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9 14:3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14 02:18pm 第 1 次编辑]

我又从别人的电脑上偷来了这篇发表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上的文章的电子版。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张效霞    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济南 250014)

[摘要] 通过对《内经》诸多相关经文的逻辑推绎,认为“心主血脉”的认识是五行归类的结果;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历史考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医学不可能从解剖学上认识到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将“心主血脉”解释为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是将西医学理论比附于中医学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心主血脉”只是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而有的一种说法而已,那种认为其是通过解剖而发现的说法是违背历史与逻辑的。

[关键词] 心主血脉;解剖学;脏腑;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 R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心主血脉”是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学界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并谓“心主血脉的功能,很明显是通过解剖观察而认识到的”;[1]“运用解剖学而获得了关于深藏于内诸如肝、心、脾、肺、肾、胃、肠、胆、膀胱、大小肠等脏腑的形态学和格局方面的知识,也从形态结构中推测出脏腑的有关功能,如心主血脉,胃为水谷之海等”;[2]而且还大都认为“主血就是主持血液循环,血液在心的主持下不断地在人体中循环,保证人体的物质基础,细胞的新陈代谢。”[3]总之,“心主血脉”是中医学在解剖方法启导下而得出的关于脏腑功能认识的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说法。但若对此作进一步的历史考察,则发现此说是将西医学理论比附于中医学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1、从《内经》看“心主血脉”是五行归类的结果


在《内经》中,明确提出“心主血脉”者,当推《素问•痿论》。其文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类似的文义,在《内经》中,尚有许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是以知病之在脉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皆曰:“东方生风……肝生筋……在体为筋……南方生热……心生血……在体为脉……中央生湿……脾生肉……在体为肉……西方生燥……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北方生寒……肾生骨髓……在体为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充在皮……肾者……其充在骨……肝者……其充在筋……脾者……其充在肌……”;《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肝藏筋膜之气也……心藏血脉之气也……脾藏肌肉之气也……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宣明五气》及《灵枢•九针论》皆云:“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灵枢•本脏》曰:“肺应皮……心应脉……脾应肉……肝应爪……肾应骨……”;《灵枢•五色》云:“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可见,在《内经》中凡是提及“心主血脉”或“心主脉”、“心合脉”、“心应脉”、“心藏脉”等的时候,皆是同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或肺、肝、脾、肾所对应的皮、筋、肉、骨相提并论的。众所周知,这是基于五行学说的一种归属方法。如果说“心主血脉”是通过解剖观察而得出的理论认识,那么肺主皮毛、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也理应是通过解剖途径而获得的。而目前为止,尚无人这样认为。其原因即在于肺与皮毛、肝与筋膜、脾与肌肉、肾与骨髓,在西医学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很显然,“心主血脉”是由解剖方法而得出的说法,是看到西医学认为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而《内经》又反复提及“心主血脉”,在没有对其本义详加考察的情况下,就牵强附会的与之比附,盲目认为“在大体解剖上已了解到心脏与脉管相通,血液是循环不息并受到心脏支配的”,[4]全然不顾思维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与矛盾律。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医学不可能从解剖学上认识到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

心脏可以说是古人最早认识的内脏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即有“心”字。据于省吾先生考证,是通过对心脏进行解剖观察后“依类象形”而来的。[5]并且在《内经》的有关篇章中关于心病临床症状的描述也与解剖不无干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甲间痛”;《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对此,章长立等曾指出:“心主血脉,心病则可引起脉不通,色不华,胸胁肩背作痛等等,很可能是从解剖知识引申而来,离开了具体解剖就比较难以解释。”[6]但是,在历代医籍中关于心脏结构的描述却只有“七孔三毛”、“形如莲花倒垂”、“心包”、“脉管”等几个粗疏得不能再粗疏的结构概念,而对于血液循环理论建立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房室瓣,动、静脉瓣等组织结构却毫无认识,更勿说发现窦房结的自律性神经冲动了。在上述这些都未能有所发现、认识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从解剖学上得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的。正如贾得道先生所云:“以心脏为例,不但没有认识到它与动、静脉的具体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瓣膜,就连心脏具有两房、两室的构造也没有认识到。像这样的解剖水平,是很难想像能正确认识到脏器的生理功能的。”“由于没有从解剖学上认识到心脏和血管的具体联系,所以没有能构成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学说,这是很可惜的。这里所说的‘心主血脉’,只能是抽象地认为:心脏有病要影响到血与脉,血与脉有病也要影响到心脏,而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上,也只能局限在这样的水平,如血热要影响到心热,心虚要影响血虚等。”[7]

对人体整个血管系统的全面剥离和了解,是建立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的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而在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穷尽人体血管的地步,所以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到人体血管系统的本貌。对于心与血管的关系,只认识到心脏与血管相通的水平,如元•滑寿《十四经发挥•手少阴心经穴歌》云:“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说》:“其(心)有四系,以通四脏。”《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云:“心有系络上系于肺……凡脾胃肝胆两肾膀胱,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此间有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实际上,根本无需作如此烦琐的论证。如果当时的技术手段达到了全面了解血管系统的水平,那么就不会有经络学说之产生了。虽然在中医学中“‘脉’指脉管,心脏和脉管相连这是解剖可以见到的,而脉管中有血液也是解剖可以见到的,所以‘心合脉’,‘其充在血脉’,是很容易理解的。”[8]但就大体解剖之所见而言,可谓是人体无处不与血管相通。但仅凭此,却实在是无法使人们产生血液循环是由心脏支配的认识的。
心脏跳动这一最基本的生理现象和生命体征,古代医家都未能正确的认识到。《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笔者按:《针灸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中作“手”,于义为胜。),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位于“左乳下”、“其动应手”的心尖搏动,被解释为“胃之大络”的跳动。也就是说,虽然发现了心前区的跳动现象,但却没有认识到这是心脏的跳动。这对于不知道自律神经控制心跳的古人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且“合理”的解释。既然连心脏本身的跳动都将其动力来源归之于胃,也就更谈不上认识到血液的运行是由心脏所主宰的了。对此,还有诸多事实可为之佐证。扁鹊诊虢太子“尸厥”时,论其病属昏厥的根据是“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9]张仲景救治自缢者时所注意的生命体征之恢复是:“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10]就连宋代《洗冤集录》“救死方”中判断“生死”所依据的生命指征也依旧不外乎呼吸和体温:“若心下温,一日以上犹可救”、“口噤,有微气者”、“但须心头温暖,虽经日亦可救”等。[11]

中医学是否已经认识到血液是由心脏所主宰,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医关于血液运行的传统认识的考察中得到明确的答案。对于血液的运行,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从其输布气血、周身循环的作用来看,很明显是对今日循环系统的朴素认识,经脉指的就是血管。但从其循行路线和所属脏腑的描写来看,又绝不能以今天的循环系统来解释。”[7]也就是说,虽然经络的本始含义是指血管,但经络并不等同于血管,而且《内经》认为推动血液在经络中“如环无端”、“环周不休”的动力是“宗气”而非心脏。如《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不仅如此,中医学还有“肝藏血”、“脾统血”、“肺朝百脉”等血液的运行与五脏皆有关系的有关理论。诚如张介宾所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上述说法是否准确我们暂且搁置不论,如若中医学已经明确认识到血液的运行是由心脏所主宰,那么上述之论也就无从产生了。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辨血》中的一段话对理解此点颇有助益:“此散于皮肤肌腠,故曰布散于外,乃肝脏所主之血也……心下包络之血亦多,此从冲任通于心包,为经络之血者,乃少阴所主之血也……其精专者,行于经隧,心主之血也……有因咳嗽而夹痰带血者,肺脏之血也;有因腹满而便血、唾血者,此因脾伤而不能统摄其血也。近世以吐血多者,谓从胃出,以阳明为多血多气耳!不知阳明之所谓多血多气者,以血气之生于阳明也,而太阳、太阴、厥阴,亦主多血,非独阳明。试观剖诸兽腹中,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中有血,脾中有血,肺中有血,肾中有血,胃实未尝有血,而可谓多乎?”[12]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专列“心无血说”一节,并认为“心乃是出入气之道路,其中无血。”[13]对此,人们或作为诋毁、讥笑王清任的把柄,或认定之所以有“心无血”这一较大的错误的原因与其解剖的都是死人的心脏有关,而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其何以会有此“谬论”。试想,王清任是晚清时代在北京颇负盛名的一代名医,他对中医理论精神实质的理解、顿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决不逊色于当今的任何一位中医大家。如果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心具有主宰全身血液运行的功能,那么他一定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说“心无血”的。这说明直到王清任生活的晚清时代,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尚不足以穷尽人体血管系统,更不要说从解剖学上发现“心主血脉”的功能了。对此,中国古代关于人体骨骼的认识水平对理解这一点颇有助益。虽然早在《灵枢》即有“骨度”之专篇,但中医学直到晚清也未能真正搞清楚人体骨骼的实际数目。刘廷桢历考中国各代医学书籍(包括当时官方颁布的“检骨图”、“验尸骨骼图”等),经统计后发现所载骨骼数目为189块,与当时西医书籍200余块不符。他在1897年撰就的《中西骨骼辨正》中说:“因中医有以一骨而得数名者,或以数骨合称为一者。并髅内本有多骨,中医并无论及者,故其数不合耳。”并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归咎于“牢守古训,不事检点,以致承伪袭谬,失其真原。”其实,以历史的观点来看,造成中医学连“髅内本有多骨”而未能发现的原因并非象刘先生所说的那样,而是由于整个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都尚未达到足以穷尽人体全部骨骼的地步,更遑论比骨骼要复杂的多、更难详究的血管系统了。

3、将“心主血脉”解释为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是将西医学理论与中医学错误比附而来的

在我国,学者们真正认识到心脏才是血液循环之动力来源,无疑是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首先对王清任将“血管”误认为“气管”进行了辨正:“按绎《该错》原文,所谓气管、气门、卫总管,实即洋之血脉管也。所谓血管、营总管者,实即洋之回血管也。盖人生时呼吸出入,血在脉管运行周身,脉皆跳动。迨人死时,呼吸已绝,其血遂尽入回血管中成为死血,不能借气运行以还于血脉管,故脉管无血,而脉亦不跳动矣。勋臣剖验死孩,见脉管无血,故误指回血管为血管、营总管耳。”[14]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属》中进一步“发挥”道:“西医言心内分左右四房,皆有管窍,为生血回血之用。血受碳气则紫,回行至心右房。有一总管,接回血入心中,落右下房;又有一总管,运血出而过肺,被肺气吹去紫色,遂变纯赤,还入心之左上房,落左之下房;又有一总管,运血出行,遍于周身,回转于心。此即《内经》营卫交会于太阴肺及心主血脉之说也。”[15]

至此,中医学由五行而推导出的“心主血脉”就是西医学基于解剖生理学而建立的“血液循环”理论代名词的说法,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这种将中西医学盲目强加比附而来的错误认识,在近代求生存、图发展的中西医大论争时期,反而成了中医界人士伸张中医也是科学的“救命稻草”和“有力武器”,而一再得以强化。如:

杨如候在《灵素生理新论•论营卫之生会》中云:“营卫历一昼一夜,大会于手太阴肺,宣五谷味,变化为血,以奉心脏,是又不啻以手太阴肺脏为营卫二气化合之所也。《难经》云:“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阴阳相贯,相随上下,如环无端。”观此则换气转血之理,《内经》详之,《难经》复申述之。我国古昔时代已阐发无遗,明万历二十四年,西人有哈佛氏者,发明血液循环之理,医界为之一变。其说曰:‘心内分左右四房,皆有管窍为生血回血之用,血受炭气则紫,回行至心右上房,有一总管接回血入心中,落右下房;又有一总管运血出而过肺,被肺吹去紫色,遂变纯赤,还入心之左上房,落左下房;又有一总管运血出行,遍于周身,复回于心。’其云心上三总管,及心内四房,即中国所谓三毛七孔是也。而所论血液循环之理,亦即《内经》营卫交会于手太阴肺,及心主血脉之说也。”《论心与脉之关系》篇又云:“心有运血管回血管,外则散达于周身,内则反入中,故心以运血回血之故,常跳动不休,而周身血脉应之而动,是为动脉。及所经之处,距心较远,则又渐以分歧,遂成毛管,即《经》所谓之孙络也。其布分于人体肌肤骨节间,又渐以汇集遂成小静脉,由小静脉汇集而成大静脉,以还至右心房,此《经》所谓在脏为心,在体为脉也。顾(顧)余尝考之十二经脉,其十一经皆自他处来属脏腑,惟手少阴经出自心中,盖以心为诸脉之总司也。血液循环,由此出入。”沈仲圭《经脉即血管之研究》云:“客曰:‘西人言血液为饮食所化,且循环全体,靡有已时,中医亦有是说乎?’答曰:‘《灵》《素》何尝无是说,请一读营气卫气篇,即可暸然矣。其言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西人谓血液系食物所化成,由肠胃之毛细管吸收之,以达于静脉;夫静脉入肺者也,故曰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流于中者,大血管也,散于外者,微血管也。)精专者行于经隧,(西人谓吸收精微之途有二,一曰毛细管,一曰乳糜管;入于毛细管者曰血液,其色赤,入于乳糜管者曰淋巴液,其色白。)实即中医所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义。此节专论营气,故曰精专者行于经隧,然精专者(营气)既行于经隧(血管)则慓悍者(卫气),行于经外(淋巴管),又在不言中矣。又曰: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西人所谓血液循环周身,昼夜不息也。”[16]

建国后,时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导主任的任应秋先生不仅对汇通学家的上述观点作了肯定,而且还将其上升到“世界第一”的高度。“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发现,最迟在公元前七一四年以前,中医便有血液循环的知识了(因为内经最迟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哈维氏却在一六二八年(明崇桢之年)才开始发现,中医的发现比他早了两千多年,这是祖国医学史上最可宝贵的遗产。内经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对血液循环整体的概念。又说:‘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所谓热,拿内经‘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的道理联系起来看,便是指的是血,如果这个比拟不错,这就将门静脉循环和大小循环的概念都表达出来了……‘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这更具体指出心和静脉瓣的功用……”[17]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笔者实在不敢相信这段话竟然出自现代最著名的中医理论大家——任应秋先生之口。现在看来,或许属于任先生自己所总结的“期期惟‘科学化’自命,对陆渊雷的著作最为称许”时期所写的“多半无保留的价值。”的部分(《任应秋论医集•自叙》)。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却被历版高等中医教材的编写者不同程度地采纳、吸收而写进了教材。

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云:“因为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是心,所以血脉所表现的正常的或病变的现象,大都与心脏有关。”[18]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编写的《内经讲义》(即一版教材)云:“心与血脉相连属,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心脏。血有荣养的功用,但必须依赖心脉的活动,才能运行全身,才能起到荣养全身的作用。”[19]1974年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三版教材——《中医学基础》在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一段开宗明义即指出:“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有赖于心和脉的互相合作,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心。”并将推动血液在“经络”中“环周不休”的动力由“宗气”而恣改为“心气”。[20]1978年同样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与三版教材几无差别。1984年印会河主编的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云:“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21]

通过上面的称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尽管历版教材的编写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极力避免雷同,这样既可免遭抄袭之诽谤,也可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创新”,但其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而且也未能超出汇通学派之窠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均尽量以看似是中医,实则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一些语言将汇通学家几乎完全西医化的论述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了表达而已。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观点,通过教科书这种被学术界视为权威论述的途径,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被他们奉为圭皋,将之视为“不刊之论”而深深地嵌入他们的脑海和心灵深处,致使当今学界除了挖空心思地对其加以“科学”论证和完善外,竟然无人怀疑其正确性,更谈不上考证其是非了。

综上所述,中医学并未能也不可能认识到血液的运行是由心脏所主宰的,“心主血脉”只是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而有的一种说法而已,那种认为“心主血脉”是通过解剖而发现的说法是违背历史与逻辑的。

[参考文献]
[1] 程士德.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J].中医药研究,1991,(2):11.
[2] 孟庆云.《周易》和《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2.
[3] 罗天行.中医脏象释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30.
[4] 韦以宗.中国骨科技术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6.
[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218.
[6] 章长立,等.从心脑论述看古代解剖在形成脏象学说中的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2,(4):44.
[7] 贾得道.系统中医理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53.73.
[8] 姜春华.中医学术中的藏府之一——心[J].江西中医药,1956,(8):29.
[9]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789.
[10]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2~233.
[11] 杨奉琨.《洗冤集录》校译[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88~92.
[12] 张志聪.侣山堂类辩[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
[13] 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7.
[14] 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502.
[15] 王咪咪,李林主编.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
[16] 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十六[M].北京:中国书店,1984.44.112.226.
[17] 任应秋.中医学术研究讲稿之三——生理学[J].北京中医,1954,(2):5.
[18]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42.
[19]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8.
[20]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
[21]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9.30.1.

Emailzxx_9137@163.com
Tei:0531-5269137
2
匿名  发表于 2005-5-19 20:23:41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非常好,对错有待研究,但却有新思想,中医人必须在理论上有突破才会有发展。
3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06:07:07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下面引用由推荐张效霞做总版主 值日员滚蛋2005/05/21 09:28pm 发表的内容:
小虾,
1 这个我得批评你, 自己写的就是自己写的, 干嘛不敢承认? 还说是偷的? 咱不干这种事儿!
2 这个命题看似荒唐,经你这么一说, 呵呵, 还真有道道
3 不过,这个道道的正确性我表示怀疑, 做以下猜测, 仅仅是猜测 ...
请这个伙计自重,不要再捣乱。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06:17:10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下面引用由推荐张效霞做总版主 值日员滚蛋2005/05/21 09:28pm 发表的内容:
小虾,
1 这个我得批评你, 自己写的就是自己写的, 干嘛不敢承认? 还说是偷的? 咱不干这种事儿!
2 这个命题看似荒唐,经你这么一说, 呵呵, 还真有道道
3 不过,这个道道的正确性我表示怀疑, 做以下猜测, 仅仅是猜测 ...
你说王清任是第一位认真学习解剖的医家,这种说法也是我们教科书所造成的误导,你并没有将《医林改错》认真学习过,可以这么说,王清任基本重复了《内经》时代的解剖水平,也没有受“西学”的影响。原因即在于直到王清任生活的晚清时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并没有质的飞跃…………
5
发表于 2005-5-24 07:57:27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说别人西化,难道你就没西化?心主血脉的心是解剖的心器官吗?
6
匿名  发表于 2005-5-24 20:02:42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难经难 先生:您的[中医如此简单]后续文章我在期待,何时能看到,谢谢!
7
发表于 2005-5-25 07:47:13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下面引用由抚顺金峰2005/05/24 08:02pm 发表的内容:
难经难 先生:您的后续文章我在期待,何时能看到,谢谢!
出差在外,回去后再写。谢谢您的认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7:05 , Processed in 0.0578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