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2-15 21:05:48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刚刚拜读这个帖子,关于《伤寒论》中的“经”与“病”的关系。我发表个人的点意见,请各位前辈及同行们指教呢。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克绍教授在《伤寒串讲》第2至3业中就讲了什么是六经与伤寒的发病与变化,讲的非常详细呢。《伤寒论》16条写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刘渡舟教授解释之句话,他说它代表着《伤寒论》最核心的精神呢。所以,我认为学《伤寒论》的核心是很好的用与临床,而不是去争论一些对临床无用的东西呢。这就是我的观点。
52
发表于 2009-2-16 11:18:31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昨天拜读这个帖子,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多说呢,今天我想补充以下内容,李克绍教授在《伤寒串讲》中写到:《伤寒论》把外感病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这六病中有三个阳经病,三个阴经病,简称三阴三阳,也称六经。“经”字是后人加的,《伤寒论》的原标题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等,是六病,不是六经。不过六经这一名词,已为广大读者所沿用,所以以下我们也称六病为六经吧。我希望各位在读读李克绍教授的另一本书《伤寒解惑论》,它里面写的解释的很详细的,我在这 不多提了。刘渡舟教授的《伤寒论讲解》里面也写到六经的辨证与六经的传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在争论了,但是争论也好,活跃学术的气氛了。我还是用《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来说明学好《伤寒论》是为更好的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服好务的。我们要把它的精华继承下来的,去掉糟粕,使我们中医更好发扬广大。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意见,请各位老师及同行指教。      谢谢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1:46:42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12 10:55pm 发表的内容:
乃雄先生在46、47楼的认识是错误的,45楼陈先生的说明很正确

请醉翁先生说明,为什么#46、#47认识是错误的。   

54
发表于 2009-2-16 12:39:04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方国强在 2009/02/16 00:40pm 第 1 次编辑]

请教楼主,“经脉”是否即是“经络”?如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脉”字作何解?
又,假如把“伤寒六症”看成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它们之间相传的通道是什么?是脉吗?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3:03:31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16 01:04pm 第 2 次编辑]

回复方国强先生:
    “经脉”就是“经”,也就是现在人说的“经络”,“经络”本意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脉”则是脉象。
     这个帖子争论的是伤寒六病是否为六经病的问题。
56
发表于 2009-2-16 13:17:5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再请教乃雄先生,“‘脉’则是脉象”,是否即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中畅通情况的表现。
假如把“伤寒六症”看成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它们之间相传的通道是什么?是脉吗?
57
发表于 2009-2-16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在下以为,伤寒六经是联系五脏六腑的通道,故“经”字可作动词解,也可作名词解,不知对否?
58
发表于 2009-2-16 13:30:23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方国强在 2009/02/16 01:51pm 第 2 次编辑]

伤寒最终是脏腑受伤,故六经病是脏腑受伤的外在表现,仲景治伤寒于六经,乃是拒敌于半途。
59
发表于 2009-2-17 12:16:1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支持乃雄先生的:“《伤寒论》以六经为提纲并非偶然,柯韵伯所说“六经伶百病”
并非空穴来风,“六病”就是“六经病”,毫无疑问”之说。
60
发表于 2009-2-18 10:16:07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联系伤寒“六经”之间的通道是五脏六腑,反之,联系五脏六腑的通道即是“六经(径)”。五脏六腑在体内(里),而六经相对来说在外(表),六经病能传于脏腑,脏腑病亦会传于六经。“三阴经(径)三阳经(径)”位于脏腑之间,外(寒)邪入侵人体,“经”过也罢,从“经(径)”通过也罢,先“经”(径),再入脏腑,“经(径)”先病,脏腑而后病,故治“经(径)”比治“脏”(腑)要主动而先机。故“伤寒六经病”说比“伤寒六症”说更能说明对“伤寒”诊治之道(原)理。
    吾之所以如是说,是从《辅行诀》“二旦六神汤”方证中而悟之。张仲景治“伤寒”于六经,乃是医圣之伟大处,非常人能为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3:06 , Processed in 0.1580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