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 12: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毛德西(2006.08.31  4版)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有虚实寒热及
气血之辨。但在临床中常呈现出相兼证候,如寒热错杂、虚实俱现、
升降失序、气滞血瘀。故其治疗不可偏执一法,而应寒热平调、补消
兼施、升降有序、气血并举,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病去正复之效。
  寒热平调慢性胃炎每见寒热错杂证候,如既往有喜热恶寒之饮食
习性,每食生冷之物即胃脘痞满,又有口苦、口干、苔黄而腻之热象,
时或出现口腔溃疡。对此,笔者常选半夏泻心汤随证增减。前人称其
具“辛开苦降”之功。辛开者,夏、姜之辛热以开之,苦降者,连、
芩之苦寒以降之。也可用左金丸,取黄连与吴茱萸,一寒一热,寒者
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而立功。为主治肝火胃寒吞酸嘈杂之良剂。
  补消兼施在慢性胃炎证候中,虚实俱现者亦有不少。如素有中气
虚馁,少气乏力之脾胃气虚证,又有胃脘痞塞,食后隐痛之气滞证。
单纯补虚则不利于消胀止痛,而一味行滞则有悖于中气恢复。笔者临
床喜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方中既有厚朴、生姜、半夏散
邪以除滞气,又有人参、甘草补中以复中气,是治疗中虚气滞痞满的
代表方剂。此外,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均为寓消于补的方剂。
只是在应用时,要视虚实之多寡,或补消参半,或三补七消,做到补
而不滞,消而无耗。
  升降有序在慢性胃炎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清浊混淆现象亦
较常见,如清气下陷而见泄泻,浊气不降而见呕恶、胀满。此证与脾
阳不振有密切关系。张仲景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升清,透达阳气;
枳实降浊导滞,行气散结;佐以芍药、甘草酸甘解痉,为治疗因肝郁
而致脾胃不和之良方。或用于脘腹痛,或用于泄泻后重,或用于阳郁
之厥等。元代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中,既有升清之参、术、芪、柴,
又有降浊之半、连、芩、泽等,是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的著名方剂。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均含有升清降浊之意。
  气血并举上腹部痞满与疼痛是慢性胃炎常见病状,其疼痛主要原
因是气滞血瘀。所谓“气滞则胀,血瘀则痛”。但也不尽然,气滞亦
可生痛,血瘀亦可增胀。只是气滞多兼肝郁,与胁肋不舒共见,还会
出现噫气、打饱嗝等。凡气滞血瘀之痛,我常取丹参饮治之。方取丹
参活血祛瘀,佐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气行血活,胃气得安,何痛
之有!它如金·刘河间的金铃子散,方取金铃子疏肝行气,延胡索活
血祛瘀,为理气活血止痛之药方。凡胃脘痛有定处,伴见舌质紫暗者,
是为首选方药。
  将两种不同气味、不同趋向、不同作用的药物拟为一方,这是中
药相反相成配伍的惯例。它是根据病证矛盾的复杂性而拟定的,在应
用时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必须在明确证候性质前提下应用此法。二
是药量多少取决于证候虚实、寒热、升降之孰重孰轻。三是慢性胃炎
发作多与季节变化有关,要依据六气变化而加减。四是慢性胃炎与饮
食不节有关,故可随证加入焦三仙、槟榔、鸡内金、莱菔子、大黄等
以助消化。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
2
发表于 2007-1-21 12:25: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好!
3
发表于 2007-1-30 20:33: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04:11 , Processed in 0.0580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