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多汗症调理中的物质调控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6 19: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多汗症调理中的物质调控效应
  
  一 缘 起
  在韩国与日本纷纷把中国改名企图窃为已有之际,我国国内居然有人打着博导、学者的名义鼓吹取消中医,这可谓咄咄怪事。别的重大疾病暂且不提,区区的虚汗,如果没有中医的话,我们不妨看看西医是如何折腾的,令人奇怪的是这种不顾患者死活的折腾法居然也称为科学。
  二 虚汗概论及治疗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血汗同源”之说。人是要经常流汗的。气温高会流汗,体力劳动会流汗,吃辛辣的食物会流汗,有时受到惊吓也会发冷汗。上述表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具有调节人体体温、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平衡的功能。而虚汗是非正常原因的流汗。《内经》对汗有初步的论述,《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汗的生成来源于人体内津液所化,而汗的排出须靠人体内阳气的蒸化。如果人的阳气虚弱不能固摄汗液,就会导致多汗症。根据患者汗出异常情况,多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自汗,是指白天不是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出的现象。这是血虚或阳虚所致。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泄即止的现象,故又称寝汗,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自汗、盗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男女老幼,任何年龄,均可罹患此病。所谓虚汗主要是指这二种汗证。在西医学上,多汗症是因调节汗腺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进造成的。人体的汗腺是分布于皮肤真皮内的一种分泌腺,有一长的导管分泌物(汗)引向皮肤表面。我们的身体表皮大都有汗腺分布,以液窝、脚底、手掌,以及额部尤其丰富。一般健康的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都会增加汗腺的分泌,这是为了让上升的体温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较瘦者汗量多,这并非由于前者体表面积大的缘故,只因肥胖者体重偏高,体温容易上升,为了降低过高的体温,必须以多排汗来调节。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不流汗时,会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排汗系统有了问题,这也许是其它疾病引起的多汗症,例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以及高血压、更年期和副肾皮质荷尔蒙的作用等,都可能发生这种症状。此外,服用感冒药,休克也都可能引起大量出汗。当脑贫血时,脑部血液的流动发生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也会多出汗。幼儿因体形的关系,也较容易出汗。另一种多汗证称为局部多汗症,如脚底、腋窝、额头、鼻尖等处,很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飞机、开车时手心出汗;在大众前说话,脸上汗水直流,这多半是精神抑压或感动时发生。此外,也有身体片面性出汗的情况,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觉的那一面会多汗;而脑神经系统有外伤、肿疡、发炎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也会引起片面性多汗症。习惯上,我们把在非运动或劳作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全身出汗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称之为虚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虚汗症会导致体内必需微量元素流失,会出现面色苍白,饮食下降,精力不好,睡眠多梦、怕怜、易感冒等,使人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等。尤以儿童以及病后体弱的患者危害大。因此,对流虚汗不可等闲视之。
  1. 西医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多汗证的治疗,一般是针对交感神经系统进行,如有利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以达到减少流汗的效果。
  2. 中医辩证与数码配方调理
  中医理论对虚汗有较深的认识,治疗的古代方剂较多,效果也较好。一般治疗虚汗症的古方有牡蛎散、牡蛎黄芪桂枝汤、玉屏风散、二加龙牡汤、止汗散、扑汗方、扑粉方及当归六黄汤等…… 。中医辩证分型如下:
  (1)自汗:白天不是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出。此为血虚或阳虚所致。治法:温阳补益心气。基本方:03000、70。备选方:430、70。基本方方义:温阳补益心气,提中益气。
  (2)盗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泄即止,故又称寝汗,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治法:健脾,滋阴补肾。基本方:820、600、40。备选方:80、2600、40。基本方方义:健脾,滋阴补肾。
  三 数码医学调理虚汗的实践案例
  案例1. 一位78岁的男士,虚汗二十几年。配方:03000、70。效果:持念一周后反馈说,虚汗不出了。方义:振心阳,暗助肺气。方义:3为离卦,主心脏,心主血脉,以汗为心之液,取3后加三个0以振奋心气,前加一个0以护阴。心气为阳,阳在外,阳为阴之使。心气虚造成阳不秘,而虚汗出,其本在心,但与其他脏腑关系亦密切。
  案例2. 一位42岁的男士虚汗几年,主诉早上醒起来总出虚汗,白天乏力,精神不好。配方:03000、70、20。效果:持念7、8分钟,感到胸部清凉,8天后说,轻多了。
  案例3. 一位48岁的女士虚汗过多,一年四季常出汗,冬天睡在冷床上也出汗,有时被子都潮湿了,疲乏无力,不能下地干活,脸无血色, 性激素内分泌降低。配方:20、650。效果:持念两天,症状全消。方义:益气,温肾壮阳补心气。
  案例4. 一位57岁的女士,85年因肾结石而切除右肾,从此后,每天腹泄三四次,大便不成形,下坠;全身肌肉疼,出虚汗,骨质疏松,关节疼,十年前以发展成类风湿关节炎,指关节已见形,极怕冷。配方:650、380、60、2000。效果:一个月,全身出了许多红点,痒,为寒邪药物的毒气外排。两个月,已能正常过夏天了,大效。分析:此患为心阳不足,寒邪乘虚罹于体内从而致众多疾患,以温肾壮阳补心气为君药的数码配方调理,正适其症,故获速效与佳效。方义:温肾壮阳补心气,补脾健运,滋补肾精,益气驱寒湿。
  四 品味数码医学之物质调控效应
  1、中西医的比较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面对区区的虚汗症,西医就得利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方能达到减少流汗的效果;而中医只需针对性用药物进行补虚就行了。
  面对虚汗这类小儿科似的疾病,西医的治疗的残忍与无奈就表现无遗了,而中医的治疗只需给患者服药一些补虚的中药就凑效,相比之下,中医要温情脉脉得多,也有效得多。为什么两种医学的差别如此之大呢?
  西方现代医学主体模式是: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对外采取化学杀菌、抑菌方法,对内用手术刀剥离清除病灶,简称对抗医学。这一简单医学模式往往行之有效,它曾给人类带来光辉的一页,使诸多危害人类的瘟疫濒临灭绝,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直至二十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仅仅用医用化学“武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存活质量。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虚汗症的治疗充分地说明了,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
  2、物质调控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虚汗症的治疗均可视为对人体的物质(汗液)进行调控,西医用对抗性疗法,生硬地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进而达到减少流汗的效果。手术结扎交感神经后会不会引发副作用呢?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索这种手术是否有副作用,我们首要明了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然后再探索手术的副作用。
  2.1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5)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07:50 , Processed in 0.0865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