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  科 医 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2 21: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泰然居士|葛藤|奖励积分 20|讨论病案质量较高!|1159018068]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阵发加剧,近发4天
?  北京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博士  江杨清
?  患者李X X,男,44岁。住院号:48853。近1年来,右上
腹疼痛反复发作,因近发4天,阵发性加剧,急诊室以摷毙砸?BR> 腺炎,胆囊炎急性发作”,于1988年9月8日收入院。
? ?患者自去年7月以来,右上腹及中上腹部反复发作疼痛,阵发加剧,发作时痛势颇剧,每用解痉止痛西药而缓解。今年4?BR> 5月份曾2次在本院做B超,均提示摰ㄊ??檠字ⅰ⒅?靖螖。今年6月曾因类似上述发作,收住本病区。当时以禁食、补液、抗炎、解痉及清热通腑、行气止痛之中药汤剂,治疗47天,临床症状消除,于1988年8月10日出院。出院时诊断: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出院后病情基本平稳。4天前由于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加之情绪紧张,致使旧病复发,上腹及右上腹疼痛,阵阵加剧,痛时呻吟汗出,先由急诊室给予抗炎、解痉、补液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收入我区。
? ?刻诊 ?全上腹疼痛,右上腹呈胀痛,中左上腹呈绞痛,剧烈难忍,按之加甚,转侧翻滚,汗出如珠。无明显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尿黄便结,纳谷不思,神萎软。舌苔黄腻,脉沉弦滑。检:T36.7℃,P80次/分,R20次/分,BPl4.63/9.31 kPa(110/70 mmHg)。急性痛苦病容,双巩膜淡黄色,腹平坦,上、中腹明显压痛,尤以中上腹为甚,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墨菲氏征(?,余(?。中医诊断:①胃脘痛;②胁痛;③黄疸。西医诊断:①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②急性复发性胰腺炎。
? ?老师查房后医嘱 ?①禁食;②中药以清热利湿,通腑泻实为法:柴胡10g,法半夏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黄芩10g,枳实10g,金钱草30g,白芍10g。
? ?9月9日老师查房 ?病人主诉药后大便日行3?次,稀水状,泻后右胁胀痛消失,中上腹绞痛减轻,触之仍轻度拒按,腹肌稍紧。小便色转淡黄,苔黄腻化薄,嘱停禁食,改为全流。认为胆胃湿热清而未尽,通降不利,继服原方4剂。
? ?9月12日老师查房 ?病人主诉上腹疼痛基本消除,纳食可,大便偏溏而不泻,尿色淡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双巩膜黄染基本消退。原方去川栋子,加茵陈30g续眼。
? ?9月16日复查尿、血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GPT降至49u,余均正常。B超示:①胆结石伴胆囊炎;②胰腺炎不除外。患者自觉症状消除,腹无压痛,无肌紧张,舌暗红,苔黄腻,中间呈黑褐色,证属肝胆湿热未净。再驱余邪,化湿利胆,通腑清热兼治:茵陈30g,金钱草30g,广郁金10g,炙大黄10g,芒硝10g(分冲),山栀10g,海金砂15g,苍术10g,川朴6g,枳壳10g,法半夏10g。
? ?此后病情一直稳定,10月5日在无任何诱因情况下,又出现右上腹疼痛伴呕吐,予西药处理,次日老师查看患者,呈痛苦面容,被动体位,体温最高38.6C,上腹持续疼痛以中上腹为甚,呈绞痛、胀痛,已2天未进食,大便不通,口干喜饮,舌暗红,苔薄腻中呈黄褐色,脉弦细数。检体:全上腹压痛(十),反跳痛(+),腹肌轻度紧张。老师重新处方:柴胡10g,生大黄15g(后下),枳实10g,金钱草30g,银花15g,蒲公英30g,虎杖12g,赤芍10g,黄芩10g,黄连5g,郁金10g,芒硝10g冲服。另给番泻叶20g/天,分次代茶饮,至10月7日,体温降至正常,腹痛明显减轻,大便畅通,10日起压痛、反跳痛消失,腹软。
? ?10月14日因咽痛低热、扁桃体轻度肿大,舌红苔黄腻,老师嘱从湿热内蕴、复感外邪论治。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银花15g,青蒿15g,黄芩10g,碧玉散12g,茯苓15g,法半夏10g,竹茹6g,薄荷6g,大贝母10g,清豆卷12g,3剂后外感症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转从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之:太子参20g,北沙参15g,枸杞子12g,白芍10g,川朴10g,茯苓15g,枳壳10g,郁金10g,黄芩10g,鸡内金6g,金钱草30g。并嘱择期转外科手术。
? ?11月上旬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后外科手术,摘除胆囊,见胆囊内有结石300余块。
?  病例讨论
?  老师 ?该患者两度住院,住院期间用中药治疗,很快好转,但不能免除反复,最后依靠外科手术,摘除了胆囊和结石,铲除了病根。尽管如此,但从内科角度看,治疗是成功的,不能认为内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否定中医药的成绩。是辨证施治,正确用药才得以及时控制症状,防止进一步发展。没有内科的保守治疗,就不能认识疾病的顽固性,就下不了手术的决心。内科保守治疗是必要的,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更是必要的。疗效不是跟外科比,而是看比西医内科有哪些优越性。
? ?医师甲  请老师谈谈该患者的病位、病理和治法。
?  老师 ?病位主要在胆,因肝胆互为表里,故与肝也有一定关系。胆囊炎、胆石症导致转氨酶增高、肝功能不正常,当胆囊炎症得到控制后,这些指标都下降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肝胆的表里密切关系。该病的病理性质是湿热,湿热蕴结肝胆成石,胆石蕴阻,又使胆腑湿热难以排除,互为因果,使胆腑通降失司,蕴郁为患,表现为胁痛、胆胀一派实象,甚至胆汁泛溢为黄。治法不仅要清利肝胆湿热,更重要的是泻实通腑,使腑气一通,胆汁随胃气下行,不致蕴郁或泛溢。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方中一直用生大黄、芒硝,即使便稀次频,仍不放弃“攻”和“通”,使肠胃空虚,以利于胆汁的通降下行,充分体现了“以通为用”的原则,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西医认为胆汁郁积不畅,胆囊内压力增高是比胆囊内细菌感染更为重要的原因。因此抗生素发挥其抗炎作用就不如中药通腑泻实、利胆通降在控制胆囊感染上更容易发挥作用,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 ?进修医师乙  老师上次给我们讲课时讲过摰ㄆ?魃龜、摰?BR> 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可是在治疗上又一味主张“降”、“通”,这不矛盾吗?
? ?老师 ?不矛盾。胆主升是指胆的生理功能,其升发的是正常的胆气,它和肝的升发作用一样,像东方之木,主升清,而且胆内寄相火,如果肝胆疏泄正常,相火即为少火,化为春升之清气。但我们同时应知道,胆汁、胆火是主降的,胆汁、胆火宜降。因为胆为清净之腑,胆汁下行则安,上逆或壅郁则病。胆汁一面借肝气疏泄、分泌、下泄、蛰藏于胆,一面借胃气通降下行,降达于肠,使其盈虚更替,以协助水谷的消化吸收。如果胆汁不降反逆,或壅积于胆,可以导致胆胀胁痛;或上逆于胃,形成胆瘅口苦、呕吐胆汁。因此,通之又通,降之又降,泻下通便目的是使胆汁和胆火承胃府下降之性以下泄,使胆腑保持清净,恢复胆胃的顺降之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胆气发挥正常的升发作用,更有利于肝胆湿热的清除而不致壅郁为害,这就叫相反相成。
? ?进修医师甲  为什么病愈后,在没有任何诱因可寻的情况下又复发?
?  老师 ?关键还是结石在作祟。从手术后和B超均可获知,结石充满了胆囊,晚上平卧,胆囊的结石下移,嵌顿在胆囊管口,导致局部发炎、水肿,胆汁排泄不畅,蕴郁为害,不通则痛。
? ?医师甲  可这次发作用方与上次不同,大黄用量更大,又用芒硝,还加了番泻叶,这是何故?
?  老师 ?还是着眼于“通”、“降”。因为泻药用多了,—方面导致抗药性的产生,一方面耗伤肠腑津液,影响大肠的传送功能,反而会使大便渐渐变干。这时如果不加重泻药的用量,就难以达到泻下的目的;而不泻下,肠胃就不能空虚,胆汁就难以顺降,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加上发烧,局部疼痛拒按,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便干,脉弦、苔黄腻等一派湿热实证、重证,故加重了清化湿热药如金钱草、银花、蒲公英、黄连等以求控制。
? ?进修医师甲,这次再控制后,老师没有守方,反而大幅度调整用药,这又何故?
?  老师 ?那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医治病必须做到症变药也变。如10月14日,由于病久,加之久攻,正气已伤,一方面湿热之邪未尽,一方面正虚复感外邪,故用了蒿芩清胆汤。此方本来是治疗少阳热重,兼有痰湿内阻和暑湿之症的,这里借用该方,并加清豆卷、薄荷、大贝母、银花兼散表邪。清豆卷加银花、薄荷,用于表热兼脾湿者最为适宜;大贝母化痰止咳治咽痛;青蒿苦寒芬芳,清透表里之邪;芩、茹苦降清泄胆经之余热;碧玉散清热利湿;茯苓、半夏和中化湿,共奏透表清热、利湿化痰、调和脾胃之功。故3剂后外感症除,舌转淡红,苔转为薄白腻。然后转用益气养阴、平补正气、兼清湿热之太子参、北沙参、枸杞子、白芍等。药后患者体力恢复较快,为能胜任手术创造了条件。
? ?医师甲  老师首次处方,用了大柴胡汤,是否因为开始诊断“胰腺炎”的缘故。
?  老师 ?大柴胡汤用于伤寒少阳阳明合病,借用于胆胃实证有便秘者很适宜,不一定胰腺炎才可使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21:24:07 | 只看该作者

外  科 医 案

遗    精
?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肖永林
?  例1 ?1986年春,于某县中医院出诊。一日,来椛P涨?BR> 年,26岁,形体消瘦,面色灰黑,两目无神,精神疲惫。自言从16岁起即有遗精,1周左右1次,身体并无异常感觉,所以并未介意,可是以后每至学期末复习考试,学习紧张之时,梦遗也就频繁,以致体倦神疲,头昏脑胀,记忆力明显降低,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考试结束后,放假休息时,由于压力减轻了,心情舒缓了,梦遗也随之减少,体力与精力也渐趋恢复。以后每于学习或工作紧张、身心疲劳之际,梦遗必甚。现虽已结婚1年余,而仍有梦遗, ?自觉体力不支,精神憔悴。且有早泄,性欲低下,心情极是苦恼。曾长期服用过六昧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敖东壮肾丸等,未见好转。也曾服用过汤剂。视其方,药为熟地、山萸肉、山药、五味子、牡蛎、芡实、沙苑子、菟丝子、肉桂、枸杞子等味,效果也不明显。
? ?细询其他症状,言食欲不振,食少不饥,大便不实,小便频数,睡眠不实,多梦易惊,动则心中悸动汗出,起则头眩。冬不耐寒,夏不耐热。舌淡润少苔,脉数无力。
? ?此患长期遗精,反复加剧,据其脉症,确为虚证无疑。但屡用补肾固精之品而效不显,则其病主要不在于肾。从其发病之原
因及证情看,此证当为心脾两虚,肾关不固。治当养心安神,补脾益气,兼固肾关。为疏方:人参15g,茯神15g,益智仁10g,远志10g, ?白术10g,  山药20g,酸枣仁10g,元肉15g,甘草5g,芡实15g,龙骨2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冲服朱砂末1g。
? ?5剂后, ?自觉体力稍增,心神略定。又服5剂,诸症皆有好转。考虑此患病已数年,非旦夕可愈,且病证属虚,补无速效。故于上方中加莲须15g,沙苑子15g,3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5g,每次1丸, ?日3次。服药1个月后,饮食增加,睡眠好转,遗精次数渐少,体力渐增,精神渐旺,继续服上药。大约100天左右服完上药,诸症皆愈。
?  例2 ?秦X X,男,24岁,1987年4月来诊。该患过去也有梦遗,10余日1次,无虚乏之感,也未介意。自春节始,梦遗频繁,有时三四日1次,有时一连二三日皆遗。身倦肢乏、头晕目眩,精神不佳。曾求治于人,言为肾虚,服用补肾固精之品效不佳而梦遗反甚。
? ?见其舌质胖大而红绛,舌苔黄腻,疑其系湿热为患。询之,患者言,由于情志不遂,经常以酒浇愁。自春节以来,饮酒更频,每饮必醉。心中烦热, ?口苦而粘,小便色赤而热,胸脘痞满,时时欲口区,不欲食,阴部有肿胀感,夜寐不实,多梦而遗精。知其确为湿热下扰,精关不固而致。治以清利湿热为法,并嘱其戒酒。为其疏方:砂仁10g,白豆蔻10g,葛根15g,茯苓15g,薏苡25g,龙胆草15g,厚朴15g,通草10g,滑石15g,竹叶10g,车前子15g,泽泻10g,黄柏15g,柴胡10g,水煎服,1日1剂。
?  6剂后,黄腻之苔渐化, ?口苦心烦、夜寐不实渐轻,而遗精亦少,小便之赤热也轻。又服4剂,大见好转,但舌仍色赤,苔未化净。俾继服龙胆泻肝丸以清利湿热,月余而症愈。嘱其酒宜少饮,或最好禁戒掉,以免复生湿热。
? ?医生甲  遗精属于肾气不固,精液遗泄之病,治疗时本当用固肾涩精之法。而老师对此2例患者,为何皆不采用?
?  老师 ?遗精虽表现为肾气不固,精液遗泄,但造成遗精的原因,则不皆由于肾虚。张介宾曾对此进行过比较全面的分析。他在《景岳全书》中说, ?“遗精之证有九:凡有所注恋而梦者,此精为神动也,其因在心;有欲而不遂而梦者,此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肾;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不胜,肝脾之气弱也;有因用心思索过度辄遗者,此中气不足,心脾之虚陷也;有田湿热彳厂流,或相火妄动而遗者,此脾肾之火不清也;有无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虚,肺肾之不固也;有素禀不足,而精易滑者,此先天之气单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剂,以致元气失守而滑泄者,此误药之所致也;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
? ?例1之遗精属张介宾所说的撚幸蛴眯乃妓鞴?乳?耪撸??BR> 中气不足,心脾之虚陷也”。例2则属撚幸蚴?认铝鳎?蛳嗷?BR> 妄动而遗者,此脾肾之火不清也”。此二二患皆非由于肾气虚弱,固涩无权所致,所以不用补肾固精之药,更何况二患以前又皆曾采用过补肾涩精之法而无效!对此,前贤曾屡有戒训,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王应震曾经说过,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遗精勿涩泄”。(《景岳全书》) ?《冯氏锦囊》也有“不可轻用涩药”之戒。都是训喻后学,不要一见遗精即用固肾涩精之药,而要辨别其证,察明其因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医生乙  请老师谈下例1的辨证论治思路。
?  老师 ?例1之遗精,从其形体、精神及各种症情来看,其为虚证已届无疑。但用补肾固精之药而效不佳,则当考虑此患之虚不仅仅是肾气不足,收摄无权,精关不固,而应想到是另有原因;其发病情况是,每当学习或工作紧张,用心过度之时则遗精加重。而一旦紧张消除,心绪轻松,不用药物治疗,其症自轻,可见此患之遗精,与用心过度、思虑耗神、损伤心脾有直接关系。
? ?从其临床表现看,除上面所谈到的,其症见食少不饥,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足为脾虚之征;心中悸动而汗出,睡眠不实,多梦易惊,是为心虚之象。对于因忧思劳损心脾而致遗精者,前贤屡有论述。《医宗必读》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而失精者”。《冯氏锦囊》说,“有梦而遗者,思想所致,心气不足而不摄也”。对于此证之治法,《景岳全书》说,“凡思虑劳倦每触即遗者,但培补心脾,勿得误为清利。唯寿脾煎(白术、当归、山药、枣仁、炙甘草、远志、干姜、莲肉、人参)或归脾汤减去木香,或以秘元煎(远志、山药、芡实、金樱子、枣仁、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五味子)主之, ?皆其宜也”。  《临证指南医案》说, ?“如有梦而遗,烦劳过度,及脾胃受伤,心肾不交,上下交损者,用归脾汤、妙香散(龙骨、益智仁、人参、白茯苓、远志、茯神、朱砂、炙甘草)、参术膏(人参、白术、熟地)、补心丹等方,心脾肾兼治”。
? ?本患所用之方药,即依据上述治法,采用归脾汤、妙香散、秘元煎渚方加减,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基础上,佐以固肾涩精之药,标本兼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医生丙  请老师分析一下例2的辨证治疗。
?  老师 ?遗精一病,一般多认为其病属虚,往往治以补涩之剂,而不知此病确有因于湿热者。前面引证的《景岳全书》,就曾谈到了此点。明,王纶对此讲得较为透彻。他说, ?“梦遗滑精,世人多作肾虚治,而用补肾涩精之药不效。殊不知此证多属脾胃。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盖肾藏精,精之所生,由脾胃饮食化生而输归于肾。今脾胃伤于浓厚,湿热内郁,中气浊而不清,则其所化生之精亦得浊气。肾主闭藏,阴静则守。今所输之精既有浊气,则邪火动于肾中,而水不得宁静,故遗而滑也。丹溪论白浊为胃中浊气下流,渗入膀胱,而云无人知此也”。(《明医杂著》)
? ?此患者发病之因,与上面所论正相符合。更因其先有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之因,再加醇酒厚味,湿热更盛。其各种症状也全属湿热:舌质胖大而红绛,舌苔厚腻而黄,是比较典型的酒毒内盛,湿热郁火之舌象;胸脘痞闷,欲呕,不欲食,为湿热内郁,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司所致。脾胃湿热,又加相火内炽,上扰于心神,则心中烦热,夜寐不实而多梦;下流于经脉则阴部有肿胀感,因肝之经脉络于阴器。肝胆之火上炎则口苦,膀胱湿热则小便赤热。
? ?证属湿热,故从前采用补肾涩精之法不但无效,而反遗精更甚。那是因为,补肾不外乎滋阴与助阳。滋阴之品性多寒凉柔润,最易生湿;补阳之药多为辛温燥热,尤易助热。而涩精之药多属收敛固涩之剂,易使湿热内郁而难于排除。
? ?对于此证之治疗,既当清化湿热,又应清泄相火。欲清化湿热,当宣畅脾胃气机,清利膀胱湿热,用辛温芳香佐以淡渗。本患之方药中,用砂仁、白蔻、厚朴即在于醒脾胃而宣气机;用茯苓、薏苡,健脾而利湿;滑石、通草、竹叶、泽泻、车前子等,淡渗而通利下焦。此证除清化湿热外,又当清泄相火。相火有肝火、肾火之分。肝经之火多由抑郁而生,故治当清宣并用。方中之龙胆草在于清泄肝火;柴胡在于疏达肝气;黄柏苦寒,能泄肾火而坚阴;用葛根者,在于解酒。遗精因于湿热,湿热起于饮酒,故当戒酒。
? ?本患者未用补肾涩精之药而遗精自止,可见如果一见遗精而不详辨,即一概施以补涩是不可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4 20:38 , Processed in 0.0497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