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武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各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6:49:1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各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胆石症
【定义】
胆石症(cholelithiasis)系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与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我国的调查显示胆石的发病率为1.7~9.0%,城市人口高于农村人口,30%的胆石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是常见病,也是疑难病。
本症属于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诊断标准】[1]
胆石症诊断标准是:
1. 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隐痛、胀痛、绞痛,或右腰部背部不适,可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打呃、消化不良等,常误为“胃病”。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或伴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和黄疸等症状,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亦可无症状。
2. 多有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可能扪及肿大之胆囊、肝肿大并有触痛。
3.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可有梗阻性黄疸的检验表现,血胆红素定量(尤其是直接反应胆红素)增高且常有波动;肝、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病程长者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尿三胆中尿胆红素升高。
4. 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有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
5. 必要时可行胆道造影、PTC、ERCP、CT、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诊断。
6. 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
【辨证分型】
胆石症病程较长,临床表现繁多,但以虚实为辨证要点,实症以湿热、气滞、血瘀为主,虚证有气虚和阴虚的不同,急性期实证为主,缓解期虚中夹实,虚实互见。
1. 肝郁气滞证
上腹部尤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或钝痛、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但较轻,无黄疸、大便不爽,小便微黄而少,舌苔自腻或微黄腻。
2. 湿热内蕴证
一切体征较气滞型重,寒热交错,胆囊区疼痛均很明显,多数有黄疸,舌质红绎,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或弦数,大便干,小便短赤,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明显,甚至不可近手,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或肿大的肝脏,类似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管结石。
3.热毒内聚证
除具有湿热型的体征外,右上腹肌紧张范围更广泛,有昏迷、谵语症状,脉可数、滑、弦、细,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类似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梗阻性胆管炎、胆管结石。
4.肝胆血瘀证
右胁隐痛或不适,或伴肩背放射痛,或进食油腻加重。面色晦暗,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细涩或结代。
5.肝阴不足证
右胁隐痛或不适,或伴肩背放射痛,或进食油腻加重。口干,腹胀,乏力。舌红少苔,中有裂纹或光剥,脉细弦或带数。
【治疗方案】[2]
(一)  治疗原则
1.  无症状的胆石症以中西药保守治疗为主,不需立即行手术治疗
2.  胆囊结石有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
(1)  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
(2)  结石直径超过2~3Ccm;
(3)  合并瓷化胆囊;
(4)  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
(5)  有心肺功能障碍者在疾病已控制时。
3.  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原则:
(1)  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
(2)  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灶;
(3)  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发。
4.  在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对控制炎症,排出结石,防止结石复发有一定作用。
(二)  辨证论治
治疗上实者当以清泻为主,邪去则正安;缓解期则以疏调为主,清补兼施。要注意辨病与辨证结合,不一味攻伐。总的治疗原则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1. 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药:利胆排石汤
柴胡10g 枳壳10g 威灵仙15g 郁金10g 金钱草30g 海金沙30g 鸡内金15g包煎 白芍15g 川楝子12g 茵陈蒿30g。
大便秘结者重用生大黄 (后入),芒硝15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2g。
2. 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石
方药:药用清胆化石汤
鸡内金15g 栀子15g 蒲公英15g 金钱草30g 茵陈蒿30g 木香12g 生大黄12g 牛膝9g
若发烧者加金银花12g 连翘9g;呕吐者加半夏12g、竹茹12g;湿重者加车前草12g、滑石30g。
3.热毒内聚证
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药用大承气汤合茵陈汤加减
大黄12g 芒硝12g 厚朴9g 枳实9g 槟榔9g 金银花12g 茵陈蒿30g 蒲公英15g 栀子12g 青皮9g 陈皮9g
4.肝胆血瘀证
治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药:药用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12g 延胡索12g 牡丹皮9g 枳壳6g 三七12g 大黄15g 牛七12g 赤芍9g 龙胆草9g
痛甚加川楝子12g、木香9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5.肝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柔肝,酸甘利胆
方药:滋阴柔肝汤
生地黄15g 麦门冬10g 北沙参10g 白芍30g 制何首乌15g 枸杞子12g 全当归9g 川楝子6g 炙甘草6g 鸡内金12g 金钱草9g 海金沙6g包煎
气虚者加太子参12g以益气;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2g。
(三)  西医治疗
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首选方法:
(1)  胆囊结石手术治疗方法:胆囊切除术,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广泛开展,疗效确切,创伤小。
(2)  肝外胆管手术治疗方法: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术;胆肠吻合术;Oddi括约肌成形术;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3)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方法:高位胆管切开及取石;胆肠内引流;去除肝内感染病灶。
(4)  手术后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胆汁引流较大者应注意低镁血症;保证T管通畅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持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
【疗效判定】[3]
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检查结石明显缩小或消失者。
2.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B超复查结果较服药前有明显改善。
3.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但仍有不同程度反复.B超复查未见明显改善。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吴少桢.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7-577.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6:49:4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各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恶病质
【定义】
癌症恶病质是指癌症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全身代谢改变等表现的综合征,一般出现在晚期癌症病人。在>80% 的晚期肿瘤病人中都存在恶病质,而以胰腺癌与胃癌的发生率最高。其主要症状有厌食、早饱、肌力软弱、消瘦等,体重下降是其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结果,往往这些病人并非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严重的体重下降。除了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外,它最主要的危害在于极大的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恶病质以肌肉及脂肪组织的丢失为特点。肿瘤病人的体重降低不同于单纯性饥饿引起的体重降低,在饥饿状态的初期,肌糖原和肝内增加的葡萄糖以及由肌肉组织来源的糖原性氨基酸被机体利用。在长期饥饿状态下,脂肪被利用做燃料,在非肿瘤性厌食症病人中,3/4的体重丢失是由于脂肪减少,而仅有一小部分来自肌肉组织。而在肿瘤恶病质病人中,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减少是相等的.肿瘤病人中常有厌食症,而且体内结构的改变和单纯性饥饿并不相同,肌肉和脂肪的丢失在食物摄人量降低之前就发生了,与单纯性饥饿相比较,摄人过量的卡路里并不能恢复癌性恶病质体内结构。癌症病人体重下降的发生率常与肿瘤类别有关,胰和胃癌最为严重;而体表肿瘤体重下降较轻,如果肿瘤已到只能姑息治疗阶段,几乎所有病人均有明显的体重下降。
恶病质诸多症状表现属中医“虚劳”范畴。据载,虚劳多由积渐成,大抵病久体羸叫“虚”,久虚不复叫“损”,损极不复谓“劳”。恶病质乃是由于患者久病不愈,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竭,脾失运化,肌肤失于濡养所致。《素问•玉机真藏论》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的记载,就与恶病质的症状极其相似。主症为消瘦、食欲下降、神疲乏力。同时由于发病部位不同,癌症种类不同,患者体质不同,还可出现疼痛、梗阻、出血、发热、腹胀、泄泻、便秘等各异的症状。癌症一旦发展到恶病质,手术、放射、化疗都难以施行。中医认为邪毒鸱张,正气亏损,攻之不得,补之不受。
恶病质大多发生在肿瘤进展期,但也可见于肿瘤早期。许多研究发现,恶病质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细胞类型之间无恒定关系。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很复杂,没有一个单一理论可以满意地解释恶病质状态。事实上,有许多因素可能同时或相继作用,从而引起恶病质。一般认为与肿瘤能量消耗增加、摄入不足、中间代谢紊乱、谷氨酰胺、细胞因子等有关。
一、消耗增加
肿瘤细胞过度增生需要大量的原料和能量;肿瘤细胞又以糖酵解为主要供氧形式而导致乳酸增加,肝脏需将乳酸转化成糖以便肿瘤利用,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和糖的低效利用;另外,恶病质的癌症病人代谢异常,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加。
摄入不足 由于肿瘤性、治疗性厌食的影响,机体对营养摄取不足。因肿瘤本身的局部作用、味觉改变、食欲降低、下丘脑功能不良、饱感调节机制异常及条件反射而引起厌食;许多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粘膜炎症及胃肠功能不良;放疗可产生类似的急性期副作用,还可造成肠道狭窄;手术后可出现肠梗阻、败血症所致的高代谢症候群,还有因住院患者经常被限制进食足够的营养物质(医源性营养不良)。
二、代谢紊乱
肿瘤恶病质常出现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异常。Shaw 和wolfe等证实消化道肿瘤患者肝脏糖异生增加的程度与肿瘤负荷成正相关[2]。因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瘤体很大的患者即使是给予葡萄糖输注的同时,其内源性的葡萄糖生成也并不受限制;gundholm等发现,胰岛索13细胞受体对葡萄糖负荷的敏感性下降,表明荷瘤机体处于类似于糖尿病的状态[3]。由于胰岛素对组织的合成代谢非常重要,所以这种改变对组织的消耗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是许多肿瘤赖以生长的主要原料,为肿瘤线粒体极好的氧化底物,肿瘤对循环中谷氨酰胺的摄取率比相应正常器官高5O 。因为瘤体必须与宿主竞争氨基酸,而瘤体内血管较少,故它们必须建立高效的机制以摄取营养,特别是在较血浆的营养水平低的环境中(如瘤体内)。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细胞株的实体瘤细胞,无论其组织来源如何,Na 依赖的谷氨酰胺转运几乎均靠一个高效、高亲和力载体来完成,每种类型细胞的谷氨酰胺载体都有一系列动力学参数,但是氮基酸受抑制的机制几乎相同,这与外周系统的ASC载体系列对氨基酸的摄取有关[7 。
四、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机体对生长中的肿瘤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是生长着的肿瘤诱发宿主机体细胞产生的多肽信号,它介导着肿瘤宿主体内多种营养和代谢紊乱的过程。包括促恶病质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1L–1)、IL–6、r–干扰素(INF–r)等,抗恶病质因子如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II 一1受体拮抗物(IL–Ira)、IL–4、Il–lO等,肿瘤恶病质的发生与此两类细胞因子综合作用有关[8]。促恶病质因子有刺激基础代谢率、葡萄糖的吸收,动员贮存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减低脂肪细胞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增加肌肉氨基酸的释放,激发肝脏氨基酸转运活性等作用。
【诊断标准】
(1) 3月来渐进性消瘦,体重比原始体重(诊断时)下降≥7.5%;或IBM指标<80%
【注BM=实际体重/理想体重×100%;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5】
(2)伴有食欲不振(食欲差,食量比健康时减少1/3)、乏力者。
(3)总蛋白<55g/l;白蛋白<35g/ l;前白蛋白<250mg/l。
符合(1) , (2)两项及(3)中两项标准者诊断为恶病质。
【辨证分型】
肿瘤恶病质的病机是久病不愈,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竭,脾失运化,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一)气虚痰湿证
主症:消瘦,咳嗽痰多 ,胸 闷气 短。
次证:神疲乏力,懒言少语
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方药: 药用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二)阴虚内热证
主症:形体消瘦 ,咳嗽无痰,咽干舌燥,五心烦热
次证: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心烦失眠
舌脉:舌质红,舌苔花剥,或光绛无苔,脉细数 。
方药:药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
(三)气阴两虚证
主症 :形削骨瘦 ,咳声低微,气短懒言,口燥咽干。
次证: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舌脉:舌质或胖大有齿痕,或红,苔或白厚腻,或苔厚而燥,脉细弱。
方药:药用生脉饮
(四)气滞血瘀证
主症: 日渐消瘦 ,胸背疼痛 ,舌质紫暗。
次证:胸胁或肩背疼痛,痛有定处
舌脉:舌质有瘀斑或紫暗,舌苔簿白,脉弦或涩。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治疗方案】
癌性恶病质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目前尚无法完全阻止恶病质的进展,所以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主要包括药物、营养支持。
一、药物治疗
促进食欲、抗分解代谢 (抗细胞因子 )和同化激素类药物为主,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这类药物除了孕激素和皮质醇激素之外,还包括细胞因子拮抗剂、沙立度胺、己酮可可碱、鱼油、褪黑激素、支链氨基酸、中药等。
(一)促进食欲剂
1 孕激素 醋酸甲地孕酮(MA)和醋酸甲羟孕酮(MPA)是人工合成的口服孕激素药物 ,它们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药物。MA可以诱导下丘脑产生神经肽 (NPY)而刺激食欲 ,调节下丘脑腹内侧核 (VMH)——饱食中枢 ,能够减少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发放冲动并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 -1、白细胞介素-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活性
高剂量合成孕激素对食欲和体重的作用是明显的 ,但药物的剂量、持续时间、开始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对整个生活质量的影响 ,仍然是不确定的。Jatoi等研究了 421例癌症恶病质患者得出结论:单独补充脂肪酸 (EPA)或者同时补充鱼油不饱和EPA和甲地孕酮 ,并不比单独使用甲地孕酮对食欲和体重改善作用明显
MA和MPA两者都能够诱发血栓形成、子宫出血、外周水肿、高血糖、高血压、肾上腺抑制和肾上腺功能减退 (如果突然停药的话 )等副作用 ,因此应用于那些伴有血栓性疾病、心脏病以及其他有风险的疾病的癌症恶病质患者时应特别小心
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广泛用于与癌症恶病质相关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活性以及白细胞介素 1(IL- 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大多数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的有效作用最多持续 4周,这些作用包括促进食欲、改善体力状态和控制疼痛等,但是这些研究显示并不能增加患者体重
延长激素治疗时间可以导致患者虚弱、精神错乱、骨质疏松症和抑制免疫反应等,所以激素主要用于晚期癌症患者。推荐剂量每日为 1mg/kg以下的泼尼松。
(二)细胞因子拮抗剂
在过去的岁月中,肿瘤恶病质被认为是肿瘤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人们的注意力均集中在最后的病理过程中,采取各种治疗措施,进行标准的营养支持,提供肿瘤病人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热能。然而,由于代谢异常未能得到纠正,所作的努力收效甚微。随着肿瘤恶病质机制不断地被揭示,既然肿瘤生长和免疫系统作用导致细胞因子产生,然后细胞因子在不同靶器官的特殊受体上发挥协同作用。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自身分泌或旁分泌机制,影响宿主代谢,最终产生恶病质。基于该理论基础.因而就提出r一系列新的防治措施,有目的、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作用,或者纠正细胞因子所造成的代谢异常。
1.TNF-α
 TNF-α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蛋白分子,也可由肿瘤细胞产生,是最早证实与肿瘤恶病质有关的因子 。TNF-α可通过抑制脂蛋白脂酶 (LPL)而参与癌症恶病质的诱导,LPL可促使脂肪细胞从血浆脂蛋白中摄取脂肪酸 ,并转变为脂肪。实验动物注射TNF-α可诱导厌食、体重减轻和恶病质的发生 ,伴随恶病质的肿瘤生长 ,TNF-α也随之升高;用TNF-α抑制剂注入瘤体,肿瘤生长不受限制 ,但恶病质症状得到改善。用TNF-α抗体可抑制实验动物恶病质的发生 ,明显提高LPL的活性 ,这种作用随肿瘤生长而消失。
3.IL- 6
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亦可由肿瘤细胞自身分泌。它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 ,在各种肿瘤中主要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IL- 6可降低LPL的活性 ,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1,后者可使IL- 6的浓度增加。IL- 6免疫单抗可抑制恶病质的发展。血清IL- 6水平在肺癌患者中升高 ,与患者急性阶段反应、营养失调和短期生存时间相关。
4.沙立度胺
是TNFα的抑制剂,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相关的恶病质病人中 ,给予沙立度胺 300mg/d,可以改善一般状况、增加体重。Hsu等认为用低剂量的沙立度胺是安全的,并且能在少数实体瘤中,如晚期肝癌患者中诱导明确的抑制肿瘤反应。此外,在晚期肿瘤病人中,它可以改善失眠,抑制恶心,增加食欲。实验表明,它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特点从而具有抗肿瘤作用。美国FDA在1995年批准了沙立度胺用来治疗AIDS相关的厌食症 ,并随后准予其用于癌性厌食-恶病质。但也存在相反的报道,Teo等报道高剂量沙立度胺在比格犬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体重、食物消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等改变。
(三)同化激素类药物
这些药物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1)、睾酮、二氢睾酮和睾酮类似物,它们都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或者抑制蛋白质分解。生长激素对糖代谢具有胰岛素样和抗胰岛素样两种作用 ,通常情况下 ,表现为抗胰岛素样作用,使血糖升高。生长激素具有提高营养物质的转换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纠正负氮平衡的作用,临床上表现为体重增加、上臂肌肉周径增加和肌力下降减少等。近年来研究表明IGF- 1在基础状态和应激条件下调节肌肉蛋白合成与分解起到重要作用。
(四)其他药物
1.EPA EPA是一种重要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鱼油中含量丰富。它可以通过抑制NF-κB而抑制IL-6基因启动子,从而减少IL -6的产生。在胰腺癌病人中,发现其可以抑制IL- 6的产生及减少肝细胞产生急性相蛋白,而且可以稳定体重。动物实验还发现其有抗肿瘤的作用。目前,虽然仍缺少相关的大型临床对照试验 ,但EPA作为抗恶病质药物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
二、辨证施治
(一)汤剂
1.气虚痰湿证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
方药: 药用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炒米仁15克 炒淮山12克 鸡金6克 红枣15克 陈皮6克,半夏12克。神曲9克 鸡金6克
2.阴虚内热证
治则:养阴清热
方药:药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
山药 12克 泽泻15克 茯苓15克 丹皮15克 熟地黄12克 萸肉 15克
神曲9克 鸡金6克
3.气阴两虚证
治则:养阴益气
方药:药用 参麦饮加减
党参 15克 麦冬 15克 五味子15克 南沙参12克 北沙参12克 陈皮9克 神曲9克 鸡金6克
4.气滞血瘀证
治则:疏肝理气
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 9克 栀子 12克 当归 9克 芍药12克 柴胡 9克 茯苓12克 白术15克 甘草9克 生姜 6克 薄荷6克 谷芽12克 麦芽12克
(二)中成药
静脉制剂中成药
1.  康莱特注射液 200ml 每日1次 静滴 连用21天
2.  爱迪注射液 80-100 ml 每日1次 静滴 连用21天
3.  参麦注射液等 30-60 ml 每日1次 静滴 连用14天
二、营养治疗
PN在肿瘤病人中应用广泛 ,但效果不理想,并发症较多。并且 PN是否可以促进肿瘤生长还存在争议。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 PN是有效的。当病人营养状况极差而无法耐受抗肿瘤治疗时,给予一定的 PN是适当的。如在严重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前给予 PN,可以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而术后可以维持或改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感染率。对于某些无法根治的癌性肠梗阻病人,PN往往是维持生命的唯一方法。据报道,其平均生存期从 l7天到 3.7个月不等.
目前 ,含有特殊底物如精氨酸、谷氨酰胺 、∞-3 脂肪酸和支链氨基酸的免疫营养制剂 已投入临床,但其对于癌性恶病质的疗效,仍有待于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尽管有针对癌性恶病质 的各种治疗方法,其总体的治疗效果不佳,均不能逆转其进展。但随着对癌性恶病质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在肿瘤持续存在的基础上,阻断癌性恶病质的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治疗策略选择】
癌性恶病质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目前尚无法完全阻止恶病质的进展。针对癌性恶病质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包括药物手术 、营养支持 、物理、社会心理等。但最为常用的还是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因无法治愈,所以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一.药物治疗
现在针对肿瘤恶病质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食欲刺激剂和一些控制症状药物,而许多代谢调节剂正在研究中或初步应用于临床。药物主要包括食欲刺激剂和代谢调节剂。 食欲刺激剂增加病人的食欲以增加进食量是维持其营养状况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广泛使用而且疗效确切的食欲刺激剂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醋酸甲地孕酮。癌性恶病质病人代谢改变是最为重要的病因之一 ,所以逆转这些代谢改变的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下调转录因子 、阻断细胞因子 、促进合成代谢等。
二.营养支持治疗
目前认为,肿瘤病人营养支持的目的,在于维持病人的营养和功能状况 ,耐受各种抗肿瘤治疗的打击,预防或延缓癌性恶病质的发生;而对于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它将是维持生命的唯一方法。如果肠道功能存在,则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最好,尤其对于那些无法吞咽的头、颈或食管癌病人,它可以维护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
中药应用要点
恶液质是癌症晚期大多数病人表现出的机体功能衰退 、营养代谢紊 乱的一系列症候群,病情复杂,治疗时应掌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三要点,从复杂的病情中找准不平衡点,在注重调理后天脾胃的基础上,调节阴阳、寒热、虚实。中药治疗象一把钥匙,透过错综复杂的黑糖,拨动晚期癌症病人之枢纽,平衡协调内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控制或杀灭癌细胞。
一.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由于恶病质病人正气虚弱,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气血、阴阳、脏腑等多方面不平衡,所以即使采用调治,也必须非常谨慎。用温则伤阴,用凉则亡阳,补则碍胃,泻则伤正。对于恶病质的病人,必须从整体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西医辨病,可以了解肿瘤生长的部位,细胞良恶程度,癌症的发展及预后,找出产生恶病质的原因,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中医认为肿块是痰、血瘀、热毒相结合而成,但到恶病质时,由于体质不能耐受,攻痰、化瘀、清热解毒有时难以下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应急图攻癌,而应调和气血,扶正固本,特别是健运中州,建立一个良好的内环境。
三.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癌后,邪气亢盛,正气虚损。虚损的结果是免疫功能下降,加速癌症扩散,形成恶性循环。恶病质的病人为正不胜邪,故扶正固本,保护机体免疫功能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已形成共识。
【疗效评价】[4]
临床症状
表 1症状分级表
症状  0  度  Ⅰ度  Ⅱ度  Ⅲ度
咳嗽  无  偶咳  间断咳嗽  咳嗽频作  咳嗽剧烈
咳血  无  晨起痰中偶有血丝  痰中有血丝  痰中带血,量少  咳血,量多
胸痛  无  偶有胸痛,不须服药  胸痛轻微,服用Ⅰ级止痛药  胸痛明显,服用Ⅱ级止痛药  胸痛剧烈,服用Ⅲ级止痛药
发热  无  <37.5℃  <38.5℃  <39.5℃  ≥39.5℃
气短  无  稍感气短  活动后气短  动则气促  卧床也气促
乏力  正常  活动后乏力  活动后乏力不易恢复  休息时感乏力  需卧床
胃纳  正常  饭量稍少  饭量为原来的  2/3  饭量为原来的
口干  无  轻微  口干欲饮  口干喜饮  口干喜饮,饮后难解
注:本研究采用肺癌症状分级法,每个症状的得分合计后乘以 1/8 即折算为百分制得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70%;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30-70%;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小于 30%
(二) 体力状况
按 Karnofsky 分级标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20 分以上(100 分);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 10 分以上(50 分);
稳定: 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 10 分或没有变化(25 分);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0 分)。
【参考文献】
1 黄琦(综述); 江志伟; 黎介寿(审校) 癌性恶病质的药物治疗与营养支持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11.10; 11: 377-379
2.吴俊杰,癌症恶病质的药物治疗,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9.04.15; 26(2): 76-79
3.赵东利,癌症恶病质及营养支持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09.26; 16(5): 205-207
4.吴建斌,癌肿恶液质病人的营养支持,普外临床 1994.05.30; 9(3): 169-170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6:50:0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各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肩关节周围炎
【定义】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肩部疾病,简称肩周炎。因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以50岁左右年龄发病率最高,故有“老年肩”,“五十肩”之称。该病多具有患肩关节僵硬和遇热痛减、遇冷痛甚等特点,又被称为“冻结肩”,“肩凝症”,“露肩风”等。具有多为单侧发病,缓慢加重,经数月或更长时间可自行减轻以至痊愈的特点。病程数月至两年间,一般不复发。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痹症”范畴
【诊断标准】
(一)外伤史
多为中年人或老年人,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或上肢外伤;
(二)症状
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外旋、后伸为明显,严重者不能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三)体征
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以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处为明显,可见三角肌萎缩,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
(四)辅助检查
常规摄片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肩部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辩证分型】
(一)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得温热痛缓,畏风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淤滞型
肩部针刺样疼痛、拒按,夜间痛甚。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或细涩。
(三)虚损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可伴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心悸失眠等。舌质淡或暗红,苔白或少苔、无苔,脉弦细或沉细弱。
【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 中药辩证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或乌头汤
独活寄生汤:独活6g 桑寄生12g杜仲9g桑枝9g细辛3g肉桂3g茯苓15g防风10g 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生地黄12g
乌头汤:制川乌6g制草乌6g桂枝15g甘草10g黄芪20g天麻10g防风10g赤芍10g当归10g青风藤10g
中成药:(1)风湿骨痛胶囊,口服每次三粒,每日三次。(2)附桂骨痛胶囊,口服每次三粒,每日三次
(2)淤滞型
治法:行气活血化淤
方药:桃红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桃仁9g红花6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生地黄12g
中成药:七厘胶囊,口服每次三粒,每日三次。或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每次三粒,每日三次。
(3)虚损型
治法:调气血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当归鸡血藤汤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 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
当归鸡血藤汤:当归15克 熟地15克 桂圆肉6克 白芍9克 丹参9克 鸡血藤15克
中成药:(1)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g,每日二次
2 西药治疗
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西乐葆,莫比可,扶他林等。
(二)外治法
1 中药外治
可以用奇正消痛贴,伤湿止痛膏,散淤膏等直接贴敷。也可以用骨伤药袋熨敷肩部,每日二至三次
2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分筋、拨筋手法,松解手法,按压手法等几大类,其中松解手法又可分为逐渐松解和一次性松解。
2.1分筋、拨筋手法
范围多取肱二头肌长头腱、短头腱或冈上肌腱处。对病变肌腱进行分拨。由轻至重、范围包括整条肌腱以及相邻肌腹。
2.2松解手法
2.2.2逐渐松解手法
步骤可如下:进行辨证治疗,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为治疗原则,取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患肩处于被动外展放松位的情况下对颈肩及上臂周围软组织进行推拿揉磙等操作后作肩关节摇晃、扳、抖等手法,顺序操作托肘摇肩、扛肩环转、内收扳肩、后伸摸腰等动作,要求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每一次被动活动以病人能够忍耐为限度,最后手法放松。操作治疗三天一次,治疗四周
2.2.3一次性松解 常常需要麻醉配合。麻醉下通过做肩关节前、外、后各方向动作一次性松开肩关节各软组织间的粘连病变。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以保持所恢复的活动度。
2.3按压手法可取肩井、肩髎、肩贞、天宗等穴位点按指揉,也可单纯按压喙突。每次三到五分钟,一日一到两次。
3 功能锻炼
有抡臂法,爬墙法,悬臂法,担压法等多种锻炼方法。
各锻炼方法可配合使用。锻炼要讲究质量,在动作、角度、力度上按要求做,随活动度改善而加大活动角度。
4 封闭疗法
可以将药物直接打入关节腔,也可关节外给药,常选择大结节、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等阿是穴处。药物可选用仿史氏液(2%利多卡因针剂2.5ml+VitB12针0.5mg+曲安奈得针5mg用0.9%NS稀释),可明显降低副作用。
5 手术治疗
对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主要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或移位术、喙肱韧带切断术。
(三)其他疗法
1 针刺疗法
常选用肩髃、肩井、肩前、肩髎、曲池、巨骨等穴位,还可取阿是穴。采取强刺激手法,每日一次。
2 物理疗法
应用热熨、拔火罐等方法,松筋解痉,舒筋止痛。每日一次,连续三周。
3 针刀疗法
针刀松解治疗行关节腔内注液,取结节间沟区、肩关节囊后下方、肩峰下等区域松解粘连挛缩带,并可配合手法,恢复关节活动度。
【诊疗策略选择】
(一)  诊疗流程
详见图表
(二)辩证要点
本病病机为年近五十,肝肾等脏器虚衰,影响机体濡养,复受外伤,伤其脉络,风寒湿邪壅滞,久则气血凝滞,经脉不畅,筋腱粘连。故早期多可见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得温热痛缓,畏风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紧。而后逐渐出现肩部针刺样疼痛、拒按,夜间痛甚。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或细涩。最后肩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并出现虚损症状。可分为风寒湿型、淤滞型、虚损型。其病位在肩在筋在筋,早中期多实证,后期多虚证。
(三)用药特点
1.本病发病为肝肾等脏器虚衰,不能濡养,风寒湿邪壅滞局部,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故采取散寒除湿通络之法,使风寒湿邪得除,经络得通。方药选择独活寄生汤或乌头汤。可以加用:元胡、乳香、没药祛瘀止痛;防风、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2.损伤日久由于肝肾不足,气血凝滞,经脉不畅,筋腱粘连故治疗上以调气血补肝肾为主,故选方六味地黄丸或当归鸡血藤汤。可加用川断、狗脊、骨碎补强筋壮骨;杞子、首乌补益肝肾;当归、黄芪补益气血;全蝎、蜈蚣搜风通络。
3.疼痛严重者可服用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四)治疗特色
肩周炎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但病重期间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应对本病积极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一般选择保守治疗。早期疼痛较重的病人要适当减少活动,以药物治疗为主;中后期功能障碍为主病人可与理筋手法配合病人功能锻炼。并可配合药物、针灸、熨敷、火罐等治疗。
(五)注意事项
1.本病病程较长,要认识到功能锻炼的在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告诫病人不应把希望全寄托在医生和药物上,需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2.行理筋手法治疗时会有疼痛感,应适当忍耐。尤其行一次性松解具有创伤较大、可能并发肩部骨折等危险。对年老体弱,合并冠心病等就有禁忌症病人不宜应用。
3.要把握手术适应症,对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采用关节镜等微创术式,尽量避免切开操作
【疗效评判】
1治愈: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肩关节无疼痛;
2好转: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活动时疼痛不明显,能够基本满足日常工作生活需要;
3有效:活动时肩关节疼痛明显,功能活动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4无效:肩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静止疼痛,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参考文献】
1.  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96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3.  宋一同、李业甫、宋永忠.中国推拿治疗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4-468
24
发表于 2007-10-22 18:37:2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各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是绝对必要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特别是临床人员缺的就是该项,以至病房管理中中医不能西、西医不能中,病房、门诊医疗文书欠规范,我们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只知道检查质量,通报批评,年复一年,问题的症结,从不分析,不做针对性的纠正。医院管理人员有谁认真去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8 01:35 , Processed in 0.0547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