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两种截然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3 21: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种截然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张守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观点并不难,而要证实这个观点,却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劳动,并且需要有非常谨慎的科学态度。杨振宁先生提出,中医和易经结合是没有前途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点是十分惊世骇俗的,而论据却显得苍白,特别是人世间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天人合一”,如果不搞清楚,就会犯错。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黄帝内经》记载的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又称作天人相应思想,首先出现在《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气相应也”。其主导思想是指人体的变化,是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的,同时,人体的本身,又是一个小的自然界,人体也有着与大自然相类似的各种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善于了解天文的,必定也会了解人。这种思想对中医生理学起了指导作用,《太阴阳明论》认为,喉主天气,司呼吸而主表,咽主地气,司吞咽而为内,所以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受湿邪,这就是同气相求的关系。从这段文献很好地解释了呼吸系统易受风邪侵袭,而消化系统易为湿邪所困的原因。《宝命全形论》中告诫人们: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的生命源泉,能够知道万物作用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用升清阳降浊阴的方法治疗耳聋、耳鸣、鼻塞,已为现代医生所广泛采用,而这一理论的产生,同样是受到自然界水气蒸发下雨的启示。《阴阳应象大论》最早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法则: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云是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人体的变化亦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上窍,浊阴之气出下窍,清阳发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六腑。自然界有一年四季,人体的脏器也有相应的四季,《六节藏象论》认为,心通夏气,肺通秋气,肾通冬气,肝通春气。甚至一日之中,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太阳的运转而变化,《生气通天论》指出,人身的阳气,在白天的时候,主要保护着人体的外部,天刚亮的时候,阳气就开始活跃于体表,中午的时候,阳气最盛,太阳偏西,体表的阳气逐渐减少,汗孔由开而趋向密闭,到落日时,汗孔就密闭了。
  天人相应理论对中医病因病理学具有指导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有其周期性的,例如病毒性甲肝,流行周期为7~10年。一年之中,也有疾病好发的季节,例如鼻出血,北方好发于春季,上海地区好发于秋冬。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金匮真言论》有着颇为详尽的论述:东风常见于春季,病变往往发生在肝经,应该取颈部的穴位来治疗,春气应肝,多病在头部,春天多病鼻塞流涕和鼻出血;如果能注意摄生,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阳气,那么春天就不会鼻出血和得颈部疾病。这给予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冬天是藏精的季节,素有春季鼻出血的人,冬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烦恼的脑力消耗;其二,春季的东风易侵犯肝经,在治疗上应用平肝潜阳的药物,如羚羊粉、石决明等,治疗春季鼻出血,确实有良好的疗效。
  天人相应理论对中医治疗学和预防学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对疾病的不断深入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战胜疾病,“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为此提供了宏观指导的途径。《异法方宜论》提出,医生治疗疾病,同样的疾病而采取很多不同的治法,都取得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理形势的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并还详细地分析了东、西、北、南、中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风俗习惯的差异,提出了各个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和易发病,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揭开了中医独特的“同病异治”的奥秘,“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反之,如果不懂得这些,就会耽误病情,影响疗效。《移精变气论》批评说,后世有些医生,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白天黑夜的不同,也不能辨别病情的逆顺,等到疾病已形成了,才想到微针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粗心大意治疗,因此旧病未治愈,又产生新的病了。《内经》的这些论述,至今在临床医疗上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的体质和耐受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也就有所不同,如用以治疗咽痛的板蓝根,江南人用9克就有效,而东北地区就习惯用30克以上。同样是上感发热,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多用辛温解表;江南地区多湿,需用化湿解表。针灸治疗同样也应参考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提高疗效。《八正神明论》提出:“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四时八正气候,根据气候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明,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天气寒冷,天色阴暗,则人的血行也滞濇不行,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升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血气充实,肌肉坚强,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比较软弱,经络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天气寒冷,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预防为主,是中医特色之一。《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顺从这个原则,能够和万物一样,保持着生长发育的正常规律,如果违反了它,生命的根本就要受到伤伐,真气受到伤害。自我保养,中医称之为“养生”,其指导原则,同样就是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生气通天论》认为,人的生气联系着天气,天气清净,则人的意志平治,顺从了这个道理,能使阳气固护,虽有致病之邪,也不能危害人体,这就是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的结果。所以圣人能专一精神,适应天气,而通达于神明……
  (二)《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核心,是“顺应四时”。这个法则,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人体必须与大自然保持一致,顺从大自然的变化,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但是应该指出,《内经》的“顺应四时”,基本内容是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是消极的顺从,这是由于产生《内经》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低下,人们只能臣服于大自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代医学理论,又高明于古代医生之处。复习了上述《黄帝内经》的论述,我们就能了解货真价实的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简要内容。
  杨振宁先生提出:“在科学问题上一定要摆脱‘天人合一’的观念,认同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把二者合在一起。”显然,杨先生眼中的“天人合一”只是董仲舒的观点。董仲舒的观点是政治论,这与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是截然不同的。董认为,天是至上的神,天是万神之君,至高无上。君主是天的儿子,是受命于天,天子就是天之下和整个社会的最高主宰,天子是天在人间的代表。而中医学认为,天是相对于地的高空,是大自然,是宇宙,是客观的存在。人,不管富贵贫贱,都是天子,都是大自然的儿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显然,董的“天人合一”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君权神授”;而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唯物的。董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永恒的绝对的。而中医学认为,天是在变的,气候地理环境也是在变的,《黄帝内经》反复阐述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指出一年四季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的不正常变化,会给人体造成不同的伤害,因此,病邪在变,人体在变,治病方法和用药也要变化。“变”与“不变”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董认为人有三品级,即圣人之品、中民之品和斗筲之品,统治阶级是高贵的,小民百姓是下等的。而这三品级是天所赋予的。显然,这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血统论。中医学也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和平之人五类,这仅是人的性格的不同类型,与现代心理学把人分为胆汁型、黏液型、多血型和抑郁型有近似之处。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不但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当然应该摈弃。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至今仍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辉。当现代医学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这样的深度,中医学却站在分析人与宇宙、与大自然关系这样的高度。中医学宏观医学思想与现代医学微观医学思想,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谁也不能抛弃谁。
  毛泽东早就指出,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倘若杨先生能通读并读懂《黄帝内经》若干有关“天人合一”的章节,或许会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修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17:38 , Processed in 0.1031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