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孙曼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38:32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感谢张有和先生参与讨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50:53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感谢6楼李国栋先生参与讨论并对于本案做了正确的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的口水并不是酸水,而只是口中流水,这是初诊时问过患者的。这一点证明了是饮证而不是胃寒证,这是当时选择了补胃气消痰气的外台茯苓饮(去生姜)的原因,等到使用热水袋加重病情以后,方知辩证有误,本证其实是湿热内聚于胃腑,于是改用了清降阳明的叶氏茯苓饮。
13
发表于 2009-12-31 09:10:3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学生也来凑个热闹:
女,34岁,上腹发凉,胃脘灼热,---学生也很疑问,上腹、胃脘的关系,看了后面的 “据患者的意思,灼热是指胃脘之中,而发凉是指胃脘之外的上腹部并且手摸起来也是如此。”中医基础上“气有温煦作用”,“气有余便是火”,所以,灼热就是浊气郁结所致,发凉为清气不足所致。
口水多,---口水为涎,是脾所主,脾气不足,固摄不力所致。
纳呆,-----好多原因都可导致,包括脾虚。
泛酸。-----酸为肝之味,今脾虚,肝木乘之,故出现此症。
服外台茯苓饮后证减轻,---有补气之功,故有效。
然后,自己用热水袋暖上腹后,口水大增,诸证也加重。----热敷之后,使得胃中之浊气“热胀”而散:上从口出,下从肠道出,外从皮肤出。肠道太远,皮肤为寒所“紧”,故而。浊气最好的出路就是口。涎已不固,必随浊气外出而溢。
于是给予叶氏茯苓饮(半夏,茯苓,陈皮,枳壳,杏仁。黄连)三剂。服后第一剂,大泄数次如水,腹痛。第二剂第三剂诸证大减。     复诊:告知口水泛酸胃脘灼热,上腹发凉消失。-----这个效果挺好的。
宗上:学生只能诊断为脾虚气滞,但什么原因导致的气滞、导致的脾虚?这个“本”是什么?由于老师没有告知舌和脉,所以学生不得而知。(病人的病程有时也很关键)
后面的:“初诊时患者告知,自从患病以来不能吃生姜,如果吃了生姜就会诸证加重”-----姜是热的,有发散功能,胃中浊气郁结,“热胀冷缩”,导致灼热感加重;兼以发散,浊气外出,带动涎液,使得口水增多。
学生拙见,望老师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0:23 , Processed in 0.0506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