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9/01/29 00:40pm 第 1 次编辑]
(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以是之倒置,志者从心从士.士之心愿也,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宏大的打算.士者,乃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及最高层的老百姓。如中国古代的以知识份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欧洲也有骑士,日本有武士.
闲者与忙相对,既指志之多寡,又指志之神态,用于此,极妙之词.少者,微也,不多也.心,象形字。甲骨文像心脏之形。金文更像。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心。惧者,形声字。从心,瞿声.瞿者,从隹,会意兼形声。<<说文>>谓,隹( zhuī),短尾鸟的总称。本义指鸟受惊吓时,两目惊视的样子:形者与神相对,实体也. 劳的繁体字为小篆字形,上面是焱(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本当休息,却依然在灯火下忙碌。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朴者,未经雕琢之木头.嗜者,过度之意思,从口从耆,耆者,从老从日,本义指过其时也.淫之本义,亦过分也,淫雨霏霏亦此义也.邪与正相对.不惧于物,惧,同上文,引申为动心.
德者,从「彳」,从「」声。「彳」谓行动之意,又「十目」即古「相」字的写法。故,「德」其本义为:心中生相而得(德)之于心,外现于行。《释言、释言语》称「德、得也,得事宜也。」
其义为:
1. 善道曰德。如《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2. 万物之本性曰德。如天有好生之德,又如《大戴礼记·四代》
「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也。」
3. 品行曰德。如《易经·乾卦》「君子进德修业」。
4. 指有道德的贤明之人。如《书经·蔡仲之命》「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5. 恩惠曰德。如德恩、德泽。又如《论语·宪问》「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 感恩、感激曰德。如《豫让吞炭》「但人心素德赵氏,不
忍判离」。
7. 福曰德。如《礼记·哀公问》「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8. 教化、善教曰德。如《礼记·内则》「降德于众兆民」。
9. 德目曰德。如三德、四德、七德。
10. 心意曰德。如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11. 四时旺气曰德。如《礼记·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上一篇,我们已经了解「道」乃自然的运行法则,是自然的原理原则。能顺乎自然、将自然的法则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德」的意思。
「德」从「彳」,即「行」之意,既是要实践才能体会,才能得到。右边从「十目一心」。我们可以明白,「德」就是要我们一心一意顺道而行,不偏不倚走人生该行的道路。又提示我们,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随时警策自己要谨慎地沿正道而行,方可朝向优质的人生境界。
究竟该如何做,才是落实自然之道地行德呢?让我们从身边看起:
在家庭中,子女们能孝顺父母,就是为人子的德行表现;父亲能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照顾家庭就是为人父的德;学生尊敬老师,老师言传身教,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师生之德,也是尊师重道的体现;夫妇能互敬互爱、奉养父母,携手努力共建家庭,就是夫妇之德;朋友往来讲求信义,就是为友之德;上级领导爱护下属,以仁义之心对待,下级对上级忠信有礼,这是领导与被领导者相处之德。亦即是《论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体现。
由此可见,道德并非空洞,也非遥远,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是须臾不可离也。甚至我们的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存心、态度、次第和方法,莫不皆由「道德」贯穿于中,始能奠下基础,立足于社会。扩而大之,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之兴盛亦莫不赖此「道德」来维系。
古人云:「德薄人存难」。故能有切实可行的生活道德指导,实是我们人人迫切需要的。而《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生活必备手册,是我们行「人德」的依据,被喻为「人生第一规」,诚为人生的指南。
若能将《弟子规》中的话句句落实,则扎下了顺应自然的做人之根,拥有和睦健全的家庭,享有亲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人如此,则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就是「行道有得(德)」之幸福美满人生。
王冰曰:邪乘虛入,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靈樞經》曰: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明人虛乃邪勝之也。恬惔虛無,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氣邪不能為害。內機息故少欲,外紛靜故心安,然情欲兩亡,是非一貫,起居皆適,故不倦也。志不貪,故所欲皆順。心易足,故所願必從。以不異求,故無難得也。美其食,順精粗也。任其服,隨美惡也。樂其俗,去傾慕也。高下不相慕,至無求也。是所謂心足也。不恣於欲,是則朴同。目不妄視,故嗜欲不能勞。心與元同,故淫邪不能惑。不懼於物,則情計兩亡,不為謀府,冥心一視,勝負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於道。德全不危者,不涉於危,故德全也。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曰:無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馬蒔曰:此言上古聖人教下有法,而在下者從之,故皆能度百歲而不衰也。上文言上古聖人自然知道,故能度百歲乃去矣。其所以教下者,有曰,太一居九宮之日,有虛邪賊風,當避之有時,如《靈樞》九宮八風篇云:凡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又能恬惔而靜,虛無而空,則真氣自順,精神內守,病何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雖勞而不倦,氣隨以順,各從其欲,皆慰所願,故為下者能率從此教而不悖也。有所食,則以為美而不求過味。有所服,則任用之而不求其華。與風俗相安相樂而不相疑忌,高者不陵下,下者不援上,而不出位以相慕,其民誠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斯民之目,淫邪不能惑斯民之心,雖有愚智賢不肖之異,而皆能不懼於外物,故與在上聖人所知之道亦相合焉,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正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蓋修道而有得於心,則德全矣。危者即動作之衰也。
張志聰曰:虛無,不為物欲所蔽也。言上古之人,得聖人之教化,內修養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恬惔無為,是以志閒而少欲矣,精神內守,是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矣,真氣從之,是以氣從以順矣。五方之民,衣食居處,各從其欲,是以皆得所願也。上古之人,無貴賤賢愚,皆全德不危,故不外懼於物,而合於養生之道焉。全而不危者,不為物欲所傷也
本段文字之重点 在于"无欲无求"及"德"之概念,也就是道家修真讲究的虚无境界.能达于此,即合于道.故能德全而不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