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川耗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2-16 20:57: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川耗子先生的思维实在不慎密,“用中医的理论来说服西医的现象”语出何因?
    中药试验并非中医理论,也非中医之举,而是科学方法,用科学方法来质疑其理论,科学所要求的基本条件都符合。这也不是说服,而是实践检验,如果你说“用实践检验是错误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是用另一种“实事”来“求是”,用所求的“是”,来验证两种理论的优劣。结果是中医理论可以通解中、西医现象,而西医理论、科学理论只能解释西医现象,不能解释中医现象,这有不对吗?
    “所以说,中医理论必须要有新的东西产生,必须吸纳现代有用的内容,不然的话,张口动手便错。”。不知所云。科学信仰者的中药杀菌试验,不是“吸纳现代有用的内容”?科学已经认识到错误,又产生了新的“现代有用的内容”?或者说中医应放弃正确的理论,而吸收“不能解释中医现象”的理论?
    注意:中医理论可以通解中、西医现象。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08:5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请教:生姜是不是中药?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09:0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中医 你拿什么证明你?
    每每中西医之争时,中医常常说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也就是说,科学的标准不是以西方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所认定的“科学”为惟一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方法论所揭示的物质自然规律,也应该是“科学”的标准之一。
    基于中医界的这种认识,要用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科学”来阐释中医药的科学性,往往不被中医界所接受。虽然中西医都在解释医学的机理,但偏要用西(中)医的理论特点来解释中(西)医的机理,这多少有点像在阐释人体生命机能时,偏要用女(男)性的生理机能特点来解释男(女)性的生理机能一样让人感到尴尬和可笑。
   古人云:“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中医的科学观之所以成为西方科学观的伐戮和歧视对象,是因为能证明自己科学性的中国传统科学观已经很难指导现时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国传统科学观的主要精髓实质是“格物致知”,其大意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性体验,达到理性上的升华,这在当时本是一种很先进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求实致用”的思维方式,最终使中医最核心的弘扬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由“格物致知”渐趋向重“格物”轻“致知”,直至发展到只“格物”不“致知”。中医也因之成了只重临床实践、忽视基础理论的“工匠(技术)型”科学,从而根本找不到能证明自身科学性的方法和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别人斥责我们不科学时,我们虽力图证明自身的科学性,但我们又拿不出一种方法和标准来证实这一问题,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转向到西方科学观的方法和标准上来。于是乎,我们在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等等方面,就能看到一种极其矛盾的现象:当西医说“心不可能有思维功能”时,我们会毫不含糊地说,这是西医在用他们的科学观扭曲中医的科学观;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激素等等西医科学观形成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科学观所认识的“肾”。
    我们已经陷入了既痛恨用西方科学观形成的西医理论来“西化中医”,又情不自禁地热衷于用西医标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的理论创新和科研的两难境地。之所以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尴尬,是因为前者担心在西方科学观的影响下,中医最终会被“西化”而消亡,后者尽管在用“西方科学标准”执中医的牛耳,但它的确会催生出很多能让中医界产生“快感”的“中医科研成果”来。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快感”过后,往往是中医进一步的疲惫和虚衰。如此这般,我又不得不问:中医,你拿什么证明你的科学性?
24
发表于 2008-2-17 12:16: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以残缺不全的理论为标准,去验证一切,在验证过程中发现了残缺,再将被发现的残缺修补一下(修补得并不完善),继续维持其验证标准的地位,还要将正确理论视之为“应该是残缺不全的理论的标准之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保护残缺不全的理论。
    外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知在残缺不全的理论之外还有正确的理论存在于人间,所以用残缺不全的理论去评价一切,包括评价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堆积,外人开始认识到这残缺不全的理论不那么神圣,纷纷研究中国文化,崇尚那原汁原味的文化,外人进中国来学习,并不是学你的科学文化,而是学那始终能够领先于时代的神秘的文化。
    作为中国人,却反而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真谛,连一点感觉都没有,还不如外人的感悟力,这大概是既没学好中国文化,又没学好那残缺不全的理论,沦为不伦不类的守残抱缺“红头阿三”。“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中国文化过去被歧视,如今被重视,这个基本事实他们都不愿意接受。
    川耗子的思维随着讨论逐步地暴露出来两个症结:
    1。用西(中)医的理论特点来解释中(西)医的机理,就如用女(男)性的生理机能特点来解释男(女)性的生理机能一样让人感到尴尬和可笑。
    2。中医,你拿什么证明你的科学性?
    对于第一点,川耗子恰恰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科学”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川耗子用理论检验理论,才会出现尴尬和可笑。
    对于第二点,为什么要证明科学性?实践证明的正确性不够吗?难道还要改成残缺不全的科学性?我们要纠正科学迷信的错误,还是将正确修改成错误呢?
    凡执于科学者,都绕不出逻辑怪圈。
    康梁维新,借宫廷势力,宫廷无利而不应,民不见利也不应,转而诬蔑文化落后,文化落后不就是如此抛出的吗?
    孙氏共和,借军阀势力,军阀为利而响应,武装势力此起彼伏,致使共和后南征北伐,国民政府不是如此处境吗?
    马列主义,发民众之力,打土豪分田地,为“挣二亩地”而革命,《停战以后》中的将军不是如斯说的吗?
    革命之纯粹,改造旧世界,中医诊所取缔,坐堂医生取缔,老中医归入街道医院,慕名者来,不慕名者被挂号推销到西医。你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发展?
    就业统一分配,学医进学校去学,教材革去“封建糟粕”,这“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首先不存,私学者就业难遂。你能发展什么?
    断根绝后,时经两三代,阴阳具虚,科学教育,识得AB不识阴阳,你还希望后继有人?
    以苟延残喘之躯,进入市场经济恶浪,手脚捆绑,按科学规范监控。不滋阴救阳,却要大动手术?
    上述所述的历程,皆不离社会发展的土壤,也仅仅是粗框架的。只要认真重温历史真迹,就会明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式微,科学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如此地被神化,这都是有着实在的利益关系的。不知此者,盲目随流,不见自然之道的趋势。看看世界,哪一国如此迷信科学,而不是正确利用各种文化?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2:5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别总拿“实践”给中医标准说“是”
《中国中医药报》最近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争鸣,但不少学者不敢正视中医理论上的缺憾,动不动就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说事,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不澄清这这里面的是是非非,后果很严重。
实事求是地说,中医本身是有疗效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但他确确实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中医意义的标准。由于没有标准,中医的理论创新、学术交流、科研教学、临床医疗等都受到空前的制约,但这似乎在学术争鸣中并没有影响到中医的牛气,因为,中医有一颗重磅炸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真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标准是什么,我理解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后,反映其本质的客观描述。中医标准,当是对中医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后,反映其本质的客观描述。既是客观的,当然是共认、共知、有规律、共掌握的。没有形成共认、共识,无法掌握或目前没有掌握,无规律可循的,均不是标准。气虚证,是由很多固定的症状构成的一个标准,应该说气虚证这个标准共认共知都很容易,共掌握起来就成问题了,比如“面色淡白,脉弱”不仅仅在气虚证里出现,因而不同的医生由于主观感知不同,在实践中甲医可认为它是血虚证的症,乙医生又把它当成阳虚证的症,丙医生甚至还把它当成表虚证的症。由于没有共认、共知、共掌握和可循的规律,同样的实践,却检验出了不同样的“真理”,也就有了不同样的“标准”。于是诸如《医宗金鉴》、《医门法律》之类的门户标准也就这样运应而生了,正因为是门户标准,也就得不到公认,新的门户标准就出来否定旧的门户标准,最后出现没有标准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严重后果,这恐怕才是中医尽管实践了数千年,却无法产生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真正原因所在。
中医没有自己的标准,正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笼统马虎、求实致用、清谈随意的治学特点在中医的反映,正是这些特点最终导致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衰凋。
那么,中医究竟有没有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可循?如果没有,它能延绵数千年而不消亡?既然有规律可循,我们就完全有能力总结出中医自己的标准,没有必要讳疾忌医般的回避我们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更没有必要一说到“标准”,就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进行唐塞,假如有一天我们宣布征服了艾滋病,成果必须用标准说话,我们总不能对专家们说:“你们实践吧!这就是标准”。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仅仅是笼统的经验总结,准确地说,“实践”也必须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定的数和量来进行,不然这种“实践”只能是漫无目标的乱撞瞎碰,永远也形成不了检验真理的标准。
什么是实践?简单地说,大到社会活动,小到某一项技能操作都是实践的范畴。就中医而言,实践就是临床医疗活动。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全国有数十万中医师在临床进行实践,有的有疗效,有的无疗效,这一下来岂不有数十万个“标准”不同的“真理”出现?现在中医界有一种很是令人担忧的趋向:只要人家一说到中医理论的软处,我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也自认为最权威的一句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就中医界而言,我认为这句话背后实质的反映是,中医因没有标准而表现出的对理论创新和技术升华的自卑和无奈的心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末期,这句话本身在学术界至今还有争议。我个人认为,实践是探索规律,寻求真理,形成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导致失败,究竟成功还是失败,只有实践完成后才能确定,而真理和标准只有一个,在同一个真理和标准中,不可能既成功又失败。因此,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工具,“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门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新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可见“发现几种新元素”的过程就是“实践”,“发现了(作者注:“了”时态副词,表“结果”)几种新元素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就是其真理的“标准”。可见,这个“了”必须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一定的“数”和“量”的变化得来的,当这种变化相对固化时,就形成了带规律性的标准,比如,只要人们说到“氡”时,它就必须有人们共认,且符合其原子量、熔点、原子序数、价电子、沸点、核外电子排布等固化的“数”和“量”。如果认为只一句“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以为可以解决中医的一切说理问题,显然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践”能产生真理,蕴酿标准,但绝不等同真理,更不等于标准。中医只有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老实实地分析、归纳、总结、确立自身的评价标准,才能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所突破,总拿“实践”给中医标准说“是”,这只能是导致中医萎缩甚至消亡的自欺自毁之举。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1:5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川耗子在 2008/07/20 11:55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8/02/16 08:57pm 发表的内容:
    中药试验并非中医理论,也非中医之举,而是科学方法,用科学方法来质疑其理论,科学所要求的基本条件都符合。
终于有中医达人承认“科学”对中医(药)发展是有用的,这说明我们这几年的争论没有白费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发表于 2008-7-20 15:5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快感”过后,往往是中医进一步的疲惫和虚衰。如此这般,我又不得不问:中医,你拿什么证明你的科学性?
不管是白耗子、黑耗子,敢挑逗抓鼠猫的就是好耗子
----------
我以为我是一个人向代表世界医学的循证医学挑战呢?我的《机体功能医药学是融中西医学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医药学》文章在2008年 7月30 日的《中华医学临床探索》杂志发表。
向循证医学挑战宣言书,从此吹响了机体功能医药学走向世界的号角。希望与您一起会猎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 22:33 , Processed in 0.0532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