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7:45: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揭开“五行学说”的奥秘

  这是一篇第五次国际易经大会胡会平老师的论文。大家知道,始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之后,阴阳变化都是2的倍数。该论文首次说清楚了阴阳是如何转化为五行来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其次是说明了五行反映了分类事物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四种情况,从而揭示了五行学说的广泛适用性。其三,通过这个五行学说原理的研究,表明了用六研究爻股市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辨证地把握其走向。
           科学的“五行学说”
             胡会平
摘要 本人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五行学说”揭示了哲学中事物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联系的类型和部份作用的必然结果;发现“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还发现了“五行”系统组成的反馈。找到“五行学说”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这对发掘我国具有特色的中医宝库和研究《易经》这块民族玫宝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揭开 五行学说  奥秘
一、“五行学说”的地位、起源发展及内容
“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是《易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称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为该理论无法说明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在实际运用中又有不可否认的广泛的适用,因此“五行学说”带有十分浓厚的神秘色彩,被敬而远之,或用而不得其要旨。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穑。”这时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经战国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学说”中的相生,指五行间的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和趋势。其顺序为木→火→土→金→水,生生不息,循环不止。“五行学说”中的相克,指五行间的相互对立和抑制的关系和趋势。其顺序为水→火→金→木→土,循环无穷。“五行学说”中的相诲,指五行相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五行不能否定和抑制的关系和趋势。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生之不起的情况。
二、“五行学说”中的“四五”的关系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论和统一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克制,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世界。矛盾就意味着差别,就是事物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究其作用的种类或类型,无论如何都有四种情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电子的碰撞。就电性的正负而言,有一个正电子碰撞一个负电子或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碰撞一个负电子或一个正电子的四种情况。就一事物对它事物的促进和抑制而言,有一事物促进或抑制它事物的发展和一事物促进或抑制它事物的倒退四种情形。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将事物按照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将事物一分为二,那么任何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就只有这四种情形。任何复杂事物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看成是这四种情形的叠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世间事物分为阴阳,是这种分类标准。《易经》按照阴阳的将它重叠为64卦。现代的计算机按0  1分为高电位和低电位,实现了数亿次的文字、图形、数字等的复杂计算。
  以上按照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出现了事物最基本的四种作用情形。这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方便,也不便于表述。详尽地分析这四种情形,用一种特定的语言来说,无非是我生、我克和克我、生我这四种情形。当然也可以用其它的语言来表述,其含义都是一样的。这四种关系为了便于运用,我们不妨用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存在着明显生克关系的金木水火土等事物来表示,把这四种关系固定下来,就必须寻找到至少不少于五种事物来反映。拿金来说,生我者土,克我者火,我生者水,我克者木。于是这四种关系固定下来了,也就产生了五行。
  在《易经》中,始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偶数。八卦将世上的事物分为八个类别,在卦象的运用时,还需配上五行才能说明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种类。
  要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只有从研究最简单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出它们之间的最基本的作用方式,才能找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规律性。
三、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物体间力作用的四种情况
  物理实例: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一条直线上,有两辆汽车,用一条细小的钢绳联结(质量忽略不计)。现我们用物理学的力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两个物体可能的受力情况;假定汽车A在某一时刻的牵引力为F,汽车B在某一时刻的牵引力为f;汽车A和汽车B向左为前方,牵引力为“+”;则汽车A和汽车B向右为后方,牵引力为“-”。在两汽车未联结时,汽车A在不同时刻只可能受到自己向前的牵引力+F或自己向后的牵引力-F;同样,汽车B在不同时刻只可能受到自己向前的牵引力+f或自己向后的牵引力-f。两辆汽车用钢绳联结后汽车A在不同时刻只可能的受力情况是以下四种:一是汽车A 自己向前的牵引力+F和汽车B向前的牵引力+f,简写:+F+f;二是汽车A 自己向后的牵引力-F和汽车B向后的牵引力-f,简写:-F-f;三是汽车A 自己向前的牵引力+F和汽车B向后的牵引力-f,简写:+F-f;四是汽车A 自己向后的牵引力-F和汽车B向前的牵引力+f,简写:-F+f。同样,两辆汽车用钢绳联结后汽车B在不同时刻只可能的受力情况也只能是四种。因此,我们只考虑力的作用方向,无论汽车A或汽车B在不同时刻只可能的受到四种情况力的作用。对于汽车A或汽车B来说,在不同时刻都存在着正向促进,正向阻碍,负向促进,负向阻碍的四种情况。在具体的某一时刻,只要有一对力的作用,就必然也只能是存在这四种力的作用关系中的具体的一种。
以上是两个汽车在一个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上的作用情况。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或不在一个平面上,根据物理学力学的作用原理我们可以知道,一物体和另一物体之间,只要它们有力的作用,就会有四种不同情况的力的作用存在。无论有少多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都可以一个一个地分解在同一直线上进行力的合成。因此,都存在四种情况力的作用。
四、“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阴和阳,以阴阳是否保持平衡来解析事物变化发展的缘由。阴阳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起源于日光向背。《诗经·公牛》云:“相其阴阳”,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后来,古人根据这一特性,将天、日、男、雄、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活动等归纳为阳,将地、月、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顺从、向下、静止的现象归纳为阴。
五、五行的生克相互作用具有控制论中反馈
  “五行学说”中有系统控制论的理论。以金为例,它与其它四类物体的作用有四种。一是金生水,二是金克木,三是土生金,四是火克金。前两种情况是金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后两种是其它物体对金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以金为例来看,金是如何通过生(促进)或克(抑制)其它两类事物来反馈调控自己的。从图1可以看出金形成了一个自动调节其功能的正向调节系统负向调节系统。正向调节系统是:金通过克制木,抑制木对土的克制,和木对火的生助,强化土生金和减弱火克金,使金的功能得到加强。负向调节系统是:金通过生助水,水生木,木生火,强化火克金;在水生木的同时,木克土,减少土对金的生助;使金的功能得到减弱。这是系统控制论中反馈的方法,使系统自觉调节到目标位置。

五“五行学说”的运用及意义
                                                               略                                                               
        图1  五行生克示意图
   “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我国古医学中的运用,一是体现在形成了五字打头的大系统。五行配五脏。肺为金,脾为土,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五行配五味。水配咸,火配苦,木配酸,金配辛,土配甜。五行配五征,五行配五音等,可见五行对我国古医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些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用“五行学说”可以理解病机学说。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扰乱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这个过程就是“相克”,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大小的对比。如果机体健康就不易发病,反之,就容易得病。当然,最好是不要接触那些致病的因素。即五行学说中切断至关重要的联系。讲究卫生,加强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是便于理解脏象学说和诊法学说,人和动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机体内部相互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联系,机体内脏器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引起体表及其它脏器的功能变化。使我们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可能。四是五行学说告诉我们四种作用关系及力量的大小决定作用的结果。治病必须搞清楚病的状态,是“热”重还是“凉”重,然后确定用“补”还是“泻”。如肝脏功能亢进,就应减弱其功能。根据亢进的程度,决定用药的轻重。
   正确理解运用“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医学和哲学的伟大贡献。“五行学说”反映事物之间具有至关重要联系的事物存在的关系,而不是对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间接关系的解释。“五行学说”中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它,才能正确地运用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编写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页码62-79
3.任应秋 《素问今释》导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页码5-16
4.景红  阴阳五行思想与《黄帝内经》         山东大学  《周易研究》 2000年第3期  页码86-91
5.高振荣 陈以新   控制论  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一版 页码171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7:53: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五行学说 东方一峰

标签:中医 反对中医 五行学说 东方一峰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辩证哲学思想的表述,它认为世界是物
质的,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
它和中医的阴阳学说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一分为二”,万物皆变的
的辩证思维。辩证法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万
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阴阳学说是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国式描述,列宁说:“辩证法是
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
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
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中医借助于
五行学说具体地阐述了,人体的五脏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五行学说就是描述变化的学说,描述生长化收藏的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
,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
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
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之间存
在着相生和相克,相乘和相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
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
打破后的相互影响。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学说把万事万物根据类比的方法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木曰曲
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
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
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
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
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在春秋战国时已经盛行,天人合一五行学说到了西汉初期已经
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中
主要是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问题。在此以前董仲舒博览先秦诸子著
作,钻研《公羊春秋》及阴阳五行学说,并下帷讲学,充当景帝博士。
他学识渊博,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可见阴阳五行学说早已渗透到
儒家学说中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来构建自己的理
论体系,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阐述疾病的预防和
治疗,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的阴阳
五行观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中医学讲阴阳五行而斥之为迷信,
视同为宗教,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是完全不正确的。
二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说五行的相互关系中的母子关系,或变化中的时序,例如“
金生水”,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五行的相生次序如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砍伐下的树木晒干劈为柴,可以生火做饭,这就是木生火;森林火灾,
万物都被化为灰烬,火生土也;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都是由从土中挖出
的矿石冶炼出来的,所以是土生金;拿一个铜盆放在室外过夜,早上去
看上面凝聚了露珠,这就是金生水;树木的生长必须要有水的灌溉,水
生木也。这难道不是揭示了五行相生的科学性吗?这也是帮助我们记忆
五行相生关系的好办法啊。
五行相克是说五行的五行的相互关系中的正常的克制、制约的关系,五
行的相克次序如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我们可以有下面的实例来记忆相克次序。木克土,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
土流失;土克水,年年防汛都用袋装泥土来加固堤岸,防止洪水泛滥;
水克火,人人都知道,消防队员救火都要用高压水枪来压制火势的;火
克金,冶炼金属都要使用火的;金克木,有金属制造的工具才能砍伐树
木,加工木材。
《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云:“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就是说明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来记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依次传递为相
生,隔位传递为相克。以图来表示,顺着圆周的弧线为相生,顺着五星
的直线为相克。
恽铁樵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四时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它们的本质
属性是“生长化收藏”,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行分别属于木火
土金水。因此,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其本质是“四时的五脏”
学说的描述工具。
另外,中医中的五行相互关系还有相乘和相侮的关系。
“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的异常情况,因
此,相乘和相克的次序一样,就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
“侮”是欺侮,持强凌弱的意思。“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
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相侮的次序和相克反之,即木侮金,金侮火
,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相侮的原因是被克方太强大,弱者不
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侮。
三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
《内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                             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四时的运行在《内经》中一开始称为“五运”。“帝曰:五运之始,如
环无端”。“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五运指的
是春夏长秋冬这五种气象,它在地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五种生存状态。
天有寒暑燥湿风五种时令之气,人有五藏化五气与之对应。这些都用木
、火、土、金、水这五行来来归类来标记。春、生、风、肝都归之于“
木”类;夏、长、暑、心皆属于“火”;长夏、化、湿、脾皆属于土;
秋、收、燥肺皆属于“金”;冬、藏、寒、肾皆属于“水”。所以,中
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如古书中常说“肺金、脾土...,水不涵木
,水火不济”等说法。例如“水不涵木”的意思就是肾气衰弱导致肝气
不足。因为水生木,肾是母脏肝是子脏,母衰则子弱。所以,从现代医
学的观点来看,肾功能不全久而久之会引起肝功能不全,严重者到最后
会发展成肝腹水。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
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说的是春、东、风、酸、肝铜属于
“木”类也,这里的“生”字不是母生子的意思,古人总不会愚蠢到“
酸生出了肝”吧?余云岫在《灵素商兑》中批判《内经》,说什么“所
谓风者,由空气流荡而生。...木之生也由种子,种之生也由胎孕...至
于酸,非由木生也。诸强酸如盐酸、硝酸、硫酸,皆属矿酸。有机酸中
,醋酸为强,诸果酸其小焉者也。且木亦不仅生酸,植物有机成分中之
有强大生理作用者,乃在碱性反应之类”。那是对经文不理解,对“生
”的曲解。讲了一大串自然科学的常识,这并不能撬动中医理论的基石
。至于当代的废医论者如何祚庥之流,还远不如他们的祖师爷,对《内
经》未曾睹一眼,批判中医也没有任何理论见解,就会武断地说“阴阳
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是不科学的”,“中医的阴阳五行,简直不
知所云,越听越糊涂。应该说中医里的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伪科学。”
要评价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真理性和学术价值,不是看它的“五行”的
外壳,而要看它合理的内核。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原理
代之以五藏的相生相克,例如“木生火”转化为肝生心。即肝是心的母
藏。“火克金”转化为心能够制约肺。这些在《内经》和其它古籍中有
无数的论述,奉劝那些反对中医的斗士们少一些蛮不讲理的漫骂,多一
点具体地去批判中医五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什么错误。如果你
们真的论证了中医关于五脏的相互关系的五行理论是错误的,那我也要
加入到“反对中医 ”的行列中去了。
   泰山居士于岱下陋室 2007-7-31
转自《伤寒论坛》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3月12日 07:59am 时添加 -=-=-=-=-
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作者:李鸿涛 Publish: 2006-7-25 Hits:-

【中文题名】  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英文题名】  Inquiring into the Scientific Implication of Wu Xing from Meteorological Map and Geography
【学科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论文级别】  硕士论文
【投稿时间】  2006-7-25
【中关键词】  五行学说,气象学,地理学,,,
【英关键词】  Wu xing,meteorological map,geography,
【分类导航】  医药、卫生>中国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阴阳五行、运气学说>>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先民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漫长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抽象升华而总结创立的五行学说,对于我国古代各个学科的完善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即是生克制化规律,反映了五行系统内部的自稳动态协调机制。五行学说的创立非一人一时之作。因此,五行系统内部生克制化规律,也不可能是通过五种物质物态间的简单的物理变化而发现总结的。应该从“道法自然”更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一学说的深刻内涵。这样研究既不失古人本义,又可为巩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科学学术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师高思华教授在多年对气化学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五行学说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是古人在观测气象、物候、地理环境的生化特点基础上逐渐总结发现的。因此,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的‘道之所生';是源出于自然界气象、地理现象的‘侯之所始';。”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与印证。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本文首先将目前学术界对于五行学说的各种不同认识加以综述,通过综述,了解不同学说产生的根源,并揭示这些认识的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介绍导师对五行学说的研究认识 导师高思...
【论文题纲】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1 前言 9-11
2 文献综述 11-17
2.1 五行学说的起源研究 11-13
2.1.1 源于农业生产的“五材说” 11
2.1.2 源于《河图》说 11-12
2.1.3 源于星历的考定 12
2.1.4 源于地理方位的概念 12
2.1.5 源于古代的五种分工制 12
2.1.6 哲学气论的影响 12-13
2.2 五行学说的内涵研究 13
2.3 五行学说的应用研究 13-14
2.3.1 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生理中的应用 13
2.3.2 在中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3-14
2.3.3 在中医其它各个学科中的应用 14
2.4 结语 14-17
3 导师对五行学说的研究认识 17-19
3.1 木、火、土、金、水是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17
3.2 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17-18
3.3 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18
3.4 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制胜规律的抽象 18-19
4 对导师观点的阐发研究 19-25
4.1 我国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是五行学说形成的物质基础 19
4.2 五行学说是在总结地理气候环境生化规律的基础上升华形成的 19-20
4.3 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科学内涵的理解 20-21
4.3.1 五行相生 20
4.3.2 五行相克 20-21
4.4 从气象学、地理学角度探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科学内涵的现实意义 21-23
4.4.1 五行学说的气象、地理学内涵是天地万物遵循的基本原理 21-22
4.4.2 五行相生规律是自然界气候和物候运转的基本规律 22
4.4.3 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根本条件 22
4.4.4 五行生克制规律的自我制衡、协调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2-23
4.4.5 把握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是探究“天人相应”理论的方法与捷径 23
4.5 小结 23-25
5 气象资料印证研究 25-47
5.1 材料和方法 25
5.2 气象要素的五行属性界定 25-26
5.3 气象资料统计印证 26-45
5.3.1 五行相生 26-33
5.3.2 五行承制 33-40
5.3.3 五行制胜 40-43
5.3.4 三十年气象资料综合统计分析 43-45
5.4 气象资料统计印证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45-47
6 讨论 47-49
7 参考文献 49-50
个人简历 50-51
致谢 51

【DOI】  LunWen.ID:2.2008.169601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8:11: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3/12 08:12am 第 1 次编辑]

对中医五行构式的横向观察与思考
  温长路,温武兵
    研究五行学说,利用纵横结合的手段,把中医王行构式归纳为一元平面构式、二元平面构式、三元平面构式、多元立体构式,以期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洛阳471003(温长路);北京公安医院!北京100006(温武兵)
【关键词】:中医学;五行学说;五行构式;横向观察
【分类号】:R226
【DOI】:cnki:ISSN:41-1114.0.2000-01-001
【正文快照】:
  关于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谢松龄先生在他的一本关于天人象研究的专门著作中用一句话给予了概括:不是“产生”,而是“统摄””’。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之精髓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末。著名医学家邓铁涛等则指出,它是中医理论建构和临床活动的基石,是黄帝内经脑的一种“元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医对疾病生理和疾病现象世界认识的整个过程和经验积累二‘。理论学家孟庆云则说,它不仅成为中医理论大厦的框架,同时还把哲学的五行概念向前推进一步,显示出它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鉴于此,五行学说与中医学一起经历了数千年来争论中生存、生…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3月12日 08:13am 时添加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
  李致重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分类号】:R226
【DOI】:CNKI:ISSN:1000-2219.0.2007-02-000
【正文快照】:
  20世纪里,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上,中国文化界和医学界曾有过多次讨论。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客观环境中,每一次讨论都是由一个预定在先的“废”字为主导。所以每一次的所谓讨论,都留下了每一次的遗憾。1未经正名的“科玄之争”早在1930年代,围绕东西方文化科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8:19:5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董先生:静止是四象,动态是五行。
-----------------------------------------
加上“运万物”之中心轴,五则行也。
25
发表于 2009-3-12 08:47: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静止是四象”?
四象的对立则相克,互根则相生,消长则转化等会是静止的?
哈哈!和傻董说得清吗?
26
发表于 2009-3-12 08:58: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用 唯物辩证法 来 解释 的 阴阳五行 都是 伪 阴阳五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20:55 , Processed in 0.0573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