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一些讨论资料【辑录】
五行学说 东方一峰
标签:中医 反对中医 五行学说 东方一峰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辩证哲学思想的表述,它认为世界是物
质的,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
它和中医的阴阳学说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一分为二”,万物皆变的
的辩证思维。辩证法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万
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阴阳学说是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国式描述,列宁说:“辩证法是
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
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
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中医借助于
五行学说具体地阐述了,人体的五脏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五行学说就是描述变化的学说,描述生长化收藏的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
,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
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
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之间存
在着相生和相克,相乘和相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
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
打破后的相互影响。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学说把万事万物根据类比的方法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木曰曲
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
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
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
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
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在春秋战国时已经盛行,天人合一五行学说到了西汉初期已经
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中
主要是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问题。在此以前董仲舒博览先秦诸子著
作,钻研《公羊春秋》及阴阳五行学说,并下帷讲学,充当景帝博士。
他学识渊博,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可见阴阳五行学说早已渗透到
儒家学说中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来构建自己的理
论体系,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阐述疾病的预防和
治疗,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的阴阳
五行观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中医学讲阴阳五行而斥之为迷信,
视同为宗教,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是完全不正确的。
二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说五行的相互关系中的母子关系,或变化中的时序,例如“
金生水”,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五行的相生次序如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砍伐下的树木晒干劈为柴,可以生火做饭,这就是木生火;森林火灾,
万物都被化为灰烬,火生土也;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都是由从土中挖出
的矿石冶炼出来的,所以是土生金;拿一个铜盆放在室外过夜,早上去
看上面凝聚了露珠,这就是金生水;树木的生长必须要有水的灌溉,水
生木也。这难道不是揭示了五行相生的科学性吗?这也是帮助我们记忆
五行相生关系的好办法啊。
五行相克是说五行的五行的相互关系中的正常的克制、制约的关系,五
行的相克次序如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我们可以有下面的实例来记忆相克次序。木克土,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
土流失;土克水,年年防汛都用袋装泥土来加固堤岸,防止洪水泛滥;
水克火,人人都知道,消防队员救火都要用高压水枪来压制火势的;火
克金,冶炼金属都要使用火的;金克木,有金属制造的工具才能砍伐树
木,加工木材。
《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云:“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就是说明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来记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依次传递为相
生,隔位传递为相克。以图来表示,顺着圆周的弧线为相生,顺着五星
的直线为相克。
恽铁樵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四时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它们的本质
属性是“生长化收藏”,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行分别属于木火
土金水。因此,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其本质是“四时的五脏”
学说的描述工具。
另外,中医中的五行相互关系还有相乘和相侮的关系。
“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的异常情况,因
此,相乘和相克的次序一样,就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
“侮”是欺侮,持强凌弱的意思。“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
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相侮的次序和相克反之,即木侮金,金侮火
,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相侮的原因是被克方太强大,弱者不
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侮。
三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
《内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 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四时的运行在《内经》中一开始称为“五运”。“帝曰:五运之始,如
环无端”。“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五运指的
是春夏长秋冬这五种气象,它在地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五种生存状态。
天有寒暑燥湿风五种时令之气,人有五藏化五气与之对应。这些都用木
、火、土、金、水这五行来来归类来标记。春、生、风、肝都归之于“
木”类;夏、长、暑、心皆属于“火”;长夏、化、湿、脾皆属于土;
秋、收、燥肺皆属于“金”;冬、藏、寒、肾皆属于“水”。所以,中
医的五行是五脏的代名词,如古书中常说“肺金、脾土...,水不涵木
,水火不济”等说法。例如“水不涵木”的意思就是肾气衰弱导致肝气
不足。因为水生木,肾是母脏肝是子脏,母衰则子弱。所以,从现代医
学的观点来看,肾功能不全久而久之会引起肝功能不全,严重者到最后
会发展成肝腹水。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
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说的是春、东、风、酸、肝铜属于
“木”类也,这里的“生”字不是母生子的意思,古人总不会愚蠢到“
酸生出了肝”吧?余云岫在《灵素商兑》中批判《内经》,说什么“所
谓风者,由空气流荡而生。...木之生也由种子,种之生也由胎孕...至
于酸,非由木生也。诸强酸如盐酸、硝酸、硫酸,皆属矿酸。有机酸中
,醋酸为强,诸果酸其小焉者也。且木亦不仅生酸,植物有机成分中之
有强大生理作用者,乃在碱性反应之类”。那是对经文不理解,对“生
”的曲解。讲了一大串自然科学的常识,这并不能撬动中医理论的基石
。至于当代的废医论者如何祚庥之流,还远不如他们的祖师爷,对《内
经》未曾睹一眼,批判中医也没有任何理论见解,就会武断地说“阴阳
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是不科学的”,“中医的阴阳五行,简直不
知所云,越听越糊涂。应该说中医里的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伪科学。”
要评价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真理性和学术价值,不是看它的“五行”的
外壳,而要看它合理的内核。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原理
代之以五藏的相生相克,例如“木生火”转化为肝生心。即肝是心的母
藏。“火克金”转化为心能够制约肺。这些在《内经》和其它古籍中有
无数的论述,奉劝那些反对中医的斗士们少一些蛮不讲理的漫骂,多一
点具体地去批判中医五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什么错误。如果你
们真的论证了中医关于五脏的相互关系的五行理论是错误的,那我也要
加入到“反对中医 ”的行列中去了。
泰山居士于岱下陋室 2007-7-31
转自《伤寒论坛》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3月12日 07:59am 时添加 -=-=-=-=-
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作者:李鸿涛 Publish: 2006-7-25 Hits:-
【中文题名】 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英文题名】 Inquiring into the Scientific Implication of Wu Xing from Meteorological Map and Geography
【学科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论文级别】 硕士论文
【投稿时间】 2006-7-25
【中关键词】 五行学说,气象学,地理学,,,
【英关键词】 Wu xing,meteorological map,geography,
【分类导航】 医药、卫生>中国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阴阳五行、运气学说>>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先民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漫长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抽象升华而总结创立的五行学说,对于我国古代各个学科的完善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即是生克制化规律,反映了五行系统内部的自稳动态协调机制。五行学说的创立非一人一时之作。因此,五行系统内部生克制化规律,也不可能是通过五种物质物态间的简单的物理变化而发现总结的。应该从“道法自然”更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一学说的深刻内涵。这样研究既不失古人本义,又可为巩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科学学术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师高思华教授在多年对气化学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五行学说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是古人在观测气象、物候、地理环境的生化特点基础上逐渐总结发现的。因此,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的‘道之所生';是源出于自然界气象、地理现象的‘侯之所始';。”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与印证。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本文首先将目前学术界对于五行学说的各种不同认识加以综述,通过综述,了解不同学说产生的根源,并揭示这些认识的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介绍导师对五行学说的研究认识 导师高思...
【论文题纲】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1 前言 9-11
2 文献综述 11-17
2.1 五行学说的起源研究 11-13
2.1.1 源于农业生产的“五材说” 11
2.1.2 源于《河图》说 11-12
2.1.3 源于星历的考定 12
2.1.4 源于地理方位的概念 12
2.1.5 源于古代的五种分工制 12
2.1.6 哲学气论的影响 12-13
2.2 五行学说的内涵研究 13
2.3 五行学说的应用研究 13-14
2.3.1 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生理中的应用 13
2.3.2 在中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3-14
2.3.3 在中医其它各个学科中的应用 14
2.4 结语 14-17
3 导师对五行学说的研究认识 17-19
3.1 木、火、土、金、水是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17
3.2 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17-18
3.3 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18
3.4 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制胜规律的抽象 18-19
4 对导师观点的阐发研究 19-25
4.1 我国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是五行学说形成的物质基础 19
4.2 五行学说是在总结地理气候环境生化规律的基础上升华形成的 19-20
4.3 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科学内涵的理解 20-21
4.3.1 五行相生 20
4.3.2 五行相克 20-21
4.4 从气象学、地理学角度探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科学内涵的现实意义 21-23
4.4.1 五行学说的气象、地理学内涵是天地万物遵循的基本原理 21-22
4.4.2 五行相生规律是自然界气候和物候运转的基本规律 22
4.4.3 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根本条件 22
4.4.4 五行生克制规律的自我制衡、协调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2-23
4.4.5 把握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是探究“天人相应”理论的方法与捷径 23
4.5 小结 23-25
5 气象资料印证研究 25-47
5.1 材料和方法 25
5.2 气象要素的五行属性界定 25-26
5.3 气象资料统计印证 26-45
5.3.1 五行相生 26-33
5.3.2 五行承制 33-40
5.3.3 五行制胜 40-43
5.3.4 三十年气象资料综合统计分析 43-45
5.4 气象资料统计印证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45-47
6 讨论 47-49
7 参考文献 49-50
个人简历 50-51
致谢 51
【DOI】 LunWen.ID:2.2008.169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