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现代中医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8-14 12:34: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4/08/14 12:3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4/08/07 03:49pm 发表的内容:
“扁鹊”派如是说:
--------- 《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舷,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
谢谢星河先生的提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子又说:自企者不立,自伐者无功。信夫!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9:06: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24 02:40pm 第 1 次编辑]

我走遍了漫漫天涯路,
我望断了遥远的云和路,
爱人啊!你在何处?
          -----戴??<有赠>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1:50: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24 02:50pm 第 2 次编辑]

磊落星月高,
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
吾道长悠悠。
_____杜甫<发秦州>
        

第十二章  尾论

这本书就要结束了。

白居易之《新乐府》,“卒章显其志”,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在篇末点明 主题思想 。有些书籍在结尾安排了“结论”部分,也是全书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本书不写“结论”,一则因为对本书事实材料的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尚须假以十日;二则因为本书无论对史实的考证,还是对问题的分析,都难免有错误,本书作者诚恳地期待广大读者和大方之家的批评,准备修正错误,以期更接近于真理。

但是,本书作者现在仍有“言犹未尽”的感觉,想本书末尾。再发一点议论。本想名之为“散论”,以示其与“结论”有区别,并避免读者的误解,但考虑到这些议论同本书中心论题还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些议论又并非本书之“中心论点”,便以本章位于之结尾而姑名之为“尾论”。“尾论”二字也许难免杜撰之讥,但一时想不出更恰当的词,也只好由之了。

“尾论”部分将涉及三个问题:(一)古代中医的“早熟性”问题;(二)近代中医的“特殊命运”问题;(三)当代中医的发展途径问题。这里不可能也不打算对有关问题作全面的论述;以下只打算从某一两个比较特殊的角度选取一点史料,作一些管窥式的考察,并略发议论,目的是希望愚者千虑之偶得、个人一孔之陋见或能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有所补益。

第一节管窥古代中医的“早熟性”

一般地说,所谓技史上的“早熟性”,是指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在很早的年代就在科学技术的某个方面(或许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中国古代,在清明之前,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即使放在这个“背景”上来看也还是应该说:中医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早熟性”。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奠基是在两千年之前,中医学第一个辨证施治的临床诊疗系统的建立早在大约一千八百年前。

而更加使人惊叹的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至今仍能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皇帝内经》和《伤寒论》至今仍是中医必读的“经典”。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看哥白尼的巨著《天体运行论》。这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划时代的辉煌著作,它在世界科学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和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这真是一部石破惊天、如丽日当空的著作。可是,岁月流逝还不到五百年,在今日的世界上,除了少数研究自然科学史的专家和其他某些人员外,一般的天文学工作者大概很少有人再去拜度哥白尼的原著了。

当前,国内外都有许多人借助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阐明中医的科学机理,并取得了很多项重要的成果和成就,例如,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内分泌功能紊乱阐释肾阳虚的本质,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观点阐释中医基本概念,等等。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些工作都是把中医理论当作结果、当作既成的东西来进行考察和研究的。

毫无疑问,这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今后还须大力开展和力求步步深入。

但是,我们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把中医理论(这里主要指以《皇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本理论和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诊疗系统)当作结果来研究,我们还必须把它当成过程来研究,并把着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我们想强调的另一点是:我们不但要重视新的知识的创造过程,而且,还要重视新知识创造出来之后直到它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掌握,这一知识传播(或日扩散)过程。有些研究科学史的同志往往比较重视以及前一过程而忽视了后一过程。

本书的考证已经指出,从医和提出六淫致病说,特别啊扁鹊学派的创立,到战国末年历时大约三百年。在这三百年左右的漫长时间中,经历了不同学派、不同流派、不同学说的相互争鸣、相互驳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经历了许多代医生的不懈努力——探索、实践、思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终于基本上奠立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些医经经论,又经过秦代和西汉时期医家的陆续增补、修订、编纂,终于汇编而成了《七略》、《汉志》著录的那些医经著作。

这就是说,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创造,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漫长时间。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1:51:2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24 03:05pm 第 2 次编辑]


我们再看建立伤寒辨证施治系统的历程。

《素问·热论》中,已有对伤寒六经传变、临床表现、治疗法则的论述,指出“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从这些文句来看《热论》写作之时,已有治伤寒的具体方剂,只是《热论》中未记载而已(依照医经经论的写作惯例,大概《热论》的作者认为这不属《热论》所应包括的内容范围)。

《资治通鉴》恒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引崔实《政论》曰:“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可证东汉时期,一直有人在探究“伤寒之理”。

《居延汉简》有名为“伤寒四物”的方剂:“伤寒四物:乌喙十分,细辛六分,术十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西陲汉简中,还有其它治伤寒方和士兵患伤寒的记录。如:“第卅一队卒,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伤寒。”“第一队卒,尚武,四月八日病头痛寒灵,饮药五剂未愈。”

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也有“治伤寒逐风方”。武威汉代医简不但记录了许多方剂,而且体现出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和法则。据研究,这批医简的年代当属东汉早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引华佗之言曰:“夫伤寒始得一哦日在皮,当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虚入胃,即烂胃也。然热入胃须下去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华佗又曰:“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变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瘅散、赤散、雪煎变善。若无丸散及煎 者,但单煮柴胡数两,伤寒时行,亦可服以发汗。“《千金要方》中,还选录了华佗所谈到的这些方剂:卷九“伤寒膏第三”有疗伤寒之“青膏”、“黄膏”、“白膏”;“发汗散第四”,有“度瘴发汗青散”、“崔文行解散”、“六物青散”,“华佗赤散”、“乌头赤散”;“发汗丸第六”有“神舟丸”。

以上材料表明,在张仲景之前,扁鹊学派已提出了一个虽然粗略,但却已经理、法、方、药齐备的伤寒诊疗系统。

华佗是扁鹊学派的医家。我们推测,上述伤寒诊疗系统,不大可能是华佗的“新创”,而更可能在华佗之前就已存在。

据《列仙传》,秦代有崔文子,“卖药都市,后作黄散赤丸,民间疫气死者万计,凡经文子与散,饮之即活。后至蜀中卖药,蜀人望之如神仙”。看来,“黄散赤丸”之制大概起源甚早。此“黄散赤丸”与上引华佗之语谈到的“六物青散”、“赤散”似有密切联系。

虽然,扁鹊学派建立此粗略的伤寒诊疗系统的时间现在已无法考知,但其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则是肯定无疑的。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扁鹊学派的伤寒诊疗系统虽然幼稚、粗糙,并且有许多错误,但它毕竟是第一个(就现在史料来看是第一个)理、法、方、药齐备,并带系统性的临床实用的诊疗系统,其前驱之功决不可泯。温暖甚至可以从一带能够意义上说,没有扁鹊学派的幼稚、粗糙、包括着错误的诊疗系统,就不可能有张仲景的比较成熟的伤寒诊疗系统。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伤寒论》对扁鹊学派伤寒诊疗系统的继承关系,例如,《伤寒论》的汗、吐、下法乃至某写方剂都是从扁鹊学派继承来的(许多医史学家好象都忽略了汗吐下法的来源)

第二,我们又必须注意和研究张仲景如何修正了前人的错误,注意和研究张仲景有何大胆的创新。

《伤寒论》中有小批评误治的文句。根据现有材料分析,《伤寒论》中的这些批评当有许多是针对扁鹊学派的错误而发的。

试看《千金要方·卷九》,“发汗丸第六”所载“神丹丸方”用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此方毒性颇大。“六物青散”、“华佗赤散”、“乌头赤散”亦皆含乌头、附子、雄黄等有毒药物。《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伤寒膏》所载疗伤寒之“青膏”、“黄膏”、“白膏”三方,也无一例外地含有附子或乌头。这证明扁鹊学派疗伤寒喜用有毒药物。在当时医疗水平下,误治必然是很多的。

《伤寒论·伤寒例》中,激烈地批评道:“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又曰:“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不难看出,这些尖锐的批评和责难,都是针对扁鹊学派而发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这个意义上说,扁鹊学派的失误,乃是张仲景《伤寒论》取得成功的先导。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伤寒论》,我们也必须说:这个辨证施治的诊疗系统是中医在许多世代中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取得的成果,而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之功。

范行准先生早就指出,“华佗是属于古代扁鹊学派的医学者”。张仲景则“可谓为医中之荆洲学派的开山祖,也是南派医家的创始人。其原因,或是仲景身处荆楚之地,持用古代扁鹊学派的医学,有所不验,而同时又处在新的学术激流中”,穷则思变,于是便异军突起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1:52: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24 02:58pm 第 1 次编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有的史料已足以证明不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奠立,而且伤寒辨证施治诊疗系统的建立都经历了长期(甚至长达数百年)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科学(包括医学在内)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性的。可是,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知识,在起初却往往是只被别人或少数人所掌握的。于是它在形式上就表现为“属于”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东西。科学(包括医学在内)要在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社会性——为社会所掌握和利用,就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

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原因这里不拟详述),特别是在古代,这个传播过程,往往是非常曲折而漫长的。

本书已经指出,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从奠立到它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取得全国医学界的公认,经历了大约九百年的时间(从战国末年到唐初)。

东汉末年,烽烟连天,社会动荡,张仲景写作的《伤寒论》幸得其后王叙和的整理,未曾失坠。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伤寒论》的价值却一直没有被医生所普遍接受。

在这里,我们不拟更多地引用史料和介绍;现在照录如下:(两晋至隋唐时期)“在热性病的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开辟出来的道路,不但没有什么发展,而且好象也没有引起一般人的重视。《千金要方》有这样的话:‘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可见在唐初以前,《伤寒杂病论》并没有广泛的流传起来。以后《千金要方》碎大部分录载,《外台秘要》也引录了四十于条,然而始终没有成为治疗热性病的主流。倒是《千金要方》所 引华佗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热性病治疗原则的代表”。“不但如此,就是对从伤寒中分立出来的温病、热病、开行、瘟疫等,也基本上完全按照上述原则治疗。”

《伤寒论》之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推广,是在宋金,一时之间,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庞安常的《伤寒总病论》、韩祗和的《伤寒微旨》、朱肱的《南阳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发威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翼伤寒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等著作相继问世,简直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了。

从《伤寒论》成书到它被医界普遍重视和广泛推行,竟花费了大约九百年的时间!

应该承认,古今学者对于作为既定成果的《皇帝内经》和《伤寒论》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和伤寒诊疗系统的奠立过程、传播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史料、史实、原因、规律、历史经验和教训等等方面的研究)就很不够了。我们在这里不能详细讨论这些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加以强调的一点是:如果知道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和伤寒诊疗系统的奠立和传播过程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如果知道了在这个历程中,曾有不同的学派作过各自的独特贡献,那么,对于古代中医学表现出来的“早熟性”我们便会觉得它不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换言之,我们认为,理解中医“早熟性”的一把钥匙就在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的建立和传播过程的研究之中。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8-20 11:52: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24 02:49pm 第 1 次编辑]


第二节管窥近代中医的独特命运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伍了(按:这里所谓的近代,是从世界史含义上所指的近代,而不是中国历史含义上的近代)。从整体上来看,西方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在科学技术上超过中国的。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思想、科技、学术界引起的反响是不同的。

一些头脑僵化的顽固派曾经竭力反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其中一个典型事例是围绕哥白尼学说在中国传播而展开的争论。有些顽固派指责哥白尼学说“上下易位、动静倒置”,“离经畔道,不可为训,固未有若是甚焉者也。”可是,哥白尼学说终于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取得胜利。

另一中类型是中国数学的情况。古代中国数学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但是,近代落后了。有的同志只看到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缺点和弱点,认为似乎在古代中算与现代数学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梅荣照和王渝生同志通过对我国数学家李善兰著作的研究,指出:“在1859年解析几何传入中国以前,也就是中国传统数学很少受到西方近代数学影响的情况下,李善兰创造的尖锥术却有了解析几何的思想”,“在尖锥术的基础上,解析几何思想的萌芽,是可以长叶、开花、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数学也可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走上近代数学的道路。但是,几年之后,即1852年,李善兰便接触到大量从西方传进来的近代数学,并参与了把西方近代数学(包括解析几何和微分子)介绍进中国的翻译工作。从此,中国传统数学逐渐汇入了世界数学发展的洪流中,”这就是说,传统的“中算”,虽然仍有沿着独特方式前进和发展的“潜能”;但是,西方现代数学的传入,使得“中算”的独特发展成为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于是,传统的古代形式的“中算”便中止了发展,中国数学便汇入了统一的世界数学洪流中之中。

数学的情况是有广泛代表性的。

当代中国科学的绝大多数学科、当代中国技术的绝大多数门类,都已经融入了统一的世界科学技术洪流之中。

可是,我们看到:中国医学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却又一次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

在古代,曾有印度、阿拉伯等外国医学传入中国,可是,中医并没有感到这产生了什么冲击作用。而近代西医的传入就大不相同了。

西医传入中国后,对传统的中医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西医由于其在许多方面的优势,终于在中国“立定脚跟”,迅速发展起来。

在旧中国,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乃至彻底消灭中医的浪潮,一阵又一阵地袭来。1929年国民党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妄图有行政手段彻底消灭中医。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未得逞。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医学虽倍受打击和摧残而终于生存下来了,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 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汇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宏翰、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

朱沛文说:“脏腑体用,华洋著说不尽相同……
17
发表于 2006-2-25 23:45: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洋洋大观。
18
发表于 2006-4-9 19:55: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4/08/07 03:49pm 发表的内容:
“扁鹊”派如是说:
--------- 《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舷,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
哈哈,星河老兄如此说法,于我心有戚戚焉!!!
19
发表于 2006-4-10 14:57: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哈哈~~~
20
发表于 2006-4-11 22:19: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消失的学派扁鹊和扁鹊学派——建议黄岐建中汤看

《扁鹊仓公列传》
史记 · 第四十五卷 司马迁  
 
[/quote]“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12),镵石、挢引(13),案扤、毒熨“(14),一拔见病之应(15),因五脏之输(16),乃割皮解肌(17),诀脉结筋(18),搦髓脑(19),揲荒爪幕(20),湔浣肠胃(21),漱涤五脏,练精易形(22)。先生之方能若是(23),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24)。”
我几年前读书到这里时,突然想到这个“上古之时”的治病方法倒很象是对现代西医手术的描述啊,“割皮解肌”不就是开刀吗?“搦髓脑”是不是脑外科手术?“湔浣肠胃”是不是开刀后进行腹腔手术?,当时我想这会不会说明史前文明、外星人的存在可能,或者证明人类历史并不是进化上升的,而是循环往返的之类。今天看到这个帖子,乘机在这里再向诸位贤达求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0:35 , Processed in 0.0555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