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2 21:1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名医经验一直是中医继承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始终在下大力气整理研究,但是真正完整传承下来并用于临床的名医经验则不多。其实,客观地分析一下,不是我们主观努力不够,根本原因是中医本身的特点给名医经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难题。文字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继承,而经验的东西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完整的还原,难度就大了。中医是一门应用学科,继承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在临床中发扬光大,如果只是局限在文字上的传承,而不能还原到实践中去,继承的意义就不大了。中医哪些特点影响了名医经验在实践中的传承呢?概括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确定因素多 客观化、标准化程度低
  作为名医经验,主要表现为独到的辨证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思路还是方法,其形成都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的,即根据人体外在“象”的变化来确定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而作为中医的“证候”,完全是由感性认识即望闻问切得来,可以说“证候”是医者主观认识与患者客观表现相结合的产物。既然证候掺杂了较多的主观东西,就一定带有不确定性。就脉象而言,不同的人可以切出多种不同的脉象。进而说明,不同的人对证候的认识也不会完全一样。一组证候,它所要反映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这样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产生更多的不一致。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它不像西医诊病,多数疾病都有它诊断上的“金指标”,可以“但见一症便是”。另外,中医对疾病的观察是动态的,所以“证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可以说“瞬息万变”,这又增加了它的不确定性。还有,中医“证候”的描述大多采用的是一些形象化语言,缺少量化、客观化表达,必然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又因为中医概念内涵的丰富性而非单质性和非惟一性,也给内容的表达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感性认识为主、证候金指标的缺乏、证候的瞬息万变、证候描述的形象化和概念内涵的非单质性等原因,导致了名医经验传授上客观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给传承造成较大难度。中医常说“师古而不泥古”,这不仅是倡导后人学习前人经验要灵活变通,也反映了中医的东西变数太多,没有一对一的标准,贵在临证体会发挥。俗语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其中也反映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名医经验的传承,基本上就是个思维方法的学习,具体的治疗方法是较难在学习者身上得到还原的,还要靠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去体会、探求。这也许是中医名医成长慢的原因之一。
  二、个别真理多 一般性真理少
  许多名医经验多是从他们的临床验案中整理出来的,而这些验案大多是个案,很少是由众多个案中归纳出来的。个案反映的正确思路与有效方法只是个别真理,它只能说明在这一个案例上有效,能否运用到其他病人身上,还需要大量临床实践的进一步证实。只有由个别真理上升为一般真理,经验才具有临床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中医的辨证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体质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一个人身上的经验很难在不同人身上得到效验,再加上时空的变化,可谓“古方今病不相能”。湖南名医刘炳凡在师从柳四公学医时,老师曾有一训:“一证一得”,意思就是说,临床没有完全相同的证,每一证都有自己的治疗规律,临证都有不同的收获。
  通过对验案的整理和研究来传承名医经验,不仅需要一个认识过程,还需要一个再实践的验证过程。只有将个别真理转化为一般真理,才具有真正的临床价值。这种验证需要大样本说明,所以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也是中医继承性研究成效来得慢的原因之一。
  三、感悟的内容多 可操作性技术含量少
  陈修园说:“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柯琴也说:“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底版。”这两位大师所言,道出中医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更多的是需要“感悟”,通过感悟而求得真谛。就自然科学而言,这应该说是中医学习独有的特点。中医学的深奥之处,就在于它蕴藏着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想真正走进中医之堂,就要结合书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悟,去把“言传”之外的东西一一捕捉。有鉴于此,名医经验的传承需要体悟的东西会更多。因为这些经验多来自个案,属于个别,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需要继承者不仅仅对书本的东西进行文字整理研究,更多的是要对文字以外的东西去感悟,结合临床实践去体会。在这里,没有演绎逻辑方法的用武之地,可操作性技术也不多,运用得更多的是形象化思维。中医的这一特点,为名医经验的传承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四、名医亲撰的东西少 后人整理东西多
  现代一些名医的经验,大多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从现在出版的一些书籍和期刊刊登的一些文章不难看出这一点。由于他人整理,就难免在经验中掺杂他人的认识和发挥。这些后人发挥的东西,有的可能是对名医经验认识的深入,会对别人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但有的则可能是南辕北辙,给传承造成错误的引导。
  特别是对名医医案的整理,其中有两个环节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名医的辨证思路和组方思路。后人学习名医经验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得到学习和收获。而这两个环节恰恰是整理者主观发挥最多的地方。因为这两个环节的内容在名医的原始医案中是没有的,它的形成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名医后来口授学生整理,一是全由整理者根据医案揣摩体会发挥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形成的经验,有一些东西就不能原样照搬了,还需要重新对医案进行分析和认识。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在中医名医经验的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今年4月,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行了名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并将此课题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最近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启动了“名医传承研究工程”,该工程为学术名家专门设立了“名师研究室”和“名师工作室”。从其“工程”的组织上不难看出,中医名医经验的传承确确实实有自己的特点,有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复杂的问题和难点。客观地面对名医传承中的问题,探索解决传承难题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提高名医传承的速度和质量。
2
发表于 2005-9-13 20:17: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此帖非常不错
3
匿名  发表于 2005-9-13 21:30:53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这个标题虽然正确,但针对中医的现状,又不那么正确了.                                                                   其实,所谓“现代科研方法”应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总称,并非西医的研究方法.西医的研究方法总体上不适合中医,但仍可借鉴.                                中医有几千年历史,一直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故直到宋元明清,中医还得到大发展.                                                                       但自民国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医大都处于受排斥打击的境地,连生存都有问题,又怎能谈得上和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                                             现代科研方法是要人力、物力、财力作后盾的.                                 我在今年二月的一个帖子中曾说,西医学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最早和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似乎已达到顶峰.所以,<后现代理论医学>应运而生了.                              而中医学有三、五千年的历史,却在最近几十年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压、排挤,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中医学现在有了发展机遇:西方世界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越来越感兴趣了.                                          中医药和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不管国内崇拜西医、西药而轻视中医、中药的人是否警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必然会象西医、西药一样要走遍世界各个角落.                                       但要发展中医药不只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事,还需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哲学等学科专家的广泛参与.那种不入中医药的门就说中医学是"伪科学"的人最终是要改变观点的.                                        中国应当执行重视中医中药的正确方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只有这样,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才能跟上全世界日益增加的中医药需求.   xww     2005-9-13                                                         (另附短文一帖)                                                                                                                                                                                                                                                                                                    拜读扬鸿智先生十多篇有关<后现代理论医学>文章,感到中国安排二三十个人来研究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但中国应当把发展医药的重点放到中医中药上来.                                西医学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最早和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似乎已达到顶峰.所以,<后现代理论医学>应运而生了.                              而中医学有三、五千年的历史,却在最近几十年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压、排挤,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中医学现在有了发展机遇:西方世界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越来越感兴趣了.                      中医药和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不管国内崇拜西医、西药而轻视中医、中药的人是否警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必然会象西医、西药一样要走遍世界各个角落.                     但要发展中医药不只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事,还需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哲学等学科专家的广泛参与.那种不入中医药的门就说中医学是"伪科学"的人最终是要改变观点的.                      中国应当执行重视中医中药的正确方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只有这样,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才能跟上全世界日益增加的中医药需求.                                         <早期急性白血病论坛>版主              峨眉山市济生堂 谢文武   2005.2.13
附注:此文引自<中医五绝网>  确实,扬鸿智先生研究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05-7-31



4
匿名  发表于 2005-9-14 12:23:08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另附一帖本人见解,供网友评论.                                                                            总的说来,张流秀先生的(中医与设备)观点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全国中医已经西化的今天.         但我又不完全赞同张流秀先生的观点.                                         我到一些图书馆,大多张贴了一句名言,大概叫做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应服务于全人类吧.(即玻尔的一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它的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9-14注)其实,西医的不少设备,并非西医的发明.比如,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汉斯菲尔德和科马克是电子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他们发明了CT(即电子计算机处理断层扫描术).CT对体内骨骼及病变、对内脏器官及体内肿瘤的图像显示总比我们中医的四诊强吧.又比如温度计,这也不是西医的发明吧.它用来测体温,总比我们手摸额头准确吧.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西医用过的,如对中医辅助诊断或治疗有好处,中医也可以用.对西医、西药也是如此. 西医现在不也在用中药针剂吗?                                                                       中医中药应当包容西医、西药.中医可以利用 西医西药,但不能依赖 西医西药.否则,就不是中医了.                                                             最近十多年,我经常治疗西医似乎诊断、检查确切但又无法治愈的一些疑难病、癌症病人.我把西医的诊断、检查作参考,主要靠中医的四诊、阴阳学说等辨证施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医学奇迹,在峨眉山小有名气.                                  世界领先的<速效退热灵>纯中药方剂,就是因为能快速治愈西医所说的早期急性白血病高热而引起两屆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关注.                                       这些年,由于中医到处受到排斥打击,他主要是靠拣西医难治的疑难病治维持生存.一批奋发图强的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把自己煅炼成了中医高手.而另外一些中医,由于没有过硬本领,要不改搞西医,要不中、西兼行.而这当中不乏致富者.因为他们沾了西医院高收费、乱收费的光.老老实实搞中医的人却很少发富.  
鉴此,我认为中医也要懂点西医.至少,我们应该能看一些西医诊断、检查报告单吧.由于近几十年中国从上到下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应该面对中国人现在大多是有病先看西医,西医治不好,再找中医的实际情况.                                         我还认为,中医院可设一两个西医门诊,西医院也可设一两个中医门诊.中、西医都应该兼容,给病人充分的选择自由.                                                张流秀先生为发展中医大声呐喊,写了不少质量较高、很有见地的好文章.但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    <早期急性白血病论坛>版主    xww       2005-8-23  



5
发表于 2005-10-6 13:04: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要用中医思想指导现代科学研究,对人体生命才能彻底解决!
6
发表于 2005-10-7 15:13: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中医药有很多东西,现代科技不无法解释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22:57 , Processed in 0.0517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