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四经络病案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4 15:5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四经络病案精选
一.手太阴肺经
1.咳,嗽 .
一人暑月饮食冷物。,伤肺气,致咳嗽、胸膈不利。先服金液 丹百粒,泄去一行。痛减三分,又服五膈散③而安。但觉常发④乏中府穴五百壮,方确 扣府穴。云百壮,方有极臭下气难闻,自后永不再发。 (窦材《扁鹊心书◆》
,【按语】
饮冷伤肺,从其经论治。中府为 为肺经之募穴。募者,江也,聚 也。灸本穴能舒达抑郁元气,随体内积气下泄,) ,又艾绒温通之性善 祛肺经之寒,寒祛则肺气清肃,自能升降如常。
2. 颔肿
唐刺史①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 权以三棱针刺少商,微出血!立愈。 ,(高武《针灸聚英》))
【按语】
喉乃气道。气,肺之所主者也。肺属金,在音为商。名“少商“, 者,以其能降气通瘀、泄热消肿,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夫外邪袭人, 无中体表,非金气之所行耶? 由此观之,能言少商无解表之功乎。

二.手阳明大肠经
如痹证【原文】
[隋②鲁州③刺史④库狄嵌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甄 权⑧谓日:但将弓箭向垛⑦,一针可射也。针其肩髃一穴,应时即射。
【按语】
。肩髃‘‘主泻四肢之热“,,(《图翼》),又善祛风。故“手臂挛痹取肩髃 “,($天星秘诀歌◇)。若为寒痹,可加灸以温阳散寒,寒散则络通, 络通则痹除也。
难产案
庞安常治一妇女椅户,七日而于不下,百治不效。庞视 之,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土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 痛,呻吟间生一男于。县家惊喜,而莫知所以。庞曰:儿已出 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能复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 儿手所在,针其虎口,痛即缩手,所以遂生。无他木也。取儿 视之,右手虎口(合谷穴),针痕存焉。 (《古今医案按-卷第九难产。, 》)
庞氏以温汤中浴法并按摩针剌救治难产,为妇产科急 症常用之法。宋时杨子建于1098年撰《十产论◇一书,详述横  产,坐产、?产等各种难产以及助产方法,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 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庞氏之治应大略如彼。至于 胎儿争执母肠之谈。则纯属杜撰。
三.足阳明胃经
、呃逆 【原文】
予族中有病霍乱吐痢,垂困,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危 殆。有一客云:有灸咳逆法,凡伤寒及久痢得咳逆,皆为恶候,投 药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肌,咳逆已定。元丰 间,予为琅延经略使,有幕官⑧张平序,病伤寒,已困。一日官属会饮,通判延州陈严裕忽言,张平序已属纩⑩,求往见之,,予问:何 遽至此?云:咳逆甚,气已不属。予忽记灸法,试令灸之。未食顷, 平裕复来,喜笑日:一灸即差。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 陷中,妇人即屈孔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 男突右。女灸右,火到肌即差,若不差则多不救矣。 (苏轼⑩沈括⑩《苏沈良方》)
【注释】
㈩呃逆:又名吃逆。俗称打呃忒。宋以前多称“哕,,。宋、金、元、 明初多称“咳逆”。明末以后多称“呃逆”。指胃气冲逆而上,喉间呃 呃有声,其声短促而频,故称呃逆。多因饮食不节,食滞停饮}气郁 不畅,胃头和~~;或久病气衰。脾胃雇寒,导致胃气上逆而成。
②麸逆:即呃逆。欵:同“咳”。 ⑧危殆;危重到快要死亡的境况。 ④火;指艾火。 ⑧元丰间:宋代元丰年间({O78~1085年}。 ⑦经略使。官名。边防军事长官,砻 ⑧幕宫;将帅参谋、书记之类官职。 通判:官名。宋代i在州、府设立,和州,府9长官共同处 属纩(kuing ):人将死,在口鼻上放丝棉,以观察有无呼吸, 口遽(j~ ):速。 ⑩食顷:一顿饭的功夫。 ,苏轼:字芒瞻,名长公,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lO36~11Ol年。出身于书香门弟家庭,他与父亲苏洵,弟弟 山:燕篱均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佑二年(105~年)考中进七,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侍读 等职,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先后出任杭州、徐州、常州等地方 。官,晚年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至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琼 州别驾(知州的佐官)。苏轼兼通医学,曾将平素收集的方剂编成 《苏学士方◆,后人将沈括编的((良方◇与之合并,撰成《苏沈良方》。另著有《圣散子方◇等书。     
⑩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1031~ 1095‘ 年。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曾举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支 持王安石变法,积极参与新法的制订。后因徐禧失陷永乐城,他连 【累坐贬。沈氏精通天文、历法、物理、数学、地质、音乐等,又精研医 药,注重实践。曾采录有效方剂, 后人将苏轼撰 ((苏学士方))与之合编成《苏沈良方》。另著有《梦溪笔谈》、‘炅苑 方】、((修城法式条约))、妖下州县图净、《十二气历◇及《极星位置图~ 等书。
【按语1】
考其穴居:‘‘乳下—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当为足阳明 胃经之乳根穴。《玉龙赋》云:‘’ ~乳根、俞府疗嗽气痰哮。”可知乳根穴 有止咳降逆之力。然愚思:一则“遂至危殆”,一则“气已不属“,元气 当已困顿。何以“火到肌即瘥”?近读((席弘赋):“但向乳根二肋间, 又治妇女生产难”,句,方霍然循:若非乳根穴大补元气,且力专下 厅,何以断治斯证耶1而补中有降,正咳逆所宜者也。
头痛案
蔷川玉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愤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 已。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诊如前,所以蹶,头热至肩。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按语:本案头痛的病机为气逆于上,即“蹶上”之意。淳于意 认为导致窄证的病囚是洗发末干而卧。湿邪内侵,郁而化热,热 阻气机,气逆于上,故见头痛且伴有头热、身热而烦。治疗用寒 水敷其头,此乃物理降温法,可见本证发热较高。针刺足阳明经脉穴,左右各三处,有泄阳明邪热之效。治从足阳明,其理有二, 一是头部为…明经循㈠之处,尤以前额痛为主.二是邪已由外人 里乩糚气逆丁]-,针足阳明可泄热丁外,导气于下,头痛自愈。本案针刺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

四.足太阴脾经
治脚气案
【原文】,
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佘,躯干魁梧。丙辰春④,以征至扬州 北之东武隅,脚气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 履不任穿,跣③以骑马控两镫,而以竹器盛之,以园急来告。予思 《内经◇有云:饮发于中:驸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佘,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④重一两半双之,是夜 得睡。明日再服而愈。;(罗天益《卫生宝鉴》》)  
【按语】
脚气之名见于((诸病源候论)卷十三。足胫肿大,乃水湿之邪, 从下感受,经络不得宣通所致也。本案当属湿脚气。血实者宜决之, , 湿盛者将如之何?,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当从脾经求之也,可取三阴交、阴陵泉。  
五.手少阴心经
L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的£治作用有何异同?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均属手少阴心经,位置靠近腕后尺 动脉处。近豌豆骨后为神门,向后依次各隔五分为阴郄、通里、灵 道。在全身经穴中,算是部位最集中的几个,其主治作用也比较接 近。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均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心 悸、怔仲、失眠、健忘、癫、狂、痫等神志病。四穴还可用于暴喑不能 言治疗音哑、失语等症。四穴的主治作用除了这些共性之外,还 有着它们各自的特点。
(1)神门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也是治疗心经疾患 的要穴,其它、安神的作用最为人们所注重.它还可以治疗精神 病,发挥开郁、宁神的作用。如《通玄指要赋》说;“神门去心性之呆 。痴。1,((玉龙歌中)有:“神门能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痴呆, 似指抑郁型精神病。《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则 是指神门与上脘同用于躁狂型精神病。
(2)阴郄神门直后五分为阴郄,原称尹少阴郄,是手少阴心 经的郄穴。《针灸甲乙经》以治“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外台 秘要》以治“痫、失音、不能言”,《标幽赋》:“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盗汗为虚阳浮越,本穴能养阴安神而收敛浮阳。
(3)通里 通里在神门后1寸,为手少阴络穴。其络“循经 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根据这-联系,本穴可治心、舌、目 方面的病症。“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支膈是指心胸部胀闷。 《外台秘要》治热病、心中懊恢、善恐、头眩痛、面赤、癫、心中悸 等。《玉龙歌》:“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也难当;若须通里穴 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势《玉龙赋》也载:“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因为是手少阴之络别走手太阳经,故本穴有调和两经气血的作 用。手太阳经的循行从手走头。所以惊悸怔仲病,伴有头痛、眩 晕、眼花、胃部压重感等不症者,取通里穴为适宜,由于它的主治 范围包括了这些头面疾患,同一般取用神门穴仅以镇静安神为 主者稍有不同。
(4)灵道 灵道在神门后1. 5寸。《千金方》“主心痛,悲恐,相引”;《 外台秘要》“主臂肘挛,暴喑不能言,”在四穴中,灵道 穴的应用范围较小。
,四穴有类似的主治作用,其中通里的应用 最广,而灵道最狭,神门以宁心安神为主。而阴郄则以用于养阴止汗见长。
                                         摘自 李鼎教授《针灸学释义》

痴呆
神门Shenmen HTT
原文;痴呆之症小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口
虚烦
通星Tong~I H75
原文;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
六.手太阳小肠经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胸部胀满
天容Tianrong SIIT ㈠÷。,方法;刺法,。针刺不超过一寸.
原文;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干胸中,愤瞠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 沪埃烟,悔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干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 天容。
注:愤瞠肩息:形容胸部气满发胀,耸肩而呼吸的桦子口马莳;“气愤而胀,竦肩而息”钩(ye噎)不得息;嫡,古噎字,形容咽部象被异物堵寒而不得呼吸。
耳聋目不明
听宫Tinggong Slle
方法。刺法,中午时刺。
原文: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 故。……岐伯曰:刺此者,必千日中,刺其听宫,中共眸子,声闻干耳,此共输也。
注:日中。中午时分。中共眸子:眸子,即目中瞳子。中共眸子,形容针刺的效应可以及干瞳子。这是因为圻宫穴与眸子有经脉相通的缘故o《太素净卷二一七五节刺注;‘‘手太阳脉支 者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手足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梦至目锐眦口故此三 脉,皆会耳目听宫,俱连目中瞳千口粆

七.心足太阳膀胱经经  
咯血
丹溪①治一壮年,患嗽而咯血②,发热肌疲。医用补药数年而病 甚,脉涩③。:此因好色④而多怒,精神耗少,又补寒药多,荣卫不行, 瘀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o唯倒仓法二者兼备。但使吐多于泻耳。兼灸肺俞二穴,在三椎 骨下横过各一寸半,灸五次而愈。
( 俞震◎《古今医案按》〉 )
【注释】
①丹溪。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学者尊称丹溪翁。;元代婺州 义乌(今浙江义乌)人。生活于1 28 1- 1 36 8年。金元四犬:家之一, 其论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井,为滋阴派的创始者。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书。
②咯血。指呼吗前喀出衅龠、向坆或痰中夹血的一种症状。多 因燥热袭肺,陆阴亏损,瘀阳肺络及啪热亨行等所致。
③I 永涩:涩脉。脉往来艰涩,直口轻刀刮竹。文脉经》载;“涩脉细 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按语1】
肾经亏损于下,水火不济则虚火上炎,咯血、发热、肌瘦诸证作 矣;肺气壅遏于上,则荣卫不行,瘀血内结,嗽久不愈。治若补之,肺 气益壅;若泻之,肾精更亏,治颇棘手。
‘;观案中用吐法先泻其实,再灸肺俞以补其虚,有方有法,步骤 井然,用吐法有“邪去正安’3之理,灸肺俞又寓“金能生水,,之意。 病由好色而起,若非摄生自爱,安得截其病源哉,此又病家不 可不知者也。
瘵(结核病)
绍兴已未②岁,佘守武昌时,总领邵户部玉云:少时病瘵,得泉 州僧为灸膏盲,令伏于栲栳⑧上,僧以指节④极力按寻其穴,令病者 觉中指麻乃是穴。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非⑤也。已而求 得之,遂一灸而愈。
【按语】 一,痨疗之证争灸膏盲疗效确实,寨中所云泉州僧灸膏盲,必极为 按寻,令中指麻乃是穴,确为经验之谈,不可忽之。宋庄绰著有《灸 膏盲腧穴法》一书,可供参阅。
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膏盲俞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 堂,内应膏育而穴居心肺之间也。春秋晋景公病,求医于秦,秦使医 缓诊治。受公夜梦二竖子议避医缓之治,曰藏匿于膏之下,肓之上, 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土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穴名由此得之。考膏牛于脾,肓根于肾。《针灸四书》曰:“针药不能及,而以此穴灸之。即能见效。《千金方》曰;‘‘膏盲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八.足少阴肾经
厥证
济北王①阿母⑦自言足热而懑娃,臣意④告日:热厥⑤也。则刺其 足心⑥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司马迁((史记))
【注释】
㈩济北王:齐悼惠玉之子刘志,于文帝十六年封济北王。
②阿母:即乳母。
,⑧懑men)烦闷。
④意:指淳于意。
⑤热厥: 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厥证。
⑥足心;指涌泉穴。
⑦所:表示大概的数目,左右。
【按语1 >
热厥当补阴,寒厥当补阳,此前贤治厥之法。足热而懑,水亏火 旺之证,是为热厥。足心者,涌泉也。肾出于此,承足太阳之阳,合 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 补阴当于此穴求之,以求肾水上达则虚火自降矣。

脚气
一人患脚气,两珩骨连腰,日夜痛不可忍。为灸涌泉穴五十壮,, 服金液丹,五日痊愈。 -。(窦材《扁鹊心书 》)
【注释】
①脚气;古名缓风、脚风,又名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为饮 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其症先起于腿部,可见酸麻 疼痛,软弱无力,孪急或肿胀,萎枯或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 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临床 卜有干脚气、湿脚气、寒湿脚气、湿痰脚气、脚气冲心等之分。
【按语】,
涌泉,足少阴之脉所出。承足太阳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 卜,引热下行,故有主治三焦诸疾之说。《标幽赋》称:涌泉同璇玑、百会三穴为“三才”。百会穴居头顶应乎天,璇玑穴在胸部应乎人,涌泉穴位足心应乎地。观“三才”之名,知三穴为先天之源,能主上, 中、下周身之疾,亦可见涌泉治脚气之力也。
九.手厥阴心包经
厥证
辛未①,武进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②之疾,半月不饮食,目 闭笊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山诸公,推予骨即 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⑤则沦于鬼策牡矣。不得 已,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术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
【注释】 ①辛未:1571年(明隆庆五年)
②危异:指病情危笃,证象特殊之症。
③同寅i即同僚。寅;恭敬。
④予:杨继洲。
⑤吉吕良时:好日子,好时辰。吉;利,善。
⑥鬼录,篡州虬之㈠社册,:仁此指:她亡:之意。背陶潜((陶渊朗 集)拟挽歌辞:“昨暮同为人,今丑在鬼纂),篆:同~录’1,簿籍。
⑦迭:作轮流j交替解。        
【按语】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言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 则无所不病一气之为病虽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乱,然气 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目闭不开,六脉似有如无,气虚面莫支使然。心主动扬,则五赃六腑为之。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代心行事。使脏腑百骸听命 于心,故针之而愈。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卷二上~灵素.十二络缪刺  
喉痹
关冲 Guanchong
方法;尅法。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原文;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魁华中指 }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疳,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雪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己。
注:喉痹:咽喉部因气血瘀阻戎废火上泛而闭塞不通。
胸中气噎
原文:关冲,治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举口

手足麻痛并无力
外关 waiguan
原文;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手足麻痛年无力,
原文:外关手少阳三焦纤,通阳维。主治臂膊冷痛,三焦.
原文: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手指节痛不能屈伸。
原文: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腰胯痛,
主治腰背肿痛,肾.


十一.足少阳胆经
辛酉曰,夏户贵患瘫痪。不能动履㈢,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 予③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最即能履。夏厚赠,予受之。逾数戴又瘫矣。复来召予,因待禁廷,不暇④即往,遂 受鹤反问以致忿。视昔之刺鹊⑤于伏道者,为何如?,
(杨继洲⑥《针灸大成》)
【注释】、
㈢辛酉ri561年(明嘉靖四十年)。
⑧履al :,~走。
③予:指杨继洲。  
⑨暇:空闲。 ⑤鹊i扁鹊。
【按语】
髀枢者,人之屈伸跳跃之枢纽也,环跳穴居髀枢,在胯骨股与 L髀股相接之环中,人履步则跳动起伏,故而名之。
<马丹阳十二穴歌》云;‘‘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涩痹,腿胯连蹦痛,若人针灸后,倾刻病消除。“诸般功用,通利二字而 已矣。

十二.、足厥阴肝经
陈良甫①尝治许主簿,痢疾咳逆不止,诸药无效。灸期门穴,不 三壮而愈。 (魏之秀《续名医类案》) )
【注释】
①陈良甫:名自明,字良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生活于 1190h1270年。宋代著名医学家。陈氏三世业医,学验俱富,曾仕 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医理精深,临床经验丰富。陈氏具有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的 积极治疗思想,确为十分可贵的良医风范。擅长妇科及外科,著有 《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和《外科精要》二卷。
【按语】
期门为肝经募穴,是肝、脾、阴维三脉之会,记其功效总在肝 经,殊不知,期门能舒泄肝经气滞壅闭,自能宣畅全身之气血,以 “肝主疏泄”故也。诚如清代李冠仙K知医必辨》所云:“治病能治肝 气,则思过半矣。”
十三.任脉
临产尸厥
原文:临产昏迷病尸厥,一针二命复还生,
医德高尚人赞美,神针奇案千古传。
《牧斋遗事》 ①载:“北城外多败屋,居民多停棺于其 中,嘉言⑧偶见一棺似新厝者⑧,而底缝中流血若滴,。。掠问旁 邻。则日:‘顷某邻妇死,厝棺于此J。聂言急觅④其人,为 语之日⑤,‘汝妇未死,凡死者血黝⑥,尘者血鲜,吾见汝妇 棺底流血甚鲜,可启棺速救也)。
   盖妇实以临产昏迷一日夜,夫以为死,故殡焉⑦。闻喻,此 一,遂启棺,诊脉未绝⑧,于心胸间针之,针未起而下已呱呱作声,儿产,妇已起矣,夫负妇抱儿而归。“(古学汇刊)
,语译i伏牧斋遗事芳记载。幺北城外面有许多破旧的房 子夕在这里居住的很多百姓常将灵柩停放在里面,嘉言医生偶 然看见一个象是新放置的棺材,而且底部缝隙中流的血很多, 象是往外澝,他很惊异地间旁边的邻甩邻居们告诉他说. :,‘ ‘刚才邻家某妇人死了,将棺材停放在这儿夕矿嘉言医生急忙 唞獬籼屯≮驹地遥,‘。‘你媳蠘穹死t大胁批婚昏他 馕鳊的血是黑色的多面活人的血是鲜红色的)我看见你媳妇 棺材底部流出血是鲜红色,可以启廾棺材迅速抢牧,, ,这位妇女实际上是因为临产昏迷了一天一夜,她丈夫认为她死了,因此,把她殓入棺材停放在这里。听了嘉言这番话, 于是就启开棺材,(嘉言)诊了她的脉搏,发现她的脉尚未停 止跳动多就在她的心胸间扎针治疗,针还没有提取出禹下身 ‘却已有呱呱的叫声多婴儿产下来了,产妇已坐起来了,丈夫就 背着产妇,抱着婴儿回家去了。
附记。喻嘉言是洁初海内兰大名医(喻昌、张璐、吴谦) 本例家属以为人已经逝世了,就收殓入棺。经他迩过棺材 底缝隙巾流出血液色汴灼辨圳。判定其人末死心启棺抢救一针 见效,立挽垂危于一霎那间,两条性命得救了。创医林中史无 时例之奇迹,针灸学治疗史上的千古奇案。
十四.督脉
扁鹊治虢太子尸厥
原文~……扁鹊日①i“若太子病,所调‘尸厥②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⑧,厉鍼砭石④,以取外三阳 五会⑤。有间,太子苏。乃便子豹为五分之熨⑨,以八减之齐 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于起坐。史适阴阳,但服汤两 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鹋 仓公列传)
语译:扁鹊说,“你太子的病,就是人们所说的‘尸厥 病,太子没有死”。扁鹊就叫徒弟子阳在细磨石上把针磨 利,用针刺督脉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苏醒。于是,(扃 鹊)又叫子豹准备入体五分之药熨,将八减之剂的药物合起 ,进行煎煮,交替熨两胁下。(经治疗)太子能坐起。再进 一步调理阴阳,使其恢复平衡,仅仅用汤药二十天,就恢复了 健康。所以,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回生o……   
             历代名家针灸医案
      
今摘录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以示古代名家针法之神技,为后学之典范。
1、气疝(足厥阴肝经)
   齐北宫司空命妇,疝气客膀胱,虽于前后溲,而溺赤,病见寒气则遗溺。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谓腹之所以肿者,厥阴之络结小腹也。厥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按意治病,纯用火齐汤,所谓得意佳作也。不知此病之愈,得力在灸。以厥阴病,灸厥阴脉,一灸而舒。吾之攻灸,有鉴于斯。
2、 热蹶
   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即三壮也)。按之无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饮酒大醉也。大醉者,至于四肢发风斑,或腹下脓疮累累。若用泻剂,中气愈虚,长热不退。刺其足心,以泄内热,诚捷诀也。予愿师事之。
3、蹶上为重(足阳明 胃脉)
   川王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痛渐已。寒水有反激力,足以使热从上出。针刺有温泻力,足以使风从下泄。下泄则心懑除,上 出则头痛止,不用汤药,盖亦可治病也。
4、宋仁宗好针
   嘉祐初,仁宗寝疾,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翌日,圣体良已。自尔以其穴为"惺惺"。仁宗尝患腰痛,李公主荐一兵治之。用针刺腰,才出,即奏曰:"官家起引"。上如其 言,行步如故,赐号"兴龙穴"。
5、治针道士
   德宗时,有朝士坠马伤足,国医为之针腿。去针时,有气如烟去,夕渐困惫,将至不救。国医惧。有道士诣门云:"某合治得"。视针处,责国医曰:"公何容易!死生之穴,乃在分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公亦好手,但误中孔穴"。乃令舁床就前,于左腿气满处下针曰:"此针下,彼针跳出"。言讫,遂针入寸余,旧穴之针拂然跃出,气出之所,泯然而合,疾者当时平愈。朝士与国医拜谢,以金帛赠遗,道士不受,啜茶一瓯而去,不知所踪矣。
6、针法(足太阳膀胱经)女膝穴又名女须穴系经外奇穴在跟骨中点处
   赵子昂云:"北方有宋彦举者,针法通神,又能运气。谓初用针即时觉热,自此流入经络,顷刻至患处。用补泄之法治之,则病愈而气血流行矣"。刘汉卿部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脓血淋漓,医者皆不效。有益都人,妙针法。与针委中及女膝穴,是夕脓血即止,旬日后颔骨蜕去,别生新者。其后,张医道亦患此症,亦用此法针之而愈。
7、甄权(手阳明大肠经)
   鲁州刺史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甄权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以射矣"。针其肩髃一穴,应时即射。
8、葛可久
   葛可久,国初名医,有奇验。一人患腹疼,延葛治。葛视之,谓其家曰:"腹内有肉龟,俟熟睡吾针之,勿令患者知,知则龟藏矣"。患者问故,家人诳曰:"医云寒气凝结,多饮酿酒自散耳"。患者喜,沉酣而卧。葛诊其脉,以针刺其腹。患者惊醒,以药,有物下,俨如龟形,厥首有穴,盖针所中也,病遂愈。
9、周汉卿
   长山徐妪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可笑,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愈。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罂,汉卿曰:"此肠痈也"。用大针灼而刺之,入三寸许,脓随针迸出有声,愈。黄生背曲,须杖行,他医皆以风治之,汉卿曰:"血涩也"。刺两足昆仑穴,倾之投杖去,其效捷如此。(足太阳膀胱经)
10、凌云
   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甚。云曰:"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绝,逾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倒,乃针,果晕绝,家人皆哭,云言笑自如,顷之,气渐苏,复加补,如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有男子病后吐舌,云兄亦知医,谓曰:"此病后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穴在右股太阳,是当以阳攻阴"。云曰:"然"。如其穴针之,吐舌如故。云曰:"此知泻不知补也"。补数次,舌渐复故。
11、狄梁公(狄仁杰)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见稠人广众,聚观如堵。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才如食筋。或触之,酸痛刻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绳,目睛翻白,痛楚危亟,倾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针寸许,乃询病者:"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抽针而赘应手而落,双目登如初,曾无病痛。其父母眷且泣且拜,则以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吾盖急 病行志耳,吾非卖伎者"。不顾而去。
12、庞安常
   一妇人妊娠将产,七日而子不下,药饵符水,无所不用,待死而已。名医李几道应邀视之。李曰:"此百药无可施,惟有针法,然吾艺未至此,不敢措手也"。而几道之师庞安常适过门,才见孕者,即连呼曰:"不死"。令家人以汤温其腰腹间,遂针。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女子皆无恙。其家惊喜拜谢,敬之如神,而不知其所以然。安常曰:"儿以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胃,不能脱,故虽投药而无益。适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所以生,无他术也。"令取儿视之,右手虎口 针痕存焉。其妙至此。
13、杨继洲(足少阳胆经)
   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夏厚赠,予受之,逾数载又瘫矣,复来召予,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鹤反间以致忿。视昔之刺鹊于伏道者,为何如?乙亥岁,通州李户候夫人患怪病,予用孙真人治邪十三针之法,问病者是何邪为害?对曰:乃某日至某处,鸡精为之害也。令其速去,病者对曰:吾疾愈矣。怪邪已去,言语 复正。精神复归,以见十三针之有验也。戊辰岁,户部王缙庵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徐堂翁召予视之,须行八法流注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数而愈。



-=-=-=-=- 以下内容由 郭祖荣2008年10月04日 03:54pm 时添加 -=-=-=-=-


st : 金针秘传 清 方慎安
金针秘传 清 方慎安
针验摘录
(一)头风  (督脉)
   袁总统身体素来甚好,其思想与记忆力亦远过常人。冬日不怕寒,头更不畏冷,在小站练兵时,于溯风凛烈之中,常光头出外。初不以为意,后因受风过久,时觉头痛,一遇思想太过即发。民国初年,遇有不如意事更甚,但不过数日即瘥。三年之春,因某项事逆意,而痛增剧至三十余日不愈。南通张季直先生电保石屏先师,力言可愈此疾。得京电复时,适慎庵在沪,师嘱随行。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皆以泄风泄热为主。每一针刺入,袁即感觉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扶肠胃而下。师曰:此即风散热降之象,应手而愈。袁总统称奇不置,厚谢而归。
(二)阳痿   (任脉)
   南通张涩老,中年即痿而不兴,其时尚未生子。病原由于幼年用脑过度,可见性与脑最有关系,不尽由于性病也。耳石屏师名,情托请治。其时石屏师为富安场盐大使,情不可却。为针肾俞、关元、气海、中极数穴,即日见效。后每觉疲劳时,必延往治。石屏师罢官后,常驻于通,皆涩老为东道主也。一次随师往,见其仅针关元一穴。因询一针足乎?师曰:此补精而活其气,不宜太过,过之则兴奋,过甚反于年老阳强阴弱之体不宜。予亦承赐一联(能以金针引痾起  曾从黄石受书来),并长跋于侧,今尚什袭藏之耳。
(三)中风
   戊辰之秋,张盛全病中风不语。在中西医束手之时,余为之针百会一穴而苏,其时人皆以余为善治中风。其实中国之针,何病不可治。己巳春,枥城曹幼珊先生,忽中风而神昏不语,由张盛全急邀余往,脉已停止,两目紧闭,呼之不应。询其家人知病发仅一小时,数日前已觉口眼歪斜。此乃实症,不可误认为虚,乃为针肩井、三里等处,其脉立出,口已能言。询其本人,则云四肢麻甚。余复针头之风府。足之涌泉,三日即能起坐。复刺口角之地仓而口正,刺目眦之睛明而眼不斜,七日即康复如常。八年来体健身轻,虽七十有一,视之如五十许人也。曾以神针寿我四字为赠。
(四)臂痛(手阳明大肠经)
    臂痛不能举,在医理上缘因甚多,虚实寒热皆可使其病也。初起人不留意,后至半身不遂,全体不用,大病造成,治之已迟,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褚德彝先生之夫人,臂痛经年,中西杂治,百药无灵,最后就诊于余。其右手不能平肩,日夜酸楚无宁息,断为肺络之痰阻滞血脉。为针曲池、合谷,应手而瘥。是以褚先生赠联(疢石名言徵吕览  针俞神术阐仓公),有一针而愈之跋,所以纪实也。
(五)手麻(手阳明大肠经)
    吴兴陆连奎先生体健无疾,惟左手常麻,曾经中西杂治而不效,皆云防作风疾。前年其夫人因患偏头风痛为余治愈。而信金针必可疗斯疾,针手三里即愈。是以本书序文中曾道及也。凡手足微麻,人都不在意,而不知风症之初多有此类现状。如不即早图之,引起他症以至不救者甚多,如脑充血、脑裂、心脏病等。在中医医理上追本穷源,皆中风一症之分门别类也。
(六)盲肠炎(足阳明胃经)
    庚午冬,余受苏州朱姓之请,频行有竺氏者来延治盲肠炎,有急不待缓之势。而朱姓之中风又不能略迟,不得已允以当夜归来。夜返申时,在站为其迎往。病人年三十许,服务于沪宁铁路。道其家人曾患盲肠炎剖腹而死。其父羲庵先生年七十有八,见其子病而焦灼,惶急之象,溢于言表。病象在右少腹奇痛,右足不能伸。予只针归来、三里、气海数穴,其痛立时即止,足亦能直。三次后即行走如常,来寓就诊,五日其病如失。羲庵先生仁和旺族,善绘事而能诗。因其子鹿奇先生之疾,即写竹屏四幅,中有一诗,“横截风烟竹两竿,黄山白岳出群看,金针度尽人间厄,太乙真传不用丹”之句,乃见其子大病之愈出乎意外,极其高兴,故诗画皆生气勃勃也。
(七)中风
    师君兰亭老而健,某年来沪,寓于浦应仙家。夜半睡醒,忽口眼歪斜,语言难出而半身肢体同时麻痹。延西医王某治之,谓此病西法并无专药。如延余诊,当有效。师仍游疑,复请某国医博士,多方疗治,犹不见轻,乃请余治。予谓病在少阴,痱症也。为针气海、环跳、肾俞等穴。顷刻之间,麻痹半身即能自行转侧,十日即完全告愈。某西医闻之曰奇矣。师君时已六十有三,次年又生一子。
(八)肠癖(手阳明数穴)
    书家颜二民患肠癖十余年,其苦万状,中西医治终未能愈。乙丑余由陕军谢职归,遇于邗上,殷殷求治。为针手阳明数穴,以泻其热而通其壅,数日而愈。颜书一联(铁骑威边徼  金针度世人)以志感谢。肠癖之症,虚实并有,颜乃实,故效速。如属虚症,则养阴补脾,清胃固脱,缺一不可。甚矣,同一用针,同一治病,而其难易相差如此。是故学针易,识症难也。
(九)脚面毒瘀
    甲戌春,往上海某医院,为某姓治第四期梅毒入络。因其心脏衰弱,该院无法疗治,而由某君求余针之,是以间日必一往。一日闻女病室中,有北方口音之女子,嘤嘤作泣。余问故,某君谓此是警局董队长之妻,今将锯腿,是以悲泣。询其病状,则云脚面红肿而痛,已住院六月不瘥。某君怂恿予为之设法,余怜此妇如无足几等于死,即往详询病情,始知由郁热而兼外感,邪留经络,中西杂治,药石乱投。断以温补之剂,邪不能出,下注于足,以致红肿大痛,气上冲心,日夜不安,寝食俱废者数月。余谓此病无需锯腿,可用别法以救之。而该院之某医,谓君能愈此病乎?余云中西医皆能愈,独君不识此症耳。先以提毒散瘀外治之法,即在委中放毒血盈升,针三里、悬钟、三阴交等穴,次日即安,十日大愈。节至中天,惠我角黍金丸,夫妻同来,叩谢再生之恩也。
(十)肩背痛(足太阳膀胱经)
    叶氏媪,六十又三,患肩背痛,由颈循督脉而下七八寸,转侧不能,因此两臂亦痛不能举,日夜呼号,惨不忍闻。诊其脉沉迟,舌绛滑。《灵枢》云气胜有余肩背痛,适在督脉之上,肺实可知。先泻其肺俞,当夜即能安睡,再针肩井、肩髃、曲池而愈。
(十一)胸痛
    朱右,年四十二,体素弱,中脘常隐隐作痛已十余年,时发时愈。近月连痛不已,甚且至于昏厥。初以手按之,痛可暂止,继则拒按,似觉有一气块由下而上,如至鸠尾处则大痛,再至咽间则厥矣。脉大而数,舌黄黑且垢腻,断为浊阴之气结于胃脘不散。为针中脘、三里而痛渐止,再刺关元、照海,即下黑色如栗之矢若干粒而愈。
(十二)子宫岩
    老友解梅生兄之夫人,少腹中硬痛拒按,某西医谓为子宫生岩。一再检验,确定无疑,舍解剖之外更无生理,以此病商之余。余谓子宫岩乃新病名,其实乃气血所凝,到处皆可成岩,不独子宫,宜以气化之。为针气海、肾俞诸穴,当日痛止,更数日而块消。凡有形之病,皆宜设法消散为上策,实在不能消散,再设他法以解之。去块之法甚多,有急治,有缓治,病实无妨用猛剂以攻之,病虚亦有助其中气,使其辅正祛邪,亦可渐收大效。
(十三)肾不纳气
    南海莫君敏庄,侨居燕北有年,平生喜藏金石,是以搜罗甚富。庚午以臂痛不举,向余求治。见其行动即喘,脉大而空,两尺尤少力,入夜则口渴咽干,小溲频数。余告以君之本病,乃肾气不能收纳,其臂痛不举,乃标症也。如不根本治之,花甲之年,岂有肾虚而能延寿者。即针肾俞、关元等穴,并书专门补敛肾气之方为丸治之。二月之后,本标各病全愈。莫君以其收藏之历代帝王玉玺印成四屏,并跋予为治病经过以留记念云。
(十四)臂痛(手阳明大肠经)
    宋子良先生患左臂痛,连带至手,延至三年,百方医治而无效。后由某外医为之解剖,先后六次,痛势仍不少减,且不能确指此症究属何病。最后延余治之,身强体壮,一望而知为康健之体,脉亦坚实,饮食起居,无一不好。惟右手掌背之肌肉瘦削异常,仅余皮骨,以虎口萎缩尤甚。多处穴道,无法下针,只好先针曲池,去针以后,云甚松快。次日告余曰:往日多为痛醒,今晨居然醒而不痛。计针三日,痛势全愈。惜合谷一穴,因肌肉缩尽,仅余上下二层皮,无受针之余地。盖解剖之术只能施之于有形,可以割而弃之。若经络之气为邪所伤,无形无影,于此而加以剖割,此在高明之西医或可优为之,而在中医之治法中,则殊不能赞一词也。
(十五)心痒(手厥阴心包经)
    丙寅春,余来游沪,时下榻同益公。其司账何绍全,邗人也,素有心痒病,闻余至,欣然向予求治。自述病起于八年前,初觉痒时,异常难受,百治不效。后为痒所逼,狂奔多时,居然痒止。起初二三月一发,后即愈来愈勤,现在一日一夜之中亦屡发不止。虽严冬亦不暇着衣,痒发时,非速奔不快。予谓此乃心气郁结,血液过腻所致。狂奔则结气解散,血亦转清,此所以有效也。为针肺经云门,心包络天池、内关各穴,专用泻气散血之法。二次以后,痒不复发,此亦奇疾之一也。
(十六)腰痛(足太阳膀胱经)
    甘镜先律师,留欧美有年,饮食起居皆有西洋化,以致遇有疾病,亦无不用外医。一日其夫人病腰痛不能辗转,注射电疗诸法无不用尽,终归无效。余素与甘友善,甘乃询以斯疾足下金针能愈否。余答金针无病不治,何况区区腰痛。乃刺肾俞,一补而瘥,镜先以神术目之。夫腰痛之起因甚多,虚实寒热皆有,须看准病原,自然发无虚射。甘夫人乃肾虚腰痛,如认为实症,用力去邪,殆矣。如孙东吴俞逸芬诸子,皆患此病,无不病随针去,而针法亦各不同。盖皆按照各人病原针之,不是千篇一律也。
(十七)膈食(足太阳膀胱经) (任脉)
    姚守仁先生之夫人,肝木不和,体又素弱,于归十载,未经生育,以此肝脾之病影响于胃,发生膈症。三年来不能进粒米,仅以流汁度其生命,咽中如有物窒塞,腹虽觉饥而不能下咽,夜来必有潮热,经亦不调而多带。细思非舒肝和脾,不能开其生机,徒治胃病,如以石投水。乃先刺期门,再针膈俞、白环俞、中脘、中极等穴,食欲大增,升能经调带止。今年已育麟儿,此乃病理中应有之效,并非出乎意外也。
(十八)胃病(任脉)
    曾则生任沪保安处副处长时,曾病胃疾,食不甘味,中脘作痛,日渐瘦削,卧床数月,几无生理。解震皋先生与则生有师生之谊,往探其病,而则生泪出,以为生机绝望。震皋先生以其侄梅生兄曾有痼疾,为余所愈,令延予治之。询其经过,中西杂治,补泻兼施,终无起色。予只为针中脘、关元诸穴,其疾良已。盖曾君之病,不过胃阳不足,消化不良,以致失其营养。治法虽多,毫不中病,诛伐无过,安得生机。予不过为之拨动机关,令其胃阳畅遂而已,岂有其他妙巧哉!
(十九)蛇蛊(任脉)
    蛊症江浙不多见,余随宦在川滇及游历两广,曾有闻见放蛊害人之说。谓由五毒蛊合而为一,饮食起居坐卧之地,皆能传毒,此齐东野语,不见经传之谈。然亦有受山岚瘴气,腹中便尔成形,或水土不宜,初到水远山遥之地,体质与风土不合,亦易发生此病。庚午,奥人陈姓,肢痛治愈后,其家一区姓媪云有胃疾,余以为普通胃病,嘱其来寓针之可也。越日媪来求治,自云病已七年,而中脘坟起,腹饥则痛,多吃不易消化之物则安。七年来,日渐加重,人则奇瘦,其脉大小不一,顷刻异状,其舌满布红白相间,杂之小点,而如蒙以一层灰白之薄苔,断为蛊症无疑,试针数处。次日再来,云不针尚可,针后虽多食而痛不能止。即为再针中脘,不十分钟而狂呼大痛,欲自拔其针,禁之则云要吐,口即喷出奇臭之水,随出一物,类似蛇形,长逾一尺。蠕蠕而动。同时诊室中之病者,皆带针而逃,一时秩序大乱,而区媪晕矣。顷刻即苏,七年痼疾,经此一针,病根全去,良深快慰。怜其贫困,乃以药物助其调理,不久即平复如常。
(二十)干血(足厥阴肝经)
    曹女年十七,忽停经九月,人渐瘦,脉沉实,舌白,口渴心烧,中脘痛,少腹左胁下痛而拒按,夜来潮热盗汗,便结溲少而热,微咳无痰,皮肤枯燥,肌如甲错,无一不是干血痨之症状。但室女停经与妇人稍异,治法亦各有不同,较之曾经生育之妇人尤为棘手。乃一方用去瘀之法,刺其肝脾各经之穴,其腹痛拒按之状渐解,一方又以培养新血之法,从期门等穴启其生机,心烧潮热等症亦退。前后月余,其经复至,诸病霍然。
(二十一)死脉
    一日在蒋某家治疾,有附诊者一。三十许之妇人,云日来偶觉胃纳不健,请书一开胃方剂,按其脉大异之。询其有无他状,云无。余未书方而告其家人曰:殆矣。其脉二十至必一停,停后不能复还,继而复动,则与前后不能接续。经云一息不运则生机穷。此在脉法中谓之代脉,虽无大病,必难久存。蒋某以余故神其说,未之信。十余日后,忽患气塞而没,是乃气脱,非真窒塞也。至此方信余言之不谬。
(二十二)小肠气
    名画师金健吾,乙丑春病小肠气,左囊肿大,寒热交作,转侧不能者有日矣。余因嗜画,耳其名,由友人之请托而往诊。乃为针归来、肾俞、气海诸穴,数日即愈,今已十余年而未一发。夫小肠气之病,虽似有形,而实为气所结,其气一散,其形立消。今之医家,误认为实。在有形之病,可以割而弃之,岂知此等病朝割去而夕复生,屡生屡割,不死不止。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即在他事,且犹不可,况病关生死,岂可草率从动,用剖割草菅人命。因论小肠气,而可悟其他类似之病状治法矣。
(二十三)齿痛(手阳明大肠经)
    黄金荣先生病齿痛二十余日,遍服清泻苦降之剂,始终不效,寝食为之不安。余适有他事往谒,问此病针法能治否?余谓舍蛀齿外皆可治也。即为针合谷、吕细等穴,针去痛除。先生云金针治病如此神速,悔不早用之,致多受二十余日之痛楚云。
(二十四)腰痛(足太阳膀胱经)
    中外医家商讨金针医学时,有同文书院院长大内畅三先生在坐,询及金针能治年久腰痛否?余曰可。间日邀诊,谓余年六十有二,病已十又三年,平日起居坐卧均感不便,惟阴雨之先,节气之前,不但不能转侧,且腰部肤冷如冰。中西杂治,终未离去痛苦。前曾一度归国,请其国中著名针灸家治之,亦无大效。言次即以手臂腰腿等处之灸疤出视。余谓《内经》云太阳所至为腰痛。太阳,膀胱府也。又云腰为肾之府,转侧不能,肾将惫矣。今既不能转摇,而腰部肌肉又异常觉冷,其为肾阳衰败无疑,宜温通肾府,以去寒湿而助元阳。即针肾俞,腰部立觉奇暖,去针后即起立如常,谓十余年之痛苦去于一针,何神速乃尔,即书东亚神术四字为赠。
2
发表于 2008-10-4 18:38:08 | 只看该作者

十四经络病案精选

费心了,谢谢分享!
3
发表于 2008-10-5 09:13:51 | 只看该作者

十四经络病案精选

建议将此金针秘传 整理出版,以福苍生.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9 01:51 , Processed in 0.0660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