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白尼之死 (转)
夸父追日的故事
《海外北经》所记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个著名的夸父追日的故事,今天称之为神话.
这是上古先民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一次生动的写照。太阳清晨出自东方,傍晚落向西方,这种现象先民们看得惯了,但他们怎么也弄不清夜间的太阳将歇向何处。夸父逐日的目的,是想追上去看个明白。他并非“自不量力”。在他看来,太阳在天空中慢腾腾地挪动,整天也不过从东山走到西山,速度并不快,要追上它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实践的结果,出乎他的预料,直到太阳落土(人日)也未能追上;自己倒因为劳顿过度,口渴而死。但是,死并没有终止他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他寄希望于后来人,并希望自己的教训会有益于继承者。《海外北经》的作者深知此意,所以在文章的末尾做了合理的安排,让夸父的手杖化成了浓阴爽适的邓林,欲使继承者们不再因口渴而中断了这一科学活动,以便继续进行夸父的未竟事业。
这何尝是神话呢?
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科学活动,《山海经》所记载的并非仅此一次。这些活动大约发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必须依靠天文来确定季节以利耕种的时代。夸父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夸父本意即伟大)人。《广雅.释诂》云:“夸,大也。”《说文.又部》认为父字有巨的意义。他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虽比之于西方的哥伯尼,也毫无愧色。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总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逐步向前发展。夸父追日不管何等幼稚可笑,但这一活动对于上古时代天文、历法的创建,从而对于今天研究太阳运行的规律,都是一个历史的步骤,尽管是一个最少成就的步骤。正如神农尝百草一样,虽不可能真有那么一位神农,能遍尝各种草木而确定其在医疗上的各种疗效;但是,总有若干人曾经有意无意地为确定各种药物的疗效作出过贡献,乃至为之舍生丧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神农尝百草”并非虚妄,而是若干个别事实的综合和简化。同样夸父追日在今天称之为神话,在上古未必不是真实。尽管《海外北经》的作者在描述时掺人了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也曾有过追求真理的活动,不能因其简陋幼稚而予以抹煞,正如千百年后的科学家不能抹煞我们今天的科学成就一样。
《淮南子。地形训》说: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文中虽有神话成分,但足以说明建木即现在日晷的初型。《大荒西经》还记有“司日月之短长’’的石夷,应当是娴于测日影的天文家.
我认为:夸父追日的故事,实际上是讲述观察日晷的官员在烈日下的辛苦与忘我精神!或者是在古代,插一个木竿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只有在烈日下才能观察,观察者大汗淋漓,跟着太阳的影子从早晨一直追踪的太阳落山!与哥白尼不一样,得出的结论是:天园地方!
哥白尼正确还是夸父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