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千古医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5-14 20:29:05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
夫肿毒之初起也,皆由营血阻滞,郁而为热,营卫之气失其常度,病即形之于外也,必有表证外见。当此之时,急须精锐直前之品,捣其巢穴,使阻者行,滞者通,再助之以各药,自然消散。方中甲片、角针,皆能直达病所,破除结积之邪;乳香理气,没药行瘀,二味皆芳香宣窍,通达营怀,为定痛之圣药,以佐甲片、角针之不逮。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肿毒既生于外,即为表证,故以防风解之于后,白芷疏之于前,使营卫不尽之邪,皆从汗出,如是则肿毒解矣。至若当归之和血,贝母之化痰,陈皮之理气,亦由善后者以理其余氛。酒煎则助其药力耳。(《成方便读》)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05月14日 08:31pm 时添加 -=-=-=-=-
“瘀伤之处,必有伏阳,”或由热毒邪气入侵,致局部红肿热痛,故以黄连、黄芩、黄柏、银花、重楼、大黄、苦参、土茯苓、地肤子、木鳖子、仙鹤草、鹤虱、海螵蛸等清热拔毒,去腐生肌,凉血散结,除湿消肿,以消除兼症。
22
发表于 2009-5-14 20:36:16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久积之处,必有伏阳”,胃癌肝转移,属中医症瘕积聚,因素日忧思,肝气不舒,致肝胃不和,脾胃气滞,继则肝郁气滞,运作失常,胃气失疏,营血不足,气机失宣,阻淤血络,血滞成瘀,痰瘀互结,日渐成积,虽年高体弱,但久积之处,必有伏阳,肝主疏泻,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急通使,寒热并用,秽毒祛,气血行,营卫通,寒湿化,脾胃健。虽患不治之症,却诸症若失。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05月14日 08:37pm 时添加 -=-=-=-=-
————必有伏阳的论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发表于 2009-5-16 18:27:42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赞同。
24
发表于 2009-5-20 16:48:33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楼主真是活学活用,一般人都会以为那是阴寒证
25
发表于 2009-5-25 08:06:52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仲景的方子还是不错的,即使是薏苡附子败将散不是也用了败酱草了吗?

所谓邪,当然是有代谢产物留存体内。所以不能光辩证,还需要辨病。
26
发表于 2009-5-25 11:55:11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谢谢学习了
27
发表于 2009-5-27 19:44:19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楼主是个书呆子,或者根本就不是个中医!
28
发表于 2009-5-28 16:43:12 | 只看该作者

久痛之处,必有伏阳

对于 “伏阳”的理解应该是,阳气不足而致虚阳(阴火)的产生,而不是真正的阳气。由于阳气不足而被遇阻,形成了气滞血瘀,不通则痛。郁久生热,这就是西医所说的“炎症”。所以我认为温阳益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不用消炎药也照样取效。且不上阳气,远期效果远强于西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21:07 , Processed in 0.1033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