚,水 饮停滞,治以疏肝理气,养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柴胡18克、黄芩9克,生牡蛎 9克,天花 12克,桂枝9克,干姜6克,白 芍9克,川芎9克,王不留行9克,丹参30克,茵陈24克,茯芩15克,苍术9克,灸草9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因岀现尿频,尿痛、尿急、改服肢猪芩汤加生 薏仁3剂。症除,又因恶心腹胀、大便溏 等,改服小柴胡汤合茯苓饮 6剂。恶心、腹胀消失,大便转常,再投初诊时 原方加减,服用二月。12月17日查肝均正常,HBSAG1:16.
     例19、 素某,男,25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8日,在1977年4月诊断为肝炎,GPT一直波动在300-600单位,曾经住院服西药治疗一年无效。本月查肝功:CPT600单位以上,胆红质定量1.6毫克%,TTT10单位,TFT(+)、HBSQG1:32.主要症状: 肝区痛、常咽痛、小便黄,舌苔薄白、脉弦 数。胡氏诊脉 后指岀:此证虽病人且见 乏力 ,乍看为虚,但细看脉证,实为肝郁偏热之证,故 以疏肝袪瘀、清热利湿之法,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芩丸茵陈蒿汤:     柴胡15克,黄芩9克,白 芍9克,大枣4枚, 半夏 12克,桂枝9克,大黄6克,生姜9克 ,   枳壳9克,桃仁9克,茯苓12克,灸草6克、茵陈24克。
      结果:上药加减服用三个月,咽痛、肝区痛 偶现。查肝功:GPT143单位,TTT(-)TFT(-),胆红质定量0.9毫克%,HBSAG1:32.但大便转溏,  腹胀明显,说明邪 实 去,而本虚明显,证为血虚水盛为主,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药用:柴胡15克、桂枝9克,黄芩9克,天花粉12克,生 牡蛎 12克,干 姜6克,灸草6克,白芍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苍术9克、泽泻 9克,丹参30克,茵陈24克,茯芩12克。又服一个月,症状消失,肝功正常,HBSAG(-)。
    体会:1.小柴胡汤中的柴胡轻清升散,用量独重,半夏、生姜又偏温燥,故对肝火偏盛,阴虚衄血以及上盛下虚,肝阳偏亢等均不宜使用。少数患者服柴胡 汤方后,岀现战汗,此 乃邪 气得解,里 气得和,是正气鼓邪 外岀的一种现象,属于药汗。另外曹颖 日:“柴胡汤重用黄芩,令人大便泄,屡验。”因此,用柴胡类方不可黄芩的用量大于柴胡。服小柴胡汤后也有得微汗而病解者,这是因为“上焦 得通,津液得布,胃气因和“的缘故,因此,小柴胡汤只能作为和解剂,不能视为解表剂。
        2、找中医看病的肝炎患者中,更多的是无黄疸型肝炎,其中也有急性肝炎,但大多数则为慢性肝炎,其病程长,病情多变,治疗起来颇费心神。《灵枢·五邪 》篇有”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 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 以去其掣,“的记载,颇作对无黄疸型肝炎的论治论述。胡氏译释这 论述认为,前 段是述其证,后段是论其治,肝炎患者多有肝 脾肿大则肋中痛,肝区在右,本应右胁痛,剧则涉及于脾,故两胁中痛。寒中,即胃中寒,因肝病传 胃不和而寒停于中。恶血,即瘀血。恶血在内者,肝藏血而 喜疏泄,肝病气郁,血液凝滞,因致恶血在内。行善掣节者,谓下肢酸软,行动则党关 节牵掣不利,由气滞血瘀所致。时脚肿者,由于胃虚有寒,不能制水。取之行间,以 胁下者,谓刺行间穴,用泻法以疏肝。取血脉以散恶血者,谓以针刺放血以散瘀血。取耳间青脉 以去其掣者,谓放耳间静脉血以治行则掣节 。此原是论述有关针 炙的治疗 大法,但其理也跟近乎于内科的证治。
    基于以上的论述,结合临床观察,慢性 无黄疸型肝炎病的形成,多为气郁而瘀,治疗既宜 疏肝又须祛瘀。胃为生之本,肝病使胃不和,治宜和之,和者当重视其胃气,不可使胃气有伤。胃气衰 者,病必不除,胃气败则死。因此,疏肝,祛瘀、和胃三者,为治慢性肝炎的原则大法。不过胡氏特别强调:具体证治,还须细辩方证,他一再指岀:方证者,方药的适应证,此本岀自仲景书,为用经方的准则。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柴胡汤证中又有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柴胡桂枝干 姜汤方证 等,这些柴胡汤方证, 均有疏肝作用,然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使用正确则得效益彰,如果用得其反 ,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治疗肝炎,必须依据症状辩方证,然后选用适应 的方药,才能治好肝炎。

(十一)肝腹水、肝硬化见小柴胡汤证
例19、王某,男、25岁。初诊日期1978年4月27日,两月前患痢疾,痢止后出现腹胀,腹水,下肢浮肿,经检查诊断为“肝炎、肝硬化”。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两月不见好转。现症见:腹胀,低烧,纳差,乏力,头晕,便溏,尿黄,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数。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腹水征(+),下肢可凹性浮肿(++)。实验室检查GPT大于600单位,TTT17单位,TFT(+),HBSAG1:32。蛋白电泳:白蛋白46、4%      腹腔穿刺液:细胞总数310个/立方毫米,WBC280个/立方毫米。超声波检查:肝肋下1、5厘米,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为大柴胡合己椒苈黄汤方证,药用:柴胡12克,半夏、黄芩、枳壳、白芍、生姜、木防己、椒目、葶苈子各9克,大黄6克,茵陈24克,大枣4枚。结果:上药服7剂后,因出现鼻衄,心中烦热而与之黄泻心汤4剂,鼻衄止,心中烦热清消失,而以少腹坠痛,肝区痛,纳差,下肢浮肿为主,故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服药月余,纳增,面丰满而红润,症以肝区痛气短,小便少,下肢浮肿为主,故改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半月后,查腹水已消,下肢浮肿也不明显,乃以大柴胡合己椒苈黄汤加减。治疗5个月余,查肝功正常。
      体会:肝硬化,肝腹水多是慢性肝炎长期不愈变化而来,但是不少患者,在发现急性肝炎时就已经出现了肝硬化,肝腹水,上例患者即是。因此,肝炎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理和临床症状是虚实挟杂,交错出现,治疗上也就不能截然分开。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主;无黄疸型慢性肝炎,以疏肝,袪瘀,和胃为主;肝硬化,肝腹水以益气,淡渗,袪瘀为主,这三大法是说治疗的一般规律大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每一法也可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中。如本例患者有肝硬化,肝腹水而用了利湿,清热,疏肝法,这就是说,治疗时主要看具体症状所表现的方证,即有是证,用是方。
      有关肝硬化,肝腹水的论治,《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揭示了肝硬化,肝腹水的脉证。该病主要是气虚,血虚,血虚水盛,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不能急于攻水而求近效。要特别注意慎用大戟,芜花,甘遂,黑白丑等攻伐逐水之品。这些都是毒性明显的药物,肝硬化,肝腹水多是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肝功衰竭已极,已不能耐受这些药物的毒性刺激。肝脏本是重要的解毒器官,肝功衰竭,无能力解毒,有毒物质将进一步毒害肝、肾等器官,致使人体全身衰竭,此时的治疗,唯有益气养血,袪瘀利水治其标本,即以益气养血养肝保肝,以袪瘀活血软坚消肝脾肿大,以淡渗利水消腹水,浮肿。只有徐徐调治,以期望肝细胞再生,肝功趋向正常。概言之,肝炎和肝硬化腹水,虽病在肝,但其病是全身病变,治疗也必着眼于人的整体,辩证论治,辩方证是其根本。

(十二)慢性胃炎呕吐症见小柴胡汤证
      临床大多数恶心呕吐是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致使出现呕吐的,都有近一时期的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小柴胡汤能疏肝利胆,调和脾胃,调达上下,如果气机升降自如了,既利于镇吐,又有利于全身脏腑功能复常,临床用于治本类型胃肠疾患,收效颇佳。曾治患者宋女,66岁,2005年4月21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胃炎,近来因受凉而感胸脘不适,呃气较频,恶心欲吐,口苦纳呆,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曾在某院门诊用过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服中药20余天,症状无明显减轻。近两日来基本不能进食,食后即呕吐,服西药胃复安等效果也不明显。证属肝气郁结,肝胆失和,横逆犯胃,治当疏利肝胆,降气和胃,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党参各12g,黄芩、半夏、香附、郁金、紫苏各10g,黄连5g,生姜3片,甘草3g,水煎服日1剂。2剂后,呕吐好转,仍腹胀,不思饮食,继予原方加神曲15g,去半夏加王不留行12g,服7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十三) 神经衰弱不寐 症见小柴胡汤证
       所谓神经衰弱,往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病久则肝失调达,阴阳气血不得正常升降运行,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宣畅气血,旋转枢机,故能推动气机,使六腑通畅,阴阳平衡。曾治患者汤女,26岁,右手残疾,2006年1月10日初诊,1年前因失恋郁闷不舒,失眠纳差,曾以西药及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2周前失眠纳差加重,善太息,胸胁胀满,脘痞嗳气,心烦口苦,时恶心,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中焦失和,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王不留行、神曲各12g,党参、川椒、大枣、郁金各10g,珍珠母20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注意精神调摄,移情易志,连服7剂后,夜能安睡,食欲增加,再服14剂,诸症消失。

 (十四)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症见小柴胡汤证
     胆囊切除术的目的是消除,通畅胆道引流,控制。中医对胆囊病有良好疗效。斯病临床多见偏于肝气郁滞、偏于湿热内蕴和偏于火毒炽盛三种类型,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用柴胡疏肝散、汤、茵陈蒿汤等斟酌加减治疗,如果伴有胰腺炎,还宜参合以清胰汤化裁(柴胡、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效果可靠。如曾治李姓患者,男,55岁,于2005年9月1日因“脾大及胆囊结石”而住某院外科治疗。于9月9日行“脾切除及胆囊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住院予以抗炎、退热、支持等治疗,发热不退,且体温上升(39.5℃)。于术后第10天邀中医会诊。症见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尚可,尿黄,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温38.9℃,巩膜黄,属肝胆湿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2g,川楝子10g,赤芍12g,车前子10g,茵陈12g,川椒10g,党参10g,12g,甘草6g,栀子10g,王不留行15g,赤芍15g。服药3剂后,体温降,但仍感头昏头痛,经调治3周,出院而愈。

 (十五) 肾结石术后发热症见小柴胡汤证
      肾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许多过去需要手术治疗的肾结石,现在可经体外震波碎石或非开放性手术取石,疗效很好,但经碎石后,有的患者出现一些其他症状,以发热者为多。如冯姓患者,女,59岁,2005年1月15日以“多发性结石”收住院。入院后予消炎治疗,3天后体外震波碎石术。术后第3天,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差、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后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仍有低热(37.8℃),第10天再次碎石后体温上升至39.4℃,而且腰痛明显,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数,约中医会诊,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葛根18g,黄芩12g,王不留行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12g,金钱草20g,栀子12g,石苇12g,瞿麦10g,甘草3g,连服三剂,每天1剂,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未完待续)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5-25 21:2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小柴胡汤类方鉴别及临床应用举隅(续五)

***** 版主模式 *****

<a href=topic.cgi?forum=2&topic=8879>该贴子已被管理员转移,请点击这里查看</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01:48 , Processed in 0.0515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