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2-9 16:27:55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7 11:28am 发表的内容:
回复zhengyou先生:
    请先生详细解释一下上面这一句话。肝用是指的什么?而肝体指的什么?
肝体阴用阳,是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名言,故乃雄先生好得意哦,
不过,一查,还真发现很有意义的问题。随后发上。
现在想请乃雄先生先发几个叶天士关于肝脾肾的有关医案,各发一个,好吗?
本人打字太慢,请代劳。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回复:
    呵呵,本想发个表情缓和下气氛,不料选错表情了,第一次发帖时候选择表情,先生勿怪。
    最近孙老师正在陆续发出叶氏医案评点,我就不再发出了。
   
23
发表于 2009-2-11 19:54:49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哦,那就先瞧瞧孙老师对叶氏医案的评点.
请孙老师小心点评哦,在下等着呐.呵呵
24
发表于 2009-2-15 08:35:51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1 04:32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呵呵,本想发个表情缓和下气氛,不料选错表情了,第一次发帖时候选择表情,先生勿怪。
    最近孙老师正在陆续发出叶氏医案评点,我就不再发出了。
不愧是孙总版门徒,完全没有那种依仗师门不可一世的气势,欣赏。
只是迟迟不见孙老师叶氏医案评点,今天休息,冒昧说些个人根据理解《内经》对于“肝体阴用阳”的看法。
“肝体阴用阳”:“体阴”,应该没有歧义。肝以藏血为本。《五脏生成十》:“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用阳”:则有他用与自用之分别。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急者火之象,木生火也。甘味益脾土,以克伐肾水,一者克削肝木之化源,一者培土耗散肝木之用,一举而两得。~
   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缓者脾之用,火生土也,火盗其母气则肝木虚,生其子则脾土实。酸泻肝之用而补肝之体。泻肝用则木不生火;补肝体则脾土敦实,心不生土,遂不为缓所苦。]
从先生上面两条,可以看出,您理解的“用阳”是他用。对吗?
25
发表于 2009-2-15 09:44:25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2/15 09:46am 第 1 次编辑]

《内经》因为见于书本,理所当然认为不是临床实践,就是理论。而个人总觉得不尽认同,确实,没有切身体会,很难理解《内经》文字,而当有部分理解之后,发现《内经》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内经》是中医的轨道与护栏栅!就比如一个人乘火车去北京,去过了,是实践过了,没去过,通往北京的轨道与火车车厢护栏板也是实际存在的。中医人搭上中医这部车而不明白《内经》这个中医的轨道与护栏栅,说得不好听,就像扒火车的,虽然技术不凡,总是玩命的,随时会把他人的或自己的命玩飞了。
叶天士一代名医,享年八十岁,想必不会说出原离中医轨道的名言,手头没有叶天士医案,也没有看见“肝体阴用阳”原文前后,故想请乃雄先生发几个医案。显得有点小气哦。
《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
现转发 艾曼尼医学  管理员yanishi《叶天士医案精华》摘录:
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温.阳气不潜.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化.内风游行扰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刘河间谓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既不按法论病设治.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冲犯.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求助于食.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亮.肌肉浮肿.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奈何医者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
生牡蛎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枣肉

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鲜生地 元参心 桑叶 丹皮 羚羊角 连翘心;
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 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加以寒滞汤药.蔽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乃任脉为病.与太阴脾络有间矣.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年岁壮盛.腕有气瘕.嗳噫震动.气降乃平.流痰未愈.睾丸肿硬.今人夜将寐.少腹气冲至心.竟夕但寤不寐.头眩目花.耳内风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剌如虫行.此属操持怒劳.内损乎肝.致少阳上聚为瘕.厥阴下结为疝.冲脉不静.脉中气逆混扰.气燥热化.风阳交动.营液日耗.变乱种种.总是肝风之害.非攻消温补能治.惟以静养.勿加怒势.半年可望有成.

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神 陈小麦 南枣肉
头痛神烦.忽然而至.五行之速.莫如风火.然有虚实内外之因.非徒发散苦寒为事矣.如向有肝病.目疾丧明.是阴气久伤体质.今厥阴风木司天.春深发泄.阳气暴张.即外感而论.正内经冬不藏精.春病必温.育阴可使热清.大忌发散.盖阴根久伤.表之再伤.阳劫阴液.仲景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余前主阿胶鸡子黄汤.佐地冬壮水.芍甘培土.亟和其厥阳冲逆之威.咸味入阴.甘缓其急.与内经肝病三法恰合.今已入夏三日.虚阳倏上.烦躁头痛.当大滋肾母以苏肝子.补胃阴以杜木火乘侮.旬日不致反复.经月可望全好.
人参 熟地 麦冬 天冬 龟胶 阿胶 五味 茯神
脉上左部稍振.水亏.木中风动.左牙痛.盖风从内旋.乃阳之化风.只以春深地气上升之候.多升少降.无非下元不司收纳.虚症何疑.况因目恙.频用韭子烟熏.查本草药性.辛辣升腾助阳.孙真人于遗浊用之.藉其升阳以涵阴.更无漏泄耳.今痱中八日.声音渐振者.乃精气略有宁静.里窍略有灵机.是顺境也.乃不明此理.仍用辛以泄气.加人参亦是清散上焦之药.以肝肾藏虚在于至阴.若再投辛以伤其阴.必致虚症峰起.焉望其向安.倘必以上有火热.古称实火宜清.虚火宜补.温养柔和.与温热刚燥迥异.幸勿疑讶.
生地 川斛 麦冬 茯神 阿胶 女贞子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有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26
发表于 2009-2-15 13:37:28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内损乎肝.致少阳上聚为瘕.厥阴下结为疝;气燥热化.风阳交动.营液日耗.]
[虚阳倏上.烦躁头痛.当大滋肾母以苏肝子.补胃阴以杜木火乘侮]
对照: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急者火之象,木生火也。甘味益脾土,以克伐肾水,一者克削肝木之化源,一者培土耗散肝木之用,一举而两得。~
  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缓者脾之用,火生土也,火盗其母气则肝木虚,生其子则脾土实。酸泻肝之用而补肝之体。泻肝用则木不生火;补肝体则脾土敦实,心不生土,遂不为缓所苦。]
似乎相近,但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感觉。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
从叶天士具体医案可以看出,叶天士对厥阴、少阳有明确的界限。

区别在哪儿,看出来了吗?
“大滋肾母以苏肝子.补胃阴以杜木火乘侮”
“苏肝子、杜木火乘侮”与“克削肝木之化源、耗散肝木之用”有根本区别吗?
叶天士提倡的是养肝子、杜肝木变害之火;而先生说得是 克削肝木之化,耗散肝木之用。是损害?且“肝木之用”是常用,不是变害?

“肝木之用”应该指厥阴本经,[肝者,罢极之本][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肝木的成数是八,心火成数是七!《内经》前后是一理贯通的。
"甘味益脾土,以克伐肾水"偏执于土克水解释,对于”克“的解释,《内经》有明文: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乃生化。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养肝体之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家自用之阳。
“酸泻之”以“实则泻之”肝家实为前提。泻肝补脾。以保仓禀之本。
总之,医家以保养为本,以克制变害为目标。
这就是直觉先生言语有歧的原因。
这些理论在叶天士具体医案里得到完整具体灵活应用。
27
发表于 2009-2-26 21:52:59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内经所说十二经水的连结是靠气化作用来完成,足阳明胃为海水,江水湖泊之水都与海洋相通,否则都会干枯,阳光蒸腾海洋水气上行则为云,云降为雨雪,入江河湖泊,流入大海,如此理解就看到济水,汝水,渑水,河水怎样相通,人身水入于胃.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如此一来应当能理解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14:27 , Processed in 0.0505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