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版纳福龄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3 09:52:4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支持及學習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8:12:04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话题不大,关系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不以为然者只能继续他的自圆其说的,自欺欺人的之乎也者的论调!
13
发表于 2008-11-9 17:45:5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话说 “息”这个东西 是给初学或著书时用的,为了标准起见

但是,临床久了,息就用不上了

手一搭 过一会就知道是数是迟   
不用着专门去数


就好像老药工抓药,一把下去,剂量就差不多。

这么解释,能理解吧?
14
发表于 2008-11-11 23:51:3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还有,有迟而怠缓者 有纵缓者  有滞而不前者  怎能用秒表一概之
15
发表于 2008-11-12 05:38:2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支持仁海中西医的主张,在迟/数之后注明每分钟次数。
     早在30年前,笔者做西医时就注意到,安静时脉/心率超过90/分,巳经是病态;50-60/分,常是无病。
    笔者的视、触、叩、听技巧肯比很多年轻西医好。
16
发表于 2008-11-12 07:50:41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注明好!
17
发表于 2008-11-12 08:43:31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先进的最科学的医学体系,是经过了几千年医疗实践证明了的医学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生命医学领域,永远也跳不出中医学范畴,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疗效差,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具承和发扬祖国的中医药学,大力推行用中医药治病和防病,开展全民学习中医药保健知识活动。要学好中医药,做一名真正的中医师,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主要的条件是熟读中医五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匱要略》《神农本草经》。反复学习,熟读二十遍,反复理解,勤于思考,不断结合实践再学习领会。同时也要多阅读历代中医名著,如《脉经》《时病论》《经方实验录》《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通过十几年的刻苦攻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药的精髓,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使广大患者脱离苦海。历代名医都认为:未有通医不通儒者。要重视医,文,史,哲的一体性。中医许多经典理论都源于《周易》。良好的古文学基础是学好中医的保证。自古中医中药是不分开学习的,精通中医的必精通中药。针对当前中药质量问题存在较多的现状,为医者一定要掌握中药的真伪的鉴定,优劣的区分,炮制规范,制剂等知识。我想:如果说中医是治病的武器,那么中药就是武器所用的子弹。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大气的污染,森林资源的破坏,天然野生的优质药材越来越少,甚至绝迹,而人工种植的,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施化肥,洒农药,用大棚温室,用科技手段使品种改变来提高产量,使药材性味发生改变,总之,人工种植药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那该这么办呢?我想:应该大力弘扬用药很少疗效可靠的针灸治病,也是振兴中医药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转载部分内容: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
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
七:中药品种一定要纯正,要和古代医家所用的相一致。不能用转基因,嫁接等的现代技术搞的所谓高产量的新品种。
《走近中医》一书中说:中医队伍中存在着许多的“伪中医”,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他们也没有掌握中医的四诊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脉诊只是装装样子,根本不知手指下患者是属何种脉象,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在这些用中药治病的医生手中,中医只剩下了西医理论下的中药的简单罗列和组合,他们往往只根据患者对病痛的诉说来开药方,来罗列组合中药,如病人说吃力,就放些补气药,病人说饭不想吃,就放些开胃药,病人说怕冷,就放些补阳药,病人说鼻子不舒服,就放些苍耳子,辛夷花————,然后把这些中药简单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张治病药方,少则十几味药,多则二三十味药,在这里,我们称他们为“用中药的医师”,是“伪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中医师。只有熟读和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在中医经典理论和严谨的配伍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药物的归经,升降沉浮,敛散,寒热,营卫,气血,攻补等等)指导下,通过准确辩证,深思熟虑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才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这才能称为真正的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我们都应该向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先生学习。中医大师张锡纯说:“就学医的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他一生精研典籍无数,在中药性能、气味、使用方法、配伍、真伪鉴别、生用熟用、煮服方法等有所发明。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辩证处方都很正确,而病人服用后却效果不佳,那么就要考虑中药的质量问题了——品种是否纯正?加工是否合理?炮制是否规范?优劣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知药识药,自古以来,学医者都是中医和中药同时学习的,是不分开的,他们既能上山采药,又能制作各种药剂。在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医生学会辨药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发散风寒宜用桂枝尖,则药力强,见效捷。    麻黄须去节,去节则二头通,走表逐寒力强,如未去节,二头不通,则有止汗作用。
   杏仁去皮尖,宜打碎入煎,则苦温润肺效速。
    五灵脂宜用糖五灵脂快,效果佳,而不用灵脂米。
   用芦根宜连茎用,连茎用则清肺降火力强。
   橘红多用柑皮、柚皮压扁实来 冒充橘红,用者当辨。
    芥子宜用灰白色的白芥子,而不用黄芥子。
    好的生鸡金是深黄色的,是乡下土鸡特有的。
    许多全草类药材应该是青色的,才有良效,
而不是发霉或烘干不当变黑色或枯黄色。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黄芩有枯黄芩与条黄芩之分,枯芩治上焦,条芩治下焦。
     连翘治风温,宜用带心连翘。
    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防风有关防风,西防风,水防风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如南北柴胡,南北葶历子等,功效不尽相同,用着当辨别后用之。
     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中药鉴别应用知识。
   如要基本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运用规律,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卢赣鹏著《常用中药材传统鉴别》,著名中医龚士澄著《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都是医书之精品,不可不读啊!  
    我想:如果我们现在所用的药材与70多年前张锡纯所用的药材在品种上在质量上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他所拟的
活络效灵丹”我们可以治愈多少疼痛患者,他所拟的“理冲汤”我们可以治愈多少肿瘤患者,还有他许许多多的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过的处方都可以为广大老百姓造福啊!                              



   


  







  
  
18
发表于 2008-11-12 22:31:12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每分钟脉律代替迟脉数脉,脉诊必须分左手右手!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8/11/09 05:45pm 发表的内容:
手一搭 过一会就知道是数是迟   
不用着专门去数
...
一般情况下,就数和迟而论,这个“过一会”最多十秒钟之内。就应当弄清楚~。的确用不着专门去数,这是基本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4 01:47 , Processed in 0.0514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