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运用腧穴于临床的有益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 22: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lqs1944在 2009/01/21 10:22pm 第 2 次编辑]

                        运用腧穴于临床的有益尝试
    至从我们的医学圣人,发现人体存在经络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运用经穴治病的有效方法。医疗界也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在对经络的开发及研究过程中,发现经穴在临床治疗上,与药物相比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他不仅对疾病的治疗快捷、简便、灵活,无毒副作用、而且疗效显著,适应面广泛,多病同治。
    近几年,我将背部腧穴运用于临床证实,运用腧穴治病,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功用,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独取腧穴于临床前景无限,腧穴疗法的神奇作用,使我深受启发。
    我从事临床多年来,也曾运用此方法治疗,但对它在治疗上的真实性,以及它的特殊功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近年来有几例疑难病症,经选用背部腧穴治疗,竟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种神奇的疗效,使我加深了对腧穴本质的真正认识。
    背部腧穴,隶属于膀胱经,均分布在脊椎的两侧,距脊椎中点左右两侧各1.5寸,本经的经脉长八尺,是十二条经脉中最长的经脉,左右共六十七个穴位,是十二经脉中最多的穴位。祖国医学称膀胱经为“阳中之阳”或称“巨阳”。因膀胱经经络的走向和聚集的位置不同,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经络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脉不同,不贯穿于胸腹腔中,而别络却贯穿于胸腹和腹腔,并与心脏发生联系。”可见膀胱经与其他经脉的区别。腧穴是膀胱经中特有的穴位,这些腧穴均分布在背部,是气血循环的“要道”,脏腑气血循环都要流经其相联系的腧穴,是五脏六腑在背部的神经反射点。上述这一观点,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脏腑之间发生的任何病变,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的病痛点,在背部的腧穴,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反射点。
    脊椎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通道。从生理的角度上看,脊椎内藏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器官;脊椎上通到脑,直接为脑提供营养物质;通过脊椎的椎体,把肋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胸廓,对内脏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背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分布在背部的经络称之为阳经,膀胱经又称之为阳中之阳,背部的腧穴就显得尤为重要。
    背部的腧穴,分布在脊椎的两侧,它如同城廓中的“城门”,是气血进出的重要关卡。古人对背部腧穴的定位,以及拟定的名称等,都与其治疗的作用有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背部膀胱经的腧穴,两侧多达三十六个,五脏六腑在背部脊椎两侧,都有相对应的腧穴,如心腧、肝腧、胆腧等等。心脏是人体的总“泵站”,每个穴位是小“泵站”,背部的腧穴是脏腑的直属“泵站”,为此,腧穴周围布满很多组织器为其服务。脏腑运行的气血,首先要灌注到腧穴,然后,再流经到其他的经脉,对脏腑有调节作用。所以,背部腧穴与其他的穴位,气血充足,聚集能量较大。当脏腑患病,立即导致腧穴气滞血瘀,经脉受阻而导致转运失职。
    由此可见,腧穴通路保持畅通,乃是身体健康的关键。当脏腑发生病变,通过各种“力”的作用,刺激脏腑所属的腧穴,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同时又反作用于脏腑,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选用有关腧穴,是治疗脏腑发生的病变,以及疼痛的最佳选择。运用腧穴治疗,只要确定患病的脏腑,选准背部的有关腧穴,根据阴阳、五行、以及相生、相克的辨证关系,点按有关的腧穴,就能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诊断病情的时候,人们常常提到了“缺血”的问题。比如,什么心肌缺血呀!什么大脑缺血等等,但岂不知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的疾病,都是因为脏腑阴阳失调,经络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脏腑发生的任何病变,毫不例外都是因为缺血引发的,不单单是心脏和大脑缺血的问题。这如同一部汽车一样,要是缺油,汽车就跑不起来,如果爬坡时油量不足,汽车就非常吃力,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人体维持生命运转的物质是什么?是气和血,因此,缺血是导致任何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判断那一脏那一腑缺血,然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对症治疗。
选用腧穴治疗,是解决缺血最简捷的治疗方法,各种疾病在背部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反射点,当用手或代用工具,点按刺激到腧穴时,就会使腧穴周围的组织兴奋,然后,通过神经快速传导,反作用于患病的脏腑,使其气血在瞬时间内得到有益补充,而缓解病情。
    近几年来,我运用背部腧穴治疗很多痛症、难症,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下面是运用腧穴治疗的实例
    我一友的胞妹王女士,五十三岁,患右肩周痛,因肩周痛致使肩部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一旦超过活动范围就疼痛难忍,为此,曾去过多家医院求治毫无疗效。
    王女士来我处诊治后。因为是常见病,当然按常规方法治疗,首先通过脉象断定患病的病因。经诊脉,为心、肝脉虚,余脉平,病因在于心和肝。按患病脏腑的经络,运用点穴的方法治疗几天,其疗效并不明显,因疗效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发病的病因,及其调整治疗方法。王女士治疗前曾对我说过,发病前做过一段保姆,是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得休息,造成肩部肌组织的长期疲劳,而导致肌组织气滞血瘀,毛细血管的数量逐渐减少,使肩背的肌组织缺血,肌纤维板结,为此,达不到右肩所需气血的供应量,造成肩组织的疲劳,这有可能是导致肩周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对病因的初步分析,得知肩部是人体中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肩部的桡骨头被三角肌包裹,三角肌的肌束决定着肩背的运动方向。由于肩背部的肌束长期缺血,限制了肩部的活动方位。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脾统管全身的肌组织,脾脏决定肌组织的功能,脾主同一块肌肉,所以,治疗中应把治脾,来做为治疗的重点。为此,改变了原有的治疗原则,采取两个治疗方案:
    一、取背部的有关腧穴。选用脾腧、胃腧、肝腧、胆腧,通过对腧穴的治疗,反作用于肌组织,可改善肌组织的供血状态。
    二、取肩背的三角肌。采用临近取穴的原则,直接作用于肩周围的肌组织。
在治疗方法上考虑到,在腧穴和三角肌部位的取穴较少,所以,用手点按的时间相对要增加,用力相对要加重。
采取新的治疗方法后,立见功效,痛感减轻,治疗当时肩部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活动的范围逐渐增大而且稳定,仅经过几天的治疗,病症就痊愈了。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自己也经历了一次严重砸伤的考验。一次,我在擦玻璃时,不慎脚踩厨房煤气台板时,因身体过重将台板折断,将我狠狠的摔了下来,台板上的铁板把我的左大脚趾甲掀掉(后来发现的),当时流血不止,我急忙用创口贴包裹大脚趾止血,十指连心哪!哪有不痛的道理!背部腧穴是止痛的最好方法,包扎后立即诊脉,看看病在那一脏腑,脉象为,肝脾脉虚,余脉平,病在肝脾。脉象说明,脚趾砸伤后,通过经络的传导,立即导致肝脾阴阳失调。于是,我就选用背部腧穴治疗,用习武用的木棍顶住脾腧,只觉得不一会,脚趾的痛感就减轻许多,接着又顶住胃腧、肝腧、胆腧等穴位,仅仅十几分钟的治疗,脚趾一点都不痛了。
    脚趾是气血循环的末端,而且还是将趾甲掀掉,出现疼痛是可想而知的。但当用木棍顶在腧穴上,集聚在腧穴中的气血,受到力的刺激,循环的速度马上加快,及时满足了脚趾缺血的极需,所以,脚趾不会出现痛感,比止痛药要来的快,而且,没有副作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疾病治疗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治疗定乾坤。每当脚趾刚见微微发痛的时候,就用木棍顶住背部腧穴,顶一会就能立即止痛。这样,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几次采用木棍顶腧穴的方法治疗,仅仅经过十几天的治疗,大脚趾就一点也不痛了,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功能。脚趾砸伤后,因为没有任何痛感,所以,每天照常坚持出诊和开诊,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腧穴在运用到房颤的治疗上,也取得独特的疗效。一位郑先生、七十三岁,自认为身体一直很好,七十二岁前还在打工,但近一段时间,因家里一些琐事的困扰心情不顺,自己总感到左后背和腋下部痛,而且呈放射性疼痛。有时出现气短、胸闷、乏力等症。其女儿带其父来我处诊治。询问病情后,基本可认定,郑先生很有可能是心脏出现问题,但还需进一步诊断再下定论。经诊脉为,心脉出现涩而洪,这种脉象表明病在心脏。左后背和腋下呈放射性疼痛,是心脏患病的反射点,脉象和脉形又反应心脏有病,基本可认定,病因在于心脏,但为慎重起见,我建议去医院再次做详细的检查。第二天,郑先生经市中心医院检查,诊断为:主动脉闭锁不全、两间瓣闭锁不全、左心室肥大、房颤。通过检查明确自己确患有心脏病,病情确诊后,是如何治疗的问题,郑和家人商量最后决定,采取非药物疗法————经络调整法治疗。
    郑先生来我处接受治疗后,针对这种病症,根据每天的脉象调整正经的同时,又选用了背部的肝腧、胆腧、心腧等腧穴,点按时加重腧穴点按的强度,增加点按的时间,第一次选用腧穴治疗,病症就明显趋于好转,而且一天比一天减轻,治疗进行到第十七天,脉象上第一次出现了平脉,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脉搏自己也能查出个数来了。平脉,是诸脏器阴阳平衡的标志,郑先生治疗二十天以后,而且连续多次出现平脉,说明房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还有一位在医院工作的王女士,患胆管和胆囊结石多年,而且胆管结石大的在1.1公分左右,基本上不能游动,每天两肋都感到胀满,象有气把肋骨都鼓出来似的,曾采取藏药治疗,结果把胃都吃坏了也没见好,有时胀的严重时,几顿都不想吃饭,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王女士多年来腹部的胀气,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治疗,其病症都没有得到改善。来我处治疗后,在选用正经治疗的同时,增加背部的肝腧、胆腧,根据“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然后,又选用心包腧、三焦腧、小肠腧相泻的方法治疗。采用腧穴治疗的第四天,腹胀就大有好转,这是多年来非常舒服的一天;第五天来诊疗效更好,治疗后两肋就没有胀气的那种感觉。王女士高兴的说:我这些年治疗胆结石,舒服的时候很少,难受的时候多,当两肋胀满的时候,无论采用什么药都不好使,这次你为我采取背部腧穴治疗,能立即止痛,是这些年从来没有感受到的,穴位疗法真是神奇!
    腧穴在人体的背部,运用腧穴为他人治疗易,为自己治疗难,但也不是办不到的。只要准备一根木棍, 根据自己的病情,选用有关的腧穴,然后,用木棍顶在腧穴上, 就可以轻松的为自己治疗了。

收藏 分享 评分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9 05:21 , Processed in 0.0484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