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ongyi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6-27 15:59:24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治未病一义:
  经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节言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份,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也。

原病篇
12
发表于 2008-6-27 19:09:40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大肚腩,掉头发,
性欲退,气血衰,
欲望少,懒得动,
饭不香,睡不好,
大便难,牙齿落,
难跑动,思难活,
意志消,俗俗过,
人亦人,也中医!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7:09:21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还是已经有病了,医家可以根据简单的症状进行治疗,与我的观点之一致的。
对吗?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8:38:54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8/06/27 09:56am 发表的内容: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文章不错,只是这个题辞,不太对!
给个好建议应当如何?
15
发表于 2008-7-1 09:47:29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文章令人深思~不过这个标题嘛~~~
16
发表于 2008-7-1 19:30:59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谁科学2008/06/27 03:47pm 发表的内容:
人体没有衰老时的疾病是未病。好治。无能之辈才治疗呢。
人体衰老后的疾病是已病。快死了,就不好治了。
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乃是上工“治未病”之法。而非:‘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懂得最好不要乱说,人到中年,普遍都有大肚腩、阳萎、脱发、白发、掉牙,
你能治吗?
17
发表于 2008-7-2 12:57:09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预防疾病传变是治未病,治病于未严重也是治未病。现在有很多疾病无症状,例如,乙肝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糖尿病等,医生应该耐心说服病人治病。这些人想必不会生吃你的!关键在于你在那里是不是很有威望,你治好了很多这样的病人,人家为什么不治?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3:02:21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先生没有好好看文章,不要乱说。我的观点与你是一致的。
只有已经有潜在的疾病的情况下,才能说治未病。
19
发表于 2008-7-5 21:10:38 | 只看该作者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以史为鉴治未病
重庆    刘世峰
古代医家的医术是那样的精湛,让人难以企及;历史的天空是那么的深邃,让人如梦如幻。
可以说古代中医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除了名中医精湛技艺外,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展示名中医风采,文化演绎功不可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三名”战略,努力发掘中医文化内涵,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草纲目》原序云,纪称:“望龙光知古剑,砚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意思是说,古书上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便知道埋藏宝剑的地方,看到珠宝的神光异气,就晓得明珠的所在。所以,像萍实和商羊鸟这样的奇物,不是圣人就不能认识了解。在中医历史的星空中,也有几位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他们凭借聪明的智慧,运用中医独特的诊法,预知疾病未来,令人拍案叫绝。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望齐候之色案。由于桓候自以为是,讳疾忌医,贻误疾病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邪由肌肤深入血脉、肠胃、骨髓,终至不治(《史记.扁鹊传》)。又如华佗治疗主值祭酒的刘季琰由于思想情志不顺心而发病,华佗替他一治就好了,说“九年以后刘季琰的病会复发,复发会有诱因,仍然根源于思想情志不顺心,如果病发后一定会死。”最终就像华佗预言的那样。张仲景遇见侍中王仲宣,当时王仲宣二十多岁,仲景对他说:“您有病,四十岁就会眉毛脱落,眉落半年就会死。假如服五石汤可以避免。”王仲宣嫌他的话逆耳,接受了汤药不服。过了三天。仲景见王仲宣,问他说:“服汤药没有?”,仲宣回答说:“已经服用了”。仲景说:“面色证候根本就不像服过汤药的样子,您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仍然不相信,过了二十年,果然眉毛脱落,又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就死了,最终像仲景说的那样。(皇甫谧《甲乙经》序)
从以上中国古代名医诊病案例可以看出,中医利用独特的诊病技术,能够见微知著,预示病情转归。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病人并不领情,病人更相信眼见为实和自己的感觉,并且喜欢听好话、恭维话、吉利话,因为“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古今相通,牢不可破。虽然医生医术精湛,独具只眼,但常常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此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在古代就不说了,尤其是现代科学崇拜的今天,人们更相信各种检查技术,宁肯否定人类的智慧。诚如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在“第三只眼看医学”中所说:“在科学这个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人类照样生存了几十万年,照样能获得真理。而那个时候获得的真理,我们今天仍没有超越。”孔教授的观点不正是对中医学最好的诠释吗?
在中医重新倡导“治未病”的今天,我们从以上古代名医成功诊病的案例,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发。扁鹊、华佗、仲景,虽然诊病准确,并能预知病情转归,但是他们的正确意见常常并不被病人接受和采纳,也可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说是失败的。现代中医“治未病”可以说应该是大有作为。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治疗亚健康病人(病人有临床症状,仪器检测无阳性体征),也可以通过望诊获得的信息,司外揣内,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无临床症状(自觉症状)疾病作出意向诊断,运用现代检查技术,提供有力证据,让病人信服,用中医中药提前介入干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虽然我们没有古代医家医术那样精湛,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我们现代中医能够充分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以让人信服的依据,保障人们的健康。即使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也能通过扶正祛邪,整体调治,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 15:38 , Processed in 0.0979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