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走近中医话太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4 22:5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近中医话太极   
   
  2003.02.08  版   
     
        
  古老而传统的中医学在其发生、发展与演化的进程当中,无时无
刻不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启迪。太极,作为中国古代易学
术语之一,在中医学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寓意太极之理的太极
图(又称阴阳鱼)在很多情况下亦常被用来作为中医的象征物之一。
太极图中一分为二的黑白两部分分别代表着事物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
而太极图的整体结构亦可谓中医学中阴阳学说的形象说明。
  1.阴阳的对立制约。太极图中黑白两部分将整个太极图一分为二。
同时,黑白之中又各隐有一点,寓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间一
切事物阴阳划分不可穷尽。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
谓阴,阴阳二者对立制约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医学中,阴阳对
立制约的观点得到了方方面面的体现:如《内经》在谈到人体内部阴
阳之间的平衡关系时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
绝”;人体脏腑中五脏藏精属阴,六腑传化属阳;中药四性中寒、凉
属阴,温、热属阳;八纲辨证中里、虚、寒属阴,表、热、实属阳;
伤寒六经学说中太阴、厥阴、少阴属阴,太阳、阳明、少阳属阳……
阴阳理论被贯穿于解释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防治等各个
方面,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
  2.阴阳的互根互用。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一体,
密不可分;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相抱,同为一体。阴阳二者相
互依存,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验之人身,无
论是精与气、脏与腑还是物质与功能等之间的关系,均是阴阳互根互
用关系的具体体现。如就精、气二者而言,精属阴,气属阳,气化则
为气,气聚则成精,气为精之气,精乃气之精,精气不可分离,阴阳
同为一体。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传世名方“金匮肾气丸”中,一方面以
山药、地黄、山萸肉补肾之精,另一方面以桂枝、炮附子化肾之气,
填精以利化气,化气更助生精,可谓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在遣方用药方
面的典型范例。
  3.阴阳的消长平衡。太极图中随着阳的部分逐渐减少,阴的部分
在逐渐增多;阴的部分逐渐减少,阳的部分在逐渐增多。说明自然事
物的阴阳双方彼此对立,此消彼长,此盛彼衰。表现在人体的病理变
化方面,则有“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多种类
型。具体而言,如阳热过盛往往耗伤阴液,对气分热盛伤津者,急宜
白虎汤甘寒清热生津;胃肠热结伤阴者,急宜承气汤攻下腑实救阴;
营血热甚伤阴者,急宜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养阴……即对于阳热过盛
的一切病证,在清热的同时不要忘记阴津的耗损,这已成为中医临床
用药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4.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太极图所示,阴阳双方在各自的运动变化
过程中,不断进行着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
可以转化为阴。就人体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之间
的相互转化是阴阳转化的典型代表。从病理角度来看,寒属阴、热属,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是阴阳转化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如
病的性质本来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可表现
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拒服寒药等假寒症状;若体内阴寒过盛,阳
气被拒,不得入里,可表现出外见浮热、手足躁动、脉洪大等假热症
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可见,太极图这个富有意象性的圆滑欲动的图案,蕴含着非常丰
富的哲学思想。了解它、走近它,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太极图跟中医关
系这么密切了。(张家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17:36 , Processed in 0.0503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