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丁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4 09:53:0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哎呀,多承两位大师看得起,
无奈本性难移,我等乃凡人,,
大师们所说,太过海阔天空,
看诸多众佛,有些在历史确有其人,
私下窃以为,佛,也是人?
上下双道并行,政治与本领通天彻地也!
左右循环,天时人和也.
虚云禅师 数佛,颂洋迷外亦.
此是中医药论坛,
我等志向在于探索实实在在的中华祖先的至深医理,
还望大师们相助.起码别发与中医相佐的咚咚.
拜托!
12
发表于 2008-11-4 12:19:1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佛教与中医
  我国历代医僧及佛门弟子中之习医者,借行医弘扬佛法,成为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其医术高明者,以医名世;著书立说,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周边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如鉴真和尚东搜日本,传授佛教的同时,也传去了中国医学,所著《鉴上秘方》等,在日本广为流传且影响深广。浙江萧山竹林寺为女科的始祖,所传妇科专著有数十种,至清末已历107世;少林高僧,武艺卓著,国难之时.挺身护国,伤亡自救,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国武术的渊源,所编以伤科为主的《少林秘方)成为当代伤科之宝库,为研究骨伤、点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代医书中不乏渗有佛家的思想,如药王孙思邈所著《干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书》、慎斋著《慎斋遗书》等。但由于西方医学的渗透,佛医的地位逐渐下降,再加上历代战乱连绵,使佛门医书大量散失,遗留甚少。
  佛教十分注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解脱,“四大皆空”即是一说。在疾病扰身之时,通过心身修行,进入无我之境,使之荡然无存,体气平和,或口中持名“观音菩萨”、“佛祖”,或默念想要的某一药物,想象能药到病除,或观想极乐世界……如此静养、暗示、调息,起到修身养性,调节阴阳,保健康复的作用。
  佛教“医方明”与中医理论相互吸收和影响。佛教在拯救众生诸苦的基本理论中,向众生提供了医治众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艺,不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作为广义和深义的身心对治方法,而且还以佛教医学善治施医著称于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对心理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对策,如(教乘法效,认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坐、念佛、看护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医类案·颠狂心疾》中载有用佛教哲理治疗心疾一例:邝于元因失宠于朝廷,无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发时,昏聩如梦,或发谓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梅,参禅定坐,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后,通过这一套澄心静默的办法,一个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台州僧处理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目,无不获痊。处理跪受而寤,悉而记忆如说,诵行之不逾时,平愈。寿至八十八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药,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贤劫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室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苷放净光明,愿观微妙相。
  药师佛曾立下12条誓愿以救度众生,其中有几条就与人们的心理保健有关,如“所求满足”——使众生自由自在,纵横自如;“安立正见”——众生的一切烦恼都能解脱,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苦恼解脱”——能解脱一切苦恼。药师佛还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专医人的肌体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专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据《法华经)记载,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从而使人心旷神恰,身心安乐,健康常乐.可以说,药师佛既是大医王,药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学家,是众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神。
  按照中国医学的原理来讲,每个人的寿命应当要活一百岁以上,就象一部机器,你要会保养,用得正常,不让它损坏的话,它的寿命应当是一百年以上。它没有到一百年就坏掉了,那是你糟塌了这部机器。你不会保养、应用,这部机器没用几年就坏掉了,那过失不在机器,是在使用的人。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2年第4期
13
发表于 2008-11-4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这个贴子最后由求实在 2008/11/04 02:23pm 第 1 次编辑]

佛学本为哲学,佛教就把它宗教化了,佛教徒却把它迷信化了,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佛是迷信化了的。
14
发表于 2008-11-4 15:26:3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这个贴子最后由胡不群在 2008/11/04 03:28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求实2008/11/04 02:22pm 发表的内容:
佛学本为哲学,佛教就把它宗教化了,佛教徒却把它迷信化了,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佛是迷信化了的。
    我以为佛教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理学,是一种解除人类心灵困惑、心灵苦痛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但目下佛教给我的印象是庸俗化了的宗教和民俗化了的迷信。
    这里是中医药论坛,本不当在此摇舌,只是您认为是哲学,见地甚高,不入流俗,因此随缘提出我的认识。对不起,就此打住。
15
发表于 2008-11-4 15:38: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13楼,14楼两位先生言之有理,胡不群理先生认为佛教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理学,是一种解除人类心灵困惑、心灵苦痛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这就说明佛教与医有关了,我赞成胡不群理先生之说
16
发表于 2008-11-4 22:41:2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莫論教
但論家
17
发表于 2008-11-4 23:45:2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18
发表于 2008-11-5 06:41:36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佛、道与中医之争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8/11/04 03:26pm 发表的内容:
    我以为佛教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理学,是一种解除人类心灵困惑、心灵苦痛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但目下佛教给我的印象是庸俗化了的宗教和民俗化了的迷信。
    这里是中医药论坛,本不当在此摇舌,只是 ...
"是一种解除人类心灵困惑、心灵苦痛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善,佛学包括哲学、心理学、逻辑(因明)学。

-=-=-=-=- 以下内容由 求实2008年11月08日 05:12am 时添加 -=-=-=-=-
还有禘。

-=-=-=-=- 以下内容由 求实2008年11月08日 05:16am 时添加 -=-=-=-=-
更正:“还有禘”应为还有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3:26 , Processed in 0.4973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