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YYY193204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5 12:56:26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在百度填入domain:blog.sina.com.cn/yyy19320415,点后出窗;再点林中鸟-新浪BLOG-再点博文,出70多篇文稿;在百度填入---经络与气功小组---点后出窗,资料众多,可供细读。欢迎批驳!欢迎争鸣!
22
发表于 2009-1-13 22:46:05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不能轻易否定经络的存在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针灸经络研究所 冯盛才
读了6月4日贵报【健康报】虞宜忆的《经络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一文,特提出与虞先生商讨。
中医先辈对人体解剖是不熟悉的,对经络的描述比较清楚,这很可能是根据感受体会描述出来的,如生理病理状况下沿一定路线循行的酸麻胀感。因此经络不可能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只不过大体解剖看不出来,又未找出未人们的微观物理学基础罢了。
根据古典的中医经络学以及现代科学的测试,经络的经的循环路线与神经干的循行路线有些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当针刺承山穴位时,其穴内的腓神经干在受到刺激时,一股触电似的麻胀感觉会沿着腓神经干的路线迅速传导。其循行路线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部分吻合;这种触电似的传导与经络的快速感传现象极为相似。神经干上峰电位的传导是无主观感觉的。因此,神经的这种触电似的传导与神经的峰电位的传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导,这些提示我们神经纤维上可能存在着经络传导的物质基础。
实验证明,神经纤维还可以产生传导频率为1-10赫兹,波幅为200微伏左右,波形不规程的电位波动。它与经络穴位的电位波动相似,将一段神经纤维处理去除细胞膜以外留下纤维状蛋白作为标本,经刺激可以产生传导这种电位波动。这说明,这种电位波动不是来源于神经纤维上的一些纤维状蛋白或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这些纤维状蛋白及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就是经络的物质基础。除神经外,皮肤、肌腱、肌肉间的结缔组织的纤维状蛋白都可以作为经络的物质基础。它们依其能量状态的不同,而形成具有低电阻、高电导、高电位波动等特性的经络路线。经络的实质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等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上述的低频电位波动就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这种能量传递时,有的参数还要用很特殊的仪器才能观察测试到。所以,在用一般仪器进行观测未得到满意的结果时,我们不能轻易的否定经络的存在。  


[DISABLELBCODE]
23
发表于 2009-1-13 22:59:23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经脉是微循环相对集中的区带,络脉是经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经脉、穴位在人体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http://cntcm_org.c131.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2819
24
发表于 2009-1-14 09:47:03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草了~~~一个个 都知道经络是怎么回事 都他吗的是大师一样,还都说的有头有道!还都几吧说的不一样! 一个个的江湖骗子们 我还他吗的用相对论解释经络呢!比你们先进多了!   大师们 都省省吧! 经络真象你们这些解释的一样,中医早玩完了~!!
25
发表于 2009-1-17 16:26:23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所
冯盛才
如果说中医药学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闺宝皇冠,那么经络理论则这皇冠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以下是我的讲稿提纲。
1,“经络是什么”的问题的提出;
2,关于目前经络的实质的各种假说;
3,经络的实质是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
4,机体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的基础;
5,能量的吸收、储存、转化、传递和释放;
6,能量传递的一般形式;
7,能量传递的在机体的路径;
8,具有三高一低的经络通路与能量传递特征;
9,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的分子能量传递系统;
10,使用该理论解释经络现象;  


[DISABLELBCODE]

-=-=-=-=- 以下内容由 冯盛才2009年01月17日 04:28pm 时添加 -=-=-=-=-
1、机体的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的分子学基础
现代基础医学和生理物理学指出:机体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布甚广,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各器官包膜及组织间隔,散布于细胞之间;在细胞内也有一些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从大体上看,他们网络联系机体各部,可以把体表与内脏联系起来。纤维结缔组织的纤维主要由蛋白质参与组成,比如胶原纤维,这是一种蛋白质高分子物质,胶原纤维的分子单位为原胶原,原胶原由三条α肽链扭曲成三股螺旋状。在原胶原分子内部肽链间有共价交联。在分子间也有共价交联,还有氢键。这样,原胶原分子内的肽键和分子内分子间的共价交联及氢键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广泛的共轭系统。除了纤维状蛋白外,还有一些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参与组成这种网络。在上述的生物高分子物质中电子可以作跨链运动,分子的构象构型的改变,电子云状态的改变,氢键的断开和形成等等,形成能量传递及能量传递系统。与肽链相连的一些基团会影响这种运动,影响能量传递。如上所述,机体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给机体的能量传递提供了物质分子基础。顺便说一句,实际上,在自然界里广泛地存在着这种能量传递,只不过在动物体内这种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都具有明显的“柔性”及远距离传递等特性。
2、机体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可以吸收、转化、储存、传递、释放能量
我们的关于非细胞生物电的实验及生理学、生物物理学说明了这一点。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在受到机械的、光的、电的、化学的作用时可以将作用能量吸收、转化为自己分子的能量,使自己分子的能量提高,能量状态改变,如分子的构象构型改变,电子云状态改变,立即,或储存起来,经过较长时间,较长距离传递,稍后转化为某种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在这里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纤维状蛋白,DNA 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26
发表于 2009-1-17 16:41:38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
--------机体内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概要简介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所
冯盛才
如果说中医药学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闺宝皇冠,那么经络理论则这皇冠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以下是我的讲稿提纲。
1,“经络是什么”的问题的提出;
2,关于目前经络的实质的各种假说;
3,经络的实质是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
4,机体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的基础;
5,能量的吸收、储存、转化、传递和释放;
6,能量传递的一般形式;
7,能量传递的在机体的路径;
8,具有三高一低的经络通路与能量传递特征;
9,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的分子能量传递系统;
10,使用该理论解释经络现象;  

  

   
1、机体的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的分子学基础
现代基础医学和生理物理学指出:机体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布甚广,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各器官包膜及组织间隔,散布于细胞之间;在细胞内也有一些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从大体上看,他们网络联系机体各部,可以把体表与内脏联系起来。纤维结缔组织的纤维主要由蛋白质参与组成,比如胶原纤维,这是一种蛋白质高分子物质,胶原纤维的分子单位为原胶原,原胶原由三条α肽链扭曲成三股螺旋状。在原胶原分子内部肽链间有共价交联。在分子间也有共价交联,还有氢键。这样,原胶原分子内的肽键和分子内分子间的共价交联及氢键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广泛的共轭系统。除了纤维状蛋白外,还有一些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参与组成这种网络。在上述的生物高分子物质中电子可以作跨链运动,分子的构象构型的改变,电子云状态的改变,氢键的断开和形成等等,形成能量传递及能量传递系统。与肽链相连的一些基团会影响这种运动,影响能量传递。如上所述,机体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给机体的能量传递提供了物质分子基础。顺便说一句,实际上,在自然界里广泛地存在着这种能量传递,只不过在动物体内这种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都具有明显的“柔性”及远距离传递等特性。

2、机体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可以吸收、转化、储存、传递、释放能量
我们的关于非细胞生物电的实验及生理学、生物物理学说明了这一点。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在受到机械的、光的、电的、化学的作用时可以将作用能量吸收、转化为自己分子的能量,使自己分子的能量提高,能量状态改变,如分子的构象构型改变,电子云状态改变,立即,或储存起来,经过较长时间,较长距离传递,稍后转化为某种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在这里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纤维状蛋白,DNA 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3、能量传递的形式
这里我们简要地谈谈能量传递的几种形式。有研究表明,蛋白质是一种半导体,网络整个机体的纤维状蛋白也是一种半导体。由于共轭π键电子的非域化,它们可以以电流的形式传递能量,蛋白质可因之而显示出导电的特性来。从分子构象构型来看,由于能量状态改变时,这些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构象构型也发生改变;反过来说,当分子构象构型发生改变时分子肽链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状态也发生改变,所以它们可以以构象构型的不断改变来传递能量;此时因分子的电子云状态发生改变,纤维状蛋白也可以因之而表现出电特性来。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的电子也可以吸收光子和释放光子使分子能量状态改变而形成能量传递;因氢键维系的扭曲成螺旋状的胶原纤维的多肽链及DNA也有可能因能量状态的改变,一系列的氢键可以同时打开和关闭,它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能量传递,当它们的一系列的氢键同时打开或关闭时,其电导性的改变可以导致其电流的改变。上述种种能量传递可以在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部进行,也可以在这些分子间进行。

4、能量传递可以影响机体的各种功能
我们知道,生化反应是分子原子的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由于分子、原子的电子云状态发生改变,通过机体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进行的能量传递使与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相关联的生化反应发生改变,影响生化反应的平衡状态等;机体生理机能也会因传递过来的能量而受到影响。比如,在生物化学方面,与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相关联的一些酶可以因为传递过来的电荷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而受到影响,改变酶原来的电子云的状态,能量状态,构象构型,改变了酶的活性,影响酶促反应的平衡状态;在生理机能方面,与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相关联的神经纤维上Na+通道蛋白可以因为传递过来的种种能量而改变构象,影响神经纤维上Na+通道的开放,如果Na+通道开放,Na+涌入细胞内,产生动作电位,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的传导,产生生理效应,另外,一些细胞外的纤维状蛋白也可以与细胞内的纤维状蛋白或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联系在一起,通过能量传递影响细胞内的DNA和RNA的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功能,细胞分化等。总之,能量可以在能量传递路径中或较远处,可以以各种形式,或以热的形式,或以可见光的形式,或以分子构象构型的改变的形式,或以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的某种形式散发出来,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5、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的能量传递可以形成固定的通路
在生物机体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立体分布的网络中,其分子内分子间的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的能量传递可以在其网络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通路。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对蛋白质的功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那么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就没有生命的活力”。机体的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对生命的贡献与蛋白质同样重要,我们认为,只要有生命活动存在,机体的纤维状蛋白及其它生物高分子物质就在进行能量的吸收、转化、储存、传递和释放。由于机体内生化反应生理机能的进行可以为机体各部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提供了来自机体内部的光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因机体与环境的接触,外界的碰击摩擦阳光照射等等为机体各部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提供了来自机体外部的机械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等。上叙述的机体生物高分子物质可以将能量吸收、转化为自己分子的能量,储存起来,或通过机体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在近处或比较远处释放出来,由于机体内外的能量可以不断地提供,机体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就可以不断地进行。从新的生命开始即有这种不断的必需的能量传递的进行,随着能量传递的不断地进行,在这些能量传递通路上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的生化生理特性也发生了改变,特性发生了改变的这些通路有的可能会更有利于更适合于这样一些能量传递的进行,这样,久而久之,在机体的一些生物高分子物质网络的一些分子内分子间,按照能量传递规律形成了一些较大的、较为固定的、主要的能量传递通路,当然也形成一些较小的、不太固定的、次要的分支通路。随着机体的生长变形,原来形成的能量传递通路也随着发生变形。机体是否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能量传递通路呢?大量的实验证明:机体确实存在着具有与其周围组织有显著不同的低电阻、高电导、大电流、高电位波动、高发光等特性的通路,这就是说,这些特性都是有利于机体生物高分子物质网络的能量传递进行的。很明显,这些通路具有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特性。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低电阻、高电导、大电流、高电位波动、高发光等特性的通路就是机体生物高分子物质网络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的较大的、固定的、主要的通路。对于一些特别小的、次要的、分支的通路,我们现代的仪器设备往往是不太容易将其测量出来的。

6、经络就是机体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
上述机体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的较大的、固定的、主要的通路与中医学中古典的经络的“经”的循行路线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医学的经络系统就是机体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这些较大的、固定的、主要的能量传递通路。我认为,这就是经络的“经”。其它的一些小的次要的分支的能量传递通路与较大的能量传递通路一样,其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是同样不断地在进行着的,这些小的能量传递通路,就是经络的“络”。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十二经筋“伏行于分肉之间”,经络的“经”的循行路线与肌肉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分布大致吻合;有人将主要由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组成的肌腱改道,病人的循经感传路线也随之改变;中医认为“十二经皆有动脉”,在解剖组织学中可见动脉血管壁也有许多结缔组织成份;十二经有皮部,皮肤也含有许多结缔组织。我们知道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这些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络的能量传递系统理论的分子学基础就是机体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而经络就是机体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  

  


  
7、该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
看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能圆满地解释其持性或现象,在这里我就试着用这理论来解释部分经络现象。
这种能量传递在活的机体内是不停地进行着的,这就是说,经络的“经气”运行也是不停地进行着的,但是人们是不易感知的。这是由于这种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未能激活能量传递通路上一定数量的Na+通道蛋白,不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即使能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但是不传到中枢,或者,不能引起中枢的感知,所以平时人们对“经气”的运行是没有感觉的。
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如各种疾病的病理因素,各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时按摩、针刺的机械力的作用提供机械能量会使生物高分子物质在宏观上产生形态的改变,同时在微观上也产生构象构型的改变,生物高分子物质吸收能量;有时可以导致机体产生不同寻常的较为强大的能量传递,这些能量传递通路与机体通常的能量传递通路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能量比较强大一些。这些能量传递在传递的道路上可以将部分能量释放出来,或者直接影响感觉神经上的Na+离子通道蛋白,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并传到中枢,并且使人们感知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即是所谓经气的循经感传现象。如果能量传递的强度特别大,能量的传递可以按照能量传递的规律从一条大的通路通过一些比较小的分支的通路进入另外一条大的通路继续进行传递,这就是经络学说中的串经现象。
当经络的主要通路“经”的循行线路上的肌肤受到一定压强和一定面积的压力的作用时,这里的循经感传就会被阻断、扩散、绕道,这主要是因为能量传递通路上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构象构型受到压力作用而发生改变,以至于不能象原来一样地进行构象构型改变,进行能量传递,这就是说,在这受压处的纤维状蛋白失去了这种能量传递的能力,能量传递受阻。受阻的能量则只能沿着较小的通路向周围传递,或通过较小的通路绕过受压处继续向远方传递,这就是压力引起的经络的循经感传阻滞现象。当压力消失时,能量传递沿着原来通路继续进行,循经感传沿着原来的经络的主要通路“经”继续传播。
有资料表明,在经络的主要通路“经”的循行路线上的肌肤处放置一块冰块经过一定时间,这里的循经感传就会被阻断。当去除这块冰块后,因为该处皮肤温度不断地升高,该处肌肤的循经感传会逐渐恢复。这主要是这里肌肤温度降低时,在这肌肤处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由于温度低,分子的能量状态低,分子的构象构型不能象原来温度较高时一样发生改变,失去能量传递的能力,使能量传递受阻,循经感传不能通过放置冰块冷却处。这就是经络的低温阻滞效应;当去掉冰块皮肤温度逐渐上升时,分子能递状态升高,分子构象构型发生改变的能力逐渐恢复,分子的能量传递的能力恢复,循经感传沿着原来经络的主要通路“经”逐渐恢复。
我们还可以用这理论来解释按摩、针刺等能产生治疗效果的机理。当针灸针刺入穴位,针体的刺入、捻转、提插、振动,按摩时手指的压力,主要是给经络穴位处的纤维状蛋白等提供了机械能,纤维状蛋白的构象构型发生改变,纤维状蛋白吸收、转化、储存、传递、释放能量,发生较大的能量传递,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纤维状蛋白分子的构象构型不断地发生改变,或产生一定的电荷,使针刺点附近或在能量传递途中或在较远处的机体组织细胞生化反应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从原来的平衡状态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疗效。有时在机体各部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的能量传递及能量传递通路,经过加强了的能量传递的作用,原来的能量传递通路的传递能量的能力增加扩大了,传递能量的能力加强了,能量传递的通路被疏通,也就是疏通了经络,原来的致病因子导致的机体某组织处的生物分子的能量增加集聚所致的疼痛,因能量传递的通路增加扩大加强了,能量传递的能力加强而使集聚的能量消散,原来因为能量集聚所造成的组织疼痛消失,功能恢复。这就是按摩、针刺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通则不疼之机理。在治疗中可能会产生循经感传一直传到患病处,这就是“气至病所”。当然,在这里,也可能有因为针体刺激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而产生的部分疗效。另外激光照射、艾灸、电针等治疗,它们的作用机理都与针刺、按摩的治疗作用机理相仿,都是给机体的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给与一定的能量,进行了一定的能量传递,改善了病患处那里的生物化学生理机能,改善病患状况,达到治疗病目的。
我们当然还可以应用经络的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来解释经络的其它一些持性或现象,在这里恕不一一列举。我们期望凡有志于此者的读者,可与笔者联系,对经络的实质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27
发表于 2009-1-17 16:45:16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经络,西化中医者们一直很关注,研究者日多。经络是什么,经络实质是什么,争论也很多,分歧很大。就网上的一些观点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有的说:“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明确肯定,经络就是血管。
又说:“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可见,现代解剖学不支持经络是血管。
还说:“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并说,经络理论荒谬。那请问,血管还存在吗?经络不是血管吗?
并举例说:“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这是自然的,因为他不愿意了解,如果是针刺麻醉,恐怕就要考虑了。
还反问说:“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这里不存在怕不怕,对脏腑肯定是有影响的,机体会调整气之运行路线,你没有去了解罢了。经络不是西医要找的器官,把气管割断,人就不能呼吸了。所以,“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
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不奇怪。站在西学立场上必然是这样,这里说是,那里又说不是,是也不是,似乎也是自然的。可以理解。
经络本就是气(包括邪气)之运行路线。有气则在,无气则消。针灸穴位得气,是气聚以平衡调节阴阳,有酸、麻、胀等或延经传导感觉;邪气入侵,有时会在身体某穴位或某部位有酸、疼等不适之感。经络无所谓什么实质。北京到上海航线的实质是什么?台风从太平洋到东南沿海路线的实质是什么?神七轨道线的实质是什么?
经络本是中医理论一个普通部分,西医为什么要耗巨资寻找经络的实质?几十年来大惑不解。如果为了实用,大可不必,祖宗已经用过数千年,效果很好。那又是为什么呢?在这中医西化的浪潮中,我逐渐认识到:经络实质是西化中医的重要门槛之一。经络的实质找到了,以为是找到了西化中医的又一依据,就可以像中药当作西药一样用于西医,弃医存药,就可以彻底消灭中医。这不过是想象而已,要搞清经络的实质起码要先搞清气的实质,同时要搞清血管、神经、淋巴等在分子或更小等级内的机理。这些研究,西医还遥遥无期,也难有期。研究经络的实质除了西化中医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是西化中医者们自寻烦恼。这些烦恼也是西医自身理论缺陷的体现。
                          
28
发表于 2009-1-17 22:41:15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冯盛才与陈业兴的交流  
陈业兴:  
海南的著名老中医经络研究专家来信阐述他对经络与经脉的观点,他认为经络与经脉不同不少人将经脉混称为经络,将十二经脉混同于十二经络,由于研究的对象名不副实故经络实质的假说虽然上百种,但是都是各说各的,无法统一。  
成都的经络研究专家冯盛才认为,  
冯盛才:  
中医药中所说的经络和经脉是在中医药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概念。在中医发展的开始阶段,人们是从人体表面的观察和自身的感觉体念概括出来的经脉,所包含的内容,与近代现代才逐渐形成的经络概念不完全相同。人们通过解剖学的观察和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测试结果,现在已经使得人们逐渐明确了,要确立一个新的概念,以区别于经脉,就这样人们把静脉等脉管与经络分开了。现在的研究已经进一步证明经络的概念与经脉的概念不同,是不完全相同。  
中国学者冯盛才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后提出了,经络的实质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在肌肉,肌肉间,在血管上,在神经纤维上,在皮肤上,都有这样的分子,当然都应该有作用的能量传递。实际上,虽然这个观点能够解释现代的经络,但是经络的内容仍然与上述能量传递的内容不完全吻合。不过,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研究经络了。  
我们不能够完全地套用我们的祖先的经脉概念,我们应该把经络与经脉的概念分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机体的一些秘密搞清。  
冯盛才提出来的经络的实质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是可以解释经络的各种现象的,并且也可以将目前几乎所有的经络假说统一起来,或者说将它们完善起来,因为人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经络,当然,经络的样子就不一样,但是它们又是从不同的角度了看,合起来就更加全面了。  
成都饮马河一叟,薛玉国 在冯盛才处发帖


[DISABLELBCODE]
29
发表于 2009-1-18 07:16:03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不说古书原话的真实涵义        
   冯盛才先生说:针刺承出穴,腓神经干在受到刺激时,一股触电似的麻胀感觉会沿着腓神经干的路线迅速传导(这是人脑感觉)。其循行路线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部分吻合。神经的这种触电似的传导与神经的峰电位的传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导,提示我们神经纤维上可能存在着经络传导的物质基础。从人体解剖图谱能找到腓总神经(L5-S2),从股骨下1/3由坐骨神经分出,支配腓肠肌(L4-S2)、胫骨后肌(L5-S2)、耻骨长肌(L5-S2)、拇长屈肌(L5-S2),是运动神经,损伤后足不能跖屈。承山穴的针剌落点,位于胫神经的表面,相距数层肌肉,胫神经位于胫骨后肌后方,与腓总神经不相相干,说的是否对,请查书核实。
   求实先生说 : 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是人体微循环血管的肌肉,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经脉、穴位在人体的存在部位是一定的。
  两人各说各的,其特点:都不说古书原话的真实涵义,古书写的14经和奇经八脉真实原意只有一点,针灸腧穴,引出气感,气感就是酸、麻、胀、沉、热等感受,感受者说了出来,听者古人认真记录,气感瞬间消失,记录的是气感循行线路,因此:古书上记录的14经和奇经八脉,是气感循行线路,定名为经络,经络不是实体,是气感循行的轨迹。射出的炮弹有轨迹,轨迹不是炮弹。不说古书原话,其意不敢触摸经络的本质。经络的本质是气感循行,科学水平决定古人无法认识气感循行轨迹,现代人不接受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完全出于自身的职位和利益及自身的文化修养。
30
发表于 2009-1-22 17:21:44 | 只看该作者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争鸣经络在何处
止血带高压力必须通过神传送人脑,在脑中阻滞气感循行,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2009年1月21日
  胡翔龙;吴宝华;许金森;张福强的实验: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资料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网上可查)
  方法:观察对象为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模拟循经感传。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
  结果: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对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发现除了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评说这样的操作,林中鸟袁文德以微分概念理解,实质代表无数个针剌落点作用在皮肤上,在脑中引出无数个针灸兴奋点,这与针灸一点,由此引出气感循行(14经中的任何一条)不能相比,从而不能得出经络在体表循行的结论。但由此可以得出针灸信悉必须进入人脑才能诱导出气感和气感循行。不能证明“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只能证明外周动因(针灸一点)是诱导出脑中兴奋灶,感受到气感,气感沿着脑中的线路(皮节带)双向扩散,重演气感沿14经和奇经八脉循行。
  胡翔龙和其他三人的另一项实验报导,用机械压迫阻滞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验证和证实了林中鸟袁文德在36年前首次用高压止血带对气感循行全身过程中出现的高压力阻滞气感循行的影响;林中鸟袁文德的结论明确:在有感觉的上肢高压力短暂影了气感循行,在无感觉的截瘫下肢,虽有高压力作用于下肢,但高压力信悉不能通过神经传送人脑,不能影响气感循行。读了许金森;吴宝华;杨广印;胡翔龙的实验报导,证明了林中鸟袁文德的思维正确、方法合理,止血带的高压力信悉,必须通过神经传送人脑,在脑中阻滞气感循行,从而证明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证明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经络只是个名词,作为名词记录在古书上,人体上没有经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16:50 , Processed in 0.0580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